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作者:韦统泰</h1><h1>制作:树 林</h1> <h1> 牢 记 历 史,勿 忘 前 辈!<br></h1> <h1> 军 旗 不 倒,军 魂 永 在!</h1> <h3><b style="font-size: 20px;">前言:</b></h3><h3> </h3><h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54军凭借着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和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炫丽的篇章。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他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藏,甘,青南的肃反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界自卫还击战等战役战斗。八十多载的风霜雨雪,数百次生死搏弈。令其声名远扬,战功卓越。足迹遍及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海角天涯。中印自卫反击战就是一个经典的战例。</h3><h3> 本文作者,韦统泰将军与“丁指”直接参与并指挥了那场战役。54军130(160)师以全建制投入,并在兄弟师部分兵种分队的有力配合下,全体将士团结一致,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革命精神。根据高原恶劣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等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此役是继135师衡宝战役“勇猛穿插”和134师平而关战斗“生擒司令”后,54军夺取的又一次伟大胜利。他不仅灭了印军的所谓“王牌”,同时也打出了军威,国威,并为54军的军史增添了灿烂辉煌的一页。</h3><h3><br></h3><h3> 树林</h3> <h1><b>韦统泰:</b><br></h1><div><br></div><h3> (1917~2013.06.27),山东省曹县人。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38年长途跋涉1000多里,从山东跑到延安投奔革命。被编入抗大6大队。抗大毕业后,韦统泰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历任班长、排长,后从事侦察工作,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二十五团司令部侦察参谋,第一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股股长,后任第二十五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特务一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二十七旅七十二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热东独立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丁盛、政委韦祖珍)四〇五团团长等职。革命战争时期,曾参加了绥东、锦州、营口、承德等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衡宝,等战役战斗。尤其是在衡宝战役中,韦统泰指挥部队猛冲猛打,歼灭敌军部和军部直属4个特种营,生俘敌军参谋长,是为衡宝战役中著名的“腰斩七军”,全团记战功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60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1962年毕业。任5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西南剿匪、抗美援朝,藏,青,甘南肃反平叛运动及中印自卫反击战。1970年4月,由昆明军区副司令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七机部军管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他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以及国防建设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2013年6月27日,韦统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6岁。</h3> <h1><b>简介:</b><br></h1><h3> </h3><h3>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边防部队针对印度军队在边境上的多次挑衅和入侵行为进行的一次反击作战,印度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作战时间从1962年10月20日一直持续到11月。