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善本康熙四十年版《芥子园画传》。描摹传神,镌刻精工,刷印神巧,完全地保留了原画作的神韵。

东风

<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是学习中国画技法的重要入门书,是我国古代版本最多、印数最大、影响最巨的画谱,是古代彩色套印技术的典范,堪称我国古代画谱的巅峰之作。问世三百余年来,《芥子园画传》成为无数学子步入画坛的启蒙书。该书最早于康熙年间刊行,其间有诸多版本面世,正是在变化及演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容,《芥子园画传》才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饾版套印本历史中,除《十竹斋书画谱》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包含内容最丰富的就是清初的《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又名《笠翁画传》,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于流传时间长,翻刻临摹的次数多,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芥子园画传》已失去了初版的真貌。《芥子园画传》初版共三集,我曾在国家图书馆见过,《芥子园画传》二、三集的初版,在上海图书馆见过初集的初版,与现在普遍发行的版本相比较,差距很大。下面就我所见到的《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的初版依次叙录并给出评述。</p> <p class="ql-block">有关《芥子园画传》初集初版的体裁简介如下。凡五卷,五册,白口四周单边,版心高23.6cm,半页宽14.4cm,单边框,版心上方有鱼尾。第一册卷一卷首有李渔序,五行,十二字,十三页。"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已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署名之后,有二印。接着是"青在堂画学浅说",四十一页,有文无图,九行,二十字;第二册卷二,"树谱"四十一页;第三册卷三,"山石谱",四十五页;卷四第四册,"人物屋宇谱"四十七页;第五册卷五,"摹仿诸家画谱",四十一页。卷二、三、四多为单色水墨,卷五用棕、蓝、绿、黄、红、五色套印,后有武林陈扶摇跋语,现藏上海图书馆。《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后版常被误作初版,而《二集》、《三集》就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是因为现存《初集》初版很少,如果不是有幸能见到的人,否则很难分辨出两种版本间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二集菊谱》,上册内容为画菊浅说十二则,画菊起手平顶长瓣花五则,高顶攒瓣花六则,攒顶尖瓣花五则、抱心尖瓣花五则、层顶亚瓣花四则、攒心细瓣花五则、点墨叶式十二则、勾勒叶式四则、花头生枝点叶勾筋式四则、勾勒花头枝叶式十一则,画法为白描勾勒;下册王蓍做序,二十幅图,全书共计四十二页。《芥子园画传》二集四册,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从再版次数和销售数量上看,</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可以称为中国画的绘画圣经。</p><p class="ql-block">以明李流芳课徒画稿为基础,</p><p class="ql-block">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木版彩色套印,</p><p class="ql-block">当时只出版了初集的"山水树石集"5卷;</p><p class="ql-block">在"芥粉"的呼吁下,之后的200多年,</p><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陆续出版了第二、三、四集,</p> <p class="ql-block">李渔好吃,好玩,好色……</p><p class="ql-block">总之,什么都好讲究。</p><p class="ql-block">他喜欢游山玩水,</p><p class="ql-block">但每次都觉得不尽兴,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原因是那个时候既没有相机,</p><p class="ql-block">他自己也不会画画。</p><p class="ql-block">看别人画还不如自己能画,</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就指导自己的女婿,</p><p class="ql-block">纠集了几位画画的朋友,</p><p class="ql-block">编辑出版了一本画画入门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按照当时的惯例,</p><p class="ql-block">书名取自他在南京的</p><p class="ql-block">一处私家园林的名字芥子园,</p><p class="ql-block">叫《芥子园画传》,也叫《芥子园画谱》</p><p class="ql-block">《笠翁画谱》、《笠翁画传》等等。</p><p class="ql-block">取"芥子纳须弥"之意。