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安(写于2015年6月)

Lotus

<p>  2015年6月12日和2016年2月16日,被高中同学的盛情邀请,利用周末的时间,我跟闺蜜和女儿一起,来到江苏淮安。从漂母祠到韩侯故里,再到洪泽湖;从吴承恩故居到河下古镇,再到周恩来故居,我被震撼着、思考着。我喜欢这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喜欢慢慢地倘徉在古色古色的小巷里,如同一尾自由自在的鱼……</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之一:韩侯故里</p><p>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他因用兵讲究出奇制胜,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p><p> 韩信出生在淮阴区码头镇,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梁大军渡淮北路过淮阴时,韩信从军,那年他23岁。公元前205年,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公元前202年挥剑南下,消灭了项羽的最后力量;公元前196年,被吕后和萧何骗回宫里擒杀。</p><p>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不仅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而由此创造的大量成语、典故,传达出伟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在这篇文章,我借鉴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加上图片形式,尝试着串联起韩信的不平凡的一生。</p><p> 这是韩侯故里的大门,它的上部呈八字型,有两层寓意:大将军威风八面;韩侯故里喜迎八方来客。“韩侯故里”四个鎏金大字,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99岁高龄时题写的。</p> <p>  门后的照壁被题名为“一饭千金”。韩信丧母后,生活很贫困,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很感激她,发誓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楚汉战争胜利后,韩信被封为王,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找漂母,送给她千金报答她的恩情。这幅照壁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韩信楚王归来时赐漂母万金的场景。(漂母:在漂母湖边做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工作的女人)。</p> <p>  照壁的右侧是韩信年谱,记载了韩信从出生到被处死的悲壮一生。</p> <p>  这是“汉军兵营”,绿色的小帐蓬里展示的是古代的兵器,白栏杆围起的是个可供游玩的跑马场。</p> <h3>  走过涉淮桥,就到了千金亭。这座有秦汉风格的飞檐四角亭,是后人为弘扬韩信“知恩图报”的美德修建的。</h3> <h3>  韩信点将台。点将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流浪与怀才不遇的韩信,二是拜将与全面辉煌的韩信,三是寂寞与遭遇迫害的韩信。点将台共有36个台阶,代表韩信活了36岁。</h3> <p>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一天,有个屠夫的儿子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你虽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都认为韩信是个屠夫。事实上,韩信学习兵法,懂得在逆境中养晦韬略。后来,韩信受封楚王,将这个屠夫的儿子封为楚中尉。这就是“胯下之辱”和“以德报怨”的由来。</p> <p>  位于湖南岸的韩信钓台,是他少年时钓鱼的地方,钓台面宽12.10米,侧宽8.80米,亭额由陈立夫老先生手书。这座钓台与姜子牙钓鱼台、国宾馆的钓鱼台,并称天下三大钓鱼台,但现在只有韩信钓鱼台可以垂钓。</p><p> 这个地方还被后人整理成两个成语。</p><p> “晨炊蓐食”,韩信丧母后,没有经济来源,时常寄宿在南昌亭长家中。时间长了,亭长的妻子就厌烦了。一天早上,一家人没招呼韩信,在床席上吃完饭,韩信以后就再也没有在亭长家吃过饭。</p><p> “淮水垂钓”,为了解决温饱,他经常在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可以解决生活。</p> <p>  座落在韩信钓台对面的淮阴侯庙,始建于汉惠帝四年,旧时称韩信庙、韩信祠、韩侯祠。这座庙是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由门厅、庭院、回廊和大殿组成。据说,苏东坡非常崇拜韩信,把韩侯祠更名为淮阴侯庙,并亲题《淮阴侯庙》,一咏三叹,敬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淮阴侯庙”是谢冰岩先生手书。</p> <h3>  这是韩信登坛拜将时的座像。</h3> <h3>  这是萧何塑像,他在韩信的从军生涯中,起到举足若轻的作用。</h3><h3> 韩信投奔项梁,没被征用;投奔项羽后,还不被重用,数次献策,都不被采纳;后来,他又投奔了汉王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最后,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进宫,以谋反罪将其杀害。因为韩信的成功与败亡都与萧何分不开,所以后人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3> <h3>  走出淮阴侯庙,徜徉在韩信湖边,颇有感慨。</h3><h3> 韩信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代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然而,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最终还是被借口谋反,年仅36岁被斩于钟室,夷其三族,太可惜了。</h3> <h3>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漂母。