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此处风景独好:2016九叶枫诗歌年选读后笔记》</h3><h3><br /></h3><h3> 文/野蒿</h3><h3><br /></h3><h3> 九叶枫诗歌现象的出现无疑是近年来咸阳诗坛一道别致的风景。本人不才,一生爱诗,读诗写诗似乎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虽与九叶枫诸神为诗友,但只能望其项背,独享其赐予的独道诗意。这个初春,受诸君感召,有幸与之共话诗意烂漫,得《年选》一本,视若珍品爱不释手,常于劳作之余的静夜沐浴更衣潜心品读,偶有所得留于笔下。诗人宁颖芳在年选的序言中称"枫叶千枝复万枝",而我的感觉,像是十八位诗神,乘着这袅袅的春风款款而来,读其诗,更知其人,真所谓:此处风景独好!以下即是我点滴体会,独自欣然,难得的一次精神享受</h3><h3><br /></h3><h3><br /></h3> <h3>【对麻雀情有独钟的一寒】</h3><h3><br /></h3><h3> 读诗人一寒在年选中的这一组16首,似乎感觉到一位漂泊的游子回归故土的灵魂悸动,诗人的一缕乡愁也似乎象在飞来飞去的麻雀中找到一种独有情钟的意蕴。</h3><h3> 回归故土,面对"用一个词来概括:空寂"的村庄,诗人首先听到了"好长时间没有听到"的"麻雀的叫声",进而诗人独"坐在父亲坟前"听见"父亲的声音":</h3><h3><br /></h3><h3> 父亲的声音 像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h3><h3> 平静 而有温度</h3><h3> 缓和 而有韵味</h3><h3> </h3><h3>在这里"村庄的空寂""麻雀的叫声""父亲的声音"相互衬托和映照,此景此情,归乡的游子,一颗颤动的心</h3><h3> 村庄为什么空寂?麻雀的叫声为什么零落起伏?游子的心为什么是如此的疚痛?诗人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回答:</h3><h3> </h3><h3> 走上这个坡头就到家了</h3><h3> 风中摇摆的炊烟</h3><h3> 把一个村庄的甘甜</h3><h3> 一步一步 推向高潮</h3><h3><br /></h3><h3> 落日无语 几只麻雀</h3><h3> 箭一般飞过树稍</h3><h3> 在屋顶 在房檐</h3><h3> 生出一些灵感</h3><h3> 装扮村庄</h3><h3><br /></h3><h3>麻雀,还是麻雀。麻雀勾起了诗人对村庄的记忆,使诗人想起了逝去的童年,诗人只有"以此来慰安 或者温暖 一颗漂泊的 残损的心"。春天是美好的季节,但春天的愁绪,特别是这怀乡的愁绪,更会让人缠绵悱恻:</h3><h3><br /></h3><h3> "韶华易逝 生命短暂"</h3><h3> 和这片草一样 我也是一介草民</h3><h3> 也鄙微 也柔软</h3><h3> 任何一缕风 或一阵雨</h3><h3> 都能把我打倒 不复起来</h3><h3> </h3><h3> 此刻 我只想躺下来</h3><h3> 躺在这片草地上</h3><h3> 用残存的 微不足道的激情</h3><h3> 写下人生 起与伏 生与死</h3><h3> </h3><h3>在这里,诗人不仅仅只是那缕乡愁的疚痛,而是疚痛中又一次情感的升华,这是从麻雀延伸到草介生发出的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于是,呼吸着老家土味气息,诗人不得不承认"怀念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病",一系列的"怀念"是如此的美好,"老家的院子"诗人曾经的诗意家园,狗吠虫鸣,依然还是那么亲切,但却一去不复,"月光如水"却"闻不到一丝 内心的花香"。诗人啊,如此刻骨的怀乡之痛,这怎么不叫人有一种眼泪的疼痛感</h3><h3> 麻雀,诗人最后的视角里还是麻雀:</h3><h3><br /></h3><h3> 在我的概念里 麻雀是属于乡村的</h3><h3> 它们的身份是农民</h3><h3> 和我的父亲一样 土地 庄稼 水</h3><h3> 是最合适它们的</h3><h3> 我想起了它们刨食吃的模样</h3><h3> 村里村外 土堆 麦秸垛 庄稼地</h3><h3> 都是它们的乐园</h3><h3><br /></h3><h3>麻雀 土地 庄稼 水 农民,在这个城市化日益膨胀的后工业时代,这些属于乡村的专有名词正在被一种持久的喧嚣蒙上了一层斑驳的尘垢,在这里,一个诗人想借助麻雀的精灵,企图用自己怀乡的泪滴来擦洗,这应该是让世人会产生深刻思考的命题,我敬仰诗人的勇气!但愿,能读到诗人诗句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出那一腔深沉而忧伤的衷肠</h3><h3><br /></h3><h3> </h3><h3><br /></h3><h3><br /></h3> <h3> 【王新琳:柔美与坚硬的诗性品格】<br /></h3><h3><br /></h3><h3> 读新琳的诗,读到一种柔美与坚硬的诗性品格。