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

不二的你

<h3>出镜:我跟包黑重名</h3><h3><br /></h3><h3>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女性媒人又称媒婆或大妗姐。</h3><h3><br /></h3><h3>中国传统婚俗文化里的侨联</h3> <h3>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故而,媒婆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一种职业。从业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通常以媒婆称之。</h3><h3>媒人的起源很早,《诗经》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代的礼制和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h3><h3>媒婆在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人们的劳动、教育、娱乐都局限在家庭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相互之间很是隔膜,也使得家长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家里有些什么人。因此,即使自己家里的儿女已长大成人,却不知哪家需要嫁女娶媳。封建的风俗造成了人们在求偶问题上的腼腆心理,想得到配偶不公开言明成了封建社会风俗的重要特征之一,直言问之等于愚昧无知,委托他(她)人曲道求之是封建时代求偶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一个媒人从中斡旋是最好不过的了。</h3> <h3>关于媒人的演变史,《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间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赖媒往来,以传婚姻之言也矣,或即为使。"《诗经》有"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可以看出媒人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婚姻的重要条件了。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那个环节能离开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亦不交;男方无媒不得妻,女方无媒老且不嫁"。《唐律疏议》中也有"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婚嫁要行媒成为婚姻的法定条件。</h3><h3>非但如此,媒妁制度还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鲁桓会于嬴,成婚于齐,不由媒介自成其婚,史家遂以非礼贬之",成婚不用媒人竟然被后人以违礼法而讥贬之;《管子》中也有"自媒之女,丑而无信"可见,成婚用媒已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用媒则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不用自为媒则违反伦理道德,是要受到轻视的。</h3><h3>元《典章》中载:"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媒妁的主要成分是妇女,因此媒妁又俗称媒婆,它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职业。但是,虽然媒妁制度及媒人极为重要,但却难在正史中寻其踪迹,因此小说家言也就成为我们研究这一制度的主要佐证,因为小说家在叙述时事时,必须牵涉其社会背景,合情理,符合事实,因此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材料。</h3><h3>冯梦龙(公元1574-1646)生于明末,为崇祯时贡生,曾任知县,其所辑明末短篇小说,于1624年至1627年之间刊行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及《醒世恒言》,每书均含短篇小说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小说,统称《三言》。其中既有叙述前代人物者,又有承袭宋元话本者,但其观点代表元明社会情形,反映元明社会状况,因此,通过《三言》的记叙我们可以大底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媒妁制度以及媒人既然在婚姻制度中如此重要,不可避免的在《三言》中有所涉及。《三言》中塑造了许多媒婆的形象,从中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古代的媒婆这个特殊群体和媒妁制度。</h3> <h3>官媒婆</h3><h3>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王朝都设有官媒,由他们来管理黎民百姓的婚姻,因此,媒人有时也被称作官媒。《红楼梦》中就多次有官媒记载,第77回有"官媒来说探春",第71回、第72回也有官媒这一称呼,由此官媒制度可见一斑。官媒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当时的的媒官被称为"媒氏",从国家领取一定的俸禄,执行公务。《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嫁殇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刑者,归之于土。"从"掌万民之判"之句可以看出:判者,半也,男女一人各为一半,合之为偶尔为夫妇。因此,"判"即婚姻,"掌万民之判"也就是掌管婚姻之事,这也就是媒官的职责。上述文字说明了媒氏的具体职责有:一、记录新生婴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二、通令成年男子要按时结婚,不可逾期;三、每年二月农忙之前,督促青年适龄男女及时结婚;四、监督、执行财力的数量;五、主管婚姻诉讼案,惩罚那些违法者。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官媒制度的最早和最完备的记载。《史记》以至于二十四史虽有"职官志",但是对媒官都没有具体的记载,倒是在一些人物志里涉及媒官,原因是秦以后没有正式设立媒官。但是,媒官的称呼一直都未改变,一般指那些在衙门中执行命婚判决的女卒。在《三国志》中,就提到"为设媒官,始知嫁娶"。到了元明时期,官媒则是指在衙门中登记认可的媒婆,其身份同衙役一样,主要是管女犯人的婚配;或者是婚姻发生纠纷,在堂上发落婚配,找官媒解决等等。