因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国内少数民族反动势力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h3> <h1><b>正文:</b><br></h1><div><b><br></b></div><h3> 我军(第54军)于1958年由朝鲜回国后,即投人青、甘、川、藏地区的平叛作战,分散于上述广大地区。直到1961年底平叛胜利结束,军指、130师等部队返回四川原驻地,134师则由兰州军区归建。这样全军又团聚到一起,上上下下都非常高兴。进人1962年,部队忙于总结、安家、训练、生产等工作。</h3> <h1><b>紧急受命</b><br></h1><div> </div><h3> 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对我军来说又是一次严肃的考验。主要是命令来的突然,弯子转得急,准备时间短。130师于1962年10月8日接到中央军委的预先号令,10日即接到向中印边境进军的命令,10月18日准备就绪。这是很急迫的。因为,入藏作战不同于内地,到高寒地区,许多被装须更换,车辆装备须检修,部队从四川几十个生产点集中起来也非易事。他们能在一周之内准备完毕是很紧张的了。</h3> <h3> 至于军指就更加紧张,头天接到组建军指挥所的命令(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等为领导组成),第二天晚上即行出发。134师也于10月17日接到中央军委“立即集结,待命入藏”的紧急命令,该师于10月20日集结完毕。后中央军委根据情况解除了该师入藏的命令。但对该师来说,也经历了一次考验。</h3> <h1><b>多路急进</b><br></h1><div> </div><h3> 当时我军部队不但在四川处于分散状态,有的还分散于山南海北。如参加总部组织训练考核的高炮部队,有的在河北省昌黎县靶场,有的却在去昌黎的途中。另外,在开进路线上,有的要走川藏公路,有的则须走青藏公路。这又是一件复杂的组织工作。根据军委所给的任务,我们确定,军指和130师及部分配属分队,乘汽车由川藏公路入藏。</h3> <h3> 130师炮团、高炮营乘火车至甘肃省柳园车站下车而后乘汽车沿青藏公路入藏。10月19日至20日,130师人员、骡马和物资,共编27个梯队,乘汽车838辆,分别由驻地出发,沿川藏公路开赴军委指定的西藏山南隆子、泽当、曲水(达旺方向)地区。军指随130师前进。134师高炮营、混合炮营、工兵营、135师高炮营、师炮团的120迫击炮营一部,亦分别于10月19日至11月5日出发,随130师之后跟进。</h3> <h3> 当130师行至甘孜、康定等地时,接到军委要求昼夜兼程的命令,随即由原日行150至180公里增至350至400公里。当该师正急进之中,10月25日至27日又接军委要我部由原向山南方向开进改向瓦弄方向开进的命令。此时,130师师指和若干梯 队已越过扎木。接令后立即回师东向返至然乌,朝南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分水岭,向瓦弄开进。10月28日,该师顺利到达公路终点―吉公地区。10月29日至30日该师各梯队分别由吉公地区出发,经3天徒步行军于11月4日按时到达察隅地区集结。</h3> <h3> 130师炮团,经青藏公路于11月6日到达拉萨,10日进到指定位置“肖”地区(达旺方向)。该师高炮营亦于11月3日进至拉萨守卫(防空)。134师高炮营,10月19日至21日分别由陕西略阳去昌黎途中和重庆两地出发,经由青藏公路于11月9日进至西藏当雄机场(当时西藏唯一的机场)守卫(防空)。</h3> <h3> 军直高机连、135师高炮营由河北省昌黎县(靶场)出发,经成都于11月12日至14日进至吉公担任防空任务。至此,全军各受命部队均按规定时间到达各自的指定位置。在此期间,军委还命令开设“丁指”。丁盛军长任司令员兼政委、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郑晋武任副司令员……。130师和昌都军分区的部队归“丁指”统一指挥。</h3> <h1><b>计划更改</b></h1><div> </div><h3> 部队进至吉公、察隅地区完成战役集结后,立即考虑如何作战的问题。当时军委曾有指示,大意是:要我们由察隅向西南翻越某某山口(山口的名字忘了)直插前门里然后迂回瓦弄。我们根据这一意见立即认真地进行了侦察、调查。根据了解的情况,实施这一方案会有很大困难和危险。因为该山口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大部队通过困难。</h3> <h3> 经由该山口到前门里,完全是羊肠小道,行程需一周时间(在西藏因高山缺氧气候恶劣,行程一般不按里程计算而按人走一天为一个日程,马走一天为一马站计算),而由前门里再向瓦弄迂回又需三四天时间。这样除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外,部队的粮弹均难以为继。因此,经过慎重研究即向军委报告,建议改由察隅沿察隅河谷直趋瓦弄。在战场上以战术迂回、穿插、分割歼灭入侵瓦弄的印军第11旅。中央军委英明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这对于保证瓦弄地区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我军军事民主的优良传统。</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瓦弄歼敌</b><br></h3><div> </div><h3> 瓦弄位于“麦克马洪线”之南劝余公里,在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中国同印度、缅甸交界处之军事要地。清朝赵尔丰的军队曾到过这里。