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风雨芙蓉楼</h3><div> 曾庆平</div><div><br></div><div>黔阳古城一隅,隐着一方小小的江南。乍看上去,她很平常,平常得像一个庄园,一畦诗书人家的精筑。黔城居住经年,一年四季的晤面,已然跟她熟悉得如同邻家女孩。她有一个与花儿一同盛开的名字:芙蓉楼。</div><div><br></div><div>细考,她的确是一个庄园,是盛唐诗家天子王昌龄的佳构。山西商缘,嵩山佛道,边塞游历,长安浸淫,宦海浮沉,高友荟萃,大唐鼎盛时光,人生起起落落,打磨得七绝圣手的绝代才情熠熠闪光。天宝七年,揣着诗心,亮着慧眸,迎着江风,溯流而至。下得船来,踏着矶石,进入龙标县城,他把自己投进了一片安安静静的时光。“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八年龙标尉任上,他没有愤世嫉俗,感伤身世,而是温柔敦厚,淡适超脱,一如这边陲小镇,一如沅水岸边高高矮矮的矶石,风里雨中,总是风景;晨钟暮鼓,皆成诗韵。</div><div><br></div><div> 像崔护一样,特殊禀赋、才情天下的少伯在龙标,必有一段“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传奇。任谁,也不能想象,大唐的繁华彻骨。任谁,也不能想象,极盛的大唐会有怎样一座瑰丽的龙标!“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这是唐人的句子,杜牧肯定是看到了当朝的建筑气象,才能为文。将此适当收缩,来臆测唐朝龙标的样貌,当不为过。</div><div> 一座风华独步的龙标,一个才高八斗的诗人,必然应着一段非凡奇缘。少伯与龙标的这段缘分,可以揣度,必与芙蓉有关。芙蓉惊艳,芙蓉生暖,芙蓉柔情,芙蓉倾倒。一瓣一瓣地打开,一枝一枝地入心。少伯是写了诗的,题目必定如《题龙标西庄》,文字随着手稿,像一瓣绽开的芙蓉,飘到一扇窗前,开启唐朝的又一段佳话。崔护的诗无法送达,便完成了流传。少伯的诗抵达相思,却让相思一口噙了,化作叹息。</div><div>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在古龙标的日子,少伯的心很平静,尽管略带谪绪,然而盛唐温和豁达的底子,却让他哀而不伤,骨子里有平安喜乐,这才酿出言浅意深、淡泊邈远的意象。</div><div><br></div><div>县城逼仄,容不下高朋满座。一次一次龙标野宴,一回一回诗酒聚合、曲水流觞,矶石泛冷、江风见凉。那时,在一场酒后,诗人就有一个意念升起:借龙标的一隅好风好水,起楼筑园,为文人雅士营造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也为龙标增添一处景致。于是四处奔走,八方化缘,背靠县城,面临沅水,辟园为庄,以娱嘉宾。永州与龙标靠近,《永州韦使君新堂》有记:“……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想必少伯当如韦使君,耗时数载,庄园乃成:原木搭建,沙石为基;前植芙蓉,后种兰竹;芙蓉香艳,楼乃得名;闭户吟句,开门宴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盛唐歌吟,我心依旧;雨中江山,家门万里。一颗诗心安放在一座楼里,岁岁年年,盛唐的春风起落,诗里的秋雨缠绵。在一豆灯光之下,芙蓉绮思沿着灯光的指引,越过封火墙,两盏灯光暗渡陈仓,完成了黑夜的会晤。