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画囊 ❸ 画眼看故乡

双双大画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画眼看故乡</b></h1><h3><br></h3> <h3>国学大师马一浮给丰子恺的一首诗里曾有 “身在他乡梦故乡,故乡今日是他乡” 之句。去国三十年,把青春留在了异乡的我,“身在他乡梦故乡”, 对故土的思念,父老亲人的牵挂,无一日不在心中萦绕。三十年里,故乡变化巨大。年年归来时,画眼看故乡,竟不免也常有“故乡今日是他乡”的恍惚。本集速写10幅,为近年省亲时所作,均写自幼时生活的江南,是为“画眼看故乡”篇。</h3> <h3><b>“三步两桥”</b></h3><h3><br></h3> <h3>江南多水乡古镇,水乡古镇多桥。桥是这里的生命脉搏,桥连着太湖的水网,将一座座古村古镇织入其中,才有了这里丰腴富庶的鱼米之乡。这里有桥多少?大概无人数得清。苏州吴中区有个古镇甪(读Lu)直,小小一镇,据说原有七十二座半桥,至今仍存四十余。这张速写,是“甪直双桥”, 为明崇祯年间所建,两桥成九十度相连。来这桥上走一遭,始知江南水乡“三步两桥”的俚语,绝非夸张之词。<br></h3> <h3><b>“人语驿边桥”</b></h3> <h3>江南各式青石板老桥,桥下过船,桥上行人,造型多样,有平直的,有拱形的,有的朴素,有的繁复。桥多半有个吉利而舒心的名字,像“永安桥”, “和顺桥” 什么的,恭正的楷体刻在桥身上。桥头旁,市集繁忙,过去也往往是乡里乡亲闲话家常处。不时飘来邻居老少的家长里短,句句吴侬软语,各家的故事,不出门都听得到。 现在的桥上桥下,人来人往间,则是夹杂着各地游客的东西南北调,甚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语言。如今的桥,也真是连着世界了呢。</h3> <h3><b>枕河人家</b></h3> <h3>江南水乡处处是水,千年来水绕村镇走,人家尽枕河。沿河古老的宅子,岁月瘢痕依旧。不过沿河走一遭,就发现这老宅里,已没有了小时看到的那些恬静。如今的枕河老宅,不少人家的红木雕刻长窗里,高挑出写着“茶”或“酒”字的金黄色商幡, 日日人声噪噪处,则是生意兴隆的茶楼,面馆,商铺。据说不少老宅的主人也已经与日俱进,离开祖荫庇护的老宅,搬进丑陋但“现代化”的钢筋水泥高楼了。</h3> <h3><b>“阿黄农家菜馆”</b></h3> <h3>水乡老镇上处处看得到前店后家的乡土菜馆,对如今什么都有得吃的城里人,乡里镇上粗砺而新鲜的乡土老味道,倒成为难得的佳肴了。于是这里江南传统的南瓜糕,青团,房前河里的活鱼虾,自家养的肥鸡鸭,院子后面的鲜笋,前面的青菜蚕豆,坛子里自己腌的酱菜,如今都是招徕远道游客的好招牌。农家菜馆飘出的是熟悉的菜籽油煎鱼的香气,只是没有去尝尝,就不知道是不是还像我小时吃到的老味道了。</h3> <h3><b>家与船</b></h3> <h3>水乡枕河而居的人家,差不多家家后门都拴有自己的船,船在这里是桥的延伸,也是家的延伸。 打渔,捕虾,载货,送人...无不用船。为此,船也造成各式,平头的,乌蓬的,木头船,水泥船. 家人要出外远行,从家里开了后门就上船。人归来时,船就拴在后门专用的青石柱上,一脚就入门踏进堂屋里家的温暖。船在江南水乡随人走镇串村,也尽载了船与家世代的欢乐与悲哀。</h3> <h3><b>船上一角</b></h3><h3><br></h3> <h3>江南水乡水养人,太湖水域辽阔,水里河鲜湖鲜,数不胜数,鱼虾蟹蚌,俯拾皆是。渔人于是代代以水为生,终日甚至终生都在江湖。早先这里的渔民都住船上,全家老小的吃喝用度,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各种生活所需,虽然简陋,船上总是一应俱全。如今虽然大部分人在岸上有了屋,船仍是渔民家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个随时可以行走的家。</h3> <h3><b>“画船听雨眠”</b></h3><h3><br></h3> <h3>记得儿时出游的船,是黄亮亮的木头船舱,有着一股好闻的桐油味道。船上面有遮阳的布篷或竹篷,撑船的不少是船娘。江南一带的船娘,喜着阴单士林蓝大襟袄,戴个艳艳的绣花头巾,腰里利索地扎个短围裙。这些水乡古老的风俗,大部相延至今。船娘和画船依旧,咿咿呀呀的摇橹之音依旧,不过如今船娘唱的多是“好运来”的时髦歌声,载的多是千里万里来的远方游客了。</h3> <h3><b>老店铺的门板</b></h3><h3><br></h3> <h3>江南古镇沿河的石子路上,总是一排排的老店铺,多半卖些老东西和乡里的各色土产。这些前店后家的老店铺,至今还是老味道的木头门脸。个个店沿用百年来的老风俗,早起店员开门,先要下了店铺的门板,门板就一条条静静地靠立在街边,陪伴店里忙碌的一天。晚上店铺打烊时分,再上起一条条门板。一家家店地上好,于是这一条街上就暗了,静了。一个店,一个家,就隐在这严实安稳的门板后面。这些朱漆桐油的条条门板,在无数个晨昏上下之间,不知看尽了这里河边老镇上几多兴衰。</h3> <h3><b>镇中闹市</b></h3><h3><br></h3> <h3>原本大多是安静的江南老镇,现在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宁静,多了些时代变迁带来的声音和颜色。熙熙攘攘的镇子中心的常客,除了节假日来观景的五颜六色的游人,还有从全国各地到这里讨生活开店铺的市井小民,和在附近合资企业里三班倒的年轻打工仔。从早到晚,川流不息的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络绎不绝,看野眼,购物,吃饭,上下班,穿过老镇的人流,造就了这古老地方生机勃勃的闹市。</h3> <h3><b>“春水碧于天”</b></h3><h3><br></h3> <h3>真正的水乡生活,不是修饰过的旅游景点,那里多少有点假古董的味道。离开热闹的旅游区和镇中心,慢慢走到背静沿河的水乡后街上,才看得到暮春三月阳光里的杂树生花,莺飞燕转;才听得见巷子深处几声鸡鸣狗吠, 小儿嬉笑。到这里,才找得到世代江南传统的浅门小户人家,和他们几百年来过的平常慢日子。河边静静的水波阳光里,早起的主妇拎个水桶去汰衣洗菜,男人就摇橹划桨去捕鱼捉虾,日子好简单,时光好平凡。这一份小老百姓的日常苟且,才是这故土真实的诗意盎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The End∼</i></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版权声明:“行脚–画囊”各集文字与速写,皆为本人原创,一切版权 ©Shuang Li 李双(双双大画笔)所有。欢迎圈内朋友分享,转发。不授权任何公众号转载。未经本人书面许可,公众号不得取用本文任何文字或图版,违者必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