该地区山高、谷深、林密,又是频繁的地震区(如丁指所在的航堆地区几乎天天都有地震)。谷地海拔只有几百米,而山上却高达三四千米,山的比高一般都在两三千米,坡度达60一80度,河川、深谷交错,水冷且急,冰川不时暴发,河水有时突涨数米,徒涉困难。山上山下温差可达15一30度。</h3> <h3> 印军防御前沿设在一条非常陡峭的叫作曲子扎公(扎公藏意为山梁)的山梁上,该山梁东西走向,横空而立,比高约800米,难以攀登。在该山之东端为察隅河谷形成悬崖绝壁,深达数十丈。在峭壁上架有只能单人通行的(有的地方须爬着过去)栈道。在河东又是台地和陡峭山梁。印军跨河设阵。这条栈道就是进入瓦弄的唯一通道。我们对其称之为“老虎嘴”。印军筑有数个地堡群,重兵把守。</h3> <h3> 在印军之纵深,河西在曲子扎公之南为瓦弄扎公,再往南还有一条叫牙比曲(河)北山的山梁,三者呈拱抱之势,各山梁之陡峭程度与曲子扎公相仿。印军n旅旅部在瓦弄扎公之后。河东印军前沿沿一台地和山梁设防,其前沿前为由东而西流人察隅河的刀底曲(曲,藏语为小河)切割而成的深谷。河东河西互为屏障,构成纵深环形防御,阵地间可构成交叉火网。而由印军之防御地域向东向西延伸皆为四五千米的高山,无法作大的迂回。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h3> <h3> 入侵之印军第11旅,为印军精锐,系梅农、考尔起家的部队之一。该旅辖4个步兵营,2个炮兵连(12门美式山炮),和工兵勤务分队,共约1800至2100余人。其4个营中,有3个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有20%一30%的官兵参加过二次大战。其部署:3个营在河西,它们是:锡克第四营、库马盎第六营、道格拉斯第四营;河东为廓尔喀第三营。印军训练有素,采用英军战术,有一定战斗力。在其旅部东下坡的河谷中修有小型机场,小型飞机、直升机均可降落。</h3> <h3> 根据上述情况,我对印军作大的战术迂回确不可能,因此,决心以小的战术迂回,紧挨印军阵地之顶端向其侧后直插和阵地中之穿插分割歼灭印军。为了便于迂回和部队展开,130师388团四连首先出其不意地登上了曲子扎公印军阵地西北侧,海拔4000余米我编号为“05“的高地。这样,我们便在印军阵地的左翼,居高临下地占领了立足点。印军对此非常敏感,随即以两个排到两个连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我连续猛攻,妄图夺下该高地向尼赫鲁的寿辰(11月14日)献礼。经过两天激烈战斗,印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15日3时30分,由四连政指佘阳春率一排进行反击,;连克印军占据的六个小山头,前出10阅余米,歼印军67名,为保障部队展开和向印军侧后穿插起了重要作用。</h3> <h3> 根据上述情况,丁指决心: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印军之左侧(河西),采取关门打狗,先迂回包围断其退路,同时以穿插分割和近战夜战手段将印军全歼。具体部署:390团经“06”、“07”高地(在“05”之南较“05”为高,我占“05”之后印军抢占了该两高地),沿牙比河北山梁直插格里(在瓦弄之南),断印军退路。388团主力沿瓦弄扎公直插瓦弄,将印军割裂,在390团和分区独立营的配合下,首歼瓦弄之印军,尔后转兵河东配合389团歼灭河东之印军。</h3> <h3> 昌都分区独立营等,由“05”高地东侧,从敌阵左侧翼,由西向东向曲子扎公攻击,攻占印军曲嘴营房和炮兵阵地,打开通向瓦弄的大门(老虎嘴)。389团(欠二营)向河东之印军进攻,攻占刀底曲南侧台地后,在388团配合下围歼河东之印军。389团二营、昌都分区153团加强营为预备队。153团加强营五连经打秋山口进至卡里积极向前门里方向佯动,保障我翼侧安全。炮群由134师混合炮营、153团120迫击炮连、82迫击炮连组成。135师高炮营、军直高机连位吉公地区,掩护后方、保证运输。130师师指挥所由师长董占林同志率领,在总攻开始前,进到“05”高地。</h3> <h1><b>丁指指挥所位航堆</b></h1><div> </div><h3> 丁指的决心下达后,部队进行了紧张而积极的准备。为保证战场补给,在昌都分工委、军分区的协同下,组织了强有力的运输队伍,计动员民工7000余人、牲口1400余匹(含民畜800余匹)。此外还由各部队抽调人员组建5个建制营1800余人担任粮、弹运输,以保证战场上的急需。这样,运输队的人数已超过了前线作战部队,但供应仍紧张。</h3> <h3> 在战前准备过程中,接军委敌情通报:印军为了加强防守,准备再空运一至两个营到瓦弄。就此,丁指的几位同志立即作了研究,认为必须在印军援兵到达之前发起攻击,否则可能遇到更大困难。为此,我们立即向军委发报建议将军委原规定11月18日开始攻击的时间,在瓦弄地段提前到16日开始攻击。军委立即复电同意我们的建议。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支持。因此,我们比达旺、阿里地段提前两天对印军发起了反击。总攻时间由18日改为16日拂晓。</h3> <h3> 战斗于11月16日凌晨4时40分打响,各部队先后按既定目标各自投人战斗。经一天的激烈作战,黄昏时分,瓦弄被我全部攻占。印军11旅旅长和印军战区总指挥考尔中将乘直升飞机逃走,人侵印军除毙俘和沿山谷逃跑一部分外,大部逃人瓦弄附近之峡谷、森林之中。为彻底歼灭印军,除以大部兵力转人打扫战场和清剿之外,以389团一营、390团一、二营(欠四连),沿察隅河谷向传统习惯边界线猛追急进,追歼残余印军并封锁逃人峡谷森林印军之退路。因为,这些印军无法翻越西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最终不是死于山林之中就是回到河谷中来。