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

<h3>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源远流长的精髓文化,这就是"香文化"。</h3> <h1><b>香之史</b></h1> <h3>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h3> <h3>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h3><h3>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神爽,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远古先民在野外或是洞穴聚居,夏夜便燃烧艾叶散发独特香味以驱逐蚊虫,这种方法甚至直到现在有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由此,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先民对自然香料的神奇用途便崇拜不已,于是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明,还作为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植物体自然地散发香味。</h3> <h3>远古时期的祭祀主要为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如《尚书》记述舜封禅泰山,行燔柴之祭,故又称“燎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是祭天地,亦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即古代在祭祀先人时,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了,所用之焚烧器具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制式器型。通过燔烧祭品,燎祭升烟,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缅尚礼、世代永祀、福荫子孙的风俗美德。</h3> <h3>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h3><h3>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h3> <h3>春秋战国时期,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驱虫。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草香木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br></h3> <h3>秦汉时期之成形期</h3><h3>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等等。汉代的王公贵族们迷恋各种香料,用这些新奇香料焚香、香身、香口、熏衣等,争奇斗艳,炫耀财富。</h3><div>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div><div>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div><div>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br></div> <h3>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熏香文化大行其道,成为王公贵族修养身心的专利,形成一种时尚。“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h3><div>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一种丁子香,用于香口)。</div><div>香具方面,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div><div>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div> <h3>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h3><div>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div><div>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形成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div><div>“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div> <h3>隋唐时期之成熟期</h3><div>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当时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香斗、香囊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正是此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佛教的兴盛带来了香料的需求,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使得香料成为重要贸易物资。唐朝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人和香行。</div> <h3>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h3><div>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div> <h3>两宋时的鼎盛期</h3><h3>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h3><h3>在宋代,香文化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h3><h3>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h3> <h3>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h3><div>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香塔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div> <h3>明清时期的稳定期</h3><h3>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h3><h3>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h3><h3>(图为清乾隆掐丝珐琅开光缠枝花卉纹炉、瓶、盒三件套)</h3> <h3>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h3> <h3>乱世征战之萎缩期</h3><h3>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传至清末,终于在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延存外,传统香学和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h3> <h3>可怜一缕袅袅香烟、盈盈香气,在盛行数千年后,终于渐行渐远,飘散殆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渐渐苏醒,古老的香文化又在死灰复燃,然而仅仅局限于极小的范围内。