</p><p class="ql-block">"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p><p class="ql-block">意谓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p><p class="ql-block">人的小小头脑其实比整个世界还大。</p> <h3>饾版套印本,即把版面不同的颜色部分,雕成一块块的小版,依次逐色套印,拼砌嵌合,有如饾饤。</h3> <h3>在这些彩色印本中,饾版套印本是中国彩色印刷技术发展到最完善阶段的产物。在这项技术出现以前,插图多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而&quot;饾版&quot;的特点是没有黑色轮廓线条,用木版直接印出各种颜色图形,每色的深浅有差别。②这种印刷技术使我国彩色版画的印刷达到了高峰。本文所介绍的《芥子园画传》就是最值得注意的饾版套印本之一。</h3> <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初集初版之后,在王概画传二集合编序言中写道:"今忽忽历三十余稔,翁既溘逝,芥子园业三易主,而是编遐迩争购如故。即芥子园如故,信哉画以人传,人传而地与俱传。且复宇内嗜者尽跂首望问有二编与否。沈子因伯乃出其翁壻藏弆花绘虫鸟名隽诸作,束若牛腰,俾余暨宓草司直两弟经营临写。余叹其不掩鄙野姓字,尤缔交数十年来初终无间,各各发白齿落,相与重理旧绪有足多者,遂为编定。而仍标曰芥子园画传。"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人们争相购买《芥子园画传》的情景,在初集出版之后,由于此书在当时很受欢迎,来购买的人都翘首企盼能有二三集出现,所以芥子园在康熙四十年又出版了二三集,此书编辑完之后,王氏三兄弟也都发白齿落了,可见所费心血之多。《芥子园画传》除了王伯敏所说的11种版本外,另外还有若干种,⑤各版本印数,不可胜数。诸多版本出现的原因是乾隆年间,芥子园甥馆出版社又向各地出让了版权,书店全部开版印刷,从此之后《芥子园画传》出现了很多翻刻本。比如金陵的文光堂、同文堂,金阊的文渊堂、书业堂,姑苏的经义堂、赵氏书业堂、三多斋等版本,就属于这种情况。⑥但具体是芥子园转让版权之日,还是某个时候集中出版,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而且版本的异同情况极为复杂。1818年书商又把清代画家丁皋的《写真秘诀》杂凑《晚笑堂画传》等图谱编成人物集,假托为《芥子园画传》,第四集刊刻行世。光绪十三年(1887)时,由于原版翻刻的已经不清晰,而求购的人又很多,于是张熊(海上三任之一)的弟子巢勲便临摹了前三集,但由于是石印本,颜色缺少变化。现在我们见到最多的《芥子园画传》全四集,是1960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巢勲临本的影印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在1689年出版之后,流传极广,版本甚多,后人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关于它的艺术成就,虽有多篇论文述及,但仍觉不够充分,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套印技法,芥子园从刻书的品种看与明代晚期十竹斋书画谱颇有渊源,与十竹斋一样采用了套印技术,特别是初集第五卷。虽然印刷的技巧已不能与十竹斋相比,但在经历了明清的战乱之后,李渔的芥子园显然意在复兴已经衰落的技术,到了二集出版时(康熙四十年),技艺已经大增,紧接着出版的第三集已成了清代彩印本的典范,标志着套印版画的又一次复兴。(二)编辑体例,《芥子园画传》编辑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将插图和文字完美结合,不仅文字汇聚了古代画论技法的精华,插图也采用历代各家技法之长,而插图和文字的互动更加符合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体现了编辑者的良苦用心。简言之,它汇聚了多种成就,美术史家王伯敏评价,"250年以来,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巨大影响的画谱,史无前例"。这也是对《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画美术教育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从1689年到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此书已得到了海内外美术史家高度的重视,在日本学术界曾有《芥子园画传月报》专刊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画的发展与传播,还是对中国套色印刷的发展来说,《芥子园画传》的贡献都是巨大的。</p> <h3>参考文献:</h3><h3>①⑦ 范景中《套印本和闵刻本及其〈会真图〉》,新美术,2005年第4期。</h3><h3>② 钱存训《中国纸和文化印刷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h3><h3>③ 王概《芥子园画传》五卷五册,康熙十八年李渔刻套印本签条做此。</h3><h3>④ 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二集》八卷四册,康熙四十年芥子园甥馆刻套印本。</h3><h3>⑤⑧ 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h3><h3>⑥ 古原宏伸《芥子 园 画 传 初集解题》,《中 国 画论の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平成十五年。