389团二营于16日10时进到哈拉。390团一部进到莎木维尔。上述两地均在传统习惯线我方一侧。从而完全切断了印军之退路并全部收复了被印度非法占领了20年的我国领土。</h3> <h3> 经过搜剿,溃散之印军全部就歼,俘虏毕道格拉斯第四营中校营长以下754名,库马盎第六营中校营长、廓尔克第三营中校营长以下502名,缴获各种炮77门、轻重机枪69挺、各种枪613支、电台45部,步谈机27部、收信机4部、有线电报机8部,击落直升机1架(后修好),缴获飞机1架。我亡390团一营副营长芦国屏以下210名,伤554名(不含昌都分区部队)。</h3> <h3> 瓦弄之战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部队在谷地是夏秋气候,中午穿衬衣还有点热,而战斗地点却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进行,比高大、温差大,山下可穿单衣,山上必须着棉袄。如“07”高地附近就终年积雪。389团一连在搜剿中翻越了6座海拔4000米、坡度达70一80度的高山,曾先后4次断粮、3次断水。全连129人,90%以上的人员拉肚子,嘴唇干裂流血。在这种环境中,全体指战员斗志旺盛,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可从他们编的一首快板中看出:“瓦弄反击战,日夜翻大山。上山爬着走,浑身冒白汗。下山滑着行,两腿打颤颤。夜来围松火,个个笑声欢。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挖来鱼腥草,当菜又当饭。白雪拌糟耙,胜过大会餐。官兵团结紧,困难只等闲。当个解放军,是个党团员,消灭侵略者,责任重如山。再苦也不苦,再难也不难。”</h3> <h3> 瓦弄之战涌现出许多英雄集体和个人,最为突出的有:390团五连战士陈代富被誉为活着的黄继光。在部队穿插受阻、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他只身以勇猛动作手持爆破简扑向印军中心母堡,趴在地堡顶上,用双手扒开土,用身子将爆破筒顶入堡内,印军用力推不能推出,而他在爆炸前的瞬间滚了下来,将印军指挥所炸掉,为部队开辟了通路。战后,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h3><h3> 389团七连三排长周天喜,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负重伤,仍忍痛指挥战斗,并提出:“为烈士报仇,为祖国人民立功,不要给我军丢人,不要给国家丢脸”。激励全排英勇战斗,直至最后中弹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此外还有:二等功臣连2个;三等功臣连15个;一等功臣排1个;二等功臣排6个;一等功臣班16个……</h3> <h1><b>英明决策</b><br></h1><div> </div><h3> 当我搜剿行动基本结束部队开始收拢时,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命令部队逐步后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并将所缴获的武器装备以及战俘交还给印方。我国政府发表了声明,大意是:于11月22日零时起,我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我边防部队开始主动后撤;释放战俘。这一决定对当时部队指战员来说,确实是个180度的大转弯。尤其是对缴获的武器等交还印方想不通,就连我们丁指的几位同志也有这种想法。但一想到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很快就想通了。</h3> <h3> 为教育部队,统一思想,丁指专门开会研究布置。各级领导深人基层进行教育,几天之内把思想弯子转了过来。大家一致认识到,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作出的这一决策非常英明,充分体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意义深远。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我们这次反击作战发扬了国威、军威,不但取得了军事的重大胜利,也取得了政治上、外交上的重大胜利。</h3> <h3> 部队思想通了,马上行动起来。但完成这一任务,也确非易事。撇开对战俘要进行一系列工作(教育、清理、登记等)不说,单把缴获的武器弹药、作战物资等从分散在高山密林中搜集、洗擦干净并有秩序地排列在飞机场向印方移交,也确实是一件紧张(限期)、复杂、困难的工作。就拿炮来说,印军是用直升飞机吊上山去的,而我们却得用很多人把它抬、拖、拉或分解开扛下来。为了执行好党的政策,全体指战员在几天之内就完成了以前从没担负过的这一任务。把飞机、炮、各种枪支弹药、军用物资分类,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飞机场上,做好了向印方移交的准备。</h3> <h3> 部队积极筹备了由中国红十字会代表负责移交伤俘,由瓦弄地区我军代表负责交还缴获的印军武器装备的工作。我方还从四川运来了茅台酒、中华烟等物资,以便招待印方接收人员。12月19日,按照我国政府的通知,印方接收人员乘直升飞机准时赶到瓦弄。我方将运输机1架(另一架直升机在被击落原地)、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456支(挺)、枪弹850000余发,炮弹4000发、手榴弹1800枚,通信观察器材70件和其他作战物资交给印方(注:移交数较缴获数为少,是有些损坏不在移交之列。)