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人物剪纸说起

韓国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这是多年前做的美篇,通过剪纸,简单介绍了京剧人物。愿分享给新来的美友。</span></p> <h1>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京剧。记得最早会哼的两句戏词是“好一个聪明的小韩信,他将古人打动我的心”,后来才知道这是麒派周信芳老先生的《追韩信》;记得最早从广播电台听的完整京戏节目是张君秋的《望江亭》,直到今天我也非常喜欢张派唱腔;记得最早在剧场看的京剧是《逼上梁山》,是文革刚结束的时候。</h1> <h1>我觉得,作为国粹,京剧与国画、书法,自有相通相似的内在联系。简单而言,国画有写意与工笔之分,书法有狂草与楷书之别。而京剧舞台上的武打,就类似书法中的狂草;中规中矩的大段唱腔,就类似楷书。几个将军、几个龙套往台上一摆,就代表千军万马,如同国画中的大写意,细致优美的唱念做打表演,完全就像一幅工笔画。惜墨似金、用墨如泼,这也是京剧表演的基本特征。</h1><div><br></div> <h1>同时,京剧起到了对广大民众的“高台教化”的作用。在两百来年的演出舞台上,京剧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歌颂的是忠良孝道,批判的是忤逆之徒。对人性的刻画,同优秀的欧美文学作品一样,京剧宣扬真、善、美,鞭笞虚伪、凶残、丑恶。这正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h1><div><br></div> <h1>我很庆幸,我能读得懂“史记”、“资治通鉴”等,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从中吸取做人做事的营养,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我也很欣慰,居然喜欢听京戏,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h1><div><br></div> <h1>《赵氏孤儿》中的庄姬公主<br>《赵氏孤儿》又名《搜孤救孤》。春秋时,晋灵公荒淫无道,常以弹丸射击行人取乐,赵盾进谏,后满门遭权臣屠岸贾杀害,仅儿媳庄姬公主逃避宫内,生下遗孤赵武,门客程婴救出孤儿,带回家中抚养。屠岸贾搜孤未获,下令捕杀国内与孤儿同庚之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密议,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孤儿,交公孙杵臼,再向屠岸贾告发,这样程婴舍出亲子,公孙杵臼舍生取义,最终才保住赵武。后赵武长大成人,魏绛还朝,程婴告之隐情,定计杀死屠岸贾,得报赵氏深仇。<br>这个故事源自《左转》、《史记•赵世家》,元代有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1935年被译成法文本,德国诗人歌德将其改编为《埃尔佩诺》,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塔齐奥改编时题为《中国英雄》。<br>本剪纸人物即为庄姬公主。身披女花斗篷,绒绣花鸟纹样。前身及后开衩部位的缘饰又加以美化,装饰成如意头形。</h1> <h1>《将相和》中的廉颇<br>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扮相为老红六分脸,角色行当属铜锤花脸。头戴改良员外巾,挂白满,身着开氅。开氅属于便服,是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服式。其形制是大襟大领,氅长及足。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四寸宽边,满绣装饰纹样。<br>历史上确有廉颇其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前后侍奉赵国三代国君,渑池会、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都与他有关联。纸上谈兵的成语,赵国几十万兵卒被秦将白起坑杀,也正是赵王用赵括替代廉颇而产生的悲剧。后来,“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可惜一代名将,终老不得为赵王所用,客死于外。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屡陈恢复大计,而屡遭当权者之忌,与廉颇的遭遇类似,因而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h1> <h1>项羽——末路英雄无双脸<br>在京剧人物中,项羽的脸谱无疑是非常有特色的。项羽属净行的架子花脸,勾黑十字门钢叉脸,挂黑满,戴黑夫子盔。黑平金软靠,内衬黑龙箭衣。黑色是具有庄重感的中性色。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汉三代,崇拜、崇尚象征天的黑色(即所谓“玄色”)。天子冕服用的就是表示庄重尊贵的黑衣。京剧人物服装沿袭了这一用色传统,并且对具有庄重气派、刚直性格的人物规定用黑色。<br>秦朝末年,陈涉首难,天下响应,仅仅三年的时间,项羽率领各路义军,一举灭秦。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项羽败于刘邦,困于垓下,自刎乌江。司马迁用他的历史观,将项羽列于帝王专用的“本纪”之中,并高度评价项羽的历史功绩:“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京剧人专为项羽设计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无双脸,虽是满脸哭相,却又显示霸王的威仪;由于霸王命短,死时年仅三十一岁,又在项羽的鼻梁上、眉子上特意勾画了三个“寿”字。相信您欣赏项羽的脸谱后,也会有“美哉、妙哉”的感受。</h1> <h1>《霸王别姬》中的虞姬<br>虞姬头戴如意冠,冠底为前低后高的如意形片子。身披凤斗篷,一般为黄色缎料,绒绣“凤穿牡丹”纹样。虞姬是项羽宠爱的妃子,常相伴左右。当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时,为了不连累项羽,虞姬在项羽面前自刎而亡。《史记·项羽本纪》简单载有虞姬的事迹:“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虞姬究竟唱的什么,史无记载,但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段南梆子却广为传唱,成为梅派最具代表性的唱段之一。</h1> <h1>大漠苏武<br>近年奚派优秀传人张建国重新排演了由高牧坤先生编导的新编历史京剧《大漠苏武》。<br>马连良先生的《苏武牧羊》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还要新编《大漠苏武》?我们不妨听听张建国是怎么理解的:<br>“因为敬佩,因为传承。苍凉北海荒芜地,孤身守节十九年。苏武身上的高尚气节、家国情怀曾经深深打动过不少华夏儿女的心。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以及这样一个人物,表达出自己在价值观方面的思考;京剧要变革也要回归,回归与变革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希望用这样一出戏,展现自己在回归与变革方面所做的努力。”