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于对欧洲人文历史、绘画建筑、自然风光的喜爱,去欧洲来一次纯粹的旅游,一直是藏在我心底的梦想。</h3><h3><br></h3><h3>今年这个心愿终于梦想成真了。<br></h3><h3><br></h3><h3>为了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我们选择了“半自由行”的方式:自己办签证、订机票、订旅馆、订门票,并在巴黎当地参团去巴黎以外的城市和国家。多亏儿子的精密安排,这次对我们“具有挑战性”的旅行,顺利的完成了。</h3> <h1><b><br></b></h1><h1><b>上篇 印象巴黎</b></h1><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沐浴在清晨阳光中的凡尔赛宫美轮美奂</b></h3><h3><b><br></b></h3> <h3>经过10个多小时的飞行,法航的航班在清晨5点多钟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h3><h3><br></h3><h3>来接我们的“皇包车”司机小L是一个来自温州的80后小伙子,高高的个头,人很健谈也很热情。他的父母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法国,站稳脚跟后,接小L到法国读书工作,并拿到了绿卡。整个故事显示出了温州人的冒险精神和独到的生意人眼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等候进入凡尔赛宫的游客排起了长龙</b></h3><h3><b><br></b></h3> <h3>到达巴黎的当天,我们安排了四个游览景点,行程并不轻松,小L建议我们先早点儿去凡尔赛宫,后边的参观就会轻松一些了。</h3><h3><br></h3><h3>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安排,当我们游览完出来后一看,游客队伍已经排到了几百米以外了,现在才来的话,这一天基本上就哪也去不了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凡尔赛宫中的皇家礼拜堂。凡尔赛宫是法国宫廷的中心、欧洲专制政体最重要的舞台之一</b></h3><h3><b><br></b></h3> <h3>凡尔赛宫的兴建缘起于路易十四在位期间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决意将王室宫廷迁出因市民不断暴动以反抗王室而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的理念。经考察权衡他最终决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一座新宫殿。</h3><h3><br></h3><h3>凡尔赛宫的建成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法国的实力,成为欧洲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建筑楷模,被各国皇室竞相推崇与模仿。凡尔赛宫是欧洲最宏大、最庄严、最美丽的皇家宫苑,1837年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这幅油画里的路易十四时年63岁。他本打算把画送给他孙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但此画因受到王宫所有人的赞美而不得不留在了法国(原件在卢浮宫)。<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太阳王~路易十四</b></h3><h3><b><br></b></h3> <h3>被誉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几乎每个大的博物馆里都有他的画像,每个城市的中心广场里都有他的雕像。</h3><h3><br></h3><h3>路易十四在当时被看做是一个奇迹,他的父母结婚23年没有子女。他在位72年,是唯一有准确历史记录以来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想想看,与他同时代的康熙爷在位时间够长的了,也不过62年。所以他“熬死”了他的儿子、孙子,继位的路易十五是他的重孙子。</h3><h3><br></h3><h3>路易十四生前大大拓展了法国的疆域,使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纪里法语是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h3><div><br></div><h3>在东方,同时代的康熙大帝治下的清朝疆域也几乎是史上最广阔的,可惜他的不肖子孙,没能守得住这份基业,令人感慨万千!</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太太是在听中文解说器,不是在打电话</b></h3><h3><b><br></b></h3> <h3>关于路易十四也有很多有趣的说法和故事:</h3><div><br></div><h3>他是个矮子,身高只有154cm,所以他对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满,觉得和自己的地位不匹配,于是他叫鞋匠给他做鞋的时候在脚跟处垫上厚跟,从而发明了高跟鞋(红色鞋跟是他的独享);</h3><h3><br></h3><h3>这位在位72年的君王讨厌洗澡,一生只洗了7次澡,为了掩盖难闻的体味,发明了香水;</h3><h3><br></h3><h3>他还是一个疯狂的钻石爱好者,大概收藏了五六千颗钻石。还记不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串很大的钻石项链,那颗主钻石,叫“希望”(电影里面叫“海洋之心”是剧情需要起的),最早就是法国探险家塔维密尔献给路易十四的;</h3><h3><br></h3><h3>他的芭蕾舞跳得非常专业。他一生跳了27场皇家芭蕾舞;</h3><h3><br></h3><h3>他发明了连体袜。