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孩童时的我特别爱看戏看电影。那时农家的经济一般都很拮据,日常家庭开销还紧巴巴的,所以大人也无闲钱给孩子去看戏看电影了。孩子们想方设法逃票,凡靠逃票入场看戏看电影的,在乡下统称看“白戏”。</h3> <h3>只要一听说附近小镇上演戏或放电影,晚饭过后我就邀一批村童,跟父母打过招呼后就直奔小镇而去。其实,我们这些顽童身上没有一分钱,纯粹是想去看“白戏”,正儿八经去看戏看电影的人们,有的肩扛长凳,有的肩扛骨排凳或靠背椅。那时乡下没有影剧院,一般都是借学校的操场,人们只能看露天影剧,带上凳子早点入场,就可以坐在前面,即使去晚了也能在后面站在凳子上看。我们这些想看“白戏”的顽童不必带凳子,因能否混进去还是个未知数。</h3> <h3>约在开场前一小时,学校的大门口一边在卖票,一边在凭票入场。收票人在门口两边一字儿排开,中间留条通道,有票的人在入场,无票的大人孩子则站在边上起哄。众目睽睽之下,有的大人认识收票人,只扔一二支香烟便大摇大摆地无票入场了,原来看戏也时兴走后门,我们只能站在边上干瞪眼,敢怒而不敢言。有些收票人是镇上的二流子,我们也认识,但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根本不敢在他们面前老三老四,弄不好要吃巴掌的,因此我们也只能乘机和兴,别人起哄我们也起哄。有时瞅个空儿,大家一使劲,呼啦一下就能冲进去一帮子人,收票人慌乱中顾了外面顾不了里面,但这样的机会毕竟不多还要冒风险。一旦被抓住,轻则被逐出去,重则还要挨顿揍,那时不讲什么罚款,再说逃票者身上都没有钱。</h3> <h3><br></h3><h3>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在入场口等一会,如无机可乘,就绕过门口跑到操场的围墙外,凭借夜幕的黑暗,搭人梯上墙踩点。我们知道,围墙里面是十步一岗八步一哨,但在墙外根本不知道墙里的岗哨在何处?于是拉开距离选几个点,每个点先上去一人,上去的人坐在围墙上,如此处有岗哨,马上会有人大声呵斥,如无动静,我们就接二连三地越墙,溜进场后,心中的喜悦自然溢于言表。然后,互相询问一下,还有谁没进来?于是,我们又会派一人去门口,跟收票人说好出去有事,实际上是出去联络未进场的同伴,如此这般介绍越墙经验,再来个里应外合,待小伙伴们都入场后才罢休。用此法无票都能看上囫囵戏,一般也只是开头看不到,如门口看得紧混不进去,越墙又溜不进去,那就只能看看“放趟戏”了。等戏或电影演了一半后,收票人撤去后就可以自由进场了,这就叫做“放趟”。看一半或只能看个结尾是常事。尽管这样,我们的心里也总是美滋滋的,我们觉得“放趟戏”看着来劲,因戏或电影到大结局时场面都很精彩。</h3> <h3>在乡村度过的孩童时光,采用挤门口,翻墙头看“白戏”,无可奈何时等看“放趟戏”的次数可谓不计其数,看过的什么影剧大都忘掉了,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数电影《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了。如今坐在家庭影院就可一饱眼福,想看什么放什么,乡下也都有室内影剧院。儿时看“白戏”的经历,让我永远难以忘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