这犹如前些年兴起的所谓“国学热”,只是在遭到长期压抑后的短时间的反弹,倘若找不到与时代步伐相契合的“点”,也只能是短暂的回光返照罢了!</h3> <h1><b>香之料</b></h1> <h3>自然界中现已发现的香料植物有3600余种,得到有效利用的约400余种。植物的根、干、茎、枝、皮、叶、花、果实或树脂等皆可成香,例如,茉莉、熏衣草取自植物的花;豆蔻、小茴香、鸡舌香取自果实部;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香取自木材;龙脑、乳香取自树脂。 </h3><div>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约有十几种,常用的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4种。</div> <h3>众香之首是沉香</h3><div>香的使用形式和种类异常繁多。就种类言,最常见的即是所谓“沉檀龙麝”— —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而以沉香为“众香之首”。</div> <h3>沉香: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木,及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经年老树受闪电、大风、虫鼠之类的伤害,真菌侵入,于是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的淀粉类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渐而结成香脂,便成为外皮朽烂而心部富含香脂的木材,芳香异常,即为沉香。结香过程有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不等,总之是久而坚劲,久而上品,入水即沉,因名沉香。</h3><h3>沉香别名众多,有沉水香、水沉香、栈香、白木香、莞香、女儿香等,历来分域外与国产两类。域外主产东南亚和印度,国产则集中在海南、两广和云贵,尤以海南、广东的最为著闻。广东东莞古以沉香得名,每年以“莞香”进贡朝廷;中山市古称香山,亦因产沉香而有名;香港也是因为岛上盛产沉香,人们汇集于此运香贩香,英国人割了此地,便直接命名为香港,即“香的港口”。</h3> <h3>檀香,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台湾亦有栽培。檀香树干的边材白色,无气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气,是贵重的药材和名贵的香料,并为雕刻工艺的良材。檀香树是一种半寄生植物,生长极其缓慢,通常要数十年才能成材。是生长最慢的树种之一。</h3><div>檀香也分为白檀、黄檀、紫檀等品类。“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div><div>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它取自檀香树的木质心材,愈近树心与根部的材质愈好。常制成木粉、木条、木块等,或提炼成檀香精油。用檀香制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不过,檀香单独熏烧,气味不佳;但若能与其他香料巧妙搭配起来,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div> <h3>龙涎香其实是抹香鲸的分泌物,由于它未能消化鱿鱼、章鱼的喙骨,会在其肠道内与分泌物结成固体后再吐出。刚吐出的龙涎香黑而软,气味难闻,不过经阳光、空气和海水长年洗涤后会变硬、褪色并散发香气,可用于制造香水。</h3><div>龙涎香亦是各类动物排泄物中最名贵的中药,极为难得。自古以来,龙涎香就作为高级的香料使用,它的价格昂贵,差不多与黄金等价。《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龙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是治病和补益强壮的名贵中药。</div> <h3>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h3><h3>麝香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也十分珍贵。麝香有破血化淤功效,孕妇不宜使用。</h3><h3>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在我国使用,已有悠久历史。</h3> <h3>安息香,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干燥树脂。树干经自然损伤或于夏、秋二季割裂树干,收集流出的树脂。该品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粘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或为不规则的圆柱状、扁平块状,表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人工割脂)。放置后逐渐变为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则软化熔融。气芳香,味微辛。</h3><h3>主要出产于东南亚泰国、越南、老挝及印度尼西亚。当初系由安息国(今伊朗)商人带入中国,故名。</h3> <h3>龙脑香: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白色的结晶体,又名冰片、瑞脑。龙脑树主要生长于热带雨林,大乔木,分布于世界各地。龙脑树的树脂十分丰富,凿开树干或树枝就能引出树脂来,其液态树脂也可利用,古称膏香、婆律膏。中医所称的冰片,就是龙脑树的干燥树脂,或从液态树脂蒸馏提取的白色晶体,但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冰片多为人工合成物。</h3> <h3>丁香:首先,有两种植物,都叫丁香这个名字。作为香料和中药用的丁香,和用于观赏的丁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观赏用的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属的植物,而作为香料和中药的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h3><h3>丁香,亦名丁子香、鸡舌香。