</h3><h3>等等……</h3><h3><br></h3><h3>太阳王在位72年,在他之前,法国就是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到他统治结束的时候,法国已经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h3><h3><br></h3><h3>那些曾经为路易十四服务的鞋匠、裁缝、珠宝匠和厨师,演化出了法国庞大的生活方式产业:时装、箱包、珠宝、法餐等等,在此后的300年里,一直影响着全世界的高端生活方式,直到今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镜廊是路易王朝接见各国使节专用的宫殿</b></h3><h3><b><br></b></h3> <h3>镜廊是凡尔赛宫最辉煌的部分,一直以来被誉为法国王室的瑰宝。它长76米,宽10米,高13米。面向花园的西侧是17扇巨大的拱形窗户,与之相对的东墙上镶嵌着与拱窗相对的17面大镜子,每面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故称镜廊。</h3><div><br></div><h3>从艺术史的角度看,镜廊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场所。它设计的初衷是作为法国君主的象征,可以让国王透过广袤的花园,看到自己领地壮观的景色。</h3><div><br></div><h3>对中国人来说,镜廊则有着另一层的特殊意义:1919年法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在这里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但这个和约却把德国在山东青岛的利益转给了日本,从而引发了北京青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丽的凡尔赛宫花园</b></h3><h3><b><br></b></h3> <h3>上面说了凡尔赛宫的这么多好儿,现在也说一件凡尔赛宫的“糗事”,虽然凡尔赛宫雍容华贵,但偌大一个宫殿建筑群落,里边竟然没有厕所!原来,那个时候从国王到贵族,很不讲究,找个角落就可以随便“方便一下”,这可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行为艺术,而是欧洲的蛮族传统。封建领主经常轮流到各个庄园去住,一方面为了收税,一方面也是因为住上一段时间就把一个庄园住臭了,必须离开,让仆人们慢慢打扫。</h3><h3><br></h3><h3>这真的令人大跌眼镜。</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参观完凡尔赛宫,我们就在小镇上的一家中餐馆吃午餐。餐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来自大陆。有虾有肉有鱼,还有水果和冰激凌的自助餐,每位只需要11欧元,确实不贵。只是到了付款的时候,不但不能用支付宝,甚至连银行卡老板娘也找各种借口不愿收,没办法,我们只能付(宝贵的)现金。其中的原因,你懂的。唉,中国人的头脑就是聪明啊!</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凡尔赛小镇的美丽景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雄狮凯旋门是为了纪念拿破仑1806年的战争胜利而建。虽以古罗马的凯旋门为原型,但规模却是前者无法比拟的。</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来巴黎,怎么能不看凯旋门呢</b></h3><h3><b><br></b></h3> <h3>凯旋门位于戴高乐广场上,巴黎的12条主要街道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扩散,蔚为壮观。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大道就是香榭丽舍大街。</h3> <h3>一群游览凯旋门的法国女孩子,叽叽喳喳,欢歌笑语,你推我搡地在拍照。面对美景、美女,我忍不住“偷拍”了一张,说不定若干年后,她们当中会出一个苏菲玛索这样的大明星,那这张中国老头儿拍的照片可就值钱喽。</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法国的华人导游告诉我们 ,其实这条大街按照法语的准确意思应当翻译成“爱丽舍田园大道”,而 “香榭丽舍”这个美丽浪漫的称谓,则是浪漫主义大诗人徐志摩留学法国时所给起的名字。不过,这个名字确实符合这条大街高贵典雅的气质。</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被誉为第一商业街的香榭丽舍大街</b></h3><h3><b><br></b></h3> <h3>香榭丽舍可以分成东西两部分:东段以自然风光为主,两边是平坦的英式草坪。漫步其间,可体会香街的宁静和舒适;西段则为商业区,众多世界大牌琳琅满目,显示出香街的时尚和繁华。</h3> <h3>徐志摩这样说“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香街也好,巴黎也罢,她的美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的。</h3> <h3>路易威登旗舰店就在香街上,女人嘛,即使舍不得买,也总是要进去看一看的,不过门口“搜身”式的检查,让人觉得不爽。</h3> <h3>古色古香的服装店铺,陈设的一丝不苟,仿佛在向游客说明,同样品牌的衣服为什么在香街购买就会让人觉得与众不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香街边上的露天餐桌也一尘不染</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国人对巴黎圣母院的最初认知,大概普遍来自于大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包括改编的同名电影)吧。那个爱跳舞的美丽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还有那个驼背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构成了我们童年的浪漫记忆。