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回忆 菲林照片上的儿童

茂菽

<h3>漫漫人生路,留下了许多足迹。相机菲林,定格了许多难忘镜头,衍生出画稿与文稿。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湘西古城的历史沉淀,粤北山区的山民往事,天山南北的雪林骏马,西藏圣境的探秘之旅……均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个个镜头,虽然同菲林一样显得有点古老,但却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h3><div>本影集选取以儿童为主的镜头,再现那个年代的儿童形象与社会风貌,也许能带给人们思考与启迪。</div> <h3>早在1988年,我已亲临云南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从北至南,穿密林,涉澜沧江;赏风光,访傣家,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无商业炒作,有真实社情。我背着一部尼康FM2机械光学相机,录下了许多境头。</h3> <h3>西双版纳首府景洪。</h3><h3>一傣族少妇背着孩子,在傣家门前走过。</h3> <h3>从景洪来到勐腊。</h3><div>在热心朋友的引荐下,我有幸来到一个寻常傣族家庭作客,参观竹楼,与大家交谈,共进午餐,并在傣楼内留影。</div> <h3>开饭时,男人一席,女人一席(席旁是小孩)。记得餐前家人上山挖来新鲜的甜竹笋加菜,就餐时吃的饭是紫色糯米饭,还有那伴有香草的烤牛肉也别有风味。</h3> <h3>二楼外搭建了一个露天洗衣、洗菜的地方,孩子看着大人干活。</h3> <h3>小孩与大人在一起,背后是一片农田。</h3><h3>大人的发型与衣着是典型的傣族风格。</h3> <h3>两个光头仔。按当地习俗,孩子长大到十六岁,是要进寺庙修练的。</h3> <h3>妈妈的名字:阿咪叫(用普通话念),真好听!却忘记了问孩子的名字。</h3> <h3>在村道行走,会碰到一些孩子,她们遇到陌生人有点腼腆。</h3> <h3>在村庄湍急的河流边,见小女孩正在落缯网鱼,小小年纪,已是劳动能手。</h3> <h3>在村庄市集,交易场面热闹。女人用传统的背带背着孩子,那图案很有特色。</h3> <h3>这是我画的中国画:《涉》</h3><h3>在我行进的路上,来到了雨后流水急湍的河边。因为木桥被冲垮了,傣女们都要互相搀扶着淌水过河,这场面既惊险又优美,后来被我入画了。</h3><h3>当我畏惧不前时,两个傣族男青年用那强有力的手搀扶着我过河,渡河后感到有惊无险。</h3> <h3>西双版纳是个美丽的地方,那山,那水,那竹楼,那佛殿,那佛塔,那风情,还有那勤劳的大人,可爱的小孩,都令我久久不能忘怀。</h3><h3>这幅《勐龙曼飞龙笋塔印象》,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此外,还画过其它题材的一些创作。</h3> <h3>1990年的湘西,凤凰镇、王村、吉首、武陵源一带,宁静、质朴、自然。</h3> <h3>凤凰镇,沈从文、黄永玉的故乡。吊脚楼矗立在河边,女人在岸边洗衣,孩子跳进水里戏水,一切怡然自得。</h3> <h3>凤凰镇古城,石板路,古建筑,背着孩子的竹篓,是当地一道风景线。</h3> <h3>王村,《芙蓉镇》电影在这里拍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h3> <h3>吊脚楼,渔夫小艇上的鸬鹚,进入了我的小幅水彩画。</h3> <h3>从湖南长沙,来到了浏阳河,这里因一首歌而闻名。</h3> <h3>浏阳河村庄里的大人小孩,纯朴善良,热情好客。我们进入民居,屋里灶台上的小猫,庭园里凉晒的玉米,古旧的风谷机……均一一进入镜头。</h3> <h3>1991年夏,我等三位画友到粤北一带写生、采风。先深入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寨老三排、油岭、九寨、军坪等地,再走马乳源瑶族自治县,然后碾转赣粤边城的南雄、珠矶巷、江西大余等地,风尘扑扑,耳濡目染,收获好些画稿,并辅以日记写成数篇随笔约万余字。</h3> <h3>瑶寨老三排的“排瑶”相传古代从中原经洞庭湖进入广东定居,在荒山野岭中过着隔绝人世的生活。当我们在县文化馆馆长带领下来到此地采访时,发现此地仍非常贫困落后,远超乎我们的想象。</h3> <h3>我们认识了一位男孩,名字叫房帮何四科。按传统习俗,当他长大成父辈级时,名字后面加一个“爹”字,当成为祖父级时,名字后面加“公爹”。因为他懂普通话,自告奋勇当我们的向导,还带我们参观他的家。他睡的床是用木板与树枝搭成的小楼阁,而且沒有蚊帐。</h3> <h3>我为他画了一幅速写。他刚小学毕业,却不能上初中了,要帮家里干活维持生计。虽然中学在山下四公里以外的地方,要走崎岖不平的山路,但是如果有条件上学,他说决不会畏缩!</h3><div>房帮何四科爹,你如今怎样了?衷心祝愿你好运!</div> <h3>带竹帽的瑶族女孩</h3> <h3>瑶族小女孩比较害羞,在文化馆长的建议下,由馆长拿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我还进行了简单化妆,当了一回瑶族同胞。</h3> <h3>瑶族女孩的民族服饰</h3> <h3>难得的留影</h3> <h3>资料性速写1</h3> <h3>资料性速写2</h3> <h3>现场真人速写</h3> <h3>乳源瑶族自治县,主要由瑶族的分支“过山瑶”组成。