<br>“为了准确、生动地塑造苏武这一人物,我不仅运用了自己擅长的流畅迂回的奚派唱法与表演,更借鉴了马派、麒派等老生的表现手段。”<br>“京剧中的表演历来都是将生活艺术化,这次我塑造苏武时,则有意将京剧程式中过于艺术化的部分回归生活。”<br>“相对于《苏武牧羊》,《大漠苏武》精简了不必要的场次,使情节更加紧凑,结尾也由胡阿云自尽而改为与苏武含泪分别,含辛茹苦继续养育孩儿。”<br>此剪纸采用的是张建国的演出剧照。</h1> <h1>苏武牧羊<br>汉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王单于爱其才,欲逼降,苏武宁死不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餐毡饮雪,“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艰苦备尝。娶匈奴女胡阿云为妻,且生一子。汉昭帝即位,闻知苏武尚在,遣使讨还。单于无奈,只得放还苏武,扣留阿云母子,阿云不胜悲愤,自刎而死。《汉书》为苏武立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h1> <h1>昭君出寨<br>汉元帝令画工毛延寿为后宫女子画像,以备挑选。王昭君不肯行贿,被毛延寿画的很丑。后来元帝得知实情,封昭君为明妃,欲斩毛延寿。毛延寿逃到匈奴,将昭君的真实画像送给单于,挑唆单于发兵,索要昭君。汉元帝深感国力衰微,无力抵抗,只得忍痛割爱,送王昭君出寨和亲。<br>昭君和番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历来人们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歌颂。诗词就不用说了,仅元代杂剧,就有三种:即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哭昭君》,吴昌龄的《月夜走昭君》。《出寨》是尚派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载歌载舞,极具艺术观赏性。当然,落后了挨打,落后了受人欺侮,是昭君出寨的另一层含义。<br>昭君戴和番盔,插雉翎,垂狐尾,穿黄宫衣,批红色镶毛边斗篷。</h1> <h1>《草桥关》中的铫期<br>水袖是京剧艺术表演的独特技巧,通过拂、绕、掷、抓、扬、甩、抖等动作,夸张地表达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变化多端的内心活动,同时增加了表演上的优美动态。水袖在舞台上还有许多特殊作用,如以水袖遮面,表示羞愧;提起水袖于一侧说话,为“背供”,表示只向观众交代,而在场演员则听而不闻。可见水袖是传统京剧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我以前的京剧人物剪纸采用线刻的方法,没有突出水袖,现在镂空刻,水袖得到表现,展现了水袖之美。<br>图为《草桥关》铫期,挂白满,再配上水袖,镂空之处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观感。铫期的扮相为勾黑十字门老脸,戴汾阳盔,穿紫大龙蟒。<br>《草桥关》讲的是东汉初年刘秀与功臣的故事。汉光武帝刘秀思念镇守草桥关的铫期,命马、杜、岑三人将铫期调回洛阳随朝伴驾。铫期之子姚刚打死国丈郭荣,铫期绑子上殿请罪,适逢马武回朝搬取救兵,闯宫保奏,逼刘秀赦免铫期父子,让他们戴罪出征。此为铜锤花脸的唱功戏,经裘盛戎精心整理加工,成为流传广泛的裘派代表剧目。</h1> <h1>汉寿亭侯<br>关羽大败魏将曹仁后,曹操急遣于禁为帅、庞德为先锋统帅七军前往救援。庞德随军带来一口棺木,表示誓与关羽死战的决心。果然,关羽难以取胜,于禁忌庞德立功,处处制肘,并下令七军移驻罾口川低洼之地,“鱼入罾口”,被关羽沿襄江堤放水,直灌曹营,全歼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关羽之名威震华夏。<br>关羽属红生,勾红色整脸。挂大黑三,戴绿夫子巾。绿平金软靠,斜穿绿蟒,挂玉带。绿云头厚底靴。关平属武生,戴银八角盔,白色软靠,抱大印匣。周仓属武净,勾花元宝脸,戴小倒缨盔,持青龙刀。<br>这是典型的年画构图,非常漂亮。<br>本剪纸用了四种颜色,关老爷用绿色,以突出“斜穿绿蟒”,背后的交椅覆以棕色虎皮。</h1> <h1>《古城会》中的关羽<br>关羽头戴绿夫子盔,足穿虎头靴。身着绿团龙蟒。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忠义之士所用,以服色之绿,与脸谱之红所形成的“补色对比”,使服色更加鲜明,又令脸色更为夺目。采用大方气派的平金绣,特定用光泽度极高的全卧水套江牙,更增强人物的雄奇伟岸之感。<br>关羽读春秋的舞台造型是有历史依据的。陈寿的《三国志》说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说关羽为万人敌,有国士之风。他大败曹仁、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攻克樊城以后,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几乎迁徙都城以避其锋芒。但是关羽“刚而自矜”,违背诸葛亮《隆中对》所制定的南结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终于丢掉荆州,身首异处,令后人感慨无限!</h1> <h1>身着花斗篷的关羽<br>男用花斗篷一般仅用于关羽,绿色缎料,通身绣牡丹花,显得雍容华贵。<br>中国的圣人,首推孔子,那是文圣人;还有一位武圣人,那就是关老爷。从三国以后,中国历代一直都很崇拜关羽,如同神灵般受到祭祀,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具有以蜀绍汉的正统观念,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是一个忠于炎汉、忠于刘备的神话了的人物。京剧用夸张的表演、丰富的唱腔,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大智大勇、大忠大义的舞台形象。<br>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据《清史稿·历代帝王陵庙》:“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对关羽死后的谥,也要改动。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谕:“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陈寿又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有私见,遂亦不为论定,岂得为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旧习。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满清皇帝推重关羽,除了吸取承接汉文化,更有政治利益上的考虑,主要是收买人心,号召汉人效忠朝廷。</h1> <h1>《回荆州》中的张飞<br>张飞身着戏珠大龙蟒,身前仅绣大龙一条,龙口朝向火珠,龙尾直甩到肩尾。全身平金绣,直立蟒水。服色为黑,象征粗放豪迈性格。