</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从正面拍摄的巴黎圣母院</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教皇保罗二世的铜像就矗立在圣母院的花园</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巴黎圣母院的周围确实很美</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巴黎圣母院紧邻塞纳河</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巴黎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各色人种、各种信仰混杂在一起。是福?还是……,难以言说。</h3> <h3>埃菲尔铁塔实在是太有名了,各种描写和照片随时可见,当我们真的来到它跟前,反而丝毫没有兴奋感,似乎只是见到了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h3> <h3>反倒是铁塔两侧树木的修剪形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们的上面和侧面被剪成了平面,远远望去就像一张课桌。</h3> <h3>我们询问了小L这样修剪的原因,他也说不清楚,大概是为了美观吧。小L说,每年的修剪工作量很大,修剪一棵树需要费挺大的功夫。法国人的浪漫不好理解啊。</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欧洲的大多数城市都会有一条河穿城而过,巴黎的这条河就是塞纳河。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诸多名胜沿河而立。塞纳河以一道半弧形的姿态划过巴黎城区,将两岸分割成了风格不同的景观,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河里的游船总是载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俨然成为一道人文景观。</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塞纳河被誉为巴黎之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塞纳河将巴黎分成了左岸和右岸。左岸是著名的艺术区,书店、画廊和咖啡馆聚集,这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咖啡馆曾经的客人中有雪莱,有海明威,有伏尔泰,光看这些名字,就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h3> <h3>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中也有以“左岸”为名的餐馆或咖啡馆,大概也是要表现出一种异国的小资情调吧。大连滨海路靠近星海广场的区域曾经就有一个叫“左岸” 的西餐馆,很多年没去了,不知还在不在。<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桥的对岸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名鼎鼎的荣军院</b></h3><h3><b><br></b></h3> <h3>有河就会有桥,据说塞纳河上一共有 37座桥,可以说,每一座桥都与塞纳河一起见证了花都的变迁和发展,在流经巴黎13公里长的塞纳河上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h3><h3><br></h3><h3>亚力山大三世桥应该算是目前塞纳河上最漂亮、或者说最“招摇”的一座桥。虽然桥上的装饰充斥着古典风格的神仙骑士,但这座桥其实落成于1900年,是当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表示法俄亲善而送的礼物。</h3><h3><br></h3><h3>由此可见法俄两国的政治渊源之久远,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法国总统马克龙上任不久,就见了“西方的仇人”普京大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卡鲁索凯旋门,过了此门就是卢浮宫了</b></h3><h3><b><br></b></h3> <h3>儿子在网上给我们预订了参观卢浮宫的门票和导游。早上我们到了集合地点,当地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按照语言和国家把游客分成了十几个组别,我们发现,讲汉语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看着一组一组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走了,我们不禁着急了,我们的导游在哪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陪同我们参观卢浮宫的法国女导游</b></h3><h3><b><br></b></h3> <h3>“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的中文名字叫刘曼丽”,一位金发碧眼、说着流利普通话的法国女士成为了我们两个游览卢浮宫中国人的“私人导游”,这简直颠覆“三观”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卢浮宫~昔日的王宫,今日的博物馆</b></h3><h3><b><br></b></h3> <h3>交谈后我们得知,刘曼丽是学艺术的,早年曾做过带领法国游客去中国旅行的导游,很熟悉中国。今天9点钟这个时间段,只有我们两个中国人报名参观卢浮宫,所以旅行社也必须按合同规定派导游服务。</h3><h3><br></h3><h3>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又砸到我们头上”的奇遇。