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马峰的历史往事

蓝鸟在飞/诗人摄影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1日,我们10人(其中有两位女性)自驾两辆丰田霸道越野车从西安出发,开始了经青藏线和新藏线的跨越之旅,我们先后去了珠峰,希夏邦马峰,经过西藏的阿里,穿越了数十座5000 米以上的高山和冰川大板,终于到达了新疆地区的南疆喀什后,又去了北疆喀纳斯,于当年的国庆节前夕安全地返回了西安,时间长达一个月。</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记录的是我们在路过希夏邦马峰时的一段回忆。</p><p class="ql-block"> 早上九点左右,我们在世界第一高峰珠峰完成了摄影后,便驱车离开了珠峰大本营,沿着惊险难行的山路向着聂拉木的方向奔去。前行约200多公里后,在公路前方右手的方向有一条往右拐弯的地方,有一条简易的沙石路便是通往我们这次要去朝拜的希夏邦马峰。</p><p class="ql-block"> 从拉萨乘车沿中尼公路经过江孜、日喀则达协格尔,行程670公里。再西行经定日门哈墩约138公里,继续西行50公里后南下,沿简易公路行20公里即可到希夏邦马北麓。</p><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2日,许竞、王富洲、张俊岩、邬宗岳、陈山、索南多吉、成天亮、尼玛扎西、多吉、云登等10名中国登山队队员首登希夏邦马峰。标志着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已全部被人类踏足。</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新西兰高山俱乐部9人,分三批登上了希夏邦马峰的东卫峰--海拔7703米的摩拉门青峰。</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11人,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西北方向海拔7292米岗彭庆峰。</p><p class="ql-block"> 1987年9月18日,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波兰人库库齐卡(Jerzy Kukuczka)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7年。</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p><p class="ql-block">1995年,一支西班牙登山队打破传统路线的唯一性,从南坡登顶成功,并命名为“菲哥瑞斯路线”。</p><p class="ql-block"> 1999年10月5日,美国最为伟大的登山家ALEX LOWE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p><p class="ql-block"> 2001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五名队员在希夏邦马西峰(海拔7292米)同样因雪崩遇难。</p><p class="ql-block"> 2001年9月21日,韩国登山家NM hong-Gil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2年,他是世界上第9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p><p class="ql-block"> 2004年,法国著名登山家拉法尔(Jean-Christophe Lafaille)沿希夏邦马峰南坡单人登顶成功,这是喜玛拉雅山区历史上第一位以阿尔卑斯式在冬季、无辅助氧气支持下进行的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中国2009希夏邦马峰登山队6名队员全部成功登顶。</p><p class="ql-block">2002年山难</p><p class="ql-block"> 2002年8月7日,攀登希夏邦马西峰的北京大学登山队的5名学生——林礼清、杨磊、卢臻、雷宇、张兴柏,在冲击顶峰途中遭遇雪崩,全部遇难。</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新西兰高山俱乐部布鲁斯等9人,分三批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东卫峰——海拔7705米的摩拉门青峰。</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森本陆世等11人,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西北方向的岗彭庆峰(海拔7292米)。</p><p class="ql-block"> 从1980年~1990年10月间,先后有17个国家的19个队计107人登上了这座山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经历了这次新藏线的穿越之旅后,我感悟出了摄影人创作的道路是何等的艰辛和苦难。同时我也为那些刚拍了几天拍纱摄影的小匹孩,就以为拉几个漂亮的女模特拍几套婚纱照,然后再Bs一下,挣点小钱就能成为大师啦。这种志高气扬的论点真是可笑,显示出其无能而又贫血的本质来。</p><p class="ql-block"> 摄影只有走进生活中,体昧生活给予你的磨练,在大自然的风雨中行走才能拍出好片来。我真不希望我走向这种岐途,我也不希望我的群友们也被欺骗,走上这种岐途。</p><p class="ql-block"> 商业摄影的目的是为金钱服务的,请别以艺术的名义去行骗,来蒙蔽那些善良的初次踏上摄影初学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夏邦马峰为什么没有被划作中尼边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希夏邦马峰距离现定边界4公里而被划入中国境内,东侧的卓奥友,珠峰,洛子,马卡鲁都被作为中尼分界点,是什么原因在划界的时候没有选择希夏邦马作为界峰呢?</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原为中国属国。清初,尼藏干戈起,清廷派福康安率师入尼,尼请降,五年一贡,直至民国。据说当初五族共和时还请尼加入,因英人阻碍,事遂寝。</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中尼建交,1963年中尼划界。划界争议之处有两处:其一珠峰归属,其二诸交界山口归属。</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 双方当时只对珠峰感兴趣,希夏邦马并不被涉及在谈判的主要内容中。</p><p class="ql-block"> 中尼边界是指中国同尼泊尔的边界。西起强拉山口,东至江山峰,边界线全长1415公里。该边界是1963年两国政府根据196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共同划定的。1978-1979年两国政府对中尼边界进行了首次检查。