丁香树是常绿乔木,热带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及其周围岛屿。夏季开白色而现微紫色花,果实干燥后呈深棕红色,壳脆。在香料的干货市场上,根据外形特征,人们称干燥的花蕾为“公丁香”,而称干燥的果实为“母丁香”。口含咀以辟口气的鸡舌香,即为“母丁香”。</h3> <h3>母丁香(晒干后的果实,桃金娘科蒲桃属丁香)</h3> <h3>木香: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木香的干燥根。《本草纲目》载:“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根供药用。原产印度、巴基斯坦、缅甸。中国过去因多经广州进口,故有“广木香”之称。现主产于云南、广西者,称“云木香”;产于四川、西藏等地者,称“川木香”。</h3> <h3>迷迭香:为唇形科植物迷迭香的全株,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茎、叶和花都富有香气,清新而带有甜香,与其名字所引发的意象很相配。</h3><div>迷迭香性喜温暖气候,原产欧洲地区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远在曹魏时期就曾引种中国,现广泛种植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各暖温带地区。</div><div>曹丕非常喜欢迷迭香,曾作一赋:</div><div>余种迷迭于中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乃为之赋曰:</div><div>坐中堂以游观兮,览芳草之树庭。</div><div>重妙叶于纤枝兮,扬修干而结茎。</div><div>承灵露以润根兮,嘉日月而敷荣。</div><div>随回风以摇动兮,吐芳气之穆清。</div><div>薄六夷之秽俗兮,越万里而来征。</div><div>岂众卉之足方兮,信希世而特生。</div> <h3>郁金香:百合科郁金香属的草本植物,世界各地均有种植,是荷兰、新西兰、伊朗、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国花。</h3><div>郁金香以根部的香味而闻名。郁金的根干燥、磨粉之后,再加入芳香剂,可以制成爽身粉,常为印度的妇女所使用。以蒸馏的方法,根部可生产13%的精质油,常使用于香水中。</div> <h3>玫瑰花: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灌木小枝,枝条较为柔弱软垂且多密刺,花期5—6月,且每年花期只有一次,与一年花开不断的月季和藤本的蔷薇有所区别。宋代杨万里有《红玫瑰》诗云:</h3><h3>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h3><div>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div><div>风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div><div>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薰入水沉中。</div><h3>玫瑰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是重要的香料植物。唐宋时玫瑰花被用来制作香囊,熏香,明代用以制酱、酿酒、窨茶。</h3><div>玫瑰鲜花可以蒸制玫瑰精油,供食用及化妆品用,花瓣可以制饼馅、玫瑰酒、玫瑰糖浆,干制后可以泡茶,花蕾入药,治肝、胃气痛、胸腹胀满和月经不调。<br></div> <h3>合成香料是以煤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产品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取的有香味的化合物。目前世界上合成香料已达5000多种,常用的产品有400多种。 合成香料工业已成为现代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然而,即使化学香料的香味丰富,成本较低,但是原则上并不具备天然植物的各种功效,只是在味觉或嗅觉上可以产生类似的感受罢了。</h3> <h1><b>香之品</b></h1> <h3>香品的使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从最初由单一檀木、沉香等香料制成的单品香,到后来不断改良与创新的调香技术,开始使用两种以上香料依据配方调和而成的和合香,创造出变化丰富的香品世界。</h3> <h3>单品香:以单一香料直接使用之香品,常见有沉香、檀香等木块或粉末,使用时以发挥其特有香气与功效为主,不掺杂其他香料成分。但一般来说,有些种类的单品香容易产生燥气,香味虽纯却不一定能够达到静心、疗愈的效果,使用上的限制较多。现在最常见的单品香是沉香,通常作品香之用,而且沉香的气味舒缓沁心,没有太多烟气与燥气的缺点,属于上好的单品香。</h3> <h3>和合香:又称“合香”,是指由数种香料调和而制成之香品,例如佛教密宗在仪式进行时,依据比例,混合使用沉香、檀香、丁香、郁金与龙脑等香料,称为“五香”,这是佛教常见的合香。</h3><div>和合香一般都是采用多种植物香料,有固定的配方,绝大多数不会掺入动物分泌物或肉体制成的香料,也不会掺杂其他会发出异味或是没有香气的物质。</div> <h3>印香:又称“篆香”、“百刻香”,是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h3> <h3>各款式印香香模</h3> <h3>制作好的“福”字印香</h3> <h3>塔香</h3> <h3>盘香</h3> <h3>线香</h3> <h3>竹签香:竹签香与线香在外形上相似,只是竹签香带竹木芯。在使用上,竹签香与线香却大有不同: 竹签香在唐末时期主要是南方用香,因南方雨水多空气潮湿,不便于线香的使用。北方近几年来也有部分人在用竹签香(此指居家用香),严格的说是不合古制的。因为一支好香放入竹签后焚烧,竹签所产生的烟雾破坏了整个香的香气与功用,因此古时皇宫里以及修行的人绝对不用竹签香。</h3><h3>现在,一般在寺庙敬香或扫墓烧香时使用竹签香。</h3> <h1><b>香之具</b></h1> <h3>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香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h3><h3>“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h3> <h3>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h3><h3>图为西汉错金博山炉</h3> <h3>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h3> <h3>汉代鸭形铜熏——香鸭(用于帐中熏香)</h3><h3>宋•圓悟克勤禅师的悟道诗:"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h3> <h3>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帝王出行、佛道法会行香时使用。