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育鹏小学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军委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原空军通讯团整编,驻扎在安定门外的四大队迁往回龙观通讯团团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后,这里的部队营房交给空直机关育鹏小学,学校规模是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完全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育鹏小学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位于船板胡同的民航子弟小学,同年9月更名为空军直属机关政治部育鹏小学。1955年1月又将太平路一号院划归育鹏小学,做为小学永定路分校。于此同时,抽调二十几名现役军人充实到学校 ,加强育鹏小学的教学和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为便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吸纳更多的孩子入学,在老育鹏小学基础上扩大规模已事在必行,便分别将原来的船板胡同10号的育鹏小学和永定路分校两处合并迁入安定门外甘水桥原通讯团四大队驻地。因这里原本不是专为学校盖的房子,士兵宿舍等大一点的房子作为上课的教室,对营房其它建筑也做了一些必要改造,以适应教学和生活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立空军子弟学校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子们的学习、日常生活等全部管起来,学校既要教还要养,尽量不让家长操心,让家长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空军工作中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队子弟大都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进入子弟学校又过集体生活,与社会接触少,思想普遍比较单纯、直爽、真诚、向上,也存在着较强的优越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后来进入社会后易脱离群众,易受挫折,容易吃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5年起,学校的隶属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育鹏小学从原空军机关领导转交到地方由东城区教育局领导,同时招收了部分地方居民子女入学。他们不和住校的同学一起吃饭,因为离家较近都是走读,平常从西门出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之前,位于西郊公主坟空军大院建成后,有部分学生分流至院内的育鸿小学就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学校的教职员工,除个别住家离学校近的老师外,全部住校。平时学校开教职工会议,都要在学生睡觉之后(晚上8点以后,安排好值班的老师)。每逢周六午饭后,操场上就陆续停进各种接学生回家的车辆,以大轿车为主也有一些中吉普或其它汽车,偶尔会有一两辆小车。下午学生回家了,老师们才能离校。而星期日下午学生返校前,老师们已经返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时早晨,学生起床,老师就已经站在宿舍门口。到晚上学生们熄灯睡觉了,老师才能离开。周末学生大都离校,但还有些父母在外地的学生仍留在学校,所以学校领导、生活老师要轮流值班,可见,那时对老师的要求严格,学校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军队转业下来的,组织纪律性强工作责任心也很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育鹏小学全校各年级学生共约600余人,教职员工一百多人。比例大约是6 :1,而在一般的学校为14或15:1 ,除去寄宿制的原因,这也属于比例比较小的。所以,文革一开始就有舆论说育鹏小学的这种状况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是培养修正主义的温床而受到批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实已停课。老师们卷入文革的运动,学生们停课离开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在复课闹革命的要求下,学生们自动转到了各自居住地上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9月,育鹏小学完全转为教育局下属单位,教职员工一分为二,一部分低年级老师去组建了和平里第九小学,一部分高年级教师留在原地编入新成立北京市育鹏中学,不久又改编为北京市145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育鹏小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下图片资料系根据学校原貌电脑合成,但位置准确,图像真实可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大门向东开,一条200米的小路直通安定门外大街。小路的南侧是卫戍区某部的一片农田,还有几间猪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路公共汽车在马路旁立有一块红色的站牌站名:“甘水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后,学校大门里的影壁涂成了红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右边的那排教室最后在里边上课的是六七届五年级四个班的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影壁上原来是白底红字,两翼分别是毛爷爷的:“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中间位置书写“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几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排平房从右至左,分别是五年级一班到四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饭厅兼作礼堂,每周基本能保证在里边放一场电影。尽管是老片子而且经常有重复,但同学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对于当年匮乏的文化生活,那就是盛宴!有时一些无聊调皮的孩子还会互相开涮。无中生有的说:今天晚上有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的啊!什么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片,“空军英雄李堂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有说“夜战白桥”的。接着就是一阵追逐打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更有甚者,有的高年级同学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嘿!晚上放电影啊!”“真的?”“当然真的,过来我告诉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着双手揪住小孩的两只耳朵一边操作一边念:“捏-拧-上-下-挤!”意思是《列宁上下集》。接着哈哈大笑,欣赏的看低年级同学捂着被摧残的通红的耳朵低声骂着跑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校的北半部,从右至左排列分别是东楼、锅炉房、澡堂、饭厅兼礼堂,再往后是教职工宿舍。