</h3><h3><br></h3><h3>事后小L告诉我们,如果你们是特意约定一个专门的导游又是法国人的话,两个钟头的服务费不会低于200欧元,相比之下,我们花的钱就可以忽略不计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 《大狮身人面像》,它建造的时间距今已有4600年了,它是埃及以外,最大的的狮身人面像。1826年进入卢浮宫</b></h3><h3><b><br></b></h3> <h3>或许是感觉到我对艺术和历史有兴趣、略懂皮毛,并且愿意请教她的缘故,抑或是出于对法国文化的骄傲吧,刘曼丽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解了两个半小时。到了最后,我累的就想赶紧找个地方坐下来,而她仍谈性正浓,真是敬业模范!</h3><h3><br></h3><h3>不过,刘曼丽确实告诉我们了一些有趣的东西。</h3> <h3>这一幅大理石雕刻就在卢浮宫的大厅扶梯旁边,没有任何说明,似乎不那么有名。但刘曼丽特别向我们推荐了这个作品,她说:这幅雕像很令人感动,画面讲的是一位父亲因为受刑没有水喝,女儿挺身而出为救垂危的父亲,喂父亲自己乳汁的情景。作品表达了人性的崇高,亲情的完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大理石雕刻《垂死的奴隶》(中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反抗的奴隶》(左边),作者米开朗基罗</b></h3><h3><b><br></b></h3> <h3>这是我们从各种媒介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两件大理石雕刻作品,卢浮宫给予这两座雕像极高的评价。它们原来是米开朗基罗为教皇于勒二世的陵墓所雕刻的,老米花费了巨大精力但因大理石出现瑕疵而未完工。他失望至极把雕像送给了自己的老乡,后者转送给了法国国王,1794年它们进入了卢浮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戴头盔的雅典娜》,它还有一个名字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韦莱特里的帕拉斯》</b></h3><h3><b><br></b></h3> <h3>韦莱特里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1797年,人们在韦莱特里附近的一座罗马庄园废墟发现了这件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蒙着面纱的女人》,这座雕像原本是威尼斯一位贵族的私人收藏,1976年被卢浮宫买入</b></h3><h3><b><br></b></h3> <h3>刘曼丽告诉我们,雕像中的面纱是“信仰”的标志或象征,因为基督教的传统认为,上帝的创造并不是全部都展示给世人的,而是像用一层纱罩起来的,只有通过信仰人们才能认识到上帝创造的全部,而不信的人,就像被纱蒙住,看不到所有。</h3><div><br></div><h3>这件雕塑是意大利雕塑家科拉迪尼的作品,他最擅长的是刻画披着面纱的人物。面纱被雕刻得非常逼真,让你能看清人体的各个细节,甚至包括肚脐眼。更厉害的是,科拉迪尼还将面纱的那种透明感也呈现了出来,人的脸在纱巾的后面若隐若现,让人产生想要撩开她的面纱去看看她真容的冲动。身临其境,你都难以置信,这层“面纱”是由石头雕刻的,而不是“纺织物”。</h3> <h3>参观这间雕塑馆时,刘曼丽告诉我们,这个馆里的雕塑作品除了最里边的维纳斯是古希腊时期的作品以外(相信眼尖的朋友能从照片里看到),其余的都是稍晚的古罗马时期作品。从外观上,一般人真的分辨不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的作品。这是因为古罗马人太崇拜古希腊的雕塑了,出土的古希腊雕塑大部分都被古罗马人用作临摹对象“消耗”掉了,所以传世的不多。</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1820年,这尊“维纳斯”雕像被发现于爱琴海上的米洛斯岛,法国政府很快就把她买了下来,并由路易十八送给了卢浮宫。不得不说,法国人既有眼光,下手也够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卢浮宫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b></h3><h3><b><br></b></h3> <h3>亲眼看到达芬奇的这幅《蒙娜丽莎》时,我立马想起了一个美国艺术作家伊丽莎白-伦迪讲的这幅画的一段故事:《蒙娜丽莎》有很大可能是一件没有交付给委托人的作品,被达芬奇从佛罗伦萨带到了米兰,后来又带到了法国,因为达芬奇有很厉害的拖延症,经常是收了客户的钱,不能按时交货,从而被客户放弃了。起初这幅画并不受重视,后来经过三件事,让这幅画越来越有名。第一件事是拿破仑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后,觉得这幅画不错,就挂进了自己的卧室。第二件事是十九世纪中期有一些诗人写文章抨击《蒙娜丽莎》,称她的行为不检点,这反而激起了公众的好奇心。再有一个就是这幅画1911年被偷走了,找了好多才在意大利找到,到底是送还法国,还是留在达芬奇的老家佛罗伦萨,法意两国人还因此争论了一番。看来,没有故事,再好的东西也不容易出名啊。</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这尊巨大的(高2.45米)希腊胜利女神像原本安装在萨莫色雷斯伟大诸神圣殿的一座双层喷泉的上盘中。那种纵横恣肆的风采,有错觉效果的背景环境,都是希腊化巴洛克的典型特色。</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胜利女神》修复完之后,算上底座和翅膀,整个雕塑的高度一下子就超过了5米,卢浮宫的底层是没什么房间,可以容得下它了。</h3><h3><br></h3><h3>在1884年的时候,《胜利女神》被搬到了现在的达鲁阶梯上。这座阶梯是以拿破仑手下的名将达鲁将军来命名的,由一连串很高的圆拱连接而成,非常的气派。而《胜利女神》就被放在阶梯最中心的位子上,特别地抢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顺便说一句,胜利女神的名字叫 Nike,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名称就来自于她。