永远的朋友

游侠助理

<h3>四十九载,悠悠岁月,白驹过隙,匆匆而过。2017年5月17日,津城阳光灿烂,曾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乌兰忽洞大队插过队的女知青欢聚一堂。</h3> <p>1968年9月3日,一列满载知青火车离开了天津东站。一群年轻人满怀理想热情,奔向了“广阔天地”,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新生活。</p><p><br></p> <h3>在火车上带队老师将天津女四中女生和十六中的男生叫在一起介绍相识,组成了集体户。奇特的是,这些女校出来的女生不会与男生打交道,足足两年的时间,很少男生说话。</h3> <h3>当年老乡们欢迎知青的马队</h3> <h3>1969年回津探亲时的合影,她们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17岁,虽然衣服样式老旧,颜色单调,但是脸上青春洋溢,笑意盈盈。</h3> <h3>2017年5月相聚时,当年的小姑娘们都成了奶奶姥姥。流逝的岁月在她们身上烙下了过往的印迹,但丝毫没有减少她们的情谊。聚在一起,仍旧是叽叽喳喳,有着说不完的话。</h3> <h3>放羊,接羔子,笊羊毛,抹羔棚,打拉动,锄地,拔庄稼,这些双手从不沾春水的城市姑娘被锻炼成了草原上的铁姑娘。她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吃苦精神和韧劲,更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此,不论命运怎样对待她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她们都脚踏实地,刻苦努力,既使再艰难的境遇,也没有放弃自己做人的准则。</h3> <h3>当年赶着牛车去公社买粮,回来时却迷路了。幸亏老牛识途,慢慢悠悠地把她们带回了乌兰忽洞。</h3> <h3>知青自己杀羊,解决过冬的肉食。</h3> <h3>土坯墙的残垣断壁,是她们当年居住的知青点。当她们下牧点回来,远远地看到知青点那排房子,就觉得回家了。每天下工后,在煤油灯下,她们如饥似渴地读书,热烈地讨论着各种话题。那片草原浸透着她们的汗水泪水,欢歌笑语,青涩的初恋,悲欢离合。</h3> <h3>北边的碱水井是她们插队后才打的,水又咸又涩,只能用来洗衣服和饮牲口。她们曾和男知青一起用这咸水和泥脱坯,盖起了新宿舍。</h3> <h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3> <h3>外队和农区的同学前来探访,大家欢聚留影。</h3> <h3>当年的她们,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蓝天白云下,以苦作乐,肆意而潇洒。</h3> <h3>仿照当年的姿态,再拍一张年过花甲心还年轻的照片。</h3> <h3>眺望远方,憧憬未来,青春气息,扑面而来。</h3> <h3>再现当年的姿态,回味青春的岁月。</h3> <h3>她们除了两个投亲靠友的妹妹,都是天津女四中初三三班的同班同学,从1963年走进中学起,就开始了她们至今长达54年的牵伴。尤其是1968年9月3日,同一趟火车,同一辆汽车,同一辆大马车将她们送到了同一个知青点,命运将她们紧紧联系到一起。</h3> <h3>下乡前班团支部全体团员留影</h3> <h3>发自内心的笑容,仍象当年插队时清纯明媚。心中的情谊,还如当年淳厚温馨。</h3> <h3>时至今日,依然如旧。许多和父母,爱人和孩子不能说的话,可以毫无顾及的互相倾诉,分享着心底特殊的喜怒哀乐。</h3> <p>虽然从1969年到77年10年间,她们因各种原因离开了草原,互道的一声珍重,却永远驻留在心的深处。返津后她们已是大龄女知青,既忙工作又忙自己的小家庭,生儿育女,侍奉老人,有段时间表面上互相联系不是太多。但是谁都明白,心中的那份友情从未间断。</p> <h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蜿蜒曲折,这群女知青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h3> <h3>她是当年的赤脚医生,牧民尊重的人。她的父亲是当时在全国名声遐迩的血液病专家,曾攻克了重大课题,是全国劳模。她继承了父亲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学时大家认为她一定会女承父业,做一名成功的科研人员。但在那特殊年代,终究无缘大学,留下了终生的遗憾。</h3> <h3>她努力奋斗,不甘心自弃,总是最敏感地感知新事物,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创办过自己公司,同时还是个操控电脑和烘焙烹饪高手。</h3> <h3>青春年少,一脸稚气。</h3> <h3>参加公社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h3> <h3>骑上骆驼,顶着剌骨寒风,到牧点去给牧民看病。</h3> <h3>她们俩人曾下到同一牧点当羊倌,住在牧民家。白天去放羊,晚上与中年的牧民夫妇住在一个炕上,中间只隔了一张炕桌,面对的是今天17、8岁女孩子所不能想象的考验。</h3> <h3>爱笑的草原复式小学老师。上课时,四个年级分成四行,教了一年级留作业,再教二年级留作业,继而三年级、四年级,语文算术都教。她喜欢孩子,为了丰富课余活动,还教孩子们跳房子,跳皮筋,玩拔河,老鹰抓小鸡。</h3> <h3>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她就把他们弄到自己宿舍,为他们灌姜糖水,吃从天津带来的药。夜里起来,给他们试体温,盖被子。