长柄香炉,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又名鹊尾炉或手炉。</h3> <h3>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h3> <h3>宋代汝窑三足尊,造型洗练简约。</h3> <h3>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h3> <h3>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h3> <h3>宣德炉底部“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h3> <h3>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h3> <h3>宋代白釉闻香炉</h3><h3>宋代的香事仪式已普及民间,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在品香仪式中,香具甚多,如插瓶、香盒、香匙、香箸、香帚、灰铲、垫片等,但最主要的香具是闻香炉。闻香炉的出现,标志着焚香已经从生活的附属品和修行的辅助品,开始上升为一门艺术。</h3><h3>闻香,是香事仪式中一个鉴赏香的过程,闻香者闻辨香的品类,体会传燃变化中的不同香味,尔后在香笺上记下闻香心得。香事仪式上,主客多人正襟危坐,气氛静闲庄重。品香时,用右手握炉,左手拱五指成空心半球状,轻罩炉口聚集香气,然后引鼻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闻香三次后,将炉按顺时针方向由左手向右手众人依次传递。</h3> <h3>香篆是一种专门用来燃点香粉的模具,古时的佛堂书斋闺阁里,人们常把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因状似篆字,故名),在一端点燃后可循序燃尽,。这种用香的方式称之为“篆香”,也叫“印香”、“拓香”。</h3><h3>图为香篆的模具,左为香模,右为香压(用于压平香灰)。</h3> <h3>制作篆香的香具</h3> <h3>篆香的制作</h3><div>1.铺灰。铺底香灰“压”是关键。压香灰在于平整,却不可压得太实,最好在压好的香灰上再铺上一层使用过的香灰,再用灰铲轻轻地压一遍,不要太实平整为好,以便香粉在燃烧中有氧气及时供给。</div><div>2.打籇。将香模轻轻的平放在铺好的炉灰上,用香匙将香粉填在模子中,用香帚扫净。中间轻轻晃动一下模子,直至填满,稍稍压实,然后轻轻向上提起模子。要尽量避免印出来的香篆散掉。打拓的时候应静心去浮燥,方可打出好拓。</div><div>3.燃籇。在图形或字样的一端点燃香篆,使其依次燃尽。</div> <h3>香插,可点线香或盘香。</h3> <h3>清代镂空竹雕香筒</h3><h3>香筒专用于点线香,多见于明清时期,有竹、木、玉、象牙等多种形制。</h3> <h1><b>香之用</b></h1> <h3>中国是香的国度。中国人的“香”,既有道佛两教的宗教之香,祭拜神灵祖先的宗法之香,中医各类香熏、香药的药疗之香,更有感悟身心之香道和香文化之香。茫茫华夏,自古就是一个香气飘渺的神奇国度。</h3> <h3>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h3> <h3>依据人们使用香品所散发香气的方式区分:以火炭直接燃烧香料称为烧香:将香料制成香油膏或香水后涂抹在身上,称为涂香;将香料浸泡在水中,作为沐浴的水,称为“香汤”;而直接将新鲜或干燥的香料放入丝绸或棉布做的香囊里,佩戴在身上,则称为佩香。</h3> <h3>烧香(焚烧香料)有两种方式,一是指制成香丸、香饼、线香、盘香或香末的香品,在仪式中直接点燃熏烧而散发香气,又称为“上香”、“焚香”、“拈香”或“行香”;另一种方式则是将龙脑、苏合等树脂之类的香品,不直接点燃,将特制的香炭烧红后埋入香灰中,灰面置银叶、云母片或小瓷片,再将香品放在上面,以热力使香味散发出来,这种没有明火和烟气的熏香方法,使香味更加纯粹,舒缓绵长。</h3> <h3>汉朝的王公贵族们迷恋各种香料,用这些新奇香料焚香、香身、香口、熏衣等。《汉宫典制》规定,上朝必须佩香:“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汉宫仪》中有“含鸡舌香伏奏事”的仪规,“含香”甚至成为在朝为官的代指。当时有专门用来香熏烘烤衣被的“曝衣楼”,一首描写宫女通宵熏衣的古宫词写道:“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折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h3> <h3>《西园雅集图》南宋•马远</h3><h3>北宋元佑元年(1086),驸马王诜邀请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于宅邸西园集会,并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将此绘成画,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h3><h3>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h3> <h3>斗香图(局部)</h3><h3>各自展示所藏香品,争奇斗艳,比较优劣,仿佛“斗茶”一般,以此取乐。</h3> <h3>斜倚熏笼图(局部)——明•陈洪绶</h3><h3>熏笼是罩在香炉上的笼架,可将衣被放在上面以熏染香气,也可覆盖于火炉上烘物或取暖。</h3><h3>“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h3> <h3>熏球,可悬挂于闺房,外出则可挂在车上。元稹《香球》诗:“顺俗惟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以香毬的特点比喻女子坚定不移的爱情。</h3> <h3>陆游《老学庵笔记》描述:“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车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h3><h3>辛弃疾“宝马雕车香满路”,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其中的“香车”就是指这种悬挂香球的马车。</h3> <h3>香包(香囊)</h3><h3>质地种类很多,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香囊长约十厘米,宽五厘米,厚二厘米。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h3> <h3>香囊填充的材料,主要有苍术、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兰、川芎、香附、薄荷、香橼、辛夷、艾叶,另加冰片,还可以适当加入苏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陈皮、零陵香等药材。</h3> <h3>文人爱香,不但要时而焚之,还要常有暗香浮动,于是藏香于袖中(有香囊悬肘后、暗香盈袖之说)、书中、墨中,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三国时就有芸台香可辟纸蠹鱼(蛀书虫)的记载,故自古藏书室就有“芸台”的雅称,书香门第之香是否也源于此?