而耐克的 logo,就是那个小小的钩子 “√”,代表的就是胜利女神的翅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卢浮宫镇馆之宝《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b></h3><h3><b><br></b></h3> <h3>刘曼丽在给我们讲解胜利女神时,特意强调这个雕像当初法国是花钱购买的。我们马上理解了法国人说这番话的良苦用心,唉,我们也没提火烧圆明园那档子事儿啊。</h3><h3><br></h3><h3>在人山人海的卢浮宫里,想正面拍出一张没有人头攒动的《蒙娜丽莎》或者《维纳斯》照片是不可能的,只能将就一下,但此图可以证明我们确实是到此一游了,哈哈。</h3><h3><br></h3><h3>后来行程的导游小李戏谑说,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就是三个“残障人士”:没有胳膊的维纳斯、没有脑袋的胜利女神、没有牙齿的蒙娜丽莎(?),太幽默了。</h3> <h3>这是卢浮宫里面积最大的一幅油画~《迦拿的婚礼》,它有多大呢?我拍照时刚好有两个“小盆友” 站在画的下面,一比较就知道了。</h3><h3><br></h3><h3>这幅画真不愧为卢浮宫第一大的画作,面积接近70平方米。你想一下,如果把它放平在地上,都够建一个两居室的房子了。这幅《迦拿的婚礼》,是拿破仑当年从威尼斯抢回来的,因为画实在是太大了,拿破仑不得不将它一劈为二,才运回了卢浮宫。</h3> <h3>在众多的油画照片中,我特意选了这幅《圣女贞德》来表达我们对法国导游刘曼丽的敬意。贞德死后500年被梵蒂冈封圣,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h3><h3><br></h3><h3>游览卢浮宫的这段奇遇,会记忆很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老外就是老外,自拍都这么随性,穿过前面这道卡鲁索凯旋门,就是杜乐丽公园了</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杜乐丽公园位于卢浮宫和协和广场之间,是法国的摄政王后玛丽娅•美第奇(这个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可是欧洲文艺复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我会在《走马观花游欧洲》(厚重意大利)中细说)为建造杜乐丽宫时设计的庭院,在法国大革命后成为公园。<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丽的杜乐丽公园</b></h3><h3><b><br></b></h3> <h3>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公园里的地面都是用一种干燥的、类似矿石粉的材料铺就的,人一走过,脚上会沾满尘土。问过当地人,他们也没有说出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姑且相信这是法国人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吧。</h3> <h3>杜乐丽公园也位于塞纳河边,河对面(左岸)就是大名鼎鼎的奥赛博物馆了。奥赛博物馆是一处由老火车站改造成的美术馆,与卢浮宫不同,它收藏了大量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非常遗憾的是,这次时间实在是安排不开,只能隔岸相望,没能进馆一饱眼福。各位只需看看下列馆藏清单,就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难受”了:</h3><div><br></div><h3>雷诺阿 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梵高的《自画像》、莫内的《蓝色睡莲》、德加的《芭蕾舞课》。</h3><div><br></div><h3>唉,但愿以后还有机会吧。</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从杜乐丽公园的这个门出去就是协和广场了</b></h3><h3><b><br></b></h3> <h3>除了方尖碑,协和广场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200多年前法国的那场大革命以及路易十六在此被斩首的往事。</h3><h3><br></h3><h3>路易十六酷爱摆弄机械之类的东西,有一次他发现断头台的刀是直的,觉得效率不高,便改成了三角形。或许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他的这项“研究成果”直接用到了他和王后身上。</h3><div><br></div><h3>据记载,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那天走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忙道歉说:“先生,我请求您的原谅,我不是有意的”。有评论说,玛丽皇后在她一生的最后时刻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让法国人至今还会脸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搬来的方尖碑是协和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物</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即使在今天,仍有人援引这段历史来说明贵族和土豪的区别: 这就是贵族的教养,即使在马上被砍掉头颅的情况下仍不忘礼数。