</div><div>想必是过了些时候,少伯手植的芙蓉花如期开了,开放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盛世。《楚辞》有句:“采薜荔兮水中,擘芙蓉兮木末”,战国时代就已非同凡响。在大唐,芙蓉指美人,其花语是高洁之士、美人如玉、纯洁无瑕。“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看来少伯当属行家。妙趣横生的是,芙蓉楼之芙蓉,一日三改其色:晨白、午红、晚紫,又名“三醉芙蓉”。基于此,少伯历尽千辛万苦,辟楼于斯,既是一个文人墨客的担当,也是要将自己的一片冰心以恒久的方式矗立在这里。可以想像,少伯修建的芙蓉楼构制独特,风格奇异,金碧辉煌,气势内敛,风格凝重,显然承了诗人的魂魄,袭了唐朝的风骨。她已不属于木瓦结构,而是哲学之上的诗心独运。芙蓉开时,远远望去,她立于红尘之上,向苍穹诠释玉壶冰心的诺言。她以肃静的姿势贯穿唐朝,成为当时南方的名胜,地理座标上的一抹亮色。</div><div><br></div><div>王昌龄之后,大唐的花朵谢了,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芙蓉楼毁于一旦。芙蓉向晚,风雨沧桑。时光眷恋烟火,古老的沅水缓缓东流,历史的痕迹伴着落花沉睡,风霜浸透了芙蓉,却不曾迟暮过少伯的风华如花。一首首悬垂绝美的诗,诗里那一抹最光鲜亮丽的颜色,宛若芙蓉花上衬映着太阳,又如宝剑锋上镶刻着星辰。诗里的那个盛唐,山河恢宏水墨般铺开。时光愈久,诗气弥浓。</div> <h3>在黔阳古城,芙蓉楼消失了近一千年。一年一年的罡风,一岁一岁的苦雨,断壁残垣之上,少了一座楼,消弥了龙标野宴,少伯焦急,诗人心忧。他刚从大漠回来,披着一层黄沙,带着才吟的边塞风情,双眸蕴泪,饮泣一千年的孤独。唐朝凉了,冰心芜了。芙蓉蔫萎,矶石尘封。至清中期,少伯留下的繟然、忉忉、离觞、唏嘘,点燃几任县令的激情,才予重建,有《重修芙蓉楼碑记》为证。清朝复修的一座楼,在风雨中站立了两百余年。在人们的瞻仰中,少伯的一缕诗魂,蹽过宋元明清,又来看芙蓉娇艳,又来睹古城新貌,又来赴龙标野宴,又来吟醉别江楼。留存千年的伤口仿佛得到了愈合,有了芙蓉楼的古龙标挺起了精神。</h3><div><br></div><div>春风飕飗,芙蓉缱绻。来到芙蓉楼,站在春的风口,努力搜寻古人的身影,聚拢了失散殆尽的心事。那年春天,我还年轻,走过长廊,走近送客亭,走进龙标胜迹门,看到芙蓉楼,在风中,第一次读她的故事,她的联句,她的碑廊,她的万种风情,都让风嵌进了心中。从兹,从春至夏,从秋到冬,风一直不停地吹着,无论从什么地方来,总忘不了带给我唐朝的音讯,寒江明月心的消息。</div><div><br></div><div><br></div><div>如今进入视野的芙蓉楼,并不太高,算不上巍峨,乍看也不惊艳,像归隐的五柳,刀耕火种,布衣粗食,释放出土地、山野、草木、五谷清气。人们把她冠以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其实应当是打扰到了她的静谧安恬。她定定地坐在芙蓉之中,一些美丽的建筑符号也隐于枝叶的繁茂,消于岁月的雕蚀。芙蓉楼,坐着一道枯禅,百年如是,千年如是。每次来到楼前,却又有一种感觉生起,在她面前,高度失却了数学意义:自己很矮,矮到看不清她的眉目;她又很高,高得可以跟云彩握手。在她之四周,常常出神地凝望,之后想把她的绝代风华摄取入镜。因为近了,没有了唐朝的那些诗作引导,她又变得有些陌生。当你和她朝着同一个方向时,你才发现当年的建造者真是匠心独运:芙蓉楼坐在一个最好的地势和视角,从这里,一眼望开去,你一眼就看见了那浩渺的沅水上帆影点点,程六、吴十九、皇甫五、崔参军、李擢们各自驾着自己的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成为唐诗里的小雅,成为沅水演绎千年的寓言。