</h3><h3>古人还喜在墨中添入麝香、龙脑、丁香等香药,一则芳香醒神、增风雅之气,二则改善墨的品质,还能为书画辟虫。</h3> <h3>香,可以让人从各种纷乱的情绪束缚和身体的倦怠中暂时解脱出来,在思想空灵之际,激发出创作灵感,故古人写诗作画、抚琴论道,都要有香为伴。抚琴焚香出现在很多古画中。元陈镒有诗句:“香销琴室松风冷,灯灭书窗竹月凉。”清郑板桥题画云:“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来友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荫之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h3> <h3>檀香手串</h3><h3>手串就是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延至唐代,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食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h3> <h3>中医香疗、养生之香</h3><h3>外来香药、香方的引进,中医香疗也随之而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就有丁香明目、麝香驱除江南山中毒虫之方,《肘后备急方》中有用苏合香治腹水,雄黄、松脂熏烧治“悲思恍惚”等方法,以及“六味熏衣香”、治疗体臭的“白芷熏香丸”、香脂、涂发香泽等。陶弘景《名医别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都载有大量关于外来香药的资料。</h3><h3>以香药香衣、香口、香身、美容、护肤等功用也被吸收入了养生的范畴。</h3> <h1><b>香之诗</b></h1> <h3>唐•晏殊《浣溪沙》:</h3><h3>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飏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h3> <h3>唐•罗隐《香》:</h3><div>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div><div>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div> <h3>宋•苏轼《沉香石》:</h3><h3>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h3><h3>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h3><h3>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h3><h3>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h3> <h3>宋•李清照《浣溪沙》:</h3><h3>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h3><h3>(瑞脑:龙脑香,又称瑞龙脑)</h3> <h3>宋•陈与义的《焚香》:</h3><h3>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h3><h3>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h3><h3>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h3><h3>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h3><h3>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h3><h3>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h3><h3>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h3><h3>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h3> <h3>南宋•朱熹《香界》:</h3><h3>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h3><h3>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h3><h3>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h3><h3>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h3> <h3>南宋•曾几《东轩小室即事五首》之五:</h3><h3>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h3><h3>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h3><h3>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h3><h3>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h3> <h3>南台守安偈:</h3><h3>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h3><div>不是息心除妄想,只因无事可思量。</div><div>(南台守安禅师,唐末五代禅师,住南岳衡山)</div> <h3>宋•黄庭坚《香有十德》:</h3><h3>感格鬼神,清静身心,</h3><h3>能除污秽,能觉睡眠,</h3><h3>静中成友,尘里偷闲,</h3><h3>多而不厌,寡而为足,</h3><h3>久藏不朽,常用无碍。</h3> <h3>中国香文化,从远古燔木升烟肇始,冉冉袅袅一缕青烟,飘飘摇摇6000余年,到如今似乎渐渐断了香火。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依然能够覓到其踪迹:从蚊香到花露水,从清凉油到风油精,从清明扫墓香烛到端午香包艾蒲,从寺庙烧香到中医艾灸……一一皆是这千古香烟不尽的余緖。</h3><h3>世间万物都逃不脱生死兴衰的命运,只是或长或短罢了!然而,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活,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物质的非物质的各种文化遗产,无论你如何保护抢救和挖掘,要消失的终归会消失;而只有合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扎根最广大的民众之中,才能焕发新的青春!</h3><h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h3><h3>又是一篇读书笔记,写罢不禁掩卷长思。愿与诸位分享这份阅读的喜悦。</h3><h3> ——2017.7.1.于枣香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