收入年选中的18首,最有代表性的当然就是这首《对影》:</h3><h3><br /></h3><h3> 走过一段疙疙瘩瘩的路</h3><h3> 颠簸的月光 倒飞的夜蝙蝠 烟岚</h3><h3> 淡下去</h3><h3><br /></h3><h3> 你,看一眼窗外</h3><h3><br /></h3><h3> 蜿蜒于生命里的一条路</h3><h3> 走着走着走进古战场</h3><h3> 那些埋伏的刀光剑影</h3><h3> 那些复活的唳鸡鸣</h3><h3> 林暗</h3><h3> 草惊风</h3><h3><br /></h3><h3> 你,吞下一口老酒</h3><h3> </h3><h3> 其实是一个人的围剿和反围剿</h3><h3> 其实我的铁甲也是我的羽衣云裳</h3><h3> 其实</h3><h3> 没有那么多需要标举的义旗</h3><h3> 其实每条路</h3><h3> 都有必经的理由</h3><h3><br /></h3><h3> 你,站起身,以茶代酒</h3><h3><br /></h3><h3> 干杯</h3><h3> 从此后</h3><h3> 不再与影子战斗</h3><h3><br /></h3><h3> 我为新琳的诗意灵性而欣喜,一个心地柔软的女子在她诗意的王国里竟把现实的坚硬与天性的柔美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那种坚硬的特质与心性柔美的对抗和互补是这一组诗的显著特色。"铁甲"</h3><h3>与"羽衣云裳"、"暴动"与"漏下来的星光""剑戟刀枪 钉子 木桩 篱笆 石马"与"春天的花柳 天空的云朵 飞舞的蝴蝶 渭河的流水 紫色的细藤"等,诗人就是在这一系列意象的舒展中找到了"自己的切合点,让柔美的一颗心把现实的坚硬幻化,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是经历了一种锋利的钉子扎在心头的痛,也是蚂蚁叮咬身体、苇叶刺伤灵魂的痛;然后"放下身段"做一坐"独木桥""从此岸通达彼岸""达观生死,慈悲度人";起程,回望,前行,"在疙疙瘩瘩的人生路上""让马蹄踏碎时间""许你一场春暖花开"。</h3><h3> 以此观照,诗人的内心始终坚守着柔美的质底,所以这就当然地造就了她对现实那些坚硬特征的心灵幻化以及对未来岁月的美好期盼,是诗意纷呈,境界飞升,"从此后,不再与影子战斗""许你生命里布谷声声 声声布谷"</h3><h3> 应该这样说,一个诗人的天性禀赋,是她诗作的最原始内动力,这种内动力的爆发也是她诗性品格形成的基点,诗性的飞扬就是建立在这基点之上。新琳是幸运的,她应该是缪斯的女儿,因此,她才能把现实中那种坚硬了再坚硬的存在,都能在她浪漫柔美的情怀里幻化成唯美而颇具感染力的诗语</h3><h3><br /></h3><h3> </h3><h3><br /></h3><h3> </h3> <h3> 【王玉婷:怀揣一轮明月抒写故乡的味道】<br /></h3><h3><br /></h3><h3> 玉婷给我的印象总是沉静的,读了她的诗才恍然有所悟,原来她是怀揣一轮明月在书写故乡的味道。</h3><h3> 一首《明月》见性情,于是连她眼际中的《水云》都赋予了一种哲思。故乡的味道是什么?是雨后的《草香》,是《欢饮》中的"三杯老酒",是《活着》的人生百味。我想象她是走遍了故乡的沟沟坎坎,也许是在"黑夜的边缘"</h3><h3>"摇曳的风中雨中",她依然怀着一缕"乡愁",那是曾经"有月亮的夜晚",记忆中的"村头的池塘""纸皮核桃""村里的狗""大红冠子公鸡"以及属于"爷爷奶奶的老屋"。她看到了"久违的田野里"的"麦子熟了",也看到"时光凝滞的村落";她想起了传说中的"山神",也听到了"一把锁呐"的欢喜与幽咽她以女儿之心感应故乡女人之心:"剪花的女人""跳舞的女人""苹果树下"的女人,她最后得出结论:</h3><h3><br /></h3><h3> 没有人知道</h3><h3> 一个苹果从离枝的那一刻起</h3><h3> 要翻多少座山</h3><h3> 经过多少双手</h3><h3> 才能到达另一个人手中</h3><h3> 也没有一个人知道</h3><h3> 一个女人</h3><h3> 要经过多少次摸爬滚打 风霜雨雪</h3><h3> 才可以像一个熟透的苹果一样</h3><h3> 红通通地饱满人间</h3><h3><br /></h3><h3> 只有怀揣一轮明月的人,才能把故乡的一切体察得如此细微!只有怀揣一轮明月的人,才能寄托住自己的一缕乡愁!只有怀揣一轮明月的人,才能品咂出这故乡的味道!只有怀揣一轮明月的人,才能入情入景地抒写下这烂漫的诗句!</h3><h3> 玉婷的沉静是智慧的沉静,是明月见性情的沉静,我相信,她会在在这明月般的沉静中走得更远</h3><h3><br /></h3><h3> </h3> <h3> 【宁颖芳:在流年的岁月里寻觅诗意的唯美】<br /></h3><h3><br /></h3><h3> 提到诗人宁颖芳,可谓是咸阳乃至陕西诗坛的圣女。集中读她的二十五首,我更惊诧于她独具一格的诗性才华!如此,按照她在这个文本里的诗意呈现,我只能推测她如何在流年的岁月里去寻觅诗意的唯美。</h3><h3> 近读朱光潜先生的《文学与人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一个对文学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和人生的苦闷。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美"。</h3><h3> 我想,诗人宁颖芳一定是彻悟了这段话的要旨,所以才能在流年的岁月里,以一个诗人的灵性特质去寻觅那些诗意的唯美。因而就有了她笔下《落日》时的思考,也有了《车前草》《打碗花》《草原上的云朵》《易碎品》《鱼刺》《梨花》以及《一根针》等等的诗意的观感与表现,而这些无凝都是有着她的独到和新鲜。比如这首《打碗花》:</h3><h3><br /></h3><h3> 从小我就谨记奶奶的话</h3><h3> 不去采摘打碗花</h3><h3> 怕打碎自己手里的白瓷碗</h3><h3> 多少年过去了</h3><h3> 隔着古老的戒律</h3><h3> 遥望青草间那粉色的碗</h3><h3> 依然光洁完好 没有裂痕</h3><h3> 远处 有人哼唱</h3><h3> 越美的东西</h3><h3> 我越不可碰</h3><h3><br /></h3><h3>在这里诗人由一朵小小的"打碗花"联想到"自己手里的白瓷碗",而且是"怕打碎",这是对美的深爱上升到一种敬畏,所以才有了最后的"越美的东西 我越不可碰"。