</div><div><br></div><div>“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唐朝的风,总是踏着季节来寻故人,悄悄地爬上芙蓉楼,推开那扇门,在少伯的凳上就坐,定定地不肯轻易离去。之后,踅到半月亭,东闻闻,西嗅嗅,裹卷起那一桌唐朝的酒香,向北而去,去追赶那个没来得及吃完一席盛筵,没来得及吟诵芙蓉花开的脚步。</div><div><br></div><div>我走在红砂石的路径上,芙蓉花下听风言风语,一年一年絮絮叨叨谈论着唐朝。然后安安静静地立于送客亭,看一个一个过往的旅人,哪一个是司马太守,哪一个是司马卢溪,哪一个是柴侍御,哪一个是魏二,哪一个是辛渐,哪一个是刘谞?他们于矶石边被送走的一千多年里,堆满了诗情画意的幸福;看茱萸枝发出绿色的嫩芽,哪一枚是属于当年的胡大,哪一枚是属于当年的谭八。古人今人,一晃一晃着走了,风却还在,风始终伴随着我,与我一起呼吸,一起搏动。在风中,我看到芙蓉楼在行走,她要走出胜迹门,走过送客亭,踩着沅水岸边的矶石,登舟,乘风远行,去看看洛阳亲友,告诉他们这边一千多年里的离合悲欢。</div><div><br></div><div>忽然间顿悟,盛唐已化为一阵风,吹过唐诗宋词,吹过亭台阁榭,吹过明月,吹过芙蓉。而我却还在风中苦苦追寻,期盼亲耳听到盛唐的吟哦,盛唐的离歌。风过之后,芙蓉寂寥。我只有等,等下一阵风来,用一把玉壶,盛起一缕芙蓉风,小心翼翼带回家,无论这风是温柔还是凛冽,都把它安放在我的梦里……</div><div><br></div><div>秋雨绵绵,放舟沅水,沾着雨意,隔着江心,眺望芙蓉楼。秋雨中的芙蓉楼如同陈年老酒,透出诱人的香醇。思念仿佛柳絮,脱光了繁杂的情绪,垂钓雨中的美丽忧伤。青瓦半檐,翘角数点;黄狗一枚,芙蓉一片。谁家的阿婆,颤巍巍端着秋天,在秋叶下轻轻走过,,惊起几声鸟鸣,惊落芙蓉清露,惊了远处阿公的微笑。芙蓉楼的拐角,洞开着一扇门扉,青石的门框,框着一个当雨写作业的男孩。逆光中,秋雨黄昏是一幅极美的画图,三二忙碌的身影拨乱雨帘,像一只只黑色的蚂蚁在青石板上蠕动。</div><div><br></div><div>一泓箜篌在秋雨中洇开芙蓉妆容,蓄着一蓑空濛,与《闺怨》中轻涌的泪水相遇。幽幽婉婉地摇动舟楫,无法摇过忧伤的节律。将舟摇到芙蓉深处,身上落满了芙蓉清露。箜篌声在绵软处回荡开来,一声,便弹落一朵芙蓉;一弦,便扣乱一场秋雨。沅水孤舟,在落英缤纷的芙蓉树下,穿过一首送别唐诗,聆听一种心灵破茧的声音。</div><div><br></div><div>芙蓉花瓣飘满沅水,飘满心间。芙蓉楼前的秋雨,惆怅、瘦长、凄切、寒凉。寒雨连江,落满唐朝,落满龙标,落满洛阳。那些点点滴滴,化作一枚枚汉字,玉蝶般在心中扑腾。舟中的我,在一段芙蓉的暗香中恍如隔世。定定地望着那栋江楼,那只江亭,痴痴地想,在秋雨之后,再一回聆听着那首唐诗,把自己站成一株芙蓉。等着矶石边,那个唐朝的诗人,举着一伞烟雨,来掬我滴落沅水的情思。一回一回的注目,百年的牵挂念想,龙标胜迹门以向河倾斜的姿势,热切地张望,唐朝的音讯,诗意的来去。</div><div><br></div><div>雪峰山下,沅水之边。幽清的天地,宁静的山水,利于放松身心,诗心能快速进入冥想。是那一座雪峰山,在阳光直射中晶莹透亮,把诗人的诗心打造得矜持高贵,凛然巍峨;是沅江的一泓清水,在芙蓉楼前婉转缠绵,把诗人的情怀磨砺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四十八至五十六岁,人生收获的季节,离开繁华,来到寂寞深深的龙标,享受这份江南,这份透过芙蓉的忧伤,那是一个文人的宿命。