</h3> <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三集》与前两集装裱方式不同,前两集都是线装,而此集采用的是蝴蝶装。版心高23cm,半页宽14.4cm,版心中间无鱼尾,共两册。此谱经郑振铎先生收藏,前有郑振铎手书藏书题跋,并钤有其印,经重新装裱之后,非常精美,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谱分为草虫花卉谱与翎毛花卉谱,草本花卉图谱共二十幅。此谱编次条理清楚,多为白描,细线勾勒,有一两页花叶上有淡墨,造型逼真。全书共计39页。青在堂草虫花卉谱下册为成式四十帧,图40幅,用绿、棕、黄、蓝、红五色套印,一幅之中至少有两到三种颜色。画法大多属于工笔淡色花卉,只有水仙一图用没骨法,花瓣白描勾勒,花瓣尖处是印刷后手工填色。全书共计44页。</p> <h3>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20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h3>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国家图书馆所藏《芥子园画传》的十几种珍贵中外文版本,详细梳理了《芥子园画传》的源流脉络。展览还展出了20世纪以来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艺术家基于传统的创造,以及当下艺术家在传承中演进的中国画作品,甚至还展出其他媒介材料和不同形态的当代艺术作品。</p> <h3>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芥子园画传》的意义是在传播中不断凸显的。作为纸质文本,其产生和流传又以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前提。17世纪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盛期,特别是饾版套印技法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书籍的精美程度,也推动了画谱的传播。《芥子园画传》被多次增补、临摹、再版,甚至翻译成外文流传海外,其内容也在传播中不断丰富。此次展览详细梳理了《芥子园画传》的源流脉络,展出了国家图书馆藏的众多珍贵版本,是一次很好地亲近传统艺术、认识其价值的良机。</h3><h3>  </h3><h3>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明年4月。 </h3> <h3>《芥子园画传》中囊括了画理、山水、</h3><h3>花鸟、人物及其种种的画法与技巧</h3><h3><br /></h3><h3>《画传》分为三辑,分别为:</h3><h3>山水卷,梅兰竹菊卷,翎毛花卉卷。</h3><h3>每一部分又分为画论、图解、画式三部分。</h3><h3>画论是文字讲解;</h3><h3>图解是各类文人画画法的图解;</h3><h3>画式是各家风格图例。</h3><h3>此书不仅在当时备受追捧,</h3><h3>直到今天,依然是不可超越经典。</h3> <h3>《芥子园画传》的产生,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和贡献是无法磨灭的,300多年来覆刻重刊数十次,至今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推崇,我国许多近现代的着名画家,如齐白石老人,自幼即以《画传》作参考,接受系统的基础训练。此书问世后很快就传到了海外,在乾隆间还出现了日本翻刻本,对浮世绘等日本近代绘画产生深远影响。</h3> <h3>芥子园是清初着名剧作家、名士李渔金陵别墅之名。李渔为明代遗臣,入清后绝意仕进,优游于山水亭榭之间。其才气既高,复以不擅绘事为憾。谓&quot;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quot;。时渔婿沉心友经营芥子园甥馆,刊行图书,遂以明末画家李流芳所绘册页为基础,延山水画名家王概增辑编次,三易寒暑,于康熙十八年书成,意在使&quot;世间爱山水者,皆有山水之乐&quot;。是为初集。初集刊行后,颇受欢迎,一时纸贵。李渔称此集&quot;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quot;其艺术价值不言自明。李渔谢世后,芥子园三易其主,然遐迩争购如故,沉心友见状,出其翁婿所藏花卉虫鸟、名隽诸作,不惜重费,请王概及其同为名家的兄弟王蓍、王臬&quot;重理旧绪&quot;、&quot;经营临写&quot;,钱塘画家王质、诸升等襄助其事,完成二集、三集,并于康熙四十年同时梓行。</h3> <h3>《芥子园画传》是继《十竹斋书画谱》之后用饾版彩色套印的又一部大型画谱,初印本用开化纸,五色饾版套印,浓澹深浅阴阳向背,不失原稿色泽神态,色调绚丽夺目,气韵自然生动,&quot;一幅之色,分别后先,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一版之工,分别轻重,有印至移时者&quot;,代表着清代前期凋版彩色印刷的高峰,在我国印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称之&quot;初印本用开化纸套色精印,绚丽夺目。此书为画学津梁,初学画者多习用之&quot;。</h3> <p>  芥子园系清初著名剧作家、名士李渔金陵别墅之名,李渔,字笠翁,精谱曲,其《笠翁一家言》释芥子园之名为:“金陵别业,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自康熙十八年(1679)李渔迁居南京筑“芥子园”开始,当年出初集五卷,其中前四卷为单色水墨,卷五用棕、蓝、绿、黄、红、五色套印,其图镌绘极雅致,渲染精工,,后有武林陈扶摇跋语。套版印刷术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基本上为墨色。