我想象,诗人有了这种认知,有可能是灵光一闪,但这种灵光一闪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在流年的岁月里长期的体味与寻觅,因为那是可以追索到奶奶的时代</h3><h3> 再来读读《一根针》:</h3><h3><br /></h3><h3> 不再是从前的日子</h3><h3> 不再需要手工绣花</h3><h3> 也不再需要缝补衣物</h3><h3> 一根针躺在抽屉的角落</h3><h3><br /></h3><h3>这或许是偶然的发现,就是这偶然发现的"一根针"让诗人生出一番对流年岁月的诗意感慨</h3><h3> 总之,读宁颖芳的诗你总能读到一种惊喜,也总能读到那些诗句背后的个人修养。我猜想,正像朱先生说的那样,诗人的生活,一定不会感觉干枯和苦闷</h3><h3><br /></h3><h3> </h3> <h3>【凝重而洒脱的西部井水:在黄金的诗歌里,来回穿梭】<br /></h3><h3><br /></h3><h3> 读诗人西部井水的诗,始终感到一种凝重力量之上的洒脱,这是我对诗人在这部年选里呈现的十四首诗的总揽角度的认知。至于"在黄金的诗歌里,来回穿梭"则是他在诗句里放射的魅力在我意念里的恣意想象。</h3><h3> 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走进那个《秋院》的?或许是为了心底的那份惦念,惦念中的恋怀?从一开始的庄严肃穆凝重到最后结语时的灵光闪现:</h3><h3><br /></h3><h3> 树叶和秋天极速坠落</h3><h3> 我在金黄的诗歌里,来回穿梭</h3><h3> 满院的光线,都迷迷糊糊</h3><h3> 恣意酿酒的人,躲在看不见的地方</h3><h3><br /></h3><h3>这就是我感到的那种凝重力量之上的洒脱,带着这种洒脱诗人去抒写《梅花》《渭河古桥》《一只麻雀》《第一场雪》等,这感觉好似诗人是与我们同行的引领者,总是把自己最先发现的美用自己的心语解说:梅花有梅花的烂漫,古桥有古桥的故事,麻雀有麻雀的衷肠,一场雪有一场雪的意义。如此,在诗人的引领下,我们到他的《故地重游》,倾听在他的意念里怎么理解《泾渭分明》,随他登山眺望远处的"三尺深秋",又随他的脚步踏进春天的花开,感受那片《稻田》,在梦的边缘《奔跑》迎接一场《雨》的洗礼,在绽放着《苜蓿花》原野"让紫色的梦一直沉醉"。</h3><h3> 就是这样,诗人的情感既如诗又如画,这样的如诗如画凝重而有力量,那力量说穿了就是诗人刻意造就的深刻,而他的表现却是那么的洒脱,总引人走向一种明丽而旷达的境界。这一点更像诗人笔下的《苜蓿花》:</h3><h3><br /></h3><h3> 不要说话,让紫色的梦一直沉醉</h3><h3> 沉醉在遍地生长的音乐中</h3><h3> 我想告诉你,一朵花有多么</h3><h3> 微不足道或者浩瀚无垠</h3><h3> 颜色点染着土著的妈妈</h3><h3> 盛开的笑容,是最贴近灵魂的爱人</h3><h3> 剽悍的蒙古马,从露珠上驰去</h3><h3> 驼着摇曳的盛夏和你紫色的童话</h3><h3><br /></h3><h3> 所以,我始终有一幅图景弥漫在眼前:一片金黄的原野,一个穿梭于其中的诗人。他的凝重的身影,张扬着诗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眼睛以及他沉醉在苜蓿花那种浪漫的洒脱</h3><h3><br /></h3><h3> </h3> <h3>【吴晓秦:让孤独与寂寞也能生长出诗意的馨香】<br /></h3><h3><br /></h3><h3> 在人生的旅程中,孤独与寂寞是每一个人无法避免的遭际,这样的遭际落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外在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有人忧伤、有人苦闷、有人嫉恨、有人也落下了一生的病根。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悄然的落寞中,有人也会把它当成一次难得得机遇,在心灵的静谧中让灵魂飞升,竟也生长出诗意的馨香。这是我读完年选文本中诗人吴晓秦的诗后不由自主的感慨。</h3><h3> 看看诗人是怎样理解孤独的:</h3><h3><br /></h3><h3> 孤独仿佛冬天的树</h3><h3> 落下了还是最后一片叶子</h3><h3> 直直地站着</h3><h3> 将自己的理想</h3><h3> 挂在高高的枝头</h3><h3> 不愿跌落,回到地上</h3><h3> 寻找温存的依靠,尽管寒风</h3><h3> 不断刺激着脆弱的泪腺</h3><h3><br /></h3><h3>面对孤独,诗中想到的是"冬天的树",随然落下了最后一片叶子,但它依然"直直地站着",高扬着向上的枝头"不愿跌落"。这里最让人有所感触的,诗人不仅仅在抒写一棵树的不屈与伟岸,而是融入自己的意念"将自己的理想 挂在那高高的枝头",所以这种孤独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正因为诗人对孤独有了这种特别的理解,她笔下单《夜》《贫穷》《路》《雨季》《淡淡的日子》《仰望一棵千年的树》才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进而,诗人又想起故乡,通过那些"深深浅浅的乡愁"在人生《旅程》的《时间》里来解读有关孤独的密码,直到最后《一地鸡毛》和《白发》的释然</h3><h3><br /></h3><h3> 这一地鸡毛</h3><h3> 我拿不起放不下</h3><h3> 因为它太轻不是重量</h3><h3> </h3><h3><br /></h3><h3> 这就是诗人面对孤独与寂寞呈现出的一种诗意,这诗意是飞溅着灵魂的痛与疼。