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陈述:刘志荣 整理:刘仲朝</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7月1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麻家村地处古镇尧禾东南6公里之处,濒临洛河。此地三面环沟,一面靠塬,地理位置偏僻隐秘,自古山青水秀,草木丰盛,多鸟兽出没,是一块难得的宜居之地。文物单位考古发掘证实这里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村西南一百米处平台地,东南及正南面沟有南北长210米,东西宽约100米断崖处有灰地层、红陶片和残缺 的石斧,石钵,石铧,五角犁头等石器出土,此地已列为重点文物遗 址保 护区。 </h1>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麻家村虽称麻家村,却无一户麻姓村民,95%以上住户都属刘姓,另有崔、周、尹、王、四姓。据说麻家村村名的确起源于麻姓人家,传说很早以前这里的确住着麻姓村民,屈姓是后来的,后来麻姓人迁离麻家村,不知何因,不知去向。后来屈姓村民又因刘姓的迁入移居本县阿东村,麻家村至今还有屈家陵、屈家场等遗迹。</h1> <h1> 刘姓人氏,祖籍白水县寺前街,白水县城老东门向东约300米处,现有刘家祖坟存在,刘姓70岁以上的老人多曾在这里上过坟。相传光绪年间因生活困难,刘家有两兄弟离开了县城寺前街迁到麻家村,分东西而居,形成了现在的刘氏东西两大份子,总人口已达500多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以尧禾古镇为中心的尧禾塬上很早就传承着尧禾驰名特产恒寨锅盔、安乐饸络、汉寨豆腐、麻家磨石、子阿木杈等。</h1> <h1> 麻家磨石,采自村南的小河沟南石崖,质地软硬适中,是极好的天然石材。相传很早以前麻家村就有人在这里采石加工,亦自用亦销售。石匠们把开采的石块运用原始的工具打成一尺多长,三寸多宽的石条,这就是磨石。其实麻家村不光加工磨石,还有石槽、石条、【压檐石】墓门石、石桌石凳和石盖子等,生产的石器远销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声誉很好。在很多地方尧禾的声名远远大于白水县,一提到尧禾人们就会问起麻家村的磨石。据说,村南头的空地上常常会堆满加工好的磨石和石具等,采购石具的客商络绎不绝,麻家村很多人就靠这座石山和石匠手艺维持生计、发家致富。为了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古老产业,上世纪70年代县政府已将麻家村老石材区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区,严禁私自开发和随意破坏。</h1> <h1> 麻家村文化产业“皮影戏”跃动在阴影中的灵魂,上世纪五十年代白水皮影戏又迎来了皮影戏的发展时期,当时全白水演艺班社多达二十多家从艺者近四百余人,目前以第四代传承人“”刘银顺”为中坚力量,数余载镂刻光影,数余载碗碗乡音,皆岁时动人绝景。</h1><h1> 斗转星移,时代变化,曾辉煌一时的白水皮影戏如今处境十分令人担忧,一方面演出市场萎缩,所剩艺人六人且多半年逾古稀,老龄化严重若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很可能在第五代身上失传。目前正积极申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保护责任单位为白水县文化馆。</h1> <h1> 麻家村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是难得的天然宜居之地, 传承皮影戏的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这座小小的村落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h1> <h1>民国至今我村演皮影名单:拉弹如唱的刘更成,打'起碗碗如雨点的刘哈吧,十八红的说唱家刘宽心,渭北一把胡刘锁庆,国家二级挑杅手刘全成,武杆手刘宽孝,能拉能打碗碗的刘中勤,能演新戏的刘西录,能挑能打碗碗的后继之秀刘忠义,北路碗碗腔白水古调皮影社团长挑杆人刘银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