</h3><h3><br></h3><h3>不知道当时那些一心要砍掉王后脑袋的刽子手和那些看热闹的狂热市民听到这些,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h3><h3><br></h3><h3>这也让我一下理解了刘曼丽在向我们解释法国大革命时说过的,它就是法国的“文革”的原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协和广场四周的8座雕像象征着法国八大城市</b></h3><h3><b><br></b></h3> <h3>离开巴黎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徐志摩的那句话:“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h3><h3><br></h3><h3>再见,巴黎!</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从协和广场可以望见香街和凯旋门</b></h3><h3><b><br></b></h3> <h1><b>下篇 游走南法</b><br></h1> <h3>早就听别人说,要完整领略法国风情,只需去两个地方,一是巴黎,一是卢瓦尔河谷。巴黎是法国的名片,代表了法国浪漫前卫的一面,卢瓦尔河谷则是法国幽静古典的后花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气势恢宏的香波堡(正面)</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气势恢宏的香波堡(背面)</b></h3><h3><b><br></b></h3> <h3>假如只能去参观卢瓦尔河谷其中的一座城堡,那么香波堡是最佳选择。香波堡是卢瓦尔河谷城堡建筑中最壮观最宏伟的城堡,没有之一。</h3><h3><br></h3><h3>天气很给力,拍出来几张非常喜欢的照片。</h3> <h3>身临古城堡下,非常震撼大气!香波堡是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绝世佳作,业界公认,在建筑方面香波堡超过了凡尔赛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她可看见我,我可看见她,但碰不了面</b></h3><h3><b><br></b></h3> <h3>香波堡有两大看点。第一是内部,它共有440个房间84个楼梯,从正门步入主堡,立即置身于一个明亮宽敞的大理石宫殿之中,正对着著名的“双旋梯”,两组独立的楼梯相互交错地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轴心,螺旋式地盘旋而上,同时上下楼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见,而不会碰面。据说,这是当年国王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妇正面相遇时引起尴尬和纠纷,特地请达•芬奇设计的,堪称建筑史上一绝。</h3> <h3>第二是宽阔的塔顶露台。之前建造城堡,多少还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而香波堡的塔顶露台,却完全成为国王及宫廷贵族观赏庭园景色及竞技表演的绝佳地点。<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建在水上的城堡-舍农索城堡</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比起香波堡,舍农索更加柔美,这座城堡之所以被称作“女人的城堡”是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多位国王的爱妃和贵妇人,女人的印记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城堡内每一处细心的装点透露着女人的细腻,城堡里发生过的关于女人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丽的舍农索城堡被誉为“女人堡”</b><br></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曾经的法兰西皇城-布鲁瓦皇家城堡</b></h3><h3><b><br></b></h3> <h3>我们到达布卢瓦小镇时,看到的只是参差错落的石板屋顶和曲折的小巷,根本看不到古堡。当我们登上山顶城堡的小广场时,哇塞,黑瓦彩砖的布卢瓦老城和圣尼古拉教堂顿时尽收眼底,在这里拍照再适合不过了。</h3> <h3>站在院子里环顾四周,一座螺旋型的楼梯特别引入瞩目,这就是弗朗索瓦一世楼梯。虽然说楼梯的风格总体上是哥特式的,但其细节装饰却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h3> <h3>这座皇家城堡由路易十二、弗朗索瓦一世和奥尔良的卡斯同公爵先后主持修建完成,一个庭院内汇集了不同建造年代不同风格的四个侧翼。曾经作为法兰西皇城长达一世纪之久,城堡的建筑处处都突显出法国王室的象征—百合花的形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是我们南法之行的第一个大城市</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富维耶圣母院尖塔上镀金的圣母像在阳光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光闪闪,很远就可以看到</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提到里昂,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19世纪中期里昂纺织工人的暴动、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就读的里昂大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的商业大街</b></h3><h3><b><br></b></h3> <h3>其实,里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15世纪时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织品产地之一,17世纪曾一度成为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里昂也是世界电影的诞生地。如今,它已是一座大学城、工业城。