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郭玉民</h3><h3>摄影地点:疆藏之游沿路</h3><h3>摄影日期:2017年5月</h3><h3>摄影器材:尼康D810</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驼羊</h3> <h3> 本次出游,我们有幸看到了很多国家级的保护动物,有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鹊鸭(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棕头鸥(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斑头雁(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驼羊、绵羊、野山羊、松鼠、地鼠、沙漠蜥蜴、啄木鸟及其他鸟类。这些高原精灵特别可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藏羚羊(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h3><h3>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印度拉达克地区。</h3><h3> 1999年中国西宁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在西宁召开,来自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尼泊尔、英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们经过深入讨论和充分酝酿正式发布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的《西宁宣言》。这份宣言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国际间合作打击盗猎藏羚羊、制止藏羚羊绒制品非法国际贸易活动的局面初步形成,这对保护藏 羚羊资源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藏羚羊的保护级别:</h3><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h3><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h3><h3>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h3><h3>列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在没有许可情况下禁止狩猎和贸易。</h3><h3>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尔地区外特殊情况外,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藏羚羊贸易也是明令禁止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br /></h3><h3> 野驴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国外见于蒙古。又名蒙古野驴、赛驴,大型有蹄类动物,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野驴属典型荒漠动物,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h3><h3>中文学名:野驴</h3><h3>拉丁学名:Equus hemionus</h3><h3>别称:蒙古野驴</h3><h3>界:动物界</h3><h3>门:脊索动物门</h3><h3>英文名:Asiatic Wild Ass(onager)</h3><h3>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国外见于蒙古。</h3><h3><br /></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野驴,又名蒙古野驴、赛驴,大型有蹄类动物,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h3><h3> 野驴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牦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野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h3><h3>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牦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野牦牛的保护级别:</h3><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h3><h3>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牦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牦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牦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绵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彩松鼠</h3> <h3>三彩松鼠</h3><h3> 背部与尾巴为深红褐色,由两颊到侧面有条状白带,前肢与腹侧为黄褐色,腹部为白色。在毛色普遍朴实单调的松鼠中,是较低华丽的一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彩松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松鼠</h3> <h3> 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中的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匀称灵活的身体。根据生活环境不同,松鼠科分为树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与其他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又被合称为松鼠形亚目。全世界近35属212种,中国有11属24种,其中岩松鼠和侧纹岩松鼠2种是中国特有动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松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松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地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漠蜥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沙漠蜥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沙漠蜥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沙漠蜥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棕头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3> <h3><br /></h3><h3> 棕头鸥(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是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淡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其余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颈白色,眼后具一暗色斑,其余和夏羽相似。</h3><h3> 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10月后,除极个别外,绝大部分鸥集群南飞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海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棕头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3> <h3>棕头鸥的保护级别:</h3><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4]</h3><h3>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棕头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斑头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3> <h3> 斑头雁(学名:Anser indicus)是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 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分布于中亚、克什米尔及蒙古国,越冬在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中国云南等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斑头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3> <h3>斑头雁的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3]</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斑头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啄木鸟</h3> <h3> 啄木鸟科(学名:Picidae):是鸟纲鴷形目的1科,约有221种。体长 90~560毫米。该科鸟类头亦大,但颈较长,嘴强硬而直,呈凿形,舌长而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3或4趾;尾呈平尾或楔状,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共有约34属221种。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均可见到。啄木鸟可以在树上凿孔钩虫,它的嘴巴又长又尖又硬,能一直插进坚硬的木质部,舌头又长又细,长了许多倒刺,表面布满一层粘液,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害虫钩出来。主要吃隐藏在树干内部蛀食的天牛、透翅蛾、吉丁虫等害虫。被称为"森林医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鹊鸭</h3> <h3> 鹊鸭(学名:Bucephala clangula)中型鸭类,体长32-69厘米,体重0.5-1千克。嘴短粗,颈亦短,尾较尖。雄鸭头黑色,两颊近嘴基处有大型白色圆斑。上体黑色,颈、胸、腹、两胁和体侧白色。嘴黑色,眼金黄色,脚橙黄色。飞行时头和上体黑色,下体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雌鸟略小,嘴黑色,先端橙色,头和颈褐色,眼淡黄色,颈基有白色颈环;上体淡黑褐色,上胸、两胁灰色;其余下体白色。主要栖息于平原森林地带中的溪流、水塘和水渠中,尤喜湖泊与流速缓慢的江河附近的林中溪流与水塘。泳时尾翘起。白天活动成群游泳在水流缓慢的江河与沿海海面,边游边不断潜水觅食。善潜水,一次能在水下潜泳30秒左右。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蛙以及蝌蚪等。分布于北美北部、西伯利亚、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等地。<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鹊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鹡鸰</h3> <h3>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