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千帆姓张,英文名字叫Patrick Zhang,是我初中好友昱的儿子,刚从美国加州Ralston middle school初中毕业,是典型的ABC。昱说,放暑假了,让他到我班上旁听几天,感受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我觉得这主意甚好。</h1> <h1> 中考结束后的第一天,千帆来了。这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孩,中等个儿,小小的眼睛,一身运动打扮。许是时差还没倒过来的缘故,精神不是太好。为了让他尽快适应,我颇费了一番脑筋。经过反复比较权衡,最终我给他安排了一个活泼开朗各方面都很优异的男孩做同桌,我希望他能尽快融入到这个集体里,也希望此次学习经历能成为他人生中的难忘记忆。<br /> 临近期末,各科都进入复习,每节课基本都是练习、讲评试卷和重难点复习,这样的课对千帆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看他坐在那里发呆,我找他聊了几句,他木无表情的说,他只在班上呆两个半天,然后就随母亲出去游玩。我联想到此前昱告诉我,千帆对这种安排很是排斥,他不愿回昌,更不愿在暑期上课。<br /> 班上的同学倒是开心得很,这个班的孩子秉承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热情而又好客。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千帆周围转,意图与他沟通,但千帆总是孤独的坐在那里,除了和同桌偶有交流,多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这是他第一次回南昌,长时间处于一个陌生环境,与大量的陌生人近距离接触,有些不适应,都属正常。好在我给他挑了一个好同桌,那孩子很是热情,又会照顾人,多少解了他的一点寂寞。</h1> <h1> 下午有同学告诉我,千帆纯正的美式英语得到英语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他在英语课上大出风头。我听了,甚是欣慰:第一天,孩子总算有点值得开心的事了。</h1> <h1> 晚上吃饭的时候,千帆一直打不起精神,一桌的菜也不见他吃几口,直到先生赶来,情况才有了好转。先生是调动气氛的高手,三言两语把千帆逗得前仰后合,气氛也就轻松起来。接下来的羽毛球健身活动进行得很顺利,我请了两大高手给他作陪,千帆也尽显小男孩争强好胜的本色。结束的时候,昱告诉我:千帆说,回家不打游戏了,这是他回国以后第一回主动这么说。看到孩子的变化,昱很高兴。第一天平稳度过,而且小有收益,我也很开心。</h1> <h1> 第二天,一切如常,只是原打算下午不来的千帆主动要求来校,因为下午有一节体育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哪个国家的都一样。这天我和千帆做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交流,我询问美国孩子的学习情况,让他谈谈这两天比较观察的感受,也希望他能在班上和孩子们有一次正式的交流。他很认真的告诉我,他早已做好了交流的准备,随时可以进行。我心里暗暗赞叹:这么爽快,这么落落大方,一看就训练有素。<br /> 我是一个喜欢观察的人,尤其擅长在细微末节中寻找一些本质的东西。在我们谈话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和千帆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谈话的时候,教室里正在上数学课,一个迟到的孩子不打招呼的溜进教室,被我批评制止,这一切,千帆看在眼里。谈话结束后,我让千帆进教室上课,但他一直站在门口,等待里面老师的示意。老师背门而立,没有察觉,在我再三催促之下,他才走进教室,让我没想到的是,经过老师身边时,他又鞠了一躬。</h1> <h1> 第三天的上午有一个初三毕业典礼,我帮千帆找了一套校服,希望他参加。他换上校服,不情不愿的配合我拍了两张照片,在踏进礼堂的那一刻,却改主意了:他不想参加这个活动,因为班上正在上他喜欢的英语课。虽说有点遗憾,我们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h1> <h1> 我和昱观看了这次毕业典礼。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典礼,很是隆重。当国歌响起,我发现一旁的昱早已泪流满面。昱在美国三十多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硅谷工作,早已是地道的美国人了,但她乡音未改,一口南昌话比我还要正宗。她说,在国外这么多年,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每每国歌响起,必是热泪盈眶。不忘祖国,寻根问祖,这也是她带千帆回国的原因之一。</h1> <h1> 第三天,千帆在学校呆了一天。那天下午有一个体育期末测试,他坚决要求参加。我把他编进男生队伍,随班上同学一道考试。那天,他很放松,在操场上和同学说话打闹,很熟稔的样子。短跑是他的强项,50米跑了全班第三。</h1><h1> 之后,他主动要求和同学合影留念,并且互留联系方式,这一点,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前他曾说过,回美国后就不再与国内的孩子联系了。可现在他摆着各种帅酷poss,和朋友们拍照,细心的收好每个同学递给他的QQ号,可见他已在心底接纳了这些新朋友,并且颇为投缘了。</h1> <h1> 那天班上发生了一起不愉快的事件,两个男同学为了一点小事打了起来,当时千帆也在场。午饭时,他跟我谈起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认为,同学之间打架是不对的,尤其是用胳膊肘捶背,很容易伤人,他很想上去劝架,但考虑自己和班上同学不是太熟,上前制止,似有不妥,再加上自己随少林武僧学了六年武功,也怕下手太重,误伤同学。他说这话的时候很认真,我在他脸上看到了同龄人身上很少见到的东西。这东西,用我的一位搞教育的美国朋友的话来说,那可能"不是更加成熟,而是不装,自然,不世故,没有预设的胆怯。"</h1> <h1> 按照原定计划,千帆的回国留学到这里也就结束了。第四天是他回乡祭扫的日子,紧接着去井冈山庐山转转,然后就该回北京进行为期四周的夏令营了。然而第四天的上午,昱告诉我,千帆祭扫完毕,赶着回来上了第四节英语课,中午还约了一帮同学去KFC。于是我知道,他已经接受了这里的一切,完全融入这个集体了。</h1> <h1> 接下来的行程完全改变,他们取消庐山之行。千帆和几个同学相约游逛了一天,晚上干脆住在了同桌家,近距离体验最纯粹最真实的国内孩子的生活。</h1> <h1> 还有几天,昱与千帆就要去北京了,昱告诉我,这次回国最是难忘,她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变化,为了表达她的谢意,她将捐赠一些反映美国教育的图书给班级图书馆,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受益。说到动情处,昱的眼眶又红了。<br /> 我没有拒绝她的善意,我能感知她的真诚,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能因此而有所改变。用她的话来说,哪怕有一个孩子因此而发生变化,那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我把她的心意转达给了班上的孩子,并且告诉他们,有人为他们的付出而感恩,并由此回馈于他们。</h1> <h1> 记得我说这番话的时候,班上特别的安静,连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也端端正正的坐着,我知道,他们明白我的意思。</h1> <h1> 风过留痕。这些日子,于千帆来说,应是难忘的,于我和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呢?<br /> 千帆来了,我们也许都会有些变化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