在群山环抱中的里昂老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的百莱果广场,从这里可以看到山上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富维耶圣母院</b></h3><h3><b><br></b></h3> <h3>白莱果广场位于里昂老城中心,一度被称为皇家广场,广场上最重要的、也可以说唯一的点缀是一座高大的路易十四的威武骑马雕像,广场地面用红土铺成,让人印象深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里昂也是一个有艺术魅力的城市,这面墙上的立体画就很有意思</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巴黎代表着华丽和时尚,那么图卢兹和其它南法城市一样,呈现出的则是古朴和唯美。</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图卢兹的城市建筑特色~玫瑰红砖瓦</b></h3><h3><b><br></b></h3> <h3>图卢兹有很多城市标签:</h3><h3></h3><div><br></div><h3>图卢兹是空客总部所在地,空客A380就是在这里总装完成的;</h3><div><br></div><h3>图卢兹是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大学城。拥有4所大学,25所高等专科学校,11万名在校大学生,其中,图卢兹社会学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建于1229年。法国每年约16%的工程师毕业于图卢兹;</h3><div><br></div><h3>法国国家理式学院、医学院、文学院和法国最重要的三所航空航天大学也均设于图卢兹,另外,还有400多家研究机构;</h3><div><br></div><h3>图卢兹也是个旅游、商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达到7500万人次。</h3> <h3>参观图卢兹从圣塞尔南教堂开始。这是一座罗曼艺术的杰作,建于公元1080年至1120年。这座由红砖和石头建成的教堂,钟楼高达64米,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罗马式教堂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长方形教堂,1998年,这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圣塞尔南教堂的钟楼</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去法国南部以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继续旅行,我们选择了法国安赛尔旅行社。与一般的国内旅行社相比,国外旅行社有两个特点我们很喜欢:没有统一必须的购物环节;不安排团餐。前者省时,后者自由。到了一个城市后,导游只告诉你有什么可吃的餐饮,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在图卢兹,我们选择了这家小馆子,仅靠我糟糕的英语和连比带划的“手语”,这个黑人小哥也让我们吃上了一顿不错的晚饭,从此,我们一发不可收拾,连法国大餐也敢点了,非常刺激。</h3> <h3>在离开图卢兹前,站在静静流过图卢兹的加龙河边远眺,两岸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h3> <h3>卡尔卡松是南法的一座小城,靠近西班牙,让它闻名遐迩的是它的城堡。</h3><h3><br></h3><h3>卡尔卡松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成为古罗马的要塞,两千多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占领、毁城、建城、修城的过程,逐步建起了固若金汤的双重防御城墙,到了12世纪这座古城堡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997年卡尔卡松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到了13世纪,十字军讨伐异教徒,城堡也在半个月的围攻之后被摧毁。之后的数百年卡尔卡松城堡因失去了军事功用逐渐走向衰落。至19世纪初,城堡已破旧不堪几乎变成了废墟,于是当时的法国政府决定拆掉它。</h3> <h3>尽管卡尔卡松的居民竭力反对拆毁城堡,但如果没有一个叫维奥莱-拉-迪克的建筑师尽其一生的维修保护,今天的人们恐怕已经无法看到卡尔卡松城堡了,所以当地人把迪克的塑像树立在城堡里的中心广场上了。</h3><h3><br></h3><h3>迪克的雕像下方原来是一口水井,不要小看这口井,正是有了它,才使得坚守要塞的军民能守城不破。</h3> <h3>卡尔卡松城堡有内外两道城墙,外城墙长3公里,走上一圈得个把小时,我们就不走了,拍张照片留个念想吧。</h3> <h3>尼斯是法国大陆最温暖的城市之一,这里全年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尼斯天使湾蓝的耀眼</b></h3><h3><b><br></b></h3> <h3>英国人大道可以说是尼斯之于世界的地标。这条滨海大道,因最早在这里投资建设的是英国人而得名。</h3><h3><br></h3><h3>漫步英国人大道,是体验尼斯的最好方式,所有的轻松惬意尽在其中。</h3> <h3>海滩上满眼都是绚丽的比基尼,仿佛每个人都要把尼斯的灿烂骄阳浸染全身。唉,总不能让人闭上眼睛吧。</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天使湾的海滩不是沙子,而是蓝色的碎石</b></h3><h3><b><br></b></h3> <h3>正在拍照的这位仁兄和老伴儿已经去过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南极都去了,我们都叫他旅游达人。我就想问问他,都是怎么去的?</h3> <h3>这条紧邻天使湾的滨海大道,被鲜花和棕榈树装点,漫步其间花香缭绕,芬芳四溢。</h3><h3><br></h3><h3>纯净的空气,清秀的阳光,多彩的建筑,让人感觉上帝是如此眷顾尼斯。