漂母是我国古代一位施恩不图报答、不计得失的伟大母亲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韩信对其不仅做到了[一饭千金],还[投金增陵]。</h3><h3> 漂母去世后,韩信非常哀痛,令十万大军每人兜一兜土,为漂母的坟墓添土,遂造就了淮阴的一大名胜景观。</h3><h3> 漂母墓上的泥土与四周农田的土明显不同,是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干时十分坚硬,湿润时则有很大的黏性及可塑性。顽皮的孩子取土加水做成泥胚,捏成各种玩具晒干后不易碎散,这可能就是韩信大军从其它地方取土的缘故。</h3> <p class="ql-block">  今天,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许多关于韩信生活、成长、战斗的故事已经升华为俗语和成语故事,这在中国历史人物中是十分少见的。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算是对大将军的深切缅怀吧。</p><p class="ql-block"> <b>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b>谓陈仓之战事。所谓明修栈道,即派人公开修复褒斜栈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秦岭东段;所谓暗渡陈仓,即远远地绕开已经烧毁的褒斜栈道,西出故道,以迂为直,突袭陈仓,复归咸阳。后以“明修横道,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冀进行突然袭击。</p><p class="ql-block"> <b> [临晋设疑,夏阳偷渡]</b>指韩信击败魏王的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韩信这一战法被《百战奇略》一书列为“远战”法则。</p><p class="ql-block"> <b> [背水一战]</b>韩信攻赵,在井陉口背水列阵,大败赵军。后以“背水一战”比喻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也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作最后一次努力。</p><p class="ql-block"> <b>[沈沙决水,半渡而击]</b>淮水之战中,韩信利用敌人实行“半渡击”的作战原则,以沙囊壅水,引军半渡而击,先佯败而退,以诱敌半渡,导致就范,尔后决水,分割歼敌,一气呵成,制敌于死命。《百战奇略》一书将此列为“水战”法则。</p><p class="ql-block"> <b> [四面楚歌]</b>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汉书·高帝纪》曰:“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p><p class="ql-block"> <b>[假王安齐]</b>汉高祖四年,韩信平定齐国,修书一封送与汉王,信中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如果不设一个齐王,局势将不会安定。为稳定齐国局势,我愿为代齐王,请求大王授印。”汉王怒骂道:“我被围困,他不来救我,反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悄悄地说道:“汉军处境不利,不如立他为王,使他安守一方,不然可能会发生变乱。”汉王听完明白,又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应立为夫王,为什么要做个代理的王呢?”刘邦于是派张良到齐国立韩信为齐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之二——吴承恩故居</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安徒生。他出生在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境清贫的家族,从小就聪敏好学,诗文、书画、围棋都很出色,但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上,失望中出游名山大川,中年时开始整理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六十多岁时,得到一个相当于副县长的小官吏,即浙江长兴县丞,与当时任县令的散文家归有光合作,革新除弊,但因触动了大户和恶吏的利益被人诬陷“贪污”而入狱。出狱后改任湖北荆王府纪善(正八品)。没做多久,已年近七十的吴承恩便辞官回家了,在继续修改完善《西游记》的同时,与诗酒为伴,大约公元1582年,在淮安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故居位于楚州河下镇打铜巷,总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20平方米,是座由63间房屋和许多亭台轩阁、假山池塘所组成的明代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属于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景区由故居本体、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和吴承恩生平陈列厅三部分组成,是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及纪念吴承恩的场所,是全球首部立体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拍摄基地。</p><p class="ql-block"> 故居大门外及一隅。</p> <h3>  走进门,就是绿竹掩映的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h3> <h3>  竹荫下坐一坐,那是相当惬意!</h3> <h3>  挂在正厅里的这块“射阳簃”匾额,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也是吴承恩的好友、淮安第一个状元沈坤为他的书房题写的。</h3> <h3>  这是一幅竹叶诗画拓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音玄)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宋代诗人吴琚)</h3> <h3>  吴承恩书房的一隅,也是他创作《西游记》的地方。从唐代到明代,人们把唐僧取经的故事逐步神话,吴承恩将这些故事进行总结、概括和再创造,写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洋洋八十万言的百回本小说。