<br>《三国志》将张飞与关羽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高度评价张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二人的性格特征是:“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刘备经常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并没有改正,果然因鞭挞健儿而被部将杀害。据传张飞在阆中被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张飞庙从原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至盘石镇龙安村。</h1> <h1>《芦花荡》中的张飞<br>《芦花荡》即《三气周瑜》。张飞奉诸葛军师之命,乔装渔夫,埋伏芦花荡口,截杀周瑜。张飞扮相为黑十字门花脸,角色行当属架子花脸,是已故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的代表作。<br>就张飞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出入。《三国演义》第二回的回目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首先,不是“姓张名飞字翼德”,《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张飞字益德”,成都武侯祠张飞的塑像介绍的也是“字益德”。其次,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即刘备)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将刘备改成张飞,更符合张飞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人物性格。</h1> <h1>《借东风》中的诸葛亮<br>诸葛亮的这身服式,是近代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在传统八卦衣基础上革新创造的,形制未变,仅对主要纹样作了美化。<br>《借东风》是《赤壁之战》的一出戏。有人说,《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的一场重要战争,但在《三国志》中没有怎么描述,仅仅一笔带过,似乎赤壁之战不重要,或者战争场面不怎么大。其实《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曾记有曹操战后写信对孙权:“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说明北军不适应水战而闹病是实,曹操称自己火烧战船则是一句要面子的话。唐人杜牧留下《赤壁》诗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清楚表明,如果没有东风,周瑜就不能火攻曹营,就不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相反,“江东二乔”就会被掳掠到铜雀台而为曹操享受。看来火烧赤壁的确有过,至于东风是不是诸葛亮借来的,那就不得而知了。</h1> <h1>《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br>鹤氅服装形制与八卦衣相似,所绣纹样以云鹤为主,别具一种飘逸、潇洒的美感。专用于知天文、晓地理的智慧人物。<br>诸葛亮是又一个被罗贯中神话了的人物,特别善于计谋,《三国演义》几乎成为满洲人早期的兵法。在京剧舞台上,《草船借箭》也好,《借东风》也罢,抑或《三气周瑜》,通过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塑造出一个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其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大意是:治军是他的长处,用计谋是他的短处,治理国家的才能,优于用兵的谋略。所以才“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h1><div><br></div> <h1>《群英会》中的蒋干<br>头戴荷叶巾,足穿朝方。身着文丑花褶,这种花褶用于迂腐的文吏、书吏或奸诈贪色的衙内、恶少。一般用绿色,绒绣散点式小碎花,纹样为花卉或八宝。蒋干的迂腐,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首先是在曹操面前吹了说服周郎的大牛;其次是按照周瑜的圈套、盗走书信、中了借刀杀人之计;最后曹操失于一时检点,替东吴除掉了熟悉水战的两名水军都督,曹操正在又恼又悔的时候,蒋干反而上前讨功,被曹操喷了满脸口水。这时的蒋干自我解嘲,认为功劳太大,曹操无法可赏。前辈的表演艺术家肖长华、袁世海两位老先生真是把蒋干和曹操演活了!</h1> <h1>《群英会》中的周瑜<br>说到周瑜,不能不说前辈著名小生表演艺术家叶盛兰。他在京剧观众中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活吕布”、“活周瑜”。他说:“吕布要蛮,周瑜要满”。吕布武艺高强,“三英战吕布”嘛,所以他就蛮横不讲理。周瑜书生气很重,有儒雅之风,受孙权重任,率领孙刘联军,指挥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击败曹军,所以刻意渲染周瑜的聪明才智,雄姿英发,自满的了不得。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写成心胸狭窄、气量短小,活活被诸葛亮气死。虽然他雄才大略,但处处差诸葛亮一截。再加之周瑜为小生演员,不戴胡子,诸葛亮为老生演员,虽年轻,也非得挂胡子不可。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比周瑜年长。其实,周瑜公元175年生,诸葛亮181年生,周瑜大6岁。赤壁之战时,周瑜仅33岁。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br>周瑜的角色属于小生中的雉尾生,头戴紫金盔。身着白色团龙蟒,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素雅圣洁,潇洒清秀,衬托出周瑜的英俊儒雅。</h1> <h1><br>甘露寺<br>说《甘露寺》或许有人不知道,说《刘备招亲》,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图中孙尚香旦行俊扮,梳大头,戴凤冠,穿红女蟒。刘备老生俊扮,挂黑三(黑色的三绺长胡须),戴王帽,穿红团龙蟒。<br>这里挂黑三不合情理,因为刘备到东吴招亲时,年已半百,且戎马无定所,故须发苍白,所以拜见乔玄时,挂的是黑白相间的黪三。怎么变成了黑三呢?原来乔国老怕吴国太相不中,派管家送了一包“乌须药”,让刘皇叔连夜将须发染的黑黑的,结果一下就相中了。京剧人玩了一个幽默,把染发剂的发明时间至少提早到1800年以前。<br>本剪纸根据王蓉蓉、杜鹏两口子的演出剧照而作。</h1> <h1>《铁笼山》中的姜维<br>《铁笼山》讲的是姜维伐魏,魏将司马师败困于铁笼山。姜维约西羌国王迷当率兵十万为助,结果迷当反而助魏,姜维大败。