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那一棵孤独的树终于熬过冬天,迎来春日的暖阳,在那高高的枝头也终于开出了一朵两朵以及无数朵馨香的花</h3><h3><br /></h3><h3> </h3> <h3>【刘娟:诗是诗人"一个人的王国",总能在与天地的感应中从灵魂里飞出】<br /></h3><h3><br /></h3><h3> 关于读诗,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理解一个诗人的诗作,理解诗作中诗人传达给我们的某种诗意?读完诗人刘娟在年选中的这组诗,我似乎突然有所顿悟。诗,不就是诗人"一个人的王国"么?它应该是诗人在某一个特定时刻,或者某一个特定的地点与天地的一种心灵感应。这种认知,也许有我自己的所谓经验,但更多的是刘娟的这首《暴风雨过后》给我的启示:</h3><h3><br /></h3><h3> 我们喝下这甜蜜的汁液</h3><h3> 唉,多么顺从</h3><h3> 黑夜把我们与同伴分开</h3><h3> 一个人的王国</h3><h3>无需去刻意揣摸诗人是怎样地喝着那"甜蜜的汁液"或者是否是"毒液"?我独钟情于这一句"黑夜把我们与同伴分开,一个人的王国",她似乎打落在我的心坎上。不是么?在庸常的岁月中也许只有"黑夜"才是"一个人的王国",在这"一个人的王国"里也许才能真正主宰自我的灵魂,进而让灵魂的触角延伸到天地的深处。就像刘娟的诗,想起她怎样地"不胜酒力",想起那些《之后》的《阳光》《落叶》《夜》《鸟儿》《四月的麦田》以及《春天的小鸟》《草原上的羊儿》;或者《流连》那《送别》的场景和心事,或者想象那些《黄昏》时刻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或者抒写《一口活着的井》对人生的意义,或者在《一个人的黎明》时刻感受"露水浸透""麦苗"和"月光对着油菜花绽开花瓣";或是怀想《一场座谈会》《这样一个夜晚》《兵马俑》《喜欢喝咖啡的女人》《春天的爱情》以及《侧身走过白鹿原影视城》的感怀</h3><h3><br /></h3><h3> 我是如此恐慌</h3><h3>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h3><h3> 分不清我是真实还是道具</h3><h3> 我迷于美酒</h3><h3><br /></h3><h3> 这"美酒"是什么?应该是"一个人的王国"里灵魂的酿制,我的感觉,刘娟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说到"纯粹",就想到当下,许多自诩"诗人"的伪诗人,有关痛痒的"口水",装腔作势的"呓语""痴人说梦"所以,只有用灵魂感应世界的人才可以称做真正的诗人</h3><h3> 愿以此时此刻的感触,与刘娟及众诗友共勉。</h3><h3><br /></h3><h3> </h3> <h3>【刘鹏:从"桃花"开始,抒写真爱的博大与高尚】<br /></h3><h3><br /></h3><h3> 也许是一种天意的巧合,当我读到年选里诗人刘鹏的诗作时,恰逢又是一个桃花烂漫的时节。读着诗人的《桃花》,从"桃花"开始蔓延,诗人那种关于真爱的情怀也像桃花的粉红一样点染着我的胸怀:</h3><h3><br /></h3><h3> 与一场雪合欢之后</h3><h3> 没有脱掉的粉红裹肚</h3><h3> 渐渐地鼓动起来</h3><h3> 一层层綻开</h3><h3> 染上了天下第一绯闻</h3><h3><br /></h3><h3> 那些守巢的女人</h3><h3> 还有裸了很久的草木</h3><h3> 顾不上穿鞋</h3><h3> 夺门而出</h3><h3> 看放荡的春风遍地分娩</h3><h3><br /></h3><h3>桃花的盛开,是岁月里爱的孕育。正像诗人所描绘的是"与一场雪合欢之后",是"放荡的春风遍地分娩",难怪自古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句,然而这些佳句在我看来都似乎缺少关于桃花绽放的细节与情态,在这里我更感动于我们当代诗人刘鹏先生的细致入微和他的意象纷呈的动态抒写:"没有脱掉的粉红裹肚/渐渐地鼓起来/一层层綻开"以及"守巢的女人/裸了很久的草木/顾不上穿鞋/夺门而出"</h3><h3>,在这里诗人似乎给桃花的盛开赋予了一层更新的意义:她的美是一场爱的合欢,也是合欢后一次盛大的分娩。由此开始,诗人穿过自己的《梦与夜》,找到自己的《相遇》,那一定是一种《幸福》的相遇;因为有爱,《有爱不痛》;因为爱《你喜欢了就拿去》,因为爱《我不怪你》,因为爱为你而《留言》:《我恐怕等不到你了》《你来不来》,我都在等你</h3><h3> 而《我是什么》?我们的诗人正是有一腔爱的情怀,为了真爱,为了大爱,宁愿"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下葬者的鼻腔里/又缓缓飘向他们的血脉"</h3><h3> 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共存。这就是一个诗人至真的大爱。我想,只有心存大爱者,才会有这种纯粹而高尚的博大情怀</h3><h3><br /></h3><h3> </h3> <h3>【阎晋:在灵魂的疼痛里,触摸诗意的柔曼与高格】<br /></h3><h3> </h3><h3> 诗人阎晋在这本年选里的二十一首,在我看来是很有爵头的诗作。也许是恰遇了这个清明的落雨时节,总受一种怀念追忆情绪的影响,在他的诗里我似乎只读到了一种灵魂的疼痛。也可以这样说,在我的感觉里,诗人是在一种灵魂的疼痛里,去触摸诗意的柔曼与高格的。