“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不取,徒奈其何?在龙标,因为苦寂,他开始读《易》,想从博大精深的易理中寻求实一种心灵的慰藉:“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他把读来的理趣,写进自己的诗章,却写不进自己的人生。一位天才的诗人,在偏远的一隅,迎来了唐朝政治上的大动乱。在这场几欲动摇国本的安史之乱中,坐不稳他的芙蓉楼,吟不圆他的龙标句。</div><div><br></div><div>“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天宝十四年,又一场秋雨,芙蓉无言,在李白的吟哦之后,王昌龄为避大乱,离别龙标,告别芙蓉。只见他高挑清瘦的身材,穿着冰蓝的唐装,绣着竹叶花纹的雪白滚边和着他的羊脂玉发簪、满腹锦绣交相辉映。他腰系玉带,手持象牙折扇,与前来送行的文人雅士们完成离别的对饮。他是踏着芙蓉楼前的矶石上船,他是吟着芙蓉佳句扬帆。向着故里,回归。道出濠州,被人杀害。诗人惨死,劫灰渐冷,断碣难求,连他在古龙标的遗迹也逐渐荒废。后人不忍“朱栏鲜没,锦字烟消”,清乾隆四十年,知县叶梦麟于城西门外建芙蓉楼,清嘉庆二十年,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辟地作园,“正者为楼,高者为亭,翼者为廊,缀其旁者为室,并缭以长垣,固以石阑”。而今,园内碑刻楚楚,联对灿灿,竹影重重,蓉花灼灼。仿佛可以感觉,没有离去的一缕诗魂,在芙蓉之前,再开龙标野宴,再吟旷世绝句。</div><div><br></div><div>在芙蓉楼里细细地寻求,在典籍之中极力搜寻,关于少伯的记载,可谓生死两淡。生曰:家境贫寒,早年贫贱;死云:以刀火之际归故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或许,历史故意淡化诗人的生平,让他的诗作更加突出,以丰富的层次,扩大他在汗青之上的景深。让后人的所有仰慕,只以一座风雨如磐的楼、一串玉壶冰心的诗来抵达。</div><div><br></div><div>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有爱。其实不然,我之爱上黔城,只是因为它有一座黔阳古城,有一道生动的风景芙蓉楼,风风雨雨,忧忧怨怨。来黔城定居十几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很长。可芙蓉楼于我,似乎结识了千年。她久立轮回的黔阳古城边,把自己妆扮得应时应景,安放在风雨里,向着未知的磨难与幸福参悟前世今生。她是一首首唐诗做成的,芙蓉之上,只一眼就可看出她文字浸润、文心雕琢的红颜。</div><div><br></div><div>竹叶青青,流水汤汤。笙箫点化她的灵性,烟雨滋养她的年华,春风染绿她的裙衫,芙蓉扑粉她的面容,月光挑开她的心思,鸣蛩掸去她的寂寞。沅水之上,一尾渔舟,数声欸乃,几点鸬鹚,满江宁静。一个人坐在龙标胜迹门的孤寂之中,看芙蓉楼发出绿色的嫩芽,看嫩芽上长出绿色的诗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吟诗的人离开,那一片橘柚清香还在,那一丛灵动诗性犹存,与我一起呼吸,一起搏动。春天之上,我看到自己呼出的气息、古人营造的意韵与微微的芙蓉风一起飘荡游弋。</div><div><br></div><div>三月的遥想里,有一墙新诗,只淡淡一抹,便是黛瓦红砖,便见冰心似水。玉壶无处,芙蓉依旧,纵千年时光不复当初。