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18中青班“于成龙的廉政修为——走于公路悟廉政道”现场教学纪实

河实老磊

<h3>2018年4月3日,河池市2018干部教育培训中青班全体学员在组织员及课题组老师带领下,到罗城县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于成龙的廉政修为——走于公路悟廉政道”现场教学活动。</h3> <h3>于成龙是清朝著名的廉吏、能臣!45岁初仕广西罗城,在其23年的为官生涯中,三次被举为“卓异”,去世后康熙皇帝授予“天下廉吏第一”的称号,成为清廉典范。于成龙是在充满极权和缺乏制度监管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态下从政为官的,其清廉本源缺乏外在的压力,靠的是内在的修为。新时代我国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导向,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教育,探索公务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贪路径。虽今非昔比,但是回顾与探索于成龙的廉政修为,对新时代公务员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仍然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本教学基地选择于成龙初仕地广西罗城,利用文化遗址,挖掘文史资料,通过“导”,“走”,“悟”,“评”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h3> <h3>于成龙(1617.9.26~1684.5.31)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 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任命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教学一:大山口屯“一生得力在罗城”</h3> <h3>于成龙出生于富裕的乡绅家庭,是一个有读书上进传统的家庭,于家在官场上出了很多人物。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在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改朝换代而未能做官,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h3> <h3>初仕罗城的七年,几乎占了于成龙仕途生涯的三分之一,这是他任职的岗位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但同时也成为他仕途的最佳起点,为他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和不凡的政绩。离开罗城后他继续秉承“天理良心”的勤政廉政修为,得到上级官员和当地百姓的高度认可,仕途走得相对顺,提拔得比较快。他晚年回忆说自己“一生得力在罗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教学二:地梁屯“百年后任看龙脉”</h3> <h3>地梁屯是古道进出罗城的必经之地,历史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反映于成龙廉政勤政的故事。于成龙离开罗城近一百年的1758年,金岳被朝廷任命为罗城知县,他赴任罗城将走到地梁屯时,突然叫停了轿夫,因为他看到村子的后背山很突出,村旁的两排青山就像是两条巨龙在盘踞,也就是传说中的“龙脉”宝地,他心想这可是出大人物的地方,得拜访拜访。于是就下轿与仆从走进村子,推开多户人家虚掩的门,却没有人在家,后来在村里遇到了一位私塾老先生,他给解开了谜团。</h3> <h3>该屯并没有出什么高官显贵,但民风古朴,村民都严守大清律令,邻里街坊和睦相处,近百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更没有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恶行,平时各家各户外出根本不用关门。老先生还告诉金岳:于成龙知县来之前并不是这样,那时村里盗贼横行,连耕牛和粮种都时常被抢光。于知县带领民众剿灭了盗贼,又开展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民风渐好。此事给金岳留下深刻印象:于成龙不仅是廉吏,更是能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教学三:石板桥“誓勿昧天理良心”</h3> <h3>这是明朝留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石板桥。于成龙当年从山西老家出发,走了106天后,跨过这座石板桥进入罗城县。</h3> <h3>于成龙23岁时就考上了副榜贡生,却因碰上改朝换代,直到45岁时才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京参加吏部抽签,正式进入仕途。不料于成龙手气非常差,抽了一支下下签,得了广西。在当时的人看来,到广西做官,和充军发配没什么两样,跟送死差不多,来到广西后,又把他分配到极偏僻艰苦的罗城。家人及亲朋好友极力反对,劝他不要到广西:年纪不小了,家境也不错,没必要到南蛮之地冒险。