</h3><h3> 按诗人在这里呈现的诗作内容来划分,是属于两类的。一类即是从《壶口》开始到《7号车厢》属诗人足迹所到的感怀篇;另一类即是从《回乡》到《寒衣》的故乡篇。而在这些诗作里,我几乎都能频繁的读到比如"泪痕""刀剑""孤独""痛苦""眼泪""刺痛"等字眼,再仔细品读,似乎有所悟,原来诗人正是以这种底色来呈现自己诗意柔曼与高格的。</h3><h3> 如在感怀篇中的这首《白桦林》:(内容略)</h3><h3>在这里,诗人赋予"白桦林"以人的灵性"一个夏天,我都为一身白衣/在想那个越走越远的人",一切外在的感觉都是灵魂的撕裂与疼痛,虽然只有"一块石头,目睹了全部",而面对河湾终究"成为了岸""在雨声落满大江的时候/成为航标"却是一种壮观的图景。而这些仅仅"还都不重要""足够重要的是,苍穹之上/流淌的一条蓝色的河流/突然就会在头顶/裂开澎湃的入海口",直到最后"与插播着美人松的歌谣/像一阵风,在酒后轻轻/吹醒了挺拔的人间"。面对"白桦林",诗人是充满深情的,这深情中包含着灵魂的撕裂与疼痛,以此来触摸这个世界,由世界的物象到人的心灵,几多柔曼的感怀,由一个格调到另一个更高的格调,把"白桦林"那种挺拔的高大伟岸矗立在世人心中</h3><h3> 故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在故乡篇中,诗人的这种呈现也似乎更强烈,无论是《回乡》中"镰刀"割破手心的疼痛,还是《日落时分》面对"一条忍着悲喜的河流"以及《路过槐花》时"被寒流冻伤了脑袋"《夜的城》里"风不能吹灭的万家灯火"到《故乡》"陷塌的洞",那种疼痛愁苦悲悯忧患都具有一种穿透纸背的感染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最后的《寒衣》:</h3><h3><br /></h3><h3> 被风吹得挺不起身子的</h3><h3> 被雨淋得薄成一张纸的</h3><h3> 都是寒衣</h3><h3><br /></h3><h3> 一间房子也是寒衣</h3><h3> </h3><h3><br /></h3><h3> 一些纸钱 棉花和语言</h3><h3> 在火焰中上下翻卷</h3><h3> 三尺之上 黑雪纷飞</h3><h3> 落进眼角的滚烫</h3><h3> 落上手背的 冰凉</h3><h3><br /></h3><h3> 直起身,我知道</h3><h3> 为了世间不再寒冷</h3><h3> 我只有挥汗如雨</h3><h3> 在山中伐薪烧炭</h3><h3> 在田间培麻种桑</h3><h3> 年复一年 为敬爱的大地</h3><h3> 缝纫一件过冬的衣裳</h3><h3><br /></h3><h3>这是怎样一种情怀,似乎有"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h3><h3> 对于诗人阎晋的诗我不想过于的拔高,也不想像有些论家以"绝唱"的词汇给人留下质疑。在这里读他的这些诗,我只感到一种灵魂的疼痛,以及他在这疼痛里触摸的诗意的柔曼与高格,那是直指心灵深处的,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怀想</h3><h3><br /></h3><h3> </h3> <h3>【陆子:感恩生命,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笔触歌唱在我们的大地上】<br /></h3><h3><br /></h3><h3> 关于诗人陆子先生,十年前在《陕西文化人》当编辑时随诗人文化活动家邢德潮先生湃会过,那时先生的诗名已享誉诗坛了,读过他不少作品,感念在心受益匪浅。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先生依然风采不减当年,深邃而烂漫的诗卷充分显示了作为咸阳诗坛领军人物的浩然之气。收入这本年选里先生的诗作共有组诗《无影灯下》《腐朽与神奇》《在我们的大地上》《陆子六行诗》及朗诵诗《丝路遥想》,单从这标题我这文章的题目就跃然纸上了:感恩生命,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笔触歌唱在我们的大地上。这是我对先生这几组诗作最直观最感性最真诚的表达。</h3><h3> 热爱生命,才知道感恩生命。先生的这组《无影灯下》就是最好的见证,多么铿锵有力的诗句:无影的灯为我作证/我的肉体和我的灵魂一样/一样的,不吃麻醉/当利刃割响血肉/像是考验牙关咬定的力度/只要我还是人/就不能像猪一样的嚎叫/管他血压冲上几百/绝不背叛我的神/ 这是诗人面对生命至关重要时刻的深刻体验,有战士般的感情。正像《毒瘤》中的句子:其实,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一个滚过战火的人/对于生死,情有独钟/灵魂还在向着新的高地冲锋/肉体岂能临阵逃脱这应是诗人对整个"无影灯下"的全部注脚,更是对一场生命里使命精神的激情礼赞。所以,诗人才有了《医嘱静卧10小时》时那个在《鲜花丛中》的梦以及《同室病友》和《美丽伤口》里的烂漫。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在自己生命的历程里,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笔触感应我们大地上的一切,为之而深情的讴歌。无论是《巷子里的一张废报纸》《草坪上的塑料袋子》《废弃的路》《残枣》还是《墙缝里的一株小草》或者《在两棵树之间》的"小小的野花""隔夜的牛粪"或者"一块装饰的《补丁》"与《坠落的羽毛》在诗人的笔触里都有了一种热烈而冷峻的神奇。因而,诗人是那样深情的歌唱在我们的大地上,有《鸟窝》和《一节车皮》的深沉,有《旗帜》与《新柳》的庄严与柔美,也有《汽笛》与《耳鸣》的回声,更有《枫叶红了》的烂漫。