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到高考发榜时节,”北大"“清华”的金字招牌总在媒体报道中更加鲜亮夺目,从而在天空飘起“几家欢乐众人愁”的浮云。其实,北大清华并非什么造就 “精英栋梁”的加工厂或培育“优良品种”的圣地,不值得孩子和家长们那么趋之若鹜。</h3><div> 记得1959年夏天,当我在家乡重庆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本人和作为教师的父母,都没有觉得特别惊喜。母亲反而叹了口气:“这麽远去读书,到北京的火车票好贵啊!”次年,大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更是让父母愁坏了。那时,既无“爱心基金”之类的慈善组织,又无父老乡亲们解囊相助,因为大家都很穷。于是,接下来的弟妹们就只好就近择校上大学了。</div><div> 到了北大又怎样呢?先是到修密云水库的工地去劳动锻炼,回校旋即开展“反右倾”运动,专心读书被批判为“白专”,要遭到羞辱。接着便是轰轰烈烈的“学毛选”竞赛,还得“活学活用”,三天两头下乡“支农”或者参加修铁路的"苦战”什麽的。那年头,偏偏又赶上三年大灾荒,同学们忍饥挨饿,凑合应付没完没了的政治学习,哪有多少精力求学啊!有人索性退学或请病假回家了。我和一些渴望读书的同学,多半得背负着“白专“的压力,私下埋头用功,以不枉“北京大学”一场啊! </div><div> 临到毕业前夕,系领导根据所谓的“政治表现”,把同学们排列为“左、中、右”三类。“右派”自然要受到鄙弃,被"惩罚"到偏远地区去继续改造。总之,在我读北大的那几年,校园内政治风云变幻,阶级斗争骇浪翻滚,读书上课很不正规,“学府”风貌荡然无存。</div><div> 后来的文革10多年,情形就更不用说。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都卷入派系斗争,不少优秀的教授遭受迫害,可谓“斯文扫地”、“满目苍夷”!</div><div> 当然,那只是北大的一段"非常 时期"的异祥风景。</div><div> “文革”浩劫终于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北大清华。这些年的情形又怎样呢?君不见,校园内外,豪华气派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教学装备、实验设施堪与发达的西方国家媲美。不能否认,一批又一批认真求学的年轻人来到校园“豪窗苦读”,也有不少优秀教授在 “拨乱反正”之后,决意努力育人教书。然而,却又不时令人疑惑地发现,北大清华的“创收”事业似乎一年比一年红火:那铺天盖地的MBA、EMBA之类的高价“培训”广告,那见诸全国各地的“北大”、“清华”的挂牌“加盟店”,世界各地的品牌公司争先恐后地在北大清华的楼宇间找寻“着陆”之地,北大清华某些名牌教授在校外的一次“出场费”竟高达十数万元之贵,……这一切,无不凸显着北大清华的金字招牌在市场经济的效益竞争中有着多么强大的优势;可是,这一切,却又似乎透视出北大清华已在悄然蜕变,莫非要淡出“高等学府”的行列?如今到处卖牌子的北大清华,其先辈们久远的优良传统还能重新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吗?</div><div> 作为一名曾经就读于这所名牌大学的学人,我如此“贬低”自己的母校,看来未免“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但我自己的既往经历和母校的某些怪现状,确实太令人羞愧与痛心,以至触发本人许多伤感,令我不得不吐露真言。尤其是每每见到那些重点中学标榜该校的数百名考生中“杀”出了几名北大清华的“尖子”,又见那些为考上北大清华而使尽了浑身解数却榜上无名的“失败者”及其父母悲痛欲绝,还有更多的天真少年被父母的“北大清华梦”驱赶着正在前扑后继、赴汤蹈火地“拼命”,以及寒暑假北大清华不耐其烦地接待一群又一群到此观光的中小学“追梦族”,我实在忍不住想说:算了吧,条条道路通向人生理想!北大清华决不是触摸理想的神秘殿堂,不过是一个值得观光游览的地方。父母们领着孩子到此参观一下其摩登气派未尝不可,然而千万别以为孩子们只有在那里才能成就理想。</div><div> 事实上,北大清华每年的毕业生数以千计,究竟有几个真正成了“精英栋梁”?而那些真正的“栋梁”们、在社会各行各业有大贡献者,又有几个是出自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啊!</div><div> 今天有感而发此文,是真心想劝告广大公众和媒体诸君,千万别以炒作北大清华的金榜新闻而误导和伤害了那些天真而辛苦的读书少年和他们的家长。</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