每到周末家长有事,近处住的几个小孩子没人接,老师就把他们放在马背上,牵着马送回牧点去。。</h3> <h3>一次正在挤羊奶时,有过路人问路,竟问道会说汉话吗?真的那么象蒙族姑娘?😊😊</h3> <h3>离开草原的那天,孩子和家长拿来了煮好的鸡蛋,激好的酸菜,美味的奶食装了满满了两大旅行袋,送了一程又一程。爱笑的老师泪流满面,久久回首不忍离去。</h3> <h3>2004年她第一次返回草原,当年曾经生病尿了她的被子的学生已是五大三粗的蒙古汉子,他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师,我看你的笑模样就知道是你。‘’他跑到旗里去买蔬菜,又杀了羊。盛夏8月,全家着盛装,给她献哈达。教过的学生们闻讯从各个放牧点跑来,轮流敬酒,惹得她热泪盈眶。</h3><h3><br></h3><h3>她爱人是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退休后夫妇每年两趟返回草原,至今已有九次之多,希望能为第二故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h3> <h3>看着这条难忘又熟悉的路,虽然它已从草原路变成了柏油路,仍引起了无限的遐思。</h3> <h3>还记得那年,住同一排房子的天津男知青不知为什么兴奋的夜里不睡觉,又唱又叫,大半夜没消停,气的她们够呛。第二天下地干活时,大家商量好,要教育教育他们。晚上,月色朦胧,草原上一片寂静,只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突然从她们的小屋里飞扬出女生的歌声,有独唱有合唱,有外国歌曲、中国民歌和蒙族歌曲,时而悠扬悦耳,时而激昂振奋,把她们从幼儿园学会的,所有能想起来的歌都唱了一遍。歌声带走了平日的压抑,心情豁然开朗,越唱越兴奋,忘记了烦脑,也忘记了时间,直到男生派代表来说,请各位姑奶奶别唱了,睡觉吧,才息声睡觉。去年她返回四子王旗乌兰花见到住在东头二里地外的老乡,提起当年她们唱歌的事,他还记忆犹心地说,你们唱得真好听,哇哇地。😏😏😏</h3> <h3>她们上初中时就是好朋友,遇事总是一唱一合。</h3> <h3>下乡后更是住一屋,吃一锅饭,互换衣服穿,互诉心底的小秘密。</h3> <h3>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笑容依旧,友情依旧,一个眼神儿一句话,就知道对方想的啥……😘😘</h3> <h3>她投靠表姐只身从北京来到内蒙,也曾是救死扶伤的草原大夫。选调到清水河红旗化工厂当工人,73年白卷先生张铁生推荐上大学交了只字未写的大白卷,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她竟考了全县第二,考第一的是天津十六中高三的一位大哥。她被北京工学院录取,根据当时哪来回来的政策,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内蒙乌海的军工厂,几经辗转才回到天津与爱人团聚。如今儿子在国外读博士,孙子孙女双全。</h3> <h3>出诊。</h3> <h3>飒爽英姿五尺枪,好神气啊。</h3> <h3>她1969年参军离开了草原,因抢救战友曾立三等功,也落下了一定的伤残。后来在天津警备区幼儿园当医生,有着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和曼妙的舞姿。虽然在队里只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但至今经常梦回草原。</h3> <h3>她爱人曾问她,你们这些同学好长时间不联系了,有事找人家合适吗?她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合适不适,只要我说一声有事,她们都会伸出援手。这种深情厚谊不在于表面联系的多少,而是内心的深处那剪不断的情缘。</h3> <h3>她父亲曾早年投身革命,身怀渊博知识,却因历史原因祸及子女,久久不能翻身。她埋头苦干,认真低调,是最后离开队里的女知青之一。返津后在一个学校的食堂做了多年管理,与当年在一起插队的男知青组成家庭,精心照顾体弱的丈夫。</h3> <h3>她心地善良,性格温和,是队里最后离开草原的天津女知青之一,她默默地承受了命运对她的不公。回津后顶替父親上班不久,又下岗,为了生活,在一个私人企业又兢兢业业地干了多年。至今她依旧善良温和,骨子里也更加坚强。丈夫生病去世后,伺候年迈婆婆寿终正寑,操持儿子结婚,祝她抱孙子的那天早日到来。</h3> <h3>穿上蒙古袍,俨然是一个漂亮的蒙族姑娘。</h3> <h3>在繁花似锦的草原上,绽放着花儿一样的笑容。</h3> <h3>她是队里年龄最小的女知青,1969年来乌兰忽洞找哥哥时刚刚17岁。她的父親曾是天津市委的领导,在家里是最小最受宠的小妹妹,但却无骄娇二气,而且隐忍低调,聪明能干,勤劳手巧。无论是干农活还是笊羊毛,都是把好手。选调到呼市交通学校后又调回天津设计院。退休后随女儿到加拿大,现在是有三个孙辈的慈祥姥姥,做出的蛋糕,可以和好利来媲美。</h3> <h3>她曾是乌兰忽洞这群女知青在女四中时的同班同学,也是她们最好的朋友。1968年曾经准备一起去内蒙额济纳旗的边境农场下乡,但在临走时,其他人因家庭‘’政审‘’不合格,被退回。只有她去了额济纳,但是她们从未间断联系。几经辗转返津后,她依旧是她们中的一员。</h3> <h3>正是最年轻的她从加拿大回国探亲,促成了这次聚会。</h3><h3><br></h3><h3>多少往事历历在目,大家相约明年——插队50周年纪念日,全队知青集体重返那让她们魂牵梦萦的乌兰忽洞草原,那里有她们青春的岁月,有她们永远不能忘怀的深情。</h3> <h3>‘</h3> <h3>她们是世交。</h3> <h3>永远的朋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