关于珠峰的归属,这是谈判的简单过程</p><p class="ql-block">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中方历来的地图都是在中国境内;而尼方地图划在珠穆朗玛峰山峰之上。而关于几个山口,双方地图上的位置也存在差异。好在这些都是高寒无人区,且面积也很小,合计争议的面积也只有约26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从发展和维护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出发,我国领导人表示,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涉及民族的感情问题,划入尼方,中国人民不会同意;划入中方,尼泊尔人民也不会同意,那就一半一半,山峰的北边划入中国,山峰的南边划入尼泊尔;至于顶峰部分,也就几平方米的面积,也是一半一半,不方便立界桩,那就用文字写在纸上。对几个山口的位置,根据实地勘察,有利双方实地管理,友好的确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双方签订《中尼边界协定》,边界谈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1961年10月,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应邀访问中国,并出席《中尼边界条约》的正式签署仪式,使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获得了永久的全面的解决。1963年1月,两国签订《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完成了永久性界桩的建立任务,标定了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线。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希夏邦马峰不涉及中尼两国的民族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登山家亚历克斯-洛威的遗孀詹妮,上周五在一一份声明中说,亚历克斯-洛威和摄影师戴维-布里奇斯的遗体最近被发现,他们已经确认了就是洛威和布里奇斯本人。1999年10月,两人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p><p class="ql-block">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第14位。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马拉雅山脉著名的高峰之一。</p><p class="ql-block"> 希夏邦马峰地区气候变化无常,藏语“希夏邦马”即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之意。截止2003年底,希夏邦马峰仅仅有201人次的成功登顶,同时还有19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9年10月5日,美国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亚历克斯-洛威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当时洛威40岁,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29岁的摄影师戴维-布里奇斯,但两人的遗体一直没有找到。当时他们之中的第三个伙伴康拉德,成为幸存者。</p><p class="ql-block"> 最近,来自德国以及瑞士的登山者戴维和乌里-斯特克,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发现了洛威和布里奇斯,两人被蓝色的冰川掩盖,部分冰川融化后让戴维和乌里-斯特克发现了他们。戴维和乌里-斯特克描述了他们所穿的衣服和背包的颜色,得到康拉德洛威遗孀詹妮的确认。</p><p class="ql-block"> 詹妮在2001年嫁给了洛威以前的同事安可,安可承担起抚养他们之前的三个孩子的重任。詹妮在声明中说:“16年过去了,他们终于被发现,我们感到非常感激。”詹妮与安可一家目前住在蒙大纳,他们共同管理着一个以亚历克斯-洛威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作者简介:蓝鸟,原名李晓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与胡宽等现代派诗人在西安涉足于现代派诗歌创作。1988年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与诗人俞心樵相识成为好友,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游学,举办诗歌朗诵活动,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h3><div> 1986年受邀赴陕北参加陕西作协诗歌委员会的第一届黄土地诗会,由老诗人田奇,闻颖带队,由当时活跃在陕西诗坛的青年诗人商子秦,渭水,高建群,杜爱民,蓝鸟,张晓梅等参加研诗会。1983年,蓝鸟在西安创作完成长诗"太阳下的世界",1988年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新诗潮大选»,出版个人诗集«追太阳的人»。1986年其长诗"中国太阳"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发表后,荣获1986年度西安文学奖。其诗散于在"诗刋","星星","长安","延河","文学家","长城"等全国各大报刊杂志。</div><div> 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进入文坛从亊报告文学创作,其作品有"中国,你怎么啦?","梦瑩八水绕长安",中国反骗税备忘录","舰队司令"等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巜中国企业家改革大潮丛书》,巜城市博览》杂志,《税收与社会》杂志等。</div><div> 其长诗巜六月雪》,巜写信的年代》,巜怀念大师》,巜太阳的旋律》等百余首被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艺术家配音朗诵并播出。</div><div> 上世纪九十年代,蓝鸟转向摄影创作。其摄影作品"西安大爆炸"在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2000年春与胡武功,苏智,秦岭,安永灿等七人在西安举办"千禧年联展"。2014年在尼泊尔举办"喜马拉雅的风"个人摄影展。其作品"世界屋脊"获第十五届陕西艺术年展优秀作品奖。其作品"黄土地的葬礼"陕西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大展二等奖。</div><div> 2016年涉足微电影创作,其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在全国彩视微电影大赛》中获一等奖奖杯。微电影作品 巜唐陵古镇袁家村》在"全国美丽乡村随手拍"大赛中荣获第五名。</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