他抱着当官应该“见利勿趋,见害勿避”、“义不辞难”的信念,向老友表明“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誓言,别亲离友,一路向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教学四:汇源寺“未结人缘先结神缘”</h3> <h3>汇源寺是于成龙当年进入罗城第一天晚上住宿的地方。传说中于成龙到罗城来未结人缘先结神缘即源于此。当年于成龙主仆跨过石板桥天色渐晚,四处荒无人烟,见此地有一寺庙,供奉有关帝,关老爷是山西人,老乡,便叫仆人在关帝神台边铺了草席睡下,心想到县城就会好了。谁知第二天走到县城,却仅有六户人家,都是弱病残,县衙很久没有人住过了,只是三间草屋,连门都没有,前两任知县一个病死,一个逃走。不久,于成龙带来的五个仆人一个病死了,三个逃回了山西老家,仅剩下一个叫苏朝卿的,后来家人又雇四个仆人赶来,不久病死了三人,一个疯了,于成龙只好叫苏朝卿带这个疯人回山西老家,自己一人在罗城扶病理事。有幸逃出罗城的仆人哀叹“此一活地狱也”。</h3> <h3>当年清朝把于成龙安排到这不毛之地做知县,只是要表明:此地有朝廷命官,有朝廷官印,是朝廷地盘,归朝廷统治,只要知县穿着官服,抱着官印,活生生的呆在罗城,没人公开扯旗造反即可,只要呆够规定年限,就会易地做官。但于成龙忠实地履行“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誓言,治理罗城七年,功德卓著,被举为“卓异”,值得今人深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教学五:山中石刻“于公旧治”</h3> <h3>这山中的石刻“于公旧治”高约十米,宽约十三点二米,“于公旧治”四字每字高约75厘米,宽约62厘米,左边落款为“大清乾隆戊寅菊月 摄县事桂林龙胜理苗通判三韩金岳誌”。</h3> <h3>金岳是清朝派到罗城的第33任知县,他少年时代读史书时就已了解于成龙这个人物,一直发愿要到罗城为于成龙立祠。在于成龙治理罗城近百年之后,他到罗城继任,之后发动官吏百姓集资修建了“于清端公祠”,并在城外三十里的这个山中石崖上刻了“于公旧治”,表达了他个人及罗城百姓对于成龙的深切怀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场教学六:罗城公园“一代廉吏于成龙”</h3> <h3>这尊雕像“一代廉吏于成龙”高4.6米,于公身披着斗篷,右手扶着木杖,驻步远眺,神情坚毅,栩栩如生,就像是在深忧百姓的衣食冷暖,又像是在深谋治县的方略,给人心灵一种非常强烈的震憾力和感染力。</h3> <h3>于成龙罗城为官七年,为何能够千古流芳?当年他在罗城做了什么?当年罗城条件异常恶劣,按朝廷意思只要他能做到不被强盗杀死,不被野兽吃掉,不被瘟疫病死就完成使命,功德圆满。但他誓勿昧“天理良心”,为罗城百姓做了四件大事:治乱;安民;减赋;兴学,使当时的罗城民风尚学,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被举“卓异”。</h3> <h3>之后于成龙数次升迁,官至朝廷重臣,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官居何位,他都始终如一,守清尚俭,洁己为民,去世后康熙皇帝赐谥号“清端”,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二十多年后又为他题词题联;雍正八年于成龙获选进入朝廷修建的贤良祠;后来乾隆皇帝为了纪念,为于成龙写下“清风是式”。</h3><h3>面对这座雕像,面对数百年前的先人,扪心自问:在当今物质高度发达,社会极度文明,法制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我们每位公职人员,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官?给家人、百姓、社会留下点什么?一路走来,相信各位都会有所思,有所悟,这就是走“于公路”悟廉政道,创造美好人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学策划:</h3><h3>覃英学,副教授,中共河池市委党校副校长,河池市行政学院副院长,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课2014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三届优质课评比市级组一等奖第一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讲教师:</h3><h3>劳 玲,讲师,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h3><h3>农海涛,讲师,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教务科负责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寿河池祝福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培训联系<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务科:(0778)2301471</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培训科:(0778)2323970</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校科:(0778)2303756</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河池市委党校欢迎您!</h3>

于成龙

罗城

知县

廉吏

廉政

教学

天理良心

修为

罗城县

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