可惜没见到南侧的楼和建筑。据知情的人说,育鹏小学原来的南楼以及南楼西边的小饭堂,练功房,音乐教室在文革中划给了大百科出版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礼堂的舞台,学校经常在这里举行一些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年级教室前面的活动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综合楼南面的操场,四周有沙坑和一些单双杠攀登架之类的器材。中间是足球场,这可是男生最喜爱的地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校能有这么大一块运动场,这在北京可是不多见,尽管不可能是塑胶和草皮地 ,膝盖和身上经常被磕的伤痕累累,但都乐此不疲。操场上,经常会有班与班之间的足球比赛 。育鹏小学校队在和平里地区和东城区那可是鼎鼎有名的强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旗杆和水泥台子前,是全校各年级师生集合接受训导的地方。每到这个时候个个都一脸的严肃。特别是一些心里没底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饭厅兼礼堂内部,当年全校高年级安排在里边就餐。小方桌和长条橙,坐八个人,用的是那种被磕的掉了瓷的、斑驳的、蓝花或绿花搪瓷盘子和小花碗。由桌长先将饭菜端到各桌,摆好碗筷。然后大家排队入座,桌长喊“开动”的口令方可动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东向西看综合楼(东楼)和五年级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校早一点的时候是篱笆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修了砖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生娃(六七届三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生娃(高年级)</span></p> <p class="ql-block">干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七届部分小男孩。里面有你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辛勤的园丁</span></p> <h3>背景是南楼</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音乐的李老师在教职工楼前(北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认识的师长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育鹏小学的传统保留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山公园游园,和国家领导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纪念章、歌曲集和节目单(秩序册)共三样。每位参加《东方红》演出以及后来拍摄电影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一套留作纪念。</span></p> <h3>毕业了</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育鹏小学的四位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左起是:方巩兰副校长、高剑光副校长、薛超校长、刘声送副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薛校长原是空军检察长(上校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副校长协助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校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方副校长主管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副校长主管行政,原是空政管理科长(少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的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背景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建立人民空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于49年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正式成立军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长、王弼任政治委员。当天,航空局在北平灯市口同福夹道7号开始办公。机关设作战教育处、航空工程处、民航处和情报科、供给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主席1949年7月10日致信周恩来副主席,提出建立空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各野战军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原军委航空局即行撤销,原航空局所有人员及业务工作全部交空军司令部。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空军领率机关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和军委航空局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空军主要领导成员,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13兵团政委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17军军长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11月11日又任命常乾坤为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长、王弼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工程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人民空军历经37年后,于1986年10月28日,经中央军委确定,1949年11月1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4月11日,刘亚楼向中央军委递交了建议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报告。5月9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6月19日,中国空军的第一支航空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团和1个强击团。飞行人员绝大部分是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员,还有少量国军起义飞行人员。