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月,又到了重庆的雨季。雾霭缭绕的歌乐山,只是阴雨弥漫下山城的一个缩影。驱车在上下起伏的山路行驶,窗外有扎在半山腰的几栋零散高楼,也有废弃的八十年代钢架厂房。远处,楼群像是泼墨山水画里的片片灰白渲染,在雾色中,更显得苍白。楼在山里,山在楼中,楼影山峦两相融。</h3> <h3> 和北上广相比,她没有那么大气与开放,也没有那么举世瞩目。她只是静静地安卧在中西部一个角落,如同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份清澈与宁嗣,让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不卑不亢;在纷繁冗杂的尘世中,不俗不艳。</h3><div><br></div> <h3> 但她绝不是没有自己的性格。相反,她明辨爱恨情仇,恩怨是非。有时,她温柔可人,雨一下就是几个星期,孕育出一代代钟灵毓秀的绝世佳人;有时,她不高兴,火热的太阳一照就是一个暑假,她也因此得到“火炉”的称号。重庆人爱吃火锅,一方面是为了驱除湿气;另一方面,可能与她们火辣的性格有关,敢爱敢恨,直来直往。</h3> <h3>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峥嵘史,并且都会借助建筑风格、宣传标语等营造革命舆论氛围。比如在南昌、长沙,你无形之间都会感觉到很浓厚的红色文化。重庆,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她有过历史的创伤,也谱写过革命斗争的感人篇章。但是在这里,为什么却感受不到明显的革命圣地氛围?我想用事实说明。在钓鱼岛问题紧张时,全国很多地方,如陕西、湖南等都出现了打砸抢等不理智的行为;而在重庆,上千名大学生冒雨在解放碑进行反日游行,秩序良好。也许,有的东西不用刻意提及,早已融入骨子里。</h3> <h3> 晚上十二点,街道上的繁华与喧嚣已经基本沉寂,寥寥无几的行人与车辆,点缀成昏黄的路灯下的斑驳灯影。在这个没什么夜生活的城市里,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先睡一觉再迎接新的朝阳。</h3> <h3> 这里的人,正如这座城市:“看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