<br>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总想以西南一隅之地而收复中原,以建不世之功,连年用兵不断,严重消耗了国力,终于给司马氏以统一的时机。陈寿这样评价道:“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br>姜维扮相勾红三块瓦脸,挂黑满。大额子扎巾,扎绿硬靠,衬绿龙箭衣。面门加画太极图案,说明姜维如同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料事如神。</h1> <h1>《除三害》中的周处<br>周处头戴硬花罗帽,角色行当属于净行的架子花脸,敞穿花褶,体现出粗犷豪放的人物性格特点。<br>周处是晋代宜兴人,自幼缺乏教诲,恃强凌人,作恶多端,成为地方上的一霸。当地百姓将他与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并列为“三害”, 周处知道人们特别厌恶自己,幡然悔改,射杀猛虎,搏杀蛟龙,励志好学,后来为国战死。晋书对周处评价颇高:“终能克己厉精,朝闻夕改,轻生重义,徇国亡躯,可谓志节之士也”。<br>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此之谓也。</h1> <h1>秦琼卖马<br>“秦琼卖马”出于《隋唐演义》。讲的是担任马快时的秦琼,押解罪犯到天堂县,因得不到官府的回文而被困王老好店中。王老好索讨店饭钱,秦琼无奈,忍痛欲卖心爱的黄骠马。巧遇单雄信,正叙谈间,单雄信忽得兄长讣信,遂借黄骠马而奔丧。秦琼依然无钱还账,只得上街当锏,遇绿林好汉王伯当、谢映登,赠以川资,秦琼方得还清店饭钱返回山东。这出戏是当年谭鑫培的代表剧目,刻画了穷困潦倒的英雄窘相,表情唱腔十分动人。现在有一个音配像DVD资料,是用谭富英当年的演唱录音,由他的儿子、谭派第四代传人、当今谭派掌门人谭元寿配的像,值得欣赏。<br>本剪纸根据旧时杨柳青年画作坊刻印的京剧版画而作。</h1> <h1>李世民<br>斗篷用作戏剧服装后,使用范围得到扩展,不再局限于御寒,凡行路或其他特定场合均可穿用,一则塑造人物形象,二则便于歌舞动作的完美发挥。龙斗篷为红色缎料绣龙戏珠纹样,一般形制为:衣长及足,下摆阔大,领口抽折,外型呈下大上小,似一口倒扣的大钟,故又名“一口钟”。龙斗篷一般用于帝王或身份很高的将帅,很有气派。<br>李世民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的君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良好政治局面。他的名言“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成为颠扑不破的政治智慧。</h1> <h1>《响马传》中的秦琼<br>《响马传》是翁偶虹先生参考传统剧目《贾家楼》、《打登州》及评书《响马传》新编的古装戏。讲的是隋朝末年,尤俊达、程咬金劫皇杠、秦琼探访武南庄、贾家楼祝寿、秦琼劈牌烧批、三十六人大反山东、瓦岗寨聚义的故事,非常热闹。当代京剧名家于魁智努力继承杨宝森、李少春的表演艺术,结合自身条件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在《响马传》中饰演秦琼,那段“当年结拜二贤庄”的“西皮板”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自然洒脱的演唱特点。<br>秦琼斜批素褶,表示英雄行路。</h1> <h1>《锁五龙》中的单雄信<br>单雄信角色行当为铜锤花脸,勾蓝碎花脸。身着平金龙箭衣。<br>单雄信本为瓦岗结义弟兄,因胞兄被李渊射死,遂投奔洛阳王世充。秦王李世民大败王世充,围困洛阳,单雄信单人独骑闯唐营被擒,誓死不降。刑前瓦岗旧友法场生祭送行,单雄信坦然自若,高吼“号令一声绑帐外”,引颈就戮。铜锤花脸的这段西皮唱腔,充分展现了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h1> <h1>钟馗<br>钟馗一般由架子花脸或勾脸武生扮演。扮相为勾脸花元宝脸,挂黑扎,戴判盔。垫肩把、腰把,红官衣扎左袖,饰靠领,挂靠腿,扎大带。黄采裤,方头厚底靴。持宝剑。</h1> <h1>钟馗脸谱与钟馗衣<br>《钟馗嫁妹》讲的是进士钟馗入殿面试,因面貌丑陋而落第,愤而自杀。好友杜平替他收埋尸骨。钟馗生前曾应允将妹妹许配杜平,为践前约,亲自率领小鬼送妹妹前往杜家。玉皇大帝封之为驱邪斩祟之神,是舞台上的正面人物。他的脸谱由蝙蝠花纹勾勒而成,帽子上也绣有蝙蝠,充满吉祥与喜气。演员的服装与众不同,称“钟馗衣”,为钟馗所专用。左袖大口带水袖,右束袖,并在袖口翘出一个由金钱包扎的竖立物,象征传说中钟馗的六指。再加上垫肩、臀部,使其更接近传说中钟馗的丑陋形象。这一艺术夸张造型,通过演员的表演显得更加可爱。<br>一般来说,我对人物面部是采用镂空的方法,即留下面部五官和脸谱的勾勒线条。但对于钟馗则相反,我用红色宣纸,刻去勾勒的线条,蝙蝠的造型更加清晰,同时突出钟馗的红色脸膛。</h1> <h1>《西厢记》中的听琴<br>崔莺莺在窗外偷听张生弹琴,唱到:“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张生在西厢内已是知晓:“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歌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元杂剧《西厢记》)。通过琴音,进一步向崔莺莺表达了爱慕之意。<br>根据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听琴》剪纸。</h1> <h1>《西厢记》中的佳期<br>崔莺莺是大家闺秀,老夫人悔婚,只允许她叫“张家哥哥”。虽然深深爱慕张生,但有贼心无贼胆,羞人答答,不敢与张生私会。红娘从中撮合,领着崔莺莺探望张生,取笑莺莺小姐:“俺姐姐语言虽是强,脚步儿早先行也。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香;巫娥女,楚襄王;楚襄王敢先在阳台上”。<br>根据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佳期》剪纸。三个人的神态比较生动:张生迫不及待开门迎接,莺莺小姐低着头、侧着面、用袖子挡着脸,想进不进的样子,红娘在后面推推搡搡,促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h1> <h1>《西厢记》中的崔莺莺<br>崔莺莺身着对称纹样女花帔,纹样布局呈左右对称形态,显得庄重大方。女花帔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庄少妇。<br>《西厢记》张生、莺莺小姐和红娘的故事家喻户晓。京剧《西厢记》由田汉先生于1959年根据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而改编,成为张派的代表作品。张君秋先生在剧中创编出许多新颖悦耳的张派唱腔。<br>我觉得长亭送别尤其赏心悦目:“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成就迟,分别早,叫人惆怅。系不住骏马儿空有这柳丝长。驱香车快与我把马儿赶上,那疏林也与我挂住了斜阳。好叫我与张郎把知心话讲,远望那十里亭痛断人肠。”不到一百字,勾勒出一幅恋人别离难舍难分的画面。<br>“系不住骏马儿空有这柳丝长”,是从明代才子祝允明的诗意简化而来:<br>“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一个系不住马,一个系不住舟。