20日,中国红十字会代表负责移交印军的伤、病俘人员78名。他们在我医护人员的背、抬、搀扶下分批乘上飞机离开瓦弄。临别时,伤俘激动地高呼:“中国红十字会万岁!”并频频向我挥手告别。</h3> <h1><b>凯旋而归</b></h1><div> </div><h3> 11月30日,部队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群众的地方还给房东背水、砍柴,答谢群众对我军的热情支持和深切爱戴。12月1日,我军与当地的了登族、门巴族人民依依而别。在部队走出很远后,他们还迎风伫立路傍,向战士们挥手祝福:“一路平安,吉祥如意”!并高呼我们都是“嗡公各巴!”(一家人)部队途经察隅县紧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北侧的烈士陵园时,军指、师指、各部(分)队的指战员,都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献身的战友们挥泪告别。12月9日至12日,部队先后到达吉公地区集结,进行战评、总结。</h3> <h3> 12月15日,军指撤离吉公于26日返抵重庆。130师(欠炮团、高炮营、工兵营)按物资、人员序列,分两批,19个梯队,乘车528辆,于12月16日至29日出发,受到了沿途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迎送。有些年迈的老人从偏远的山寨赶到部队经过的食宿兵站,向自己的子弟兵献送哈达和奶茶,拉着战士们的手看了又看,亲了又亲。地方党政领导前来问寒向暖,迎送的群众争先恐后地把亲人的背包和行李抢送到房间里或汽车上,在互相学习、互相致敬的欢呼声中,热情相迎,依依惜别。战士们激动地说,这次参战不仅是千里征途,也是毛主席人民战争、军民鱼水情的生动课堂。12月30日至l963年元月19日,部队先后安全返抵四川驻地。</h3> <h3> 部队刚返四川,毛主席、党中央、人大常委、国务院、中央军委就派来了中央慰问团,深人部队亲切慰问,给部队极大鼓舞。根据总部、西南局、四川省委、成都军区的指示,我军于1963年1月至5月,先后组织了80余位同志在军领导同志的率领下,分赴四川各地,向机关、院校、职工、居民汇报自卫反击作战情况。另外,还由军长丁盛率领少数人员,先后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友邻军区进行了汇报。</h3> <h3> 1963年2月20日至28日,在总部、军区的关怀下,我军在重庆隆重召开了祝捷授奖大会。中央慰问团、成都军区、重庆市委以及在渝的各大单位组成的祝贺团,亲临大会。他们带来了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各级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带来了兄弟部队的深情厚意,给予我军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h3> <h3> 弹指间,30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屡屡在脑际闪现:那巍峨秀丽的喜马拉雅山;那茂密的长满喜马拉雅红松的原始森林,那清澈的高山湖泊中映照着的雪山倒影,那满山遍野灿烂的山花;那一片片的芭蕉林,那一簇簇的桔子树,那一畦畦的金黄色的鸡爪谷(为稻子、穗似鸡爪、粒小于大米),那一块块火红的辣椒地,更有那勤劳淳朴的橙族、门巴族人民。这一切永远不会在我的脑际消失。这一片面积相当于一个浙江省(“麦线”以南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终究有一天要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h3> <h3> 使我最最不能忘怀的还有那300多位长眠于“麦克马洪线”北侧的原始森林中,而又面向着“麦线”的战友们,他们为了保卫祖国领土,为了祖国和军队的荣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之后仍然守卫在祖国的边境线上。记得在向他们告别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声泪俱下,现在不知他们的墓地是否已被野草淹没?每年清明节是否还有人为他们坟墓添土?当时我们在那高大红松上,把树一侧的皮剥掉、刮平,镌刻、书写的悼词、挽联等也许早已消失了,但他们的伟大业绩,和对他们的缅怀在我心里却永远不会消失,永远永远……。战友们,安息吧!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如果忘记了你们那就等于背叛。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h3><div> [作者简介:韦统泰,1962年任54军副军长,曾任国防科委副主任。这篇文章初稿作于1991年6月。]</div> <h1><b>战役结局:</b><br></h1><h3> </h3><h3> 中国边防部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h3><div>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9,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div> <h1><b>关于153团:</b><br></h1><h3><br></h3><h3> 经查文中的153团团不是17军51师153团,而是在建国初期由云南入藏驻在察隅的14军42师126团团直一部和第1营沿革而来。