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忆这东西真是奇妙,许多事来不及记住就悄然遗忘,而有些事不必冥想却轻易地在脑海中回放。就象母校,随着岁月的流逝,本应是不断的模糊,却在不经意的回眸间,日惭清晰,历历再现。</h3> <h3> 母校是位于重庆市沙坪坝渝碚路131号的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1974年𢦓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学校。等到2000年5月31日并入重庆大学,更名为重庆大学城市学院,那己是我们那届学子毕业8年后的事了。</h3><h3><br /></h3> <h3> </h3><h3> 校园布局在丘陵地带,是一块坡地。89年我们入校的时候,沿着校门中轴直上约100米,就到达学校的最高点,那里是新建的图书馆和古旧的印刷厂。图书馆和印刷厂在道路的右侧,左侧是同样陈旧的风雨操场。图书馆门口的绿树环绕的中心花园,是坡顶不大的一块平地,安静却富有生气。</h3><h3><br /></h3><h3><br /></h3> <h3> 校门向右是校园內唯一一条没有高差的弧形道路,道路的尽头是学校的食堂和教工宿舍。而校园內最富特色的建筑群一一第一至四教学楼,则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弧形路中段的两侧,形成校园的中心。</h3><h3><br /></h3> <h3> 远处就是歌乐山绵延巍峨的身影了。</h3><h3><br></h3> <h3> 第四教学楼是建筑学专业的专属領地,座落在校园的一隅,紧邻着泛着煤碴的运动场。</h3><h3> 这栋掩映在茂密大树环抱中的青砖黛瓦、古朴典雅的两层內廊式坡屋顶建筑,是学校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h3><h3><br></h3> <h3> 教学楼应该是建于50年代,如今外墙已见斑驳,入口的石阶布满苔痕,外山墙上70年代最流行的标语与残旧的木天窗相映成趣,厚重且有历史感。</h3><h3><br /></h3> <h3> 我们的专用教室在一楼,大学三年最单纯、最美好、最充实的求学时光大多是在那儿度过的。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 教室外墙面有几个老旧宽大的木窗。<br /></h3><h3> 春天,有不知名的小鸟在窗边高大的黄桷树初绽的枝芽上啼鸣;</h3><h3> 夏天,有阳光透过摇摆的树影洒进,如斑斕的星光散落在伏案学习的学子身上;</h3><h3> 秋天,玻璃外绵绵的细雨是一种浅浅的闲愁;</h3><h3> 冬天,落叶如飞鸟的翅膀高冷地划过天空,又飘挂在窗棂。</h3><h3><br /></h3> <h3> 记忆中最难忘的地方是二楼的美术室教室,那里铺着有些许陈旧的暗红色木地板,用力一踩,还能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些几经岁月镌刻的地板,一定发生过一些美丽的故事 。</h3><h3> 那不断回响的声音,一定是某段初开的情怀婉约成的弦歌。<br></h3><h3><br></h3> <h3> 而今,离开母校己经25年了。</h3><h3> 那段共同度过的时光,共同经历的故事,共同看过的风景,仿佛一个个闪烁的片段,固执地在原地回放。</h3><h3><br></h3> <h3>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h3><h3> 年少的三年, </h3><h3> 可以是一生一世。</h3><h3><br /></h3> <h3>2017年6月为同学毕业25周年京陵集会而作,部分老照片为宋明琨老师作品,在此致以感谢!此记。</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