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歌曲欣赏

默读尘寰

<h1><b>  几首前苏联歌曲《三套车》、《山楂树》、《喀秋莎》……这些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旋律,流淌着前苏联的音乐血脉,沉淀着无处不在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质,散发着浓浓的感染力。<br></b><b>  在那个已流逝的岁月中,由于中苏友好,这些歌曲在中国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对当时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br></b><b>  这些优美旋律也伴着我和我的同龄人走过了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的小学、初中生活。后来虽然中苏反目,但这些歌曲并没有绝迹,它们的感染力决定了生命力。曾经、现在、将来、永远都会传唱不休。<br></b><b>  如今,每当这些优美的旋律响起,那一幅幅苦而乐的少年时代的画面就浮现在脑海里……由此,回味当世一路走来,尘寰生活的跌宕起伏,苦、辣、酸、甜……,进而倍觉当下的一切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相信40、50、60后的你亦有同感!</b></h1><h1><font color="#010101"><b> ——默读尘寰</b></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歌曲《三套车》,曲调优美深沉,哀伤豪放,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气息,旋律就像俄罗斯的广阔大地一样,深邃宽广。 <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沙俄时代的俄罗斯名曲《三套车》(中文译词者:高山),据说已有百年历史, 当年中苏友好,作为苏联歌曲,而传入中土,在国人中广为传唱,长盛而不衰,流传之广,令人诧异,神州大地,凡有卡拉OK之处,几乎必有《三套车》。 </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小路》歌曲表达了苏联人民同仇<br></b></font><h1><font color="#010101"><b>敌忾打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勇气以及对亲人忠贞不渝的爱情。<br></b></font><font color="#010101"><b>1951年,此歌被译成中文刊登在上海的《广播歌选》上,《小路》很快风靡中国。它在中国流传的范围远远超过俄罗斯。&lt;小路&gt;在中国的音像制品或歌本选中率几乎与《喀秋莎》相等。<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此歌在音乐会上也是长演不衰。</b></font></h1></h1> <h1><b><font color="#010101">《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font></b><b><font color="#010101">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font></b></h1><h5><b><font color="#010101"></font></b></h5> <h1><b><font color="#010101">《山楂树》,原名《乌拉尔的山楂树》(《乌拉尔的小花楸树》),诞生于1953年的苏联。这首苏联时期爱情歌曲,描写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韵律起起伏伏间,流转着浓郁的乌拉尔风情——纯真、优美、浪漫。曾有不少人误以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更是为它倾倒和痴迷,隔着一个国界,情是相通的,爱是相通的。他们唱着它,火热的青春里,有着闪亮的幸福和甜蜜。纯洁,质朴,如一株株开满白花的山楂树</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姜英文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到苏联歌曲喀秋莎其实诞生在我国吉林珲春。<br></b></font><font color="#010101"><b>苏联歌曲喀秋莎创作于1939年,作曲家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苏联歌曲喀秋莎描绘了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br></b></font><font color="#010101"><b>苏联歌曲喀秋莎是一首爱情歌曲,却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苏联BM-13火箭炮也被称为“喀秋莎”。</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战后,苏联为表彰苏联歌曲喀秋莎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