</h3> <h3>  书斋前的吴承恩立姿汉白玉塑像。手握书卷的您,专注地凝视前方,在构思新作吗?</h3> <h3>  塑像对面的假山。</h3> <h3>  江苏省雕塑院院长罗士平创作的铜坐像,高158厘米,背景屏风是扬州漆画的一个种类——刻漆贝屑画《取经路上》。屏风两侧的对联概括了吴承恩的一生与成就。</h3> <h3>  吴承恩游金山寺时赠给朋友沫湖先生的扇面,上面的题诗是:“十年尘梦绕中冷,今日携壶试一登。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青天月落江元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h3> <h3>  美猴王世家艺术馆,是由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六小龄童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猴王家族以弘扬西游记文化、光大美猴王精神为己任,认为没有吴承恩就没有猴王世家,所以他们把几代人收藏的大量艺术品捐赠给吴承恩故居,作为对吴承恩的纪念。启功先生为艺术馆题写的字。</h3> <h3>  六小龄童捐助的宜兴紫砂茶壶,高1.35米,直径75公分,是目前国内展示最大的真茶壶。</h3> <h3>  这座元代道观遗物大型石雕的“三王石”,是六小龄童于八十年代末以重金购得。兽中之王“虎”、人间之王“龙”、精灵之王“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虎王仰视龙王,仿佛在说:你有何德何能坐享人间富贵?龙王俯视虎王,似乎在说:此乃命中注定,你应脚踏实地,不得有非份之想,并且用一只龙爪紧紧地按住虎腿。而猴王却悠闲自得,看着龙虎相斗,仿佛在说:你们斗吧,我先填饱肚子要紧了。</h3> <h3>   这座高达1.8米的绍兴特制巨型花雕酒坛,是六龄童80寿辰时,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公司为六龄童特制的生日贺礼。它是用纸一层层“糊”出来的,印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孙悟空大闹天宫”戏剧图案。</h3> <h3>  漫步在绿竹丛丛的青砖小院,看着吴老先生的卧室、书房,似乎就看到那个古稀的老人或缓步而行,或皱眉沉思,或挥笔即书……</h3><h3> 《西游记》这部不朽的伟大著作,影响了代代世人,也许当年的吴承恩是孤独的,失意的,但如果他能预料到今天这部作品已经散发出的无限魅力,应该很欣慰自己的努力了。</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之三:河下古镇 </h3><h3> 据《河下吴承恩故居志》载:明清时代,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这里富商的豪宅甲第连云,与扬州盐商的园林相媲美。有名的古迹有状元楼、魁星楼、梁红玉祠。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h3><h3> 明清时,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h3><h3> 河下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鼎盛时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h3><h3> 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地。而且,由于河下处于南北交往的中心地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文楼蟹黄汤包、长鱼宴等。</h3><h3><br></h3><h3> 河下与江南古镇相似,一条条石板路,一个个古街巷,一处处旧民宅,一家家百年老作坊,一座座拱形桥,无不让人感受它悠久的历史。</h3><div> 河下古镇于2011年4月对外开放。<br></div><div><br></div><h3> </h3> 南宋抗金英雄一一梁红玉的汉白玉塑像。 <h3>  塑像周围的美景。</h3> <h3>  </h3> <h3>  古镇最老的湖嘴大街,长1500米。如果说这条石板街似小镇的脊梁,那一条条小巷就好似小镇的根根肋骨。</h3><h3> 徜徉在光滑锃亮的青古板街上,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当年的车水马龙。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造型独特典雅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和古朴。</h3> <h3>  花巷水龙局,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水龙,是古时的救火工具。</h3> <h3>  大街两侧的小巷。</h3> <h3>  河下诗词大院。</h3> <h3>  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河下岳家茶馓,产生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茶馓是用上白精面发酵后,加入盐水、白糖等配料,先揪成面条用菜油相拌盘入盆中,然后再拉成线一样的细丝,可绕成梳子形、菊花形、扇子形等式样,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色泽嫩黄,是馈赠亲朋之佳品。</h3> <h3>  文楼的蟹黄汤包因做工复杂、面皮削薄、透明嫩活、汤味鲜美而盛名远扬,流传百载。有民谣曰:“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吃法与扬州的富春汤包相似,也是“先开窗,后喝汤”。</h3> <h3>  王兴懋酱园店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至今已有近300年,目前由第12代传承人王承佳先生经营。</h3> <h3>  后院里腌制各种酱菜的大缸,老板说需要腌上180天呢。</h3> <h3>  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李记纸扎店,这是 第11代纸扎传人李国祥。李师傅从16岁就跟随父亲学习纸扎手艺,他印象中最辉煌的时候是90年代,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会请他家扎彩灯、做花船。</h3><h3> 然而,辉煌已经成为过去,虽然被评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依然是惨淡经营。