</h3> <h3>然而,就是在这条大道上,2016年7月14日深夜,尼斯人和游客正在庆祝法国国庆,一辆大卡车撞向正在观看烟花表演的人群,袭击造成84人死亡,202人受伤。</h3><h3><br></h3><h3>所以,当我们看到大街上荷枪实弹巡逻的军警时,说不出是感到安全,还是忧虑。还是自己的祖国好啊!(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h3> <h3>提起摩纳哥,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些标签:世界上第二小的国家、宜人的气候、游艇和富豪、F1大奖赛、蒙特卡洛赌场、国际杂技节,法甲足球冠军,每一项都绝非浪得虚名。</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从王宫广场俯瞰蓝色的港湾</b></h3><h3><b><br></b></h3> <h3>然而,在我心目中,最让人记住摩纳哥的是它的王妃~格蕾丝凯莉。</h3><div><br></div><h3>说起格蕾丝凯莉当年的大婚,极具传奇色彩。当年她的地位,与奥黛丽赫本并列,更在1955年获封奥斯卡影后。正当她处在事业最巅峰、追她的富豪明星能排成大队的时候,她却陪上了200万美元的嫁妆、嫁到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欧洲小国摩纳哥。而正是这次世纪婚姻,使得默默无闻的摩纳哥逐渐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明星国度。</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在摩纳哥亲王住所路旁拍的当年婚礼场面照片纪念牌,她已去世35年了,但摩纳哥人还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没有忘记他们的王妃,令人动容</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3>令人扼腕唏嘘、更充满悬疑的是,1982年格蕾丝凯莉在驾车于戛纳--摩纳哥途中突发心脏病,然后坠下山崖,第二日辞世,仿佛是上天的安排,车祸地点正是她在《捉贼记》中飚车的那段公路。一代艳后就这样香消玉殒,时年52岁。</h3><h3><br></h3><h3>国葬中王妃唯一戴着的,就是亲王26年前亲自为她戴上的结婚戒指,亲王此后未再续弦,直到05年去世,欧洲王室最后的爱情悲歌划上了句号。格蕾丝王妃是摩纳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家名片,也是欧洲王室一抹最浓重的童话。</h3><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1929~1982)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片来自网络)</b></h3><h3><b><br></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著名的F1蒙特卡洛赛道发夹弯</b></h3><h3><b><br></b></h3> <h3>除了王妃、F1,摩纳哥可以傲视全球的就要说蒙特卡洛赌场了。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型赌场,蒙特卡罗一直维持着百年前建成时的风貌。与澳门和拉斯维加斯那种谁都能赌上两把的“平民化赌风”不同,蒙特卡罗是富豪挥金如土、寻欢作乐的专场,颇有高高在上的贵族风范,没有一掷千金的家底和勇气,是绝对不敢在这潇洒走一回的。</h3><h3><br></h3><h3>正是这种贵族范儿,引得连许多关于赌神的片子纷纷在此取景,比如《007:大战皇家赌场》。</h3> <h3>导游问我们:在摩纳哥日常使用最多的是哪两种语言?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阿拉伯语和俄语!摩纳哥有富豪喜欢的一切,阳光海滩,声色犬马,中东王室有钱啊,俄罗斯有暴发户啊。导游说了一句特别有力的话:每次我来摩纳哥就特别痛恨万恶的资本主义。哈哈哈。</h3> <h3>这张照片中有来自广东的一对小夫妻,男孩子简直就是陈奕迅的“复印件”。女孩子(过马路还在看朋友圈的那位)则扫货到刷爆了几张卡。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买东西不全是自用也不是送亲朋好友,而是直播朋友圈让国内微友选择,看好了就拿下回国后直接收钱提货。一趟下来,不但“白游”,还能小赚一笔。广东人这个财商真是了不得!</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嘎纳一座风光优美的南法小城,最为世人熟知的就是“嘎纳电影节”了。</h3> <h3>就是普通百姓,站在明星走过的红毯上也立马有了光彩照人的感觉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嘎纳的星光大道显然没有好莱坞的长啊</b></h3><h3><b><br></b></h3> <h3>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一位留下手印的华人明星:王家卫。</h3><h3><br></h3><h3>王家卫中文写的很潦草,一下子还真看不出来是他(开始我以为写的是“瑞流”,瑞流是谁?)。WKW是王家卫三个字粤语发音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仔细瞧瞧中文字,才确认这就是王家卫的真迹。不过大拇指旁边多出的一块也是手印吗?难道王宗师是六个指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非常漂亮的一个法国小镇~达克斯</b></h3><h3><b><br></b></h3> <h3> </h3><h3><br></h3> <h3>在前往意大利的旅行车上拍到的阿尔卑斯山,虽然已是四月中旬了,山顶的雪依然没有融化。</h3> <h3>过了这道关卡就到意大利了。</h3> <h3><b>▼ 敬请继续阅读《走马观花游欧洲(二)~厚重意大利》。</b></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