如此精神的飞扬,诗人穿行在历史的烟云与苍茫里"兵马俑""秦汉瓦当""无字碑""法门寺""陵墓群"以及"丝路遥思"都定格了他雄浑厚重的诗性思索</h3><h3> 这是一种大气磅礴的舒唱与怀想,我的想象:诗人总是骑在一匹高大雄健的马背上,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心中自有雄兵百万,面对着大地上黄昏时的残阳如血与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敞开着赤诚的心怀,甩响扬起的马鞭,如风一样的驰骋</h3><h3><br /></h3><h3> </h3> <h3>【陈芳:总是以盈盈的微笑酝酿生活的醇香,在纯美的境界里安抚自我的灵魂】<br /></h3><h3><br /></h3><h3> 常常一个人的时候总有这样奇怪的质疑: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文学和诗?究竟文学和诗有着怎样的魔力让我等之辈独有情钟甚至可以去倾注一生的情怀如痴如醉?读着诗人陈芳在这本年选里的诗似乎找到了一种答案:因为文学和诗是"滋润生活的美酒,净化灵魂的良药"</h3><h3>。那么,我用"总是以盈盈的微笑酝酿生活的醇香,在纯美的境界里安抚自我的灵魂"这句话语来梳理陈芳的这些诗作,应该是惊喜的发现了。因为见到陈芳,总是见到她那盈盈的微笑,透过这温馨的微笑再读她的诗,诗与人,人与诗,似乎是那样的相得益彰,或许,她就是这样款款地走入我的内心</h3><h3> 流连于她诗意的芬芳,这首《梨花满枝》似乎更接近于对她的认知:</h3><h3><br /></h3><h3>轻轻一场春雨/暖暖一场春风/便藏不住满怀的心思/既然选择了吐露花蕊/便把命运交给天地//抱紧枝头不是为了炫耀/只因不离不弃生死的约定/不怕风吹雨淋/用最浓烈的汁开出最灿烂的花//彼此相依站成一道风景/只待岁月慢慢酿成甜蜜/梨花入土 凡心落地/结一树果实熏香未来的日子/</h3><h3><br /></h3><h3>"春雨""春风""花蕊",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季节,"梨花满枝"该是酿制甜蜜的时候了,"藏不住满怀的心思"与"我"的盈盈的微笑"彼此相依站成一道风景"这是一幅梨花满枝笑春风的柔曼图景:"把命运交给大地""用最浓烈的汁开出最灿烂的花""只待岁月慢慢酿成甜蜜"然后"凡心落地""结一树果实",诗人似乎把自己化为那开满枝头的梨花,让岁月的风雨酝酿,最后成为一种醇香,熏染未来的日子</h3><h3> 沉醉的诗人,就是这样带着一种《恋春》的情怀《游黑水城》,在《黑水城》里和《古渡遗迹》上抒发思古之幽情,在《今夜,我独自一人》时《为一首诗烦恼》;最美的境界是《我宁可要一场雪》,是《站在谷底》"梦想学会将眼泪变成蜜汁"以及在《法国千叶玫瑰园》里"倾听一朵玫瑰的心事""用一根花蕊的长短来丈量""理想和现实的距离"。</h3><h3> 因而,《我宁愿相信还有天堂》这天堂是诗人心中烂漫的止境,有了这样的止境,才会在《这个冬天》"留一季空白""给来年春天",憧憬那春日里的《一幅画》,在人生的《足迹》里《款待自己》,用《雪语》与《胡杨林的前世今生》交流,最终感念的依然是《咸阳,我出生的地方》,用"眼含的热泪"和"生命丈量的爱"来安抚自己的灵魂</h3><h3> 满怀深情的诗人啊,直到此刻我才突然明白,你的名字为什么叫"芳",你一定是春天的女儿,你是从春天就开始把灿烂的花酿成甜蜜的芬芳,用自己如香的文字,点染属于我们的如痴如醉的世界</h3><h3><br /></h3><h3> </h3> <h3>【弥漫着的细雨:怀揣一颗澄明之心歌唱人生的大美】<br /></h3><h3><br /></h3><h3> 喜瑜在我的意念中永远是一丝丝弥漫着的细雨,"细雨"取"喜瑜"之谐音,是她的笔名(或者网名)。已记不清我们何时在当年的博客里相遇,近十年的文字交流与碰撞似乎早已成了心照不宣的知音,有缘终究会相见,初次见到她就感觉她是出乎想象的"弥漫",这感觉里的"弥漫"很是暖人心智的那种,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惊喜:文如其人,字香如矶,读她的文字似乎真像迎接一场细雨般轻盈滋润,直透心田。所以,再读她在年选里的这些诗意阑珊,感悟其灵性,用这句:"弥漫着的细雨:怀揣一颗澄明之心歌唱人生的大美"来作表述再恰切不过了。</h3><h3> 我始终的感觉,所谓细雨的"弥漫"</h3><h3>是从她晶莹剔透的澄明般的内心里荡漾而出的,这感觉就是这首《倒影之谜》:是离开 或者归来/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直住在梦里//是冰蓝 或者五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水中/拥抱过月的影子//一棵不再开花的树/将心事凝结成雾霭/等月升起/相思弥漫/ 这里细雨"弥漫"的是相思,感觉上似乎是一种刻意的精致,其实,那方水即是诗人的心湖"离开或者归来""冰蓝或者五彩""梦""水""月的影子""不再开花的树""心事""雾霭"将这一系列诗的意象梳理在一起,这其中的意味:"弥漫"的朦胧,"弥漫"的色彩与浪漫以及隐含的哲思似乎真可以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内心澄明的映照,更是一心向美的追索。</h3><h3> 我的观点:诗人正是以自己这颗澄明之心来"弥漫"每一个目之所及和思之所至的。比如《旧时光》《楚玛河上的云》《暮》《丢失的记忆》,这种"弥漫",有时欢欣,有时哀婉,欢欣有欢欣的浪漫,哀婉有哀婉的凄美,入情入景,似梦似幻,如泣如诉,如丝如缕。