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font color="#ed2308">作</font><b><font color="#ed2308">者黄秀生简介:曾任东至县政府县长,青阳县委书记,池州市政府副市长,池州市委常委、贵池区委书记,池州市委常委、市开发区主任,滁州市政府副市长,滁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省维稳办副主任。现已退休。 </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此文刋载于东至民俗学会会刋"尧渡河"2017年夏季上(总第10期)</font></b></div> <h3> 四月的江南,春意正浓,大地如翡翠般碧绿。密集绽放的花儿姹紫嫣红,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个时候的东流镇在烟波浩渺的菊江映衬下更显得分外妖娆、充满着勃勃生机。我爱东流,更爱四月的东流!因为我的脑海里烙上了最初最深刻的印记——四月的东流,她是最美的! </h3><div><br></div> <h3> 1972年4月,东至县在东流镇创办“五七”大学,作为首届生,我正是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第一次走进东流。那时的我,刚刚初中毕业。因家中弟妹多,我又是老大,父亲想让我早点走出校门做事挣钱,同村里说好要我回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是中学的校长和班主任冒着风雪徒步10多里专程到我家说服我父亲,让我接受学校的推荐参加入学考试。不然,我恐怕永远也走不出那一亩三分地,走不进古老文明、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东流。 </h3><div><br></div> <h3> 东流——东至县最古老的中心城镇和历史、文化、旅游中心,我人生扬帆远航的新起点!她的一切对我来说极富新鲜感而又有着超强的诱惑力。到校后的第一周,我即在朋友处找到了一本《东流县志》读起。知道了东流是因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诗句而得名。东流在晋代曾是彭泽的属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隐居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东流因此雅称“菊邑”,流经东流的这一段长江也名为菊江。坐落在城北城南的两座宝塔先后建于清乾隆年间,一曰“天然"、一曰“秀峰"。双塔巍然挺拔于江边,雄伟壮观。清人冯荃当年有诗赞“天然":“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与古徽州西递、宏村有着一样粉墙黛瓦的东流老街商埠林立,极尽繁华,明代享有“皖江南岸第一繁盛处”的美誉…… 与至德县合并后,东流虽已不再是县城所在地,但她已发展为东至县的工贸大镇。这里有化肥厂、轮窑厂、针织厂、酒厂、塑料厂、皮革厂、综合厂、造船厂、航运公司等等,基本集中了当时县里的大部分工业。全县唯一的一所血防医院也在东流。东流中学与县城尧渡的梅城中学齐名,也是当时学子们孜孜以求的地方!所以这时东流的人口并不比县城少,而且年轻人多、住集体宿舍的人多。在没有电视和手机的年代里,厂与厂之间、厂校之间经常开展各种球类比赛,组织文艺演出等联谊活动。古镇充满着活力! </h3><div><br></div> <h3> “五七"大学坐落在东流的长江大街上,使用的是原东流县委会的房子。主体部分是一个闭合式的院落。临街的大门楼古典、庄重,进大门左右两边的走马楼是我们的教室和男生宿舍,正对大门的楼房是学校的办公大楼和老师们居住的地方。大礼堂和教职员工的家属宿舍在办公楼的西北侧。食堂和女生宿舍则在办公楼北边的一片洼地里。再往北是学校的操场和东流中学的校园。校园总面积不过四五十亩。说是大学,其实就是师范中专。应该说她的诞生,是“文革"即将结束,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两年以上工厂或农村实践锻炼已不再是学生入学的必要条件,经推荐审核的入学对象也首次被要求须通过考试录取。“五七"大学首批招收的三个师范班的125名学生,既有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又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既有本土的,又有来自上海、合肥等地的下放知青。虽然我们的经历不同、学历和年龄有一定差距,可能够走到一起、能够享受公费教育且来日能够捧上“铁饭碗”,我们一样都是幸运的! </h3><div><br></div> <h3> 一所刚刚创办的学校,物质条件虽然不尽人意,但这里集中了全县最好的老师!以他们的模范行为和渊博学识在引领和培育着“团结友爱、真诚和善、笃学精进、拼搏向上”的良好校风。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温暖的大家庭!我在班级里年龄最小,被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ebusinong”,同学们像大哥哥、大姐姐般地爱护着我,所以更感到倍加幸福!因而对东流也就有种特别的爱!我爱和同学们在学湖与菊江间的柳堤下散步,谈学习、谈友情、谈人生。爱在晴空万里时登上秀峰塔眺望波澜壮阔滚滚东去的长江,抒情明志。爱一个人伫立在陶公祠陶渊明塑像前作穿越时空的遐想,琢磨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爱在粉墙黛瓦之间铺着青褐色石板的老街上闲逛,闻饭店里蒸包子飘出来的香味。还爱在东流大闸上欣赏七里湖无边无际的麦浪或吮吸随风飘来的阵阵稻花香。更爱听老师讲课、爱听晚会舞台上悠美的歌声,也爱听晚自习寂静的教室里同学们匀称的呼吸,爱看运动场上那一个个矫健的身影……爱老师、爱同学!爱“ebusinong”的称呼!这种爱铭心刻骨!以至于我参加工作特别是到县里工作以后,对东流的人、东流的事、东流的发展和变化特别关注。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我两次选择参加驻东流的工作队,每次都要住上半年。1992年,为了给全国血防会议准备灭螺现场,我在东流七里湖又住了半年。平时安排下基层调研、检查工作,我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选择去东流。当然,四月的东流更成了我绵绵无尽的思念和向往!每年的四月,我都会深情地回忆起东流那一段风华正茂的时光,都会萌发去东流眺望长江的冲动! </h3> <h3> 今年四月,是东至县“五七"大学首届毕业生相识东流的第45年。同学们带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和彼此浓浓的友情再次相约到东流,去找寻当年的足迹和那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清明刚过。雨后的东流空气特别的清新!我们乘坐的大巴停在了当年母校大门前。母校的校园已全部合并为东流中学的校园,原来的门墙也已被改建为东流中学的大门。门上的电子显示屏上写着“欢迎东至县‘五七'大学首届毕业生回母校参观"的标语,东流中学还燃放了欢迎我们的鞭炮,这多少拂去了些我们心头一直挥之不去而又难以言状的落寞感!春天的校园,绿树葱茏、繁花似锦,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走进了当年的教室和宿舍,找寻着当年的礼堂、食堂和操场。往事历历在目,心中溢满了感慨!我们想对母校说——您是我们这些学子们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的生命之舟从您这里重新扬帆远航,驶向锦绣瑰丽的远方!虽然“五七”大学已成为历史,但她是东流这块大地上一段永远不可磨灭的辉煌! </h3><div> 我爱东流!更爱这天朗气清风和煦、春光明媚四月天的东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