<br>“那疏林也与我挂住了斜阳”,是从《三国演义》中刘备送徐庶的描写简化而来:<br>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br>这段唱词不仅文字优美,反二黄唱腔格外好听!</h1> <h1>红娘<br>京剧《红娘》不同于《西厢记》,《红娘》更多的是表现崔莺莺的丫头红娘的,她在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穿针引线、传书递简,着重荀派花旦的表演艺术。那段脍炙人口的“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的唱段,边歌边舞,活泼俏丽,经常出现在各种晚会上。红娘还说服老夫人允婚,“你得放手来就放手,得罢休来你且罢休”,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h1> <h1>《樊江关》<br>又称《姑嫂英雄》,剧情大意为:唐太宗李世民、薛仁贵遭敌围困,薛仁贵之妻柳迎春前往樊江关调樊梨花救驾。时逢姑子薛金莲押粮至,姑嫂言语失和,先是口角,继之动武。后姑嫂和好,同往解围。此为刀马旦的对手戏,樊梨花(左)梳大头,戴七星额子,插翎挂尾,扎红色女硬靠。薛金莲(右)梳大头,戴蝴蝶盔,穿绿色改良靠。</h1> <h1>三鞭换两锏<br>“三鞭换两锏”又名“美良川”, 出于《隋唐演义》。描写山西刘武周用尉迟恭为先锋攻唐,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李世民引兵抵御,与程咬金轻骑暗探白璧关,被尉迟恭穷追不舍。危急间,秦琼得报,飞马跳涧来救。二人比试膂力,尉迟恭先打秦琼三鞭,秦琼忍受住了;秦琼反打尉迟恭,仅两锏就打得尉迟恭吐血而逃。本剪纸正是秦琼打还尉迟恭的场面,是根据旧时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刻印的京剧版画而作,版画有意识地结合民间门神的构图和神态加以戏剧化。</h1> <h1>美猴王<br>孙悟空身着黄蟒,配以翎子、狐尾,活脱脱一个美猴王。<br>美猴王神通广大,具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手持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火眼金晴能识别乔装改扮的妖魔鬼怪。尽管孙悟空如此厉害,但他必须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不能有“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而取代玉皇大帝的非分之想,否则就会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西天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往往是神仙的坐骑或童仆下凡为害人间,是统治阶层造成的。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大雷音寺时,如来应允了送给他们经书,取经时如来佛祖的两个徒弟阿傩、伽叶由于索取贿赂未果,使小动作,送给唐僧师徒的竟是读不懂的无字经,唐僧只好献上唐王御赐的紫金钵,方才得到真经。原来神仙也腐败!</h1> <h1>哪咤<br>哪咤身着专为他设计的“哪咤衣”,莲花瓣用粉红色丝绒绣,再圈金线,非常艳丽。衬托莲花甲的是一套银灰色的侉衣,绣有八吉祥等纹样。角色行当为短打武生。</h1> <h1>三打陶三春与斩黄袍<br>五代时,郑子明曾因偷瓜败于陶三春。后赵匡胤为媒,为郑子明迎娶陶三春。暗遣高怀德于途中拦截,以挫其锋芒,结果为陶三春所败。陶三春大闹金殿,朝中无人能敌,众人狼狈万状,连连赔礼。柴荣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宋。封郑子明为北平王。赵匡胤因爱妃被郑子明殴打,酒醉后斩杀郑子明。陶三春率兵围宫。后经高怀德调解,陶三春斩赵匡胤所穿黄袍以泄愤收兵。《斩黄袍》为高派红生的代表剧目,剧中许多唱腔华美流畅,清醇刚劲,例如赵匡胤的“孤王酒醉桃花宫……”。<br>剧作家吴祖光改编的京剧《三打陶三春》曾在英国皇家剧院演出,据说不用字幕、不用翻译,就凭丰富的京剧艺术语言,征服了莎士比亚国度里绅士般的观众,气氛比国内反映还要热烈。他们不仅破例地热情鼓掌,不少人还猛跺地板,甚至有脱下皮鞋敲打地板的。<br>赵匡胤采用的是老生演员穆宇的剧照。</h1> <h1>陶三春为武旦演员王小丽的剧照</h1> <h1>雏凤凌空<br>杨家将的故事。宋辽交兵,宋营二十四将皆非韩昌对手,杨延昭被困三关。遣孟良回天波府求援,烧火丫头杨排风挺身而出,与孟良比武,棍打孟良,同往三关。焦赞见来的是烧火的丫鬟,也是瞧不起。孟良唆使二人较量,杨排风又棍打焦赞,焦赞也低头服输。杨延昭点兵出账,令杨排风为先锋,棍打韩昌,大败辽兵。<br>本剪纸画面非常热闹,四人的扮相分别为:杨排风旦行俊扮,梳大头,抓髻,饰面牌、珠花。穿蓝绣花战衣战裙,系腰巾。披粉色绣花斗篷,小蛮靴,持红色马鞭。杨延昭(后)老生,挂黑三,戴银夫子盔。扎白硬靠,斜穿白蟒,挂玉带。彩裤,厚底靴。孟良(右)属于武净,勾红十字门葫芦脸,挂红扎,插红色飞鬓。戴扎巾盔,扎红硬靠,内衬红龙箭衣,湖色靠绸,彩裤,厚底靴。焦赞(左)亦属于武净,勾黑十字门花脸,挂黑扎,插黑色飞鬓。戴扎巾盔,扎黑色硬靠,内衬黑龙箭衣,桔黄靠绸,彩裤,厚底靴。<br>当然,作为剪纸,不能有画稿的丰富颜色,尤其人物不便用白色等浅色宣纸来表达。所以,杨延昭用了红色,突出主帅,桌围就只好用绿色了,这显然不符合舞台实际,但剪纸画面含五种颜色,却也难得,且非常漂亮。</h1> <h1>《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br>杨文广是穆桂英之子,头戴珠子头,身着团花箭衣。箭衣源于清代的开衩行褂,用作戏装后,所绣纹样大大增强了夸张性及装饰性。团花箭衣周身绣八个花团,并绣花草二方连续纹样作为装饰。团花箭衣常用于武将、绿林豪杰或少年英雄。<br>《穆桂英挂帅》是新编的古装戏,由同名豫剧移植改编而来,是梅兰芳晚年的代表作。讲的是佘太君恨宋王无道,辞朝归里,不问朝政。后来,听说辽国侵犯边境,派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赴汴梁打探消息。正赶上朝廷为挑选元帅在校场比武。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杨文广将王伦劈死,捧回帅印,请穆桂英挂帅出征。此时穆桂英已年过半百,不满朝廷刻薄寡恩,不愿效力。经佘太君晓以大义,穆桂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毅然决然挂帅出征。</h1> <h1>《穆柯寨》<br>——京剧舞台的大靠与翎子<br>京剧《穆柯寨》讲的是为了破辽天门阵,杨宗保上穆柯寨索取降龙木,与穆桂英相战、相爱、成亲、破辽的故事。饰演穆桂英的角色为刀马旦,扎女硬靠;杨宗保为小生行中的雉尾生饰演,扎大靠。二人背后均插四面靠旗,头上插两支翎子,扮相英俊秀美。<br>靠的式样为圆领紧袖,身长至足。由靠领、靠肩、靠肚、靠身等十多部分组成。缎面绣制,边饰为江牙或万字、寿字图案,内绣甲片或龙形。全身共计绣片三十一块,制作精美,穿用工序复杂。<br>翎子俗称野鸡毛,长三四尺,最长可达七尺。活鸡所取之翎为上品。演员通过掏翎、涮翎、衔翎等表演而刻画人物性格,抒发角色思想。戴翎子的主要有五种人物:俊秀英武的青年将帅,武艺超群、刚健阿娜的女将,少数民族的王侯将帅,起义英雄或山大王以及神将妖魔。庄严正统的人物一般不插翎子,如杨延昭、岳飞等。<br>这幅剪纸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四目相视,满脸堆笑,哪里是在战斗,分明是在互诉爱慕之情。