诗人始终感念美丽的存在,一个《场景》,一次《停留》都会有自己的《深处留白》;关注《月光中的一尾鱼》,《回想一个雨天》,感怀《侍郎湖的五月》,进而诠释一场《对弈》的秘密,在《秋叶》《秋风》《秋雨》里吟唱心中的歌。</h3><h3> 诗人也似乎把自己的这种"弥漫"比做一台《时光机》:"一首诗,用去二十个年轮"。是的,人生的岁月就是这样地"一圈一圈铭刻季节冷暖""风调雨顺和凄风苦雨并存",然而也因为有美的存在,诗人才感念而歌,因为感念而歌,那些平凡的岁月才有意义,才能在人生的典章里留一灿烂的一页。</h3><h3> 有感于细雨的"弥漫",弥漫着的细雨面对岁月的繁复依然初心不改,依然是一颗澄明宁静之心。但愿,我这关于诗人"弥漫"的解读,也像诗人的"弥漫"</h3><h3> 植入我的心田一样,也同样植入诗人的心扉</h3><h3><br /></h3><h3> </h3> <h3>【阿醇的诗性思考:在空洞的窗口看人间繁华】<br /></h3><h3><br /></h3><h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就是诗人把生活化为诗的过程,这种诗化过程具体到每一个诗人都有不同的体现,有的偏重于对美的抒情和表现,有的偏重于对美的意义在各种维度上的思考,但这些都无疑是诗性的,都必须符合诗的表达规律,以诗性的思维贯穿始终。读阿醇的诗,欣赏她在诗中对表现与思考的把握与融合,特别有感触的就是她在抒情表现基础上的诗性思考,这是她在年选里诗的显著特色。</h3><h3> 她的诗性思考,是我在她的诗里找到了答案,就是这一句:我在空洞的窗口看人间繁华。这首诗就是《化解》:当问题成为一把刻刀,你却眉角舒展我在空洞的窗口看人间繁华</h3><h3> 由"问题"到"刻刀",我觉得这就是诗人的诗化过程,这过程来至于诗人"在空洞的窗口看人间繁华","人间繁华"在诗人胸中荡漾,诗人正是用这一把"刻刀"来"精雕细刻的",于是便有了"深一点,再深一点""薄一点,再薄一点""棱角背后的过去,它呈现飞翔的姿势""由刀口充满多种方式渗入色彩,包揽了/多少生命的沉沉浮浮"这样的诗性表现。偏重于深刻的诗性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脉,那么所谓的"空洞的窗口"应该是诗人深入思考的诗意境界了。</h3><h3> 基于这一点,诗人化解她的《面具》《每一天》《窗影》《梨花印》以及感触到的每一个《其里》的过程,体察生活中《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曼妙,同时也有了《孤独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这样便好》的释然与淡定从容,至于《错过》的感觉则是诗人这种诗性思考的深度延伸,《缩减》和《遇》在某种程度上上升到哲思的意义。而最后的《我们》又似乎是一种庄严的宣告,:每经过一个地方,我们不谈低级趣味/和狭隘自私,那不属于我们的范畴/我们不偏执,不讨论人间是非/我们随心所欲,浅淡如水</h3><h3> 一个诗人的诗性思考,在空洞的窗口看人间繁华。《我们》中的诗人,这是一种融入"人间繁华"的风姿。一个叫阿醇的美女诗人就是以这样的风姿款款走来,她应该是一种别样的"闭月羞花"</h3><h3>与"沉鱼落雁"</h3><h3><br /></h3><h3> </h3> <h3>【赵博:诗是照亮内心的一盏灯,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br /></h3><h3><br /></h3><h3> 一个人为什么与诗结缘?这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探究的问题。按着顺序今天再读诗人赵博的诗,这首《诗,或者灯》突然让我大有所悟,原来一直探究的问题就在这里:诗是一盏灯,是一盏能够照亮人内心的灯。心里有灯,人生的路上不会迷失;心里有灯,前行的脚步不会踏错路;心里有灯,一切的一切也许有很多希望:向往的美好,风光的彼岸,辉煌的高峰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以此似乎更加理解海德格尔关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意味了</h3><h3> 关于《诗,或者灯》诗人是这样表述的:</h3><h3><br /></h3><h3> 黑夜最能看见光亮,就像</h3><h3> 我的眼睛,时常穿透内心</h3><h3><br /></h3><h3> 孤独是深处的繁华</h3><h3> 被黑暗隐藏,同时就是</h3><h3> 打开另一个出口</h3><h3><br /></h3><h3> 我爱这暮色,此时</h3><h3> 一间屋子就是我的全部</h3><h3> 故事在聆听,而心在讲述</h3><h3> 头顶就是,璀璨的星空</h3><h3><br /></h3><h3> 请原谅我,这狭隘的爱</h3><h3> 黑夜将我关进文字</h3><h3> 我却像鹰,飞过整个黎明</h3><h3><br /></h3><h3> 这应该是诗人与诗结缘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吧。诗人因诗想到灯,因灯想到黑夜,想到黑夜里"我的眼睛",进而又联想到这个尘世的浮华;而此时此刻"我爱这暮色""一间屋子就是我的全部",这是一种纯粹的"诗意地栖居"啊,"黑夜将我关进文字""我却像鹰,飞过整个黎明"</h3><h3> 我想,一个人有了如此的感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一盏灯,那么他将会在这阑珊的世界里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春天来了,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春之韵》;夏天到了,诗人又从《火烧云》里找到了天空的壮美;秋天让诗人感动,他赞美"枫叶"的红,在《霜降》时节倾注下内心的真情,让"深秋的音符落在冬的纸上";冬天依然有冬天的烂漫,在"落叶"的"燃烧"里,他感受爱的力量。