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乐趣—须派核雕十八罗汉

瞬间的魅力

<h3>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分别是坐鹿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欢喜罗汉,芭蕉罗汉。</h3> <h3>橄榄核雕又称榄雕,是广东地区传统雕刻艺术之一,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h3> <h3>提到橄榄核雕,就不能不提苏州核雕。在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上,苏州核雕一举囊括了全部五个金奖。苏州核雕师们在首都北京雕刻技艺的精彩亮相,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苏州核雕的关注,苏州核雕因数百年来传承的核雕手艺而被世人再次所熟知。苏州核雕这一古老的“鬼工”绝技在当代核雕师们的手中重新焕发出了艺术青春。</h3> <h3>核雕艺人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刀锋游走恰似四蹄腾飞,靠的全是运刀走刃的技艺和扬鞭策马的果敢。果核上雕刻的人物山水草木亭桥,其五官神态、屋宇梁架、山川物态、四时景色,样样都是寻常之物的浓缩。核雕塑形,最难表现的莫过于最熟悉的寻常之物,所谓“鬼神易好,犬马难成”。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难怪四百多年前的李日华(约1565-1635年)初次见到这种核雕“小技”时激动不已:“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六研斋笔记》)二十多年后的魏学洢(约1566-1625年),当他见到王叔远的核雕时,同样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们所熟悉的《核舟记》。因为文人的记载,我们今天有幸读到了四百多年前的这段核雕历史,而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永远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尘封的历史我们难以臆测,有文字记载的核雕故实都与苏州相关,孕育了明式家具和其他众多工艺美术形式的苏州,同样也滋养了核雕艺术。</h3> <h3>温婉灵秀,注重品质,讲究精致的苏州,恰乎更适宜于精微奇谲的果核雕刻艺术的发展。明清之际记载核雕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大多却指向苏州。从他们留下的文字中,我们不仅熟悉了王叔远,还知道了顾四、沈君玉和杜士元。至今,在常熟博物馆里面还收藏着一枚清代杜士元的“核舟”。如果说明代常熟核雕家王叔远和清代杜士元精美绝伦的核雕艺术已经是逝去的历史的话,那么,当代核雕艺术的辉煌,却是由太湖边的一个小山村——舟山村兴起。</h3> <h3>目前,苏州核雕已经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目录。而我收藏的这串十八罗汉手串,正是苏工须派核雕风格的作品。</h3> <h3>须吟笙:近代核雕名家(1923.5.13-2011.3.9),舟山核雕的代表性人物;写意罗汉头的鼻祖,罗汉头的山峰,苏州舟山须派罗汉的创始人。</h3> <h3>须派传人从周雪官、须培金到过建伟,再到徐卫芬,一直传承着写意罗汉头的神韵。</h3> <h3>我收藏的这串十八罗汉手串即是徐卫芬的作品</h3> <h3>细看起来,十八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工细腻,十分生动传神。</h3> <h3>这串核雕的各个核籽之间隔以血珀垫片,以防磨损,另外,还加有一颗直径约为2.2厘米的蜜蜡圆珠作为装饰。</h3> <h3>闲暇之时把玩这串罗汉头,细细欣赏雕工之精美,实在是赏心悦目。</h3> <h3>现在利用闲暇时间把手串各个珠粒逐个拍照,与众友分享,让各位朋友也感受一下我国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h3> <h3>有时候细想起来,核雕技师们在如此小的榄核上创造出这么传神的人物形象,应该也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h3> <h3>核雕艺术流传至今仍然拥有这么多的爱好者,也足见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所在。</h3> <h3>愿您看过这篇小文后也像我一样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h3> <h3>祝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h3> <h3>谢谢浏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