</h1> <h1>秦香莲<br>《铡美案》的故事流传极广。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东床驸马,抛弃在家乡含辛茹苦为他侍奉公婆、养育儿女的发妻秦香莲。秦香莲携带儿女进京寻夫,陈世美不仅不认,还派人妄图杀死秦香莲母子三人。后告状到开封府,包拯不顾国太和公主的阻扰,毅然将陈世美铡死。<br>秦香莲有一段琵琶词,是张派非常有名的唱腔。<br>秦香莲身着改良女青褶子,这种服装吸取了女帔领式上的特点,用小如意头加以装饰,使服装的缘饰更为美观。</h1> <h1>佘赛花<br>戏剧舞台上我们司空见惯的是老旦佘太君,年轻时刀马旦的佘赛花很少见。佘赛花是五代末北汉佘塘关守将佘洪之女,与杨继业交战,杨继业不敌,逃入七星庙,计擒佘赛花,二人相互爱慕,遂成婚配。佘赛花身扎女硬靠,虎头肩下衬荷叶袖。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更为绚丽,完美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盔上挂狐尾,象征佘赛花“非正规军”将领(或为绿林山寨之女,或为将门之女)。</h1> <h1>秋江<br>书生潘必正寄居姑母观中攻读,与道姑陈妙常相好。姑母逼潘必正赴临安应考,陈妙常急急赶至秋江畔,呼船求渡。老艄公窥破她的心意,一再盘诘相戏,最终助其赶上恋人。道姑担心赶不上心上人,火烧火燎,心情迫切;老艄公善良诙谐,故意磨磨蹭蹭。一旦开了船(何曾见船?其实就只有一只浆),老艄公正是凭借这只浆,使二人仿佛置身于一叶扁舟,小小舞台,顿时变成了浩浩秋江,小舟载着二人,或起或伏,或左或右,或歌或舞,劈波斩浪,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京剧表演艺术。本剧目由川剧移植而来。</h1> <h1>四郎探母<br>《四郎探母》讲的是杨家将的故事。宋辽交兵,宋将杨四郎(杨延辉)被擒,改名木易,招为辽邦驸马,与铁镜公主成婚。十五年后,萧天佐摆天门阵,宋营佘太君押粮至边关。杨四郎思母心切,被公主看破,甚为同情,计盗令箭,助其出关。杨四郎快马加鞭赶回宋营,母子兄弟夫妻相会,互诉离别之情。杨四郎连夜赶回辽邦交令,已违时限,萧太后欲斩,公主代为求免。<br>我喜欢《四郎探母》是从李维康、耿其昌两口子的精彩表演开始的。当今梅派和张派传人的佼佼者李胜素、王蓉蓉饰演铁镜公主最为出色。剧中许多唱段非常经典,非常好听。《坐宫》自不必说,就拿杨四郎回营唱的几段来说,也很是脍炙人口。一是四郎、六郎哥俩见面的那段西皮快原板:“弟兄们离别十五春……”,高昂的行腔,表达了同胞手足的离别之痛苦,会面之欢悦;一是拜见佘太君的那段西皮散板:“老娘亲请上受儿拜,千拜万拜也折不过儿的罪来……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狄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思亲但又无奈的心情非常感人。</h1> <h1>身着旗装的铁镜公主<br>铁镜公主的发式源自清宫,称旗装头。头顶置青锻称里的高大横梁,称正片。正中插大朵牡丹花,角垂流苏。身着旗装。旗装在京剧舞台上专用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上层贵妇,形制为立领,大襟,袖式介于阔窄之间,袍长及足,左右有开衩。旗装虽然取法于清,作为戏剧服装,经历了删繁就简的艺术处理,通身绣的花纹突出而醒目。</h1> <h1>身着旗蟒的铁镜公主<br>旗蟒原型为清朝满族皇后的朝服。成为戏剧服装后,失去了历史朝代的规定性,纳入了戏曲程式轨道,通用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内衬里衣,外挂朝珠。头饰为“大拉翅”,流行于清朝光绪年间。足穿高底鞋,鞋底如同倒置的花盆,高两三寸。</h1> <h1>武松<br>武松头戴黑素软罗帽,足穿黑薄底靴。身着素侉衣,一般用黑缎制成。素侉衣的显著特征是前胸及腋下缀有密排的白纽扣(称“英雄结”),讲究的纽扣用象牙或骨料所制。这三排白纽扣纯属美化服饰的装饰,以三条白色垂直线对大面积黑色进行分割,造成强烈的黑色对比,有效地衬托出黑色的俏丽潇洒。<br>仔细读《水浒传》,武松这个人的形象并不怎么样,他是“虎头狗尾”。金圣叹评武松道得好:“始于大醉,终于大醉。”“始于大醉”,指的是“三碗不过冈”,大醉后在景阳冈打虎;“终于大醉”,说的是在白虎山抢人的酒吃而大醉,被一只黄狗赶到溪水里爬不起来。后来,武松在征讨方腊时被砍掉了一条臂膀,在杭州六和寺中出家,八十善终,结果还是比较好的。</h1> <h1>《野猪林》中的鲁智深<br>鲁智深的角色行当为净行的架子花脸。郝寿臣先生在塑造鲁智深时,从人物粗犷、豪爽、勇猛的性格出发,创造了阔袖的僧衣。一方面具有僧袍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形式美,有意突出肥硕的大肚,造成一种向外扩张感,有助于表现人物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一个不受清规戒律约束的莽和尚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br>小说《水浒全传》中鲁智深的形象是最完美的。为救素不相识的金老儿父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不得已上山当了和尚。他本是酒肉和尚,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留他不住,只得打发下山投奔东京(今开封)大相国寺。途中先是大闹桃花村,暴打小霸王周通,救了刘老汉的女儿。接着又遇见九纹龙史进,联手杀死了盘踞在瓦罐寺的两个强人崔道成、丘小乙。到了大相国寺,看守菜园,与众泼皮饮酒,倒拔垂杨柳。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与林冲结为生死兄弟。为了营救林冲,大闹野猪林,随同保护直送到发配地沧州。因此而受高俅的迫害,遂火烧菜园房屋,与杨志等在二龙山落草。鲁智深是朝廷军官出身,自从上了梁山后,是山寨中坚决不接受朝廷招安的头领之一。后来随同宋江征讨方腊。宋江见他生擒方腊,要奏闻朝廷,荫子封妻,光耀祖宗,鲁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要他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鲁智深摇头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鲁智深自与武松住在杭州六和寺中,晚上听到钱塘江潮信响。忽然想起了智清禅师的四句揭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忽然领悟是时候了,“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圆寂而去。宋江、卢俊义并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朝廷张招讨并童枢密等众官亦来拈香拜礼。”请来大惠禅师主持鲁智深的火化仪式,“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后烧化。”鲁智深得到了圆满的结果,这种隆重的待遇,即使是非常有名的得道高僧,也享受不到。<br>小说毕竟是小说家言,这里有个张冠李戴的历史错误,方腊不是鲁智深擒获的,而是韩世忠擒获的,宋史有明确记载。</h1> <h1>《野猪林》中的林冲<br>林冲身着武生花褶,周身绣十个花团,头戴将巾。