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过程,即是悟道——《悉达多》 黑塞(二)

蕤の世界

<h3>迷上了黑塞的作品,又读了充满哲理的《悉达多》。赫尔曼·黑塞,喜欢绘画和音乐,既是漂泊、孤独的诗人,又是写实主义的作家,作品大多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题材,这部小说也不例外。</h3><div><br></div><div>对本书有兴趣的是一个西方作家讲东方有关禅意的故事,看来黑塞对东方文化也有极大的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起的很有意思,他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母亲出生于印度,大家知道释迦牟尼就来自古印度,而他的名字就是悉达多·乔达摩。黑塞聪明的把名字一分为二变为两个人的名字,即本小说的男主求道的悉达多和被人尊敬的、给人传道讲经的、得道的佛陀乔达摩。</div><div><br></div><div>读此书开篇悉达多在芒果树下和伙伴一起辩论禅定之术,我就想到了释迦摩尼坐在菩提树下讲《金刚经》,2015年还专门把《金刚经》打印出来,研读了一阵,终究因为道行不深,始终没有理解“空”的智慧所在。</div> <h3>悉达多是高贵婆罗门之子,他父亲是位学者,打心眼里为儿子有望成为智者和僧人而高兴,悉达多已从内心深处懂得阿特曼(印度哲学语,自我的意思)。他有位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哥们果文达,就像他的影子一样跟随着他。<br></h3><div><br></div><div>某天辞别父母,和果文达一道随着沙门去修行,从温暖的家庭到风餐露宿,自愿忍受和克服了痛苦、饥饿、焦渴与劳累、疲乏。后来他们俩同别的沙门一样见到了佛陀乔达摩,从乔达摩的外观长相上都惊讶到了悉达多,整个给人一种宁谧,呼吸都保持着柔和、平均,说话声音圆润完美,饱含着宁静,充满着和平。我想这种感觉和平时在寺庙里看到的僧人应该是一样的,他们的面部表情从来都是平和的,因为他们内心无欲无求。果文达选择留下皈依佛理,悉达多单独和乔达摩有了一次辩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继续上路,追寻自己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同时他也赞同果文达的做法:有了自己的选择,不能盲从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选择、舍弃,通过思索、禅定、认识、证悟来洞悉自我内心深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是不尽相同的,要活出自我,就要有自己的追求。</div><div><br></div><div>后来他认识了名妓珈玛拉,他从她那里学习了爱的游戏(不存在爱的成分),黑塞很有意思,在他的作品里凡是涉及到爱情和性的问题,他都以没有真情存在在描写,估计和他本人的三次婚姻有关,这也是悉达多在凡尘俗世里修行的过程。经珈玛拉介绍他认识了富商,学会了经商赚钱,学着与人交际,懂得了索取与付出,自己也成为富人,甚至还学会了赌博,在输赢之间寻找着刺激。</div><div><br></div><div>悉达多经历了长时间的声色犬马、怠惰、贪婪的尘世享乐生活,他清醒了,有点恶心自己,他知道淫欲意味着死亡,他也惧怕衰老,惧怕到来的死亡,失眠、反思自己,他忘记了他上路追寻的目的,多年来没有了崇高的目标,没有了渴求,没有了提高,只沉浸于小的欢愉,但却从来没有获得过满足!这也很符合现实生活,人在一段时间内,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有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会忘记了前进,停滞不进,进而会颓废。他和珈玛拉有过最后一次爱的游戏之后就此告别,同时他放弃了他拥有的一切,徒身又重新上路。</div><div><br></div><div>他又走到了当年他开始追寻自我的那条河边。河,一条有寓意的河,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印度的那条神圣的恒河,在佛教里,河就是用来界限人生的两种境况的,此岸到彼岸,过河就意味着需要有高人渡你,指点、点化你,才能思想开脱,那这个渡你的人(佛)是谁呢?也许有人一辈子都没遇上,但是悉达多在渡口遇上了,船夫瓦苏代瓦,代表着普度众生的佛陀,他是悉达多的倾听者,找个能说话的人很多,但善于倾听的人很少!这种现象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很多哦,朋友很多,知己有几个?别看只是个摆渡的营生,潜藏在里面可有大学问!有问题找河水,河水会给出答案,他学会了等待、忍耐、倾听。</div><div><br></div><div>11年之后的一天,珈玛拉带着儿子也去朝拜即将垂死的佛陀(看来也是醒悟了),刚好走到这条河边被蛇咬伤,船夫和悉达多也没能救活她,临死前给悉达多说明了儿子是他亲生的。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它来源于天性,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人性的表现,他才真正感到为爱一个人受苦、痴迷,甚至由爱变成了傻瓜,可却感到幸福、充实,自己也增添了活力。由于儿子和他生疏,他有失去孩子的恐惧感,可是孩子最后还是逃离了他,独自一人划船逃向对岸,回到他母亲留给他的家。对于悉达多来说至少他有过亲情的轮回,学会了爱,人生也算是圆满了,他父亲,他,儿子之间,让他也明白了什么是爱?后来悉达多就在那条河上做起了船夫,意即他已成为佛陀,还是感谢生活教会了他很多。</div><div><br></div><div>悉达多做过沙门、流浪汉、朝圣者、富人,混沌过、沉沦过,到最后的醒悟,一路走来,在自己的愁苦和迷茫中,慢慢悟道,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是不能的,因为它是不可言传和无从传授的,每个人的悟性不一,必须自己去证悟。他曾迷失在情欲和权力、女人和金钱中,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再次到那条河之前,以前的他已经死去,从内心又焕发出全新的悉达多,他忠于了自己的追求,最后找到了他心里想要的那份充实的快乐。</div> <h3>反观我们自己,一生能遇到人生的导师吗?什么时候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在人生路上踌躇满志的时候,也为目标吃苦受罪,也对前途迷茫困恼,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后的欣喜,没得到的失望,人生就是在这种挫折中不断修正,生命就是个过程,迟早能悟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意义,时间的问题,人生能得圆满是每个人的夙愿吧!</h3><h3><br></h3><div>当然黑塞在这部小说里设定了一个理想化的成长过程,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对悉达多有启发作用,而实际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那就需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辨识,用自己的智慧去思索。</div><div><br></div><div>为什么读完黑塞的作品就感到是在写自己,因他的思想成长也是这样在螺旋上升变化中。在《轮下》,能清楚看到就是黑塞的少年经历,从天才少年到考上神学校,住校、择友,不满学校教育模式,神经衰弱到退学再到溺亡,是少年成长路上清醒的过程。《荒原狼》是闻道的过程,而《悉达多》是求道的过程,这也是每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虽然故事情节有些平铺直叙,但有些观点能产生共鸣,关键是黑塞在写他自己,掏心掏肺的在写,真情才能打动人心。</div><div><br></div><div>还是感觉读黑塞有点晚,应该在二十几岁就开始读。人在青年迷茫的时候读这本书,应该会有所顿悟,能对心灵起到修行、净化作用。中年时读,只能回顾反思了……</div> <h3><b>PS:</b>此书中所讲的宗教为印度佛教,禅宗所谓的“道”即是穿衣吃饭,平常心,看起来越是简单的事物其实包含着很深的哲理,而黑塞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生热爱东方文化,尤其偏爱中国古代思想。</h3> <h3><b>文字、图片原创</b></h3><h3><b>严禁个人公众号转载!违者必究!</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