这个营后来改为成都军区公安8团,1955年4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大调整时,改番号为步兵第153团,纳入西藏军区建制。该团战斗力较高,参加了剿匪、平叛和自卫作战,有出色表现。</h3> <h3>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专门为将军亲笔题写“光明”两个字。</h3> <h3>韦伯伯家人赠予本部队子弟李树林的将军“回忆录”。</h3> <h3>巴桑:(西藏军区歌舞团独唱演员)</h3><h3><b>金珠玛米 / 歌词</b><br></h3><h3>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h3><h3>人们叫你金珠玛米</h3><h3>你有一身威武的戎装</h3><h3>守护草原守护牛羊</h3><h3>你把善良写在哈达上</h3><h3>高原处处酥油飘香</h3><h3>你把忠诚织成边防线</h3><h3>人们生活幸福安康</h3><h3>你有爱人不变的信念</h3><h3>一生一世西藏情缘</h3><h3>你有女儿深深的眷恋</h3><h3>梦里梦外真情呼唤</h3><h3>你像雪山飘扬的旗帜</h3><h3>格桑花开更加鲜艳</h3><h3>你像阳光融化的雪水</h3><h3>雅鲁藏布江流千年</h3><h3>你把善良写在哈达上</h3><h3>高原处处酥油飘香</h3><h3>你把忠诚织成边防线</h3><h3>人们生活幸福安康</h3><h3>你有爱人不变的信念</h3><h3>一生一世西藏情缘</h3><h3>你有女儿深深的眷恋</h3><h3>梦里梦外真情呼唤</h3><h3>你像雪山飘扬的旗帜</h3><h3>格桑花开更加鲜艳</h3><h3>你像阳光融化的雪水</h3><h3>雅鲁藏布江流千年</h3><h3>雅鲁藏布江流千年</h3> <h3>图为西藏康西瓦烈士陵园。</h3> <h3>图为西藏山南烈士陵园。</h3> <h3>图为山南烈士陵园内景。</h3> <h3>图为山南烈士陵园内景。</h3> <h3>图为由广东省政府出资援建的西藏察隅“英雄坡纪念”园。</h3> <h3>图为察隅“英雄坡纪念园”开园仪式。</h3> <h3>图为察隅“英雄坡纪念园”修建一新的烈士纪念碑。</h3> <h3>图为察隅“英雄坡纪念园”鸟瞰。</h3> <h3>图为那曲烈士陵园,战友与藏族同胞为烈士扫墓。</h3> <h3>图为西藏亚东烈士陵园。</h3> <h3>1946年春,韦统泰(左一)与贾子华(右一),梁大门(中)在叨尓登合影。</h3> <h3>1957年8月,韦统泰在朝鲜定州。</h3> <h3>1962年12月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胜利后,韦统泰(左三)与“丁”指部分成员在昌都合影。</h3> <h3>六十年代后期,54军部分军师首长合影留念前排右四:韦统泰军长。</h3> <h3>韦统泰老首长与本书作者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团拜会上。</h3> <h3>2010年5月,韦统泰,王志敏钻石婚纪念。</h3> <h3>韦统泰,王志敏夫妇金婚纪念。</h3> <h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东段指挥张国华将军(中将)。</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张国华:</b><br></h3><div><br></div><div> 1914年出生,江西永新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巡视团主任,第二师六团党总支书记,军团政治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河东游击支队政治总计任,陕南游击支队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话剧团主任,一一五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鲁西军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兼湖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河西区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司令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10月20日,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1972年0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div> <h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西段指挥何家产将军(少将)。</h3> <h1><b>何家产:</b></h1><h3><br></h3><h3> (1917-1977),1917年10月出生,江西省上犹县营前镇人。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省保卫局侦察科科员、技术书记、巡视员、红2军团6师18团营特派干事、红6军团保卫局侦查员、52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长、南下支队第1大队营长。