教官有日本教官、苏联教官,飞机有英制、美制、日制,机种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人民空军初见雏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军委空军领导机关设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军领导机关成立之初设参谋部、政治部、训练部、工程部等四大部及干部局、财政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1月11日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原军委航空局撤销,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空军领率机关先后设参谋部(司令部)、训练部、政治部、工程部、后方勤务部、干部部等部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1月23日,根据军委电令,正在中南赣粤两省担负战勤保障任务的第四野战军后勤第6分部拨归空军建制,改组为空军后方勤务部(1960年4月后改称空军后勤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领导班子成员也最终确定:司令员 刘亚楼 (原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 );政治委员 萧华 (原四野十三兵团政委,因故未到任。半年后任总政副主任); 副司令员 常乾坤(原 军委航空局局长); 副政治委员 吴法宪(原四野十四兵团副政委) ;副政治委员 王弼 (原军委航空局政委 );参谋长 王秉璋 (原二野十七军军长);政治部主任 吴法宪 (兼 )干部部长 杨春甫(原四野五十一军政委); 训练部部长 常乾坤(兼);工程部部长 王弼(兼) ;后勤部部长 谷广善(原 四野后勤部运输部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批准成立空军党委。党委委员有: 刘亚楼,吴法宪,常乾坤,王弼,王秉璋,薛少卿,谷广善,杨尚儒,杨春甫,聂凤智,王集成,李世安,刘风,吕黎平,黄玉昆(等十五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增补刘锦平,刘震,徐德操,傅传作,周赤萍,罗元发,余立金,段苏权,漆远渥,曹里怀,吴富善,王辉球为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刘亚楼,吴法宪,常乾坤,王弼,王秉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增补杨春甫为空军党委常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亚楼为空军党委书记,吴法宪为副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5月,空军领导机关进行了整编,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军事训练部、学校管理部、工程部、军事订货部、修建部、后方勤务部、财务部、直属政治部、军法处。1956年2月,成立空军军事检察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空防合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2月21日,中央军委作出重大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5月17日,空军、防空军机关合署办公。刘亚楼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王秉璋、刘震、成钧、曹里怀、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参谋长王秉璋(兼)政治部主任王辉球,后勤部部长石忠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军区空军、防空军机关陆续合署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7月26日,防空军军种名称撤销。在中央军委(总部)的领导下,为适应空军建设和空军单独进行作战任务,要地防空作战的指挥。空军领导机关增设高射炮兵指挥部、对空情报兵指挥部(后改称雷达兵部)、探照灯兵指挥部等。原防空军部队、学校划归空军建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6月以后,领导机关做进一步调整,先后将财务部、修建部并入后勤部。订货部并入工程部。探照灯兵指挥部并入高射炮兵部。干部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并入政治部。先后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部和技术部。1957年月,司令部通信处改为通信兵部。1961年7月,技术部并入高射炮兵指挥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1966年5月,军委空军共设有11个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挥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直属政治部,以上均为空军机关的一级部,各司其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一级部各部首长称呼各自不同 ,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分别按惯例称作参谋长、主任和部长;一高指和二高指称司令员;雷达兵部和直政部称主任;其余工程部等职能部称部长,各部下设二级部或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精简整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9月,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适当归口、减少层次、裁减人员的原则实行精简整编,空军直属机关由11个部整编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各军区空军机关相应调整机构设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军委空军机关、军区空军机关增设航空工程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空军领导机关确立了四大部体制: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航空工程部(后改为技术装备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在北京东郊民巷一片西洋建筑 ,是已被我国收回原先的美国兵营(上图),这时划给了刚刚组成的我人民空军的司令部、政治部等部门,作为空军的首脑机关指挥我们雏鹰凌空展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院(下图)的原使(领)馆里的五栋洋楼则拨给我外交部领导人做办公和栖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 年 5 月 14 日,毛泽东主席在事前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带着身边秘书胡乔木和警卫叶子龙二同志来到东交民巷22号的空军机关视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见到了一个没有任何准备和一点表面装饰的空军机关真实的办公情况,司、政机关利用美国兵营的旧房子、旧礼堂办公秩序井然、军风端整、朴实无华,工作、生活严肃紧张,办公用的信封都是正面用过翻过来再用,办公的电话明示不办个人私事,毛主席感慨的对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经济正在恢复,我们还要买人家的飞机,保证抗美援朝的胜利,但是建设空军的钱还是舍的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国庆后,空军机关大院在西郊什邡院初步建成,1960年司政及其它各部机关正式迁入复兴路14号新址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军后勤部机关则在位于东城区北锣鼓巷99号办公。这里原先是空防合并前防空军司令部的驻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