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到傍水而居,最闻名于世的当然就是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h3> <h3>60年代巴厘岛的为旅游业而建造了水上屋,80年代马尔代夫也建起了水岸屋。</h3> <h3>有史书记载,在清未民初,广州就聚居了依水而居,靠水而生的水上居民,也有了他们所建的水上棚屋;以前的年代他们被俗称为"疍家",就是靠水维持生计,以舟为室的流动渔民。广州流动渔民的水上棚屋有相当一部份建在荔枝湾一带河岸边和珠江江心岛即二沙岛。</h3> <h3>水上棚屋。 当年在流动渔民中,有间水上棚屋的人都是比别的流动渔民生活得好一点的人。</h3> <h3>在中国也有因水而美的建筑,如周庄, 乌镇的现代闻名景点;还有浙江嘉善县的西塘古镇,更是干年历史文化镇。</h3> <h3>乌镇,依水而居的建筑。事实,在中国有不止两三个"水上威尼斯“。</h3> <h3>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远在唐、宋时期就建起了村镇雏形,商贸发展与兴旺期在元, 明时代;临河而建的房屋加配上廊棚,便成了该镇的独特建筑,也为本镇的商贸发展做出贡献。</h3><h3><br></h3> <h3>这里有一个链接,是一篇通过作者韦先生徜徉在湄南河一隅并找到了一个依水而建的水上棚屋,称之为水村的作品。作者以流畅的笔峰,幽默风趣的语句,加上出自内心的真诚,描述了当年的湄南河一隅的水村风貌人文,是一篇值得阅读的文章。也因这篇文章,引发我想起依水而建的建筑;二十几年前我曾对荷兰的水上建筑很感兴趣,但因奔波的生活剝夺了我的时间,也就把这事忘了。</h3> <h3>湄南河水村的廊棚与中国西塘镇的廊棚外形十分相似,只是…那西塘镇的廊棚地基用的是坚固石砖,这凸显了中国当年就有如此进步的建筑;而湄南河水村的廊棚基墩用的只是木桩,走廊通道就铺镶木板,也做得如此的坚固,令人不得不佩服。</h3> <h3>西塘镇的廊棚形成了商贸街</h3> <h3>今天再来看看荷兰;荷兰现代的依水而建的房屋就完全不同了。</h3><h3>十年前就有报道,荷兰阿姆斯特丹东南方的马斯博莫区的马斯河岸就建起了水陆两棲的浮屋(如图),2005年完工并全部售罄。(信息源于网络 - udn部落格)</h3><h3>别说荷兰现在担忧地球暖化而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就是以前荷兰的地势己是低于海平面,为什么叫"荷兰"?,字义也是低地,我用英语和瑞典语读"荷兰"发音时,非常似广州音"的"一达烂地”(失敬了)😀。因此荷兰的建造公司与建筑师们都要考虑创意,设计会浮动的屋,就是当洪水災难时,房子随着水位高低而升降 - 水涨屋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