抗战胜利后,任359旅副参谋长、719团团长、717团团长、718团团长。参加了中原突围。1949年2月1日,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2军5师副师长。1949年6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5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吕梁战役、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歼灭战、新岔河战斗、蟠龙攻坚战、合水战斗、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运城战役和宜川战役、荔北战役、冬季战役、永丰战斗、陕中战役、扶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骑兵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田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任新疆军区骑兵第7师师长兼政委兼阿勒泰军分区司令员,并兼任阿勒泰地区地委第一书记,完成了阿勒泰地区剿匪平叛的任务。1955年1月,何家产任南疆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8月,何家产任第54军副军长。1962年7月,何家产任新疆军区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南疆军区司令员,出色地指挥了中印边境西线自卫反击作战任务。1963年,何家产任新疆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64年,何家产任新疆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75年7月,何家产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战争年代,何家产曾6负战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何家产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10月29日,何家产在福州因公殉职,享年60岁。国家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h3> <h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瓦弄指挥丁盛将军(少将)。</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丁盛:</b><br></h3><h3><br></h3><div> 1913年,生于江西省于都县。1930年6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党。1935年11月—1936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二科政委,参加长征。1937年8月后,历任八路军旅政治部科长,团政委。1945年4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11月,历任晋察冀军区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旅长,东北民主联军八纵二十四师师长,东野(四野)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1950年4月后,历任四十五军副军长,军长,五十四军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3月,奉命组成“丁指”,指挥西藏平叛作战。1961年8月—1964年3月,中共成都军区党委常委。1962年10月,再度组成“丁指”,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段战事。1964年8月—1968年2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第二司令员。1968年2月-1969年7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4月,任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7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并同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委会主任。1973年8月。1973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丁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位着名的勇将、战将、闯将、悍将。丁盛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战功累累。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逝世。</div> <h3>上述图片均为中印自为反击战遗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