因为少有订单,他不得不做些祭品来维持生计。更让李师傅伤心的是,他唯一的女儿不愿学纸扎,做了老师。他的手艺面临着无人承继的尴尬。</h3> <h3>  吴鞠通中医馆。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号鞠通,乾隆23年出生于河下古镇一个书香门第,是清代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他的《温病条辨》和张仲景的《伤寒论》被称为中医史上的两大支柱。</h3><h3> 吴鞠通中医博物馆是具养眼、养心、养性、养生于一体的中医文化特色馆,目前被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h3> <h3>  走到湖嘴大街的尽头,过了运河街,就到了著名的御码头(湖嘴大街与御码头呈T形状),当年康熙、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时,弃舟登岸的码头。</h3> <h3>  站在湖嘴大街的尽头,转身回望,曲曲折折的狭窄小巷一眼望不到尽头,在青石板路面的映照下,显得那么古朴又宁静。褐色的木门透出岁月的痕迹,木门和木窗上面的那些雕刻虽然经历过千年沧桑,可它的雕工却依然那么传神逼真。</h3><h3> 遥想当年,这儿肯定是喧闹的,繁华的,肯定也演绎过许多动人心魄的故事。可是,历史的长河已经将那些喧嚣湮灭了。与古镇的人闲谈,感觉到他们的眼神是闲散又热情的,任潮起潮落,时代的变迁,他们如同生活在桃花源里,过着简单而又随遇而安的日子。</h3><h3> 祝福河下古镇的人民,期盼正在建设中的古镇在迎来它的春天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原生态。喜欢古镇,我肯定还会来的。</h3><h3><br></h3><h3>  古镇、吴承恩故居、周恩来故居都在楚州区,相隔不远,可以连起来玩。尤其是吴承恩故居就在古镇牌坊的对面,建议从吴承恩故居步行出门,穿过估衣街进入湖嘴大街。修缮后的估衣街较之以前具有了现代气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之四:周恩来故居</h3><h3>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市。其先祖是宋朝学者周敦颐。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她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育有三子:恩来、恩溥、恩寿。</h3><h3>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共32间房,占地约1187平方米。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h3><h3> 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它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h3> <h3>  走进门来,最先看到的是江泽民的题词。</h3> <h3>  周恩来的读书房。周恩来五岁进入家塾馆念书,他学习认真刻苦,在认字、背诵、书法和默写上成绩出众,初步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h3> <h3>  周恩来出生的西厢房。周恩来在故乡生活了12年,于1910年离开家乡到东北去读书,再没回来过。</h3> <h3>  100年树龄的榆树(省二级保护古树)。</h3> <h3>  院子里的古井。年幼的周恩来,是否也用水桶打过水呢?</h3> <h3>  嗣父母住房。周恩来的小叔父周贻淦得了肺病,为给病者“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把不满周岁的周恩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h3><h3> 小叔父病故后,幼年的周恩来就由小婶母陈氏养育。陈氏知书达理,擅诗文书画,在思想上、文化上给予周恩来良好的启蒙教育。</h3> <h3>  周恩来乳母的房间。乳母蒋江氏出身于山阳县(今淮安区)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勤劳而善良。</h3><h3> 在周恩来幼年时,乳母就经常带着他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浇菜,讲述春种、秋收等许多农耕知识,培养了周恩来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h3> <h3>  厨房门前的这块菜地,就是他跟随乳母种菜的地方。</h3> <h3>  观音柳又名三春柳,传说是观音老母净水瓶中的圣洁物,蕴涵福禄吉祥,故名观音柳。观音柳具松柏之质,枝条细长柔软,有杨柳之态。茎叶熬水,能治疗麻疹;因雨前树梢常开出红殷殷的小花,故人称气象树。</h3><h3> 这株观音柳躯干苍老劲奇,生命力极强,虽历经百年沧桑仍生机盎然,因此,又被称为长寿柳。</h3> <h3>  这样的花儿,预示着最近的天气情况一般。如果是晴天,花儿则是绿色的。</h3> <h3>  “万家字画”是指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及其子女家庭的书画作品。</h3><h3> 万青选虽然身在官场,但很擅长书画和诗词歌赋,尤其是篆书,为晚清时期著名书画家。他的子女受其影响,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建树。</h3><h3> 周恩来少年时出众的文学素养,应当与万公馆的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吧。</h3> <h3>  邓颖超纪念园于2004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匾额由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亲笔题写。</h3> <h3>  静静地走过每一间房子,想起总理的一生。以前认识的周总理是为中国人民呕心沥血,辛劳工作的一幕幕;今天了解了总理不幸的童年、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涯、革命式的爱情、克己奉公的精神,心里更加满溢着崇敬之情。</h3><h3> 这样的好总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正因为此,这所古色古香的房子,虽曾被周总理多次要求拆除,但最终被当地群众完整地保存下来,我们才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