<br>林冲属于典型的逼上梁山的好汉。他在京剧舞台上的形象远高于小说《水浒传》。八十万禁军教头虽然仅仅属于下级军官,但毕竟是一份稳定的差事,并且又有家室,所以林冲的处世哲学是能让则让、能忍则忍。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碍于高俅,他忍受了;当受到高俅的陷害、刺了金印、在野猪林几乎被两名凶恶公差断送性命时,他还是忍受了,幻想在发配之地挨过三五载,重新回到东京与家室团聚。直到陆谦火烧草料场、闻知娘子被逼自尽,才认识到已经没有归路,只得投奔梁山。我有一盘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三大艺术家合作的《野猪林》光碟,百看不厌,因为《野猪林》凭借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抒发了报国锄奸的英雄志向,歌颂了朋友间的兄弟情谊。</h1> <h1>扈三娘<br>扈三娘英姿飒爽,头戴蝴蝶盔,插翎子,挂狐尾。身着女改良靠(将靠改为上下两部分,靠腿分前后左右四块),一般用于绿林女杰。因其简洁轻便,便于高难度的武打、舞蹈动作。<br>一丈青扈三娘的武艺在梁山女将中,无疑挂头块牌,就连许多男将也不是她的对手。但迫于宋江的淫威(《水浒传》说,“一丈青见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不得不嫁给一个武艺低微、人品低下、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王英——内心肯定不愿意。</h1> <h1>《打渔杀家》中的肖恩<br>据说萧恩原本是梁山好汉,征方腊后,“蟒袍玉带不愿挂”,他隐姓埋名,“父女打鱼在河下,家贫哪怕人笑咱”,只想过安稳的日子。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放他不过,相互勾结,盘剥百姓,肖恩告状,反遭毒打,逼得父女二人不得已将恶霸杀死,再次英雄铤而走险。<br>萧恩头戴草帽圈,身着素色式同花抱衣裤,缎面无绣,只是在衣、领、袖加一道异色如意花边。</h1> <h1>《打渔杀家》中的肖恩父女<br>说说京剧中土掉渣的武汉话<br>京剧源于长江、汉水流域,主要发展于湖北、安徽等地的皮黄腔与江苏一带的昆腔。京剧以湖广音为其主要音韵,西皮二黄的旋律就是根据湖北方言的四声调值演化而成。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是余三胜(湖北罗田人)和谭志道(武昌江夏人),最初他们都是唱汉戏的。经过谭鑫培(谭志道之子)和余叔岩(余三胜之孙)他们的努力,谭派和余派已成为最重要的京剧流派。<br>我们听京戏时,会感觉到很亲切,因为有很多发音不是普通话而是湖北武汉音。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人云男儿大英雄”,就要按湖广音的四声念成“忍云男儿打因雄”,否则就失去了京剧的味道。再例如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原来由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主演。她为了让全国观众听得懂京剧,在吐字发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特意把一些难懂的湖广音的字和上口字变成了北京音,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在唱“陈书记派人来送信”时,还是按湖广方言把“陈”字由二声唱成三声,把“派”字由四声唱成三声,把“来”字也由二声唱成三声,才能唱出西皮散板的旋律,使其不失京剧的风采。<br>甚至有些在现代武汉话已经消失的语言,在京剧中还依然存在。例如老武汉人常把“你上哪儿去”说成“你到哪里‘克’”,但现在基本上听不到这种土掉渣的老武汉话。相反有些京剧里偶尔还会冒出几句,最多的是把“下去”读成“下克”。《法门寺》中的大太监九千岁刘瑾命令小太监贾桂念状子:“你克念哪”,外地人可能听不明白,我听起来很过瘾。《法门寺》以尚长荣和湖北省京剧院的朱世慧演得尤其到位。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顺便说一句,在网络语言中,许多年轻人在QQ聊天时,常用“克”代替“去”,我觉得这是一种复古的时髦。<br>图为《打渔杀家》中的肖恩父女,根据著名演员于魁智、李胜素的DVD音像资料截图而作。</h1> <h1>身着蓑衣的谭记儿<br>蓑衣本是江南农家的雨具。用作戏装后,在质料上加以美化:用丝线编织成自由穗,层层覆盖,具有可飘动自如的特点,赋予人物形象以特殊的美感。<br>本剪纸就是化装成渔妇的谭记儿以卖鱼为名,在望江亭畔的官船中灌醉杨衙内的场面。</h1> <h1>身着女红帔的谭记儿<br>女红帔与红帔配对使用。女红帔下身系绣花大折裙。角色行当为正工青衣。<br>《望江亭》为张派的代表作。<br>元杂剧有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鲙旦》。京剧《望江亭》改编自川剧《谭记儿》,集中张派唱腔之精华。其中(南梆子)“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将一个寡居的美貌少妇偶遇意中人,碍于旧时礼节羞于当面允婚,又担心不允而错过良缘,造成终身之憾的柔婉矛盾心情,娓娓道来,实在是百听不厌。<br>本剪纸表现的是新婚不久,白士中接到朝中友人来信,告之杨衙内欲来加害,白士中束手无策、将信交给谭记儿,谭记儿读信毕准备前往望江亭盗取诏书、势剑的谭记儿形象。</h1> <h1>《望江亭》中的白士中<br>《望江亭》的故事发生在宋朝。谭记儿的丈夫亡故,为躲避太尉之子杨衙内的纠缠,到清安观白道姑处抄写经卷。白道姑之侄白士中新授潭州太守,来观中辞行,白道姑为之撮合,谭、白二人成婚赴任。杨衙内欲夺占谭记儿,诓取诏书、势剑,赴潭州杀白士中。谭记儿临危不惧,乔装渔妇,送鱼到望江亭畔杨衙内泊舟内,故与周旋,将杨衙内灌醉,盗走诏书、势剑,为白士中所制服罪。<br>白士中为潭州太守,属文小生。身着红帔,大红色团花纹样,绒绣圈金。红帔使用于状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庆团圆等场合。</h1> <h1>《白蛇传·游湖》<br>白素贞与小青本是峨嵋山得道的蛇仙,因向往人间生活而来到西子湖畔,与许仙相识相爱,结成夫妻。法海无事生非,将许仙关在金山寺,惹恼了白素贞,率领水族水漫金山,大战法海。许仙逃出,与白娘子在断桥相会和好。<br>本剪纸根据董圆圆等演出的剧照而作。表现的是三人游湖遇雨、许仙借伞的场面,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都非常优美,正如老艄公唱的那样:最爱西湖二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h1> <h1>《白蛇传》中的白娘子<br>白娘子与许仙成亲后开了一家药店,悬壶济世,为一方百姓排忧解难,深受欢迎。老法海多事,偏要说许仙被蛇妖缠身,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法海是不得人心的。鲁迅先生说:“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1924年,雷峰塔倒了,白娘子自然也就出来了。所以鲁迅先生又说:“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br>但京剧舞台上有《祭塔》一折戏,主题思想与民心相悖,人物性格前后矛盾。