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会有迁发之令,我河、玉叔侄二人,先徒河涧府宁津县,又迁居颜神镇西关。玉祖后又迁居淄川张李庄,故后扔葬于颜神祖茔内,九世琳大约在1787年从张李庄迁往茂岭村定居。</p> <p class="ql-block"> 河祖之后七世兄弟为何迁出博山城,族谱没有明确记载,只有道光(1847)年的族谱中简要记录有:数传而后,生齿渐繁,势不能同井而居安土而不迁也。亦没有说出真正的原因,令人不得其解。不过我王氏各支族都有一个共同传说,那就是当年因“墙茔事件”同孙挺铨家打官司,多年官司,最后虽然胜诉,但已倾家破产,不得不投亲靠友,远走他乡。</p><p class="ql-block"> 旧族谱中为什么没有记载“墙茔事件”?我认为真相是这样的。在弘化祖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谱谍佚不可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之前的族谱之册丢失而无法考证。这就变相激励了六世、七世先祖篡修族谱,我想七世以前一定续修过族谱。道光年间的族谱中,说雍正年间也修过谱,雍正执政很短,只有13年,如果五世祖弘化去逝后续过谱,到雍正年间也有八十多年。那为什么雍正年间族谱没有记载“墙茔事件”?那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敢把真实缘由写在族谱上,害怕遭到报复,各支族之间也少有来往。直到一百一十年后的道光二十七年才再一次修谱,这样就符合了道光二十七年十二世祖家泰【王氏族谱序】中写道的:张李庄元会兄等,自予孩提即闻实系一家,迨予年二十有二,兄弟乃睹面相遇,出世旧谱,……的确一本无疑也。使出的这本旧谱就是雍正年间的族谱。</p> <p class="ql-block">西关街,我过去先祖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墙茔事件】有没有发生过?是真是假?我们还是先来考察一下那段历史背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据博山县志记载,博山人口大都在洪武初年迁来,那时博山人员稀少,我先祖来博山定居后,就选择了“金丝洼”这个地方作为我王氏家族的墓地,地点是现在的峨眉山路西,峨眉山西路北,报恩寺街东的范围内,面积很大,因此处低洼,故名为“金丝洼”。也就证实了旧族谱中记载的找人看守、代耕、代种茔地每年收取租金用于清明祭祖之费用。又据道光二十七年十二世孙元愷写的【先人兆域誌】里记载,我祖茔有地三处,坟共七十三座。</p><p class="ql-block"> 我五世祖弘化出生于1568年,孙廷铨出 生于1615年,比我弘化祖小47岁,应该跟我七世祖是同龄人,这也证明了我王氏家族修建祖茔在前,孙挺铨建造孙相府扩建后花园在后。孙挺铨1664年因病告老还乡,据说孙挺铨还乡的十几年孙相府没有搞大的扩建,那么孙相府扩建后花园一定在1664年以前,那时孙挺铨在朝为官,曾任三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又是康熙的老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扩建一个小小的花园,那是一句话的 事,把后花园的院墙搭进我祖茔里,肯定事先也不通知,我七世祖气不过把孙家告上衙门,岂知衙门就像是孙家开的,怎能打得赢。多年官司,不惜变卖家产上告京城,最后也没有打赢官司,不得已背井离乡,七世三兄弟之玑、之溍、之璋分别迁居淄川的和庄,博山的石马和莱芜的东车辐村,十世祖廷杨迁居博山的崮山。</p> <p class="ql-block"> 淄川和庄村的连友大哥一直在博山区公安局工作,博山区公安局原址就是过去的孙相府,对孙相府的地理位置比较了解。同是和庄村的溪清,小时候每年都跟着家里的老人来博山金丝洼给先祖上坟,对祖茔也比较了解,解放后就在博山工作,过去二人经常来往,五五年后博山城区改造,金丝洼这一带祖莹的坟墓以及孙相府的后花园需要拆迁,溪清来看过,看到拆除的孙相府后花园墙的下面就有坟,当时还叫来了连友大哥一起看过。这也证明了孙相府后花园的院墙确实搭进了我祖茔里。</p><p class="ql-block">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墙茔事件” 确实发生过,不然七世兄弟在博山住的好好的,为何突然搬迁出了博山城?</p><p class="ql-block"> 路的尽头拐弯处就是当年发现墙下有坟的地方。</p> <p>孙相府有前院、后院和后花园,这是孙相府的藏书阁。</p> <p class="ql-block">博山区巡逻特警大队的大门及院墙就是过去是孙相府后花园的院墙一直向南延伸。</p> <p> 连友大哥站的位置就是过去孙相府后院通向后花园的大门。</p> <h3>这是拆除后又重建的孙相府大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