</h3><h3>《三言》中明确提到"官媒婆"的虽然只有《喻世明言》第四卷《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陈太常爱惜自己的女儿,因而便换官媒婆吩咐道:我家小姐年长,要选良姻,须是三般全的方可来说:一要当朝将相之子,二要才貌相当,三要名登黄甲。由此三者,立赘为婿;如少一件,枉自劳力。"但是,《醒世恒言》第一卷《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有"石县令在任期间,由于官仓失火,烧损粮食而被软禁在府衙,忧郁成病,数日而死。遗下女儿和养娘二口,少不得落的牙婆官卖,取价尝官。贾昌见说小姐和养娘,都着落牙婆官卖,慌忙带着银子,到李牙婆家,问要多少身价。李牙婆取出朱批的官票来看,养娘十六岁,只判得三十两,月香十岁,倒判到了五十两贾昌并无吝啬,身边取出银包,兑足了八十两纹银,交付牙婆,又谢她五两银子,即时领取二人回家。李牙婆把两个身价,缴纳官库。"。这里的李牙婆书中虽称作牙婆,但其实也就是官媒,她为官府做官卖奴婢的中介,收取酬金,贾昌谢她五两银子就是中介费,同时,她在完成买卖之后把银钱如数缴纳官府,这是官媒的重要职责。在本篇文章的后面我们还能得到李牙婆是官媒的佐证:"原来,当先官卖之事,是李牙婆经手。此时李婆已死,官私做媒,又推张婆作尖了。"可见李婆、张婆都是官媒,他们的收入来自买家的谢礼。从李牙婆促成石小姐和养娘的人口买卖来看,它仅从这一笔交易中就得到五两银子的收入,张婆同贾昌之妻在谈石小姐与养娘的价钱时,石小姐身价50两、养娘30两,后养娘又让价5两,和石小姐的身价在内共让了10两,但是张婆在回高大尹时仍说石小姐的身价为五十两,由此可见,除谢礼外,她虚报价钱,至少又赚了五两银子。可见官媒的收入也是相当高的。俗话说:</h3><h3>"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装",也反映了媒人的收入状况。</h3><h3>官媒除了为官府做各类有关事务外,同时还为本地私人的婚嫁做婚姻中介。《三言》中的官媒毕竟只反映元明时的状况,实际上在清代也存在着官媒。《中国婚姻史》中也介绍了清代官媒的情况,大抵也与元明时代相仿:"清各地方官遇发堂择配之妇女,交充官役之妇人执行,称曰官媒;同时各地方官鉴于管辖区内制贫女婢女,婚嫁为难。由官代为媒妁,杀礼以成其婚,亦曰官媒。"上面我们提到的李牙婆和张婆就是上述第一种类型的官媒。</h3><h3><br /></h3> <h3>非专业媒婆</h3><h3>私媒都不是专门为媒者。她们大都边从事其它职业,边为他人做媒作保。从事其他职业使得他们能有机会走家串户,了解各家情况,哪家有嫁女娶媳的需要,她们都了如指掌,因此,为别人做媒也就极为方便,这样使得他们不但能得到谢媒的财物,而且还有其职业收入,这种类型的媒婆在《三言》中比较多。《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王婆,就是这种类型的媒婆。书中这样介绍她:"(王婆)唤做王百会与人收生,做针线,做媒人,又会与人看脉。"王婆既替人接生又帮别人做针线,同时还会治病,这样,她就有很多机会接近各家的女眷,接生这一职业也使她知道各家小孩的生辰,也便于她做媒,王婆是私媒的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醒世恒言》第十六卷《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的陆婆"以卖花粉为名,专一做媒作保,做马泊六,正是他的专门。"从文中的记载来看,她也是一个私媒,算得上是专业媒婆。她"以卖花粉为名,专门作媒作保",卖花粉只是为了更好的作媒。从以下的叙述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h3><h3>又过两日,早饭以后,潘用出门去了,(潘)寿儿在楼上,又玩弄那条汗巾。只听的下面有人说话声,却又走上楼来。寿儿连忙把汗巾藏过。走到胡梯边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卖花粉的陆婆。手里提着竹撞,同潘婆上来。到了楼上,陆婆道:"寿姐,我昨日得了几般新样好花,特地送来于你。"连忙开了竹撞,取出一多来道:"寿姐,你看如何?可像真的一般么?"</h3><h3>我们可以看出,她卖花粉的目的只是为了接近寿姐,而使张荩达到目的。可以这么说,其他职业只是她做媒的辅助手段。</h3><h3>《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是一个卖珠子的媒婆,她正是通过卖珠子去接近蒋兴哥的妻子三巧儿的,她也是这种类型的媒婆。</h3> <h3>总之,不论叫什么,媒人这一行原是很受人尊敬的。在古代婚姻中,媒人收受礼金,婚礼上还要受到新婚夫妇的礼拜,生儿育女后,还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quot;男女授受不亲&quot;.&quot;三岁不同床、五岁不同席&quot;,&quot;好女不出门户&quot;、&quot;女子无才便是德&quot;等说教,把青年男女间的往来生生切断,使男女间正常的恋爱变成不可能的事情。&quot;三媒六证&quot;、&quot;八字相合&quot;是成就婚姻的唯一标准和渠道。</h3><h3>媒人这一行中,从业者男女皆有,但向来是中年妇女为多,因为她们出入人家宅院方便,与做父母辈的人也好沟通。透渔女人一要聪敏练达、通晓人情世故;二是且脚勤侠、不辞辛苦;三要能说会道、条理分明;第四,还要有一些经济头脑,在双方过礼下定之类的交割上,能把握公允适度,皆大欢喜。另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信誉、口碑好。凡经其撮合的婚姻,夫妻和美,儿女盈床,家和业兴,姻亲益彰,自然会引来更多的生意。如果只为了中间得利,而花言巧语,欺编握合,必然会引起四邻非议、道路以目。这样,她的生意经也就念不下去了。尤其在中国的农村,十里多同姓,百里亦攀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依媒人行里的话说&quot;指东说西、瞒天欺地、损阴害德的事情,给我们个金山也是橄不得的。碧霞天君是我们的心神,观音菩萨是我们的供神,送子娘娘是我们的护神。这些神灵都在看着我们,如有一丝欺心之处,都会记在账上,我们一辈子也是还不清的。&quot;</h3><h3>&quot;古人云:舌有三寸,妇人是之,乃会腐,肉会遗,舌不烂矣,吾等原不信,今日有幸见之,始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实乃百闻不如一见最佳例证,甚谢!&quot;这是言情小说&quot;穿越&quot;相关的开山之作,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里面,女主角讽刺一个媒婆兼老鸹的话。民间也有不少俗谚心讽媒人:如&quot;媒人口.无量斗&quot;,&quot;十个媒人九个说&quot;,&quot;无说不成媒&quot;等。但是说归说,待儿女大时,依然要请媒人上门,请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们去攀亲择例。总之,在旧时代的三百六十行中,媒人是很重要的一个行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