《祭塔》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十多年后,许仙与白娘子的儿子长大成人,高中状元,到塔前祭拜母亲,并发誓要为母亲报仇。出人意料的是,白娘子是非不辨,黑白不分,自甘在塔中受苦,唱到:“人世间恩恩怨怨波澜长流,冤冤相报何止何休。十数载苦熬煎思前想后,浮生渺幻梦觉天地悠悠,那得意喜失落悲烟云过眼,无限爱终天恨花落水流,千古名万钟禄皆是粪土,今生怨来世缘万般俱休。”这种消极,与当初抛弃神仙的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判若两人,与当初带领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大战法海浑如两人,与当初“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的个性格格不入。尤其是白娘子教导儿子做官要“明是非秉公正嫉恶如仇”,那么,法海把她关起来公正吗?她的嫉恶如仇又表现在哪里呢?看来,《祭塔》应该改一改!</h1> <h1>《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br>杜丽娘身着均衡纹样女花帔,兰草蝴蝶呈均衡形态,以纹样的疏密有致、自由、灵活,衬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美形象。<br>杜丽娘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只见断井颓垣,陡兴伤春之感。游倦归房,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最终因相思成病而死,葬在后花园梅树之下。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对画中人一往情深,杜丽娘的灵魂竟来与他相会。后来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终成夫妇。<br>故事源于汤显祖的《牡丹亭》,文字非常优美。例如:<br>不到园林,哪知春色如许!<br>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h1> <h1>《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br>柳梦梅头戴文生巾,身着文小生花褶,绒绣枝子花,纹样简洁鲜明,布局均衡,服色十分突出,给人以清秀洒脱之感,衬托出人物文静风流的性格和气质。</h1> <h1>《胭脂宝褶》中的永乐皇帝<br>故事讲的是上元灯节,明永乐皇帝朱棣私访,在酒店遇见进京赴考的书生白简,经面试才艺俱佳。白简还将胭脂宝褶借给朱棣。朱棣回宫,封白简为进宝状元,升授巡按,出巡洛阳。不慎失落印信,为洛阳县令金祥瑞所得。金祥瑞遣班头白槐往巡院打探消息。原来白槐是白简之父,失散多年,白槐设计迫使县令归还印信。在这出戏中,先后出场的永乐皇帝和白槐,通常由一人饰演。<br>永乐皇帝头戴武生巾,身穿箭蟒。箭蟒用织有隐花纹的皱绸制作,绣六个龙团,是马连良先生在蟒的基础上,吸取箭衣的某些特点而新创的服式,以箭衣的窄袖、马蹄袖口取代阔袖及水袖,是专为永乐皇帝而设计的,以适应微服出访的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扮相,既有平民武士的风貌,又不失帝王气质。</h1> <h1>《四进士》中的宋士杰<br>明朝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渎、刘题四人出京为官,共约不得违法渎职。河南上蔡县姚廷梅被嫂田氏(田伦之姐)害死,并将姚廷梅的妻子杨素贞转卖。八府巡按王朋私访民情,为杨素贞代写诉状,暗示她到信阳州越衙告状。杨素贞途中遇难,得宋士杰救助。田氏闻知杨素贞越衙告状,怂恿兄弟田伦向信阳道顾渎行贿求情,罪证被宋士杰取得,最后直接向巡按毛朋控告,杨素贞冤情方得以昭雪,处死田氏夫妇,田、顾、刘三人按各自罪责论处。<br>宋士杰是被革职的书吏,熟悉诉讼程序。头戴鸭尾巾,足穿福字履。身着中老年男性平民所特定的无花纹的素褶。<br>“四进士”为马派、麒派的代表作,饰宋士杰的角色为做派老生,马连良、周信芳的演出风格各有千秋,但无论是唱是念,还是做工,历来深受观众喜爱。</h1> <h1>《二进宫》中的徐彦召<br>《大保国》、《二进宫》、《探皇陵》合称《大探二》,剧情大意为: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蓄意谋篡帝位。独定国公徐彦召、兵部侍郎杨波严词谏阻,李妃不听。后李良封锁昭阳院,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徐、杨二次进谏,李妃感其忠贞,遂以国事相托。《大探二》为生、旦、净并重的唱功戏。《明史》没有这段故事的记载。<br>徐彦召的扮相为勾紫六分脸,挂白满,穿紫蟒,怀抱先皇御赐铜锤。</h1> <h1>拾玉镯<br><h1>系《法门寺》中一出。陕西郿坞县世袭指挥傅朋偶游孙家庄,遇孙寡妇之女孙玉娇在门外刺绣,互生爱慕之心。傅朋故意遗下玉镯,实送孙玉娇作为求婚表记。花旦演员不用任何道具,凭借形体表演,将养鸡、做针线活等生活中的逼真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示于舞台,给观众以美的享受。<br><h1>本剪纸根据民间年画而作。</h1> <h1>《玉堂春》中的三堂会审<br>名妓苏三(玉堂春)与贵公子王金龙深深相爱,当王金龙的钱财耗尽后,王金龙被妓院老鸨赶走,沦为乞丐。苏三暗助王金龙以银两,得以重新进京赶考。后苏三遭拐卖,又诬以杀夫之罪,屈打成招。这时王金龙得官,并作为山西巡按调审此案,与藩司、臬司“三堂会审”,最终为苏三平反冤狱,二人得以团圆。<br>本剪纸根据麒派老生陈少云的演出剧照而作。</h1> <h1>十三妹与《儿女英雄传》<br>侠女何玉凤因父亲为权贵纪献唐所害,于是奉母避居山林,将“玉”字拆为“十三”,更名“十三妹”。结交豪杰,出没市井,伺机报仇。一日,于途中偶遇为救父而奔走的公子安骥蒙难,十三妹毅然仗义救安脱险。京剧《十三妹》改编于小说《儿女英雄传》的《悦来店》、《能仁寺》等章节。其实小说《儿女英雄传》写的很成功,成书时间约在道光中叶,采用漂亮的北京口语,有人将其与《红楼梦》一起誉为“绝好的京语教科书”,为清代侠义小说中较好的一部。书中所写的仇人纪献唐,即雍正朝赫赫有名的年羹尧。</h1> <h1>《悦来店》<br>京剧连台戏《十三妹》,由清末小说《儿女英雄传》改变而成,共有五出:《红柳村》、《悦来店》、《能仁寺》、《青云山》和《弓砚缘》。讲的是安骥携款救父,投宿悦来店,为驴夫所骗。幸得侠女十三妹出手,追至能仁寺,杀死凶僧,救出安骥和同时被凶僧所困的张金凤父女三口,赠以银两,使安骥一家得以团圆,并与二女成婚的故事。舞台上一般仅演《悦来店》、《能仁寺》,老一辈的京剧名家刘秀荣、张春孝善演此戏,如今年轻演员丁晓君在名师的指引下,更将一个全新的侠女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本幅剪纸就是根据丁晓君、张威的舞台剧照所作。</h1> <h1>结尾<br>我觉得京剧不仅好听,而且舞台人物亮相非常漂亮。我没有发现完整的按照舞台人物造型的剪纸作品,决定尝试一下。这样陆续完成了60余幅剪纸。我的剪纸,主要是依据专业的书刊资料或舞台剧照,因此,人物的舞台造型、脸谱、服装等还是比较准确的。采用的是彩色宣纸,我觉得很漂亮。我想用人们喜爱的剪纸形式,来表现我国的国粹艺术,让更多的人爱好京剧、关注京剧,有了广大观众,才有京剧的发展。<br>仅将此献给热爱京剧艺术的朋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