芙蓉楼上,那个漱玉词里飘过的婉约女子,淡袂无痕。只有屐香仍在,只有琴音仍在。那些绽放在旧时光里的琴音,一小团一小团的被风带着在芙蓉楼的飞檐翘角上翔举,盘旋,让一个园子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雾白,没有了春季天空的清远,澄明,却又添了几许仙气,仙踪隐隐。我担心了起来:这么多的仙子,要是走丢了,还会认得回天的路么?悠悠思绪里,芙蓉楼做的江南,越来越深。融入,溶化,胶结,升华,化为《江南好》,不枉等你,念你,想你,梦你,恋你。</div><div><br></div><div>生活了十几年,还要继续在黔城生活。在有风有雨、风调雨顺的好地方,芙蓉楼成了我自豪的理由。她是一座楼,一处古迹,一种印记,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她离我很近,近得可以像翻一本书一样读她;芙蓉楼又离我很远,远得让我无法分辨和探清她的神秘。在这沅水之滨,曾经留下的体温,曾经有过的车马喧嚣,都芙蓉化雨,随着罡风去了。芙蓉楼,静静地坐着,任凭时光雕刻,任凭风雨侵蚀,盛唐的喧闹全部掩埋在年复一年的尘埃之中,百年,千年。多少回,来到芙蓉楼,站在风雨之中,注视着送客亭前的矶石,耳边响起幽怨的笛声。那是安史之乱中的悲乐,笛声悠悠,相思彻骨;吹平了一腹的诗情,吹起了北方的乡愁。少伯头枕长剑,依卧骏马,呼啸的长风起了,淋漓的苦雨起了。长风苦雨中,他去了,带着对一座楼的依恋,北归,北归。他在北归途上行走千年,还是没有抵家。想必他是去到了一个诗的国度,那里有一位弹箜篌的姑娘,一袭长裙芙蓉色,轻纱飘飞芙蓉远,纤细的指尖拨出的韵律在空旷的世间回荡,芙蓉花开得明晃、幽深。</div><div>在那境界里,少伯以柔软无比的内心,抵达佛光乍现的慈悲,用纯粹的情感靠近易理,靠近圣洁与远方。幸福的少伯用一千多年的参悟,以自己灵性的诗带一颗玉壶冰心遁入一道门,仰望佛的宝相庄严以及金刚不坏身。扪心询问,自己尘世的缘,哪一段是芙蓉的造化,哪一段是沅水的等候。一念又一念,念念相牵之间,少伯似乎忽然明白,在龙标,他与眼前的芙蓉,总是一边一个站立时光对面,隔着一个传说的距离。他眺望更远的远方,轻轻一抖,抖落崖上的苔藓,苔藓上暮鼓的寂寥。远方的远方,化为少伯笔尖之水墨,洇开一阵一阵辽阔情怀。把一些经年风雨细细揉碎,写进边塞诗里;把一枝枝芙蓉轻轻捧起,诠释易理。少伯之前有了光明,似乎这一次以及曾经的每一次芙蓉遇见,上一回以及曾经的每一回龙标野宴、龙标送别,都是佛前……</div><div><br></div><div>诗韵绵绵,诗魂袅袅;芙蓉一点,花香千年。置身芙蓉楼中,可以回到唐朝,可以闻到诗香,可以感受江南,可以安放闲情,可以,让心中的爱细致起来,可以,使风雨放慢在江南逗留的脚步。在这漫无边际的想象里,风又起,雨又临,潮湿的思念,漫过笔尖,羸弱的身影,靠近芙蓉。我看见一楼乡愁,总是,捧出北方,凝眸那片辽阔,那山那水,涟漪四起,那星那月,寒光半握。风雨交替,孤舟独行。而沅水之滨,芙蓉楼前,玉人掩面,箜篌沉默,矶石不语,风雨如歌。</div><div><br></div><div> (作者:曾庆平,怀化市高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资深媒体人、撰稿人、摄影人,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新闻写作,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和主流网站达300余万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