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李鸿章

俊介

<h3>  1895年4月,日本马关市樱花烂漫,然而这里的风景却不属于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下名字后,李鸿章步履蹒跚地走出春帆楼。从此,风雨飘摇中历经了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h3> <h3>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是时人对李鸿章的描述。权倾一时,是因为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5年,推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条铁路,派出第一批留学生等历史上的47个第一。而谤满天下,则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些列国事悲辛背后,都有李鸿章的身影。</h3>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是幸运的。因为时势造英雄。从淮军到北洋舰队,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抵抗八国联军、日本海军的侵略,李鸿章从一个被排挤的按察使,变成了封疆大使,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梁并称19世纪三大伟人。</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又是孤独的。因为英雄不逢时势。正如梁启超所说:日本学伊藤博文的,其同辈中不下数百人,中国如李鸿章者,仅此一人。甲午战争,清朝不是败给了日本,而是自己。朝野派系林立,大臣各怀鬼胎,就连慈禧也在国难当头时,把北洋舰队购买装备的钱用来建颐和园,为自己庆六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  辛丑条约、马关条约……人们为李鸿章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感到唾弃,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饱含的辛酸。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需派人去日本马关签订条约。户部尚书翁同龢,战前百般克扣军饷,战后却以没有外交经验为名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剩下李鸿章,一个78岁的老人,孤身漂洋过海。由于年事已高,他做好了随时死在路上的准备,带上一口棺材,出发前还躺进去试一下大小合不合适。</p> <h3>  成,也是苦!败,也是苦!这就是李鸿章一生的写照。他犹如一个巨人,奋力挽救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他又显得如此渺小,在因循守旧,相互内耗的大环境,和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他的努力是那么的力不从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百年来伤国梦,八千里外吊民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div> <p class="ql-block">  临死前,李鸿章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写下了这首绝命诗 ,死不瞑目。周馥摸了他两个小时的眼睛,才把眼闭上。“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看到今天的情景,李公应该可以安息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