因为一颗诗心,诗人的脚步也走遍大江南北,北方的长夜让他沉思,江南的烟雨更让他沉醉,他就是这样将《一朵梅藏进书页》,以一颗纯粹的诗心感怀那种《幸福的别离》</h3><h3> 诗人也就是这样高举着自己的一盏心灯,始终以深沉而浪漫的情怀,迈着稳健的步伐一路前行。读他的诗如感应他内心的波涛激荡,我的眼前永远依然是他站在一座高高突兀的山巅之上感念而歌的情景: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h3><h3><br /></h3><h3> </h3> <h3>【郭忠凯:倾听世间之妙音,在岁月的纸张上留下一片情思】<br /></h3><h3><br /></h3><h3> 一杯淡茶,一本诗集,这个春雨过后的早晨似乎比梦里想象的更要清心。感谢岁月馈赠给我如此曼妙的时光,难得的一方宁静,伴着窗口扑面而来的鸟语花香开始崭新的一天。今天应读诗人郭忠凯的诗,走进他的世界,那首《二胡》的弦音好像更似天赖之声震颤我内心的那根神经。此刻的想象:诗人也似乎正是这样倾听着这人世间的妙音,在岁月的纸张上留下他一片情思的</h3><h3> 一张弓,两根炫/世间最瘦的对联/震颤中流淌最民族的曲谱/以及数千年理不完的情感/ 好一个诗人,将二胡的两根炫比做"世间最瘦的对联",一个"瘦"字了得,形象确切,让人浮想联翩。从一个"瘦"字读出几许的诗意弥漫,那缕"震颤"中的"流淌"理不完数千年的怀想一根是泉,一根是月/月上黄昏,泉声暗流/搅拌着悲苦的命运/成就一段经典/ 这应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诗意化的解读,那位盲人乐师阿丙的形象"悲苦的命运",那是成就一个经典的秘密。青殿谯楼/渔舟倒影/蹄声没去,水云激散/悠婉哀怨,如诉如咽/掩饰不住的心境/两根弦上走过,把心敲成碎片/ 难怪小泽征尔说:这是一首应该跪着听的音乐。诗人在这样的境地中将自己的感受留在岁月的纸张上,其中的滋味:把心敲成碎片</h3><h3> 以此,在诗人的其它诗作中也有了众多的发现,看来诗人是敏感于音乐的境界,将那倾听的感觉赋予了一种诗意的象征。比如《瓦》中,他将"瓦"在流动的碰撞比做"记录时代的乐器,曲风"</h3><h3>;在《花时间》里,蓄意制造的那种"古筝响起""钢琴忧郁"让诗意有了一种音乐的质感;以及《简单》里"一段钢琴,一阵发呆"的精造,更突出了他阑珊的情怀。</h3><h3> 有了这样的情怀,诗人历经岁月的风雨,在倾听中让自己诗意纷呈:一颗《钉子》使诗人找到钉子的不凡,也让普通的《晾衣架》有了存在的意义,以及使《三叶草》《背影》《毛衣》《一列火车》都有了别具一格的阑珊和浪漫。如此,诗人也在《油菜花季节》里舒展情思,在感知了《伤》《光》《静》的意象后,在《立秋,许我一叶温柔》</h3><h3> 这一切都是诗人在倾听的境界里,把自己独有的衷肠留在这岁月的纸张上,这是一种诗意的陶醉,一道别致的风景。多情的诗人,浪漫的诗人,在这个春光烂漫的日子,因为有你的诗,似乎让我更加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灿烂</h3><h3><br /></h3><h3> </h3> <h3>【凌晓晨:独揉心机,将一滴水渗入诗的灵魂化为一股汹涌的洪流】<br /></h3><h3><br /></h3><h3> 结识诗人凌晓晨先生是去年市文联组织的一次百名艺术家走进马栏的采风活动。也许,都是性情中人,一见如故,谈笑间他的那种不俗的气质与大气的人格魅力直击内心,从此便有了几分敬慕。一直很期待能系统的读到他的大作,知道他出过一本诗集《黄土色泽》但无福一见失之交臂。幸好,有了这本年选也算可以领受他诗意的气势了。先生又一身份是一位水文化专家,常言三句不离本行,当然他的诗自然离不开水,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先生才真正是独揉心机,将一滴水化成一股浩浩的诗流,气势非凡</h3><h3> 水是生命的本源。在诗人的意念中,每一滴水都是神圣的,所以他笔下的诗意都是关于对水的一往情深:你的透明,往往表现天真的理由/如同涉世未深的先知/点点滴滴,都指明核心的内容/纯粹,那样一无所有这一首应该是水在诗人心灵中神圣的映照:水的品格,水的性情,水的胸怀,水的梦幻,似乎这点点滴滴的水具有了人的灵性和情操,所以用"纯粹,那样一无所有"作诗题,则是诗意化与形象化的高度浓缩,当然这一切都倾注着诗人敬水为神的痴情。</h3><h3> 因此,诗人以水为诗,从一滴水开始,几乎每一首都有水的存在:《水,闪烁金黄色的唯一》《流淌的梦醒来》《走遍溪流》《河在黄沙中诞生》,只要与水有关的一切都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一种诗意的再现:在古书里读水,在历史的烟尘中寻水,在长夜里梦水,在阳光下的湖边看水,在故乡的老井旁思水;草根里有水,枝头上有水,花蕊里有水,回望中眼际里更是充满着水。</h3><h3> 最难能可贵的,诗人在自己的诗意里,以水的蔓延所能触及的一切:山川河流,风霜雨雪,人情世故,乡情乡愁以及人们灵魂里的欢欣与疼痛,几多柔美,几多浪漫,几多深沉,几多忧思可谓一道壮观的水的图景。</h3><h3> 这是一道有浩大气势的图景,一泻汪洋,总有一种隐藏在其中的悲悯与忧患。诗人是企图把每一滴水渗透进诗的魂灵里,让水的柔美来洗礼和滋润尘世的一切,这将是诗人对于诗歌艺术不悔的追求……</h3><h3><br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