在乳源,虽走马观花,见闻也不少。</h3> <h3>我们行走在古老的街巷,漫步在静静的小河边。那古老的门楼,行进在石板路上背小孩的妇人,正是一幅生动的风情画。</h3> <h3>九十年代初,我曾涉足珠三角一些城乡,感觉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孩子境况差别很大。</h3> <h3>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h3><h3>(20世纪90年代初拍摄于番禺大岗镇)</h3> <h3>1997年,我曾到过中原地区、西北地区。</h3> <h3>在河南省的田野上,见到一群农家孩子,有的在干活,有的在玩耍。他们闻风聚集到我们眼前,我拍下了这难得镜头。</h3><h3>但愿希望工程真的带给孩子阳光与希望!</h3> <h3>在候车的时候,我画的一幅速写,这是河南农村一些孩子的父辈、祖父辈形象。</h3> <h3>在新疆天山牧场,马背上的哈撒克族少年。</h3> <h3>我的拙作《天山牧场印象》(水彩画)</h3> <h3>2002年7月上旬,我等美术老师一行八人到粤北始兴县车八岭一带写生采风,深入到和平村、水背村、隘子镇、松树坑、都亨镇等地,山林村落别有特色,客家风情格外浓郁。</h3> <h3>客家土楼,村落民居映入眼帘。</h3> <h3>光屁股的纯真小孩在清澈的溪流中嬉水玩耍,远离尘嚣与世俗。</h3> <h3>农家门口的农妇与小孩</h3> <h3>屋檐下、家门口的儿童</h3> <h3>带红领巾的村庄小孩</h3> <h3>稚拙,天真,快乐</h3> <h3>小孩上学的路</h3> <h3>我在农家泥屋前留影</h3> <h3>2002年7月下旬,我与赵老师来到了拉萨。</h3><h3>继续向西进发时,又增加了3位摄影者。我们一行五人,乘坐一辆丰田4500越野车,由藏族司机驾驶,从拉萨出发,经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拉孜、桑桑、萨嘎、仲巴、帕羊,再进入阿里地区的霍尔、玛旁雍措、冈仁波齐、门士、扎达、古格王朝遗址、索多、狮泉河市。然后折返拉萨,其中经过了江孜、浪卡子、羊卓雍措等地。在藏区来回行驶了32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这是人生一次难忘经历。</h3> <h3>在布达拉宫,藏族小学生很乐意与我合影。</h3> <h3>长长的头发,被高原阳光烤炙过的脸颊,坚毅的神情,是个好小子!</h3> <h3>在大昭寺,我见到一位藏民,并记录了他的形象。</h3> <h3>在日喀则地区广袤的草原上,时而见到牧民在放牧,其中见到小孩在放牧牛羊。近处牧草青青,远处群山连绵。</h3> <h3>在人迹罕见的地方,偶有探险者进入。有的小孩无穿衣服,这是与外界隔绝的纯洁家园。</h3> <h3>来到日喀则地区西部帕羊至仲巴一带,平均海拔5000米。这是喜马拉雅山北麓高原湖盆区,散居着流动的牧民。</h3><div>牧民难得见到一部过往汽车,大人小孩围观过来,我的同行掏出了速写本。</div> <h3>快乐的母与子。</h3><h3>远处停着我们的越野车。</h3> <h3>不懂说普通话,只露出善意的微笑。</h3> <h3>黝黑的皮肤,高原的阳光带来热力与温暖。</h3> <h3>孩子手里拿着我赠送的铅笔,这是小小的心意。</h3> <h3>亲情与真情,环境艰苦而快乐着。</h3> <h3>从仲巴到帕羊,经过大山下牧民的村庄,骑毛驴的孩子向我们奔来。</h3> <h3>面对陌生的不速之客,他们既惊讶又友善。</h3> <h3>在帕羊到霍尔的路上,正是日喀则地区与阿里地区的交接处。遇到沒有桥梁的小河,藏族司机会趁水浅之时,奋力驾车冲过小河,溅起很高的水花,真正惊险与刺激!</h3><div>流动的牧民在水边休息,燃烧牛糞生火烧水、做饭。大人背着小孩、牵着老者过河。</div> <h3>牧区的青青草原,大山在夕阳下的奇幻色彩,进入我的心田,进入我的水彩画。</h3> <h3>进入阿里地区,人迹稀少。行进在绵延20公里的扎达土林,不见一人,只见鬼斧神工的土林地貌。</h3> <h3>终于来到久仰的古格王朝遗址。300多米高的黄土山上,有城堡、废墟、洞穴、殿堂以及殿内残存的佛像与壁画,可想象曾经的辉煌。我气喘吁吁,同行者只有我一人未能登顶。</h3> <h3>古格王朝遗址印象,创作成水彩画,作为恒久的纪念。</h3> <h3>艰难的历程,永久的记忆。</h3><h3>人生道路上,需要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h3> <h3>物换星移,时代变迁。以前用的机械光学手动相机,各种黑白彩色与不同感光度、正片负片的胶卷菲林,逐渐成为古董,只有少数怀旧者爱好者、追求特别品质者还在应用,代之而起的是品类繁多的数码相机,电子产品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幸好,我勉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h3> <h3>这相机机身、多个不同型号与可变焦距的可更换镜头,如今已放在干燥箱里静静休息,早已伴随我退休而退休,代之以新时期的数码相机,不图高大全,只求实用与方便。然而这旧器材相伴我多年,是有感情的老朋友。真情地谢谢您,忠诚的老朋友!</h3> <h3>僅以此影集保存留念,并与观者分享。</h3><h3><br></h3><div> THE EN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