对于比较贵重 的书,或是第一次刷印,有时则选用红色或蓝色。这种印刷称之为单色、单印。套 版印刷则不同,它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其初,人们是在一块版上的不同部位 ,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严格地讲,这还不能算是套印,只能称之为“涂色。后来,即发明了将需要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刻成大小规格相同的版,逐次印到一张纸上。这种技术方法,才叫做套版印刷术,也称之为“整版套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籍,称为“套印本”。在套版印刷发明的初期,主要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以这种方法印出的书籍 ,称为“朱墨套印本”,或叫“双印”。到后来,进一步发展用三色、四色、五色来套印图书,根据用颜色的多少,印出的书被称为“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五色套印本”等。饾版是在一叶图上,用若干块不同的小版子,拼起来套印,古人称果盘中堆放各色水果为饾饤,故名饾版。工序复杂,一幅彩色图画,少则几块,多则几十块,不仅可以印出不同色彩,甚至能印出各色浓淡。前些年北京荣宝斋仍保留着这种工艺,所印名家国画作品,几可乱真。拱花是在刷印时,施加一定压力,使花纹凸起,画面具有立体感。另有一说,是用凹凸两块版叠加印制.在饾版套印本历史中,除《十竹斋书画谱》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包含内容最丰富的就是清初的《芥子园画传》了。《芥子园画传》又名《笠翁画传》,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芥子园画传》为中国画图谱,其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基本技法,浅显明了,便于初学。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箸兄弟等人编绘,每集首列画法浅说和歌诀,次诸家画式,最后为摹刻名家画谱。前三集刻于金陵(南京)李渔别墅芥子园,故称《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出版之后,流传极广,版本甚多,后人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关于它的艺术成就, ,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套印技法,芥子园从刻书的品种看与明代晚期十竹斋书画谱颇有渊源,与十竹斋一样采用了套印技术,特别是初集第五卷。虽然印刷的技巧已不能与十竹斋相比,但在经历了明清的战乱之后,李渔的芥子园显然意在复兴已经衰落的技术,到了二集出版时(康熙四十年),技艺已经大增,紧接着出版的第三集已成了清代彩印本的典范,标志着套印版画的又一次复兴。(二)编辑体例,《芥子园画传》编辑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将插图和文字完美结合,不仅文字汇聚了古代画论技法的精华,插图也采用历代各家技法之长,而插图和文字的互动更加符合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体现了编辑者的良苦用心。简言之,它汇聚了多种成就,美术史家王伯敏评价,“250年以来,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巨大影响的画谱。这也是对《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画美术教育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从1679年到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此书已得到了海内外美术史家高度的重视,在日本学术界曾有《芥子园画传月报》专刊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画的发展与传播,还是对中国套色印刷的发展来说,《芥子园画传》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如今,套印本已成为较稀少的“古董”多已收归国家图书馆,特别是一些流传较少的套印本,早已被国家定为善本。套印本除了资料内容外,其实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正因如此,才会受到藏书者的青睐。 套印术发明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白纸黑字(个别为红或蓝)的单色印刷。套印术的发明,使书籍不但有阅读的内容,更有一种阅读时赏心悦目的感觉。明代文学家兼画家陈继儒便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及套色印刷术称为印刷史上的三变。可见套印技术在印刷史上的地位。套印方法因工序复杂,技术要求严格,因而每版书籍印数非常有限,不像今天每版可印几万、几十万册,且可重复使用。古代许多套印书每版只能印几十部。在当时,套印书就因其刻印精良,彩图绚丽,形象逼真,而深受人们欢迎,并成为人们争相寻购且不可多得的版本。 1995年以后,古籍成为收藏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价格也是不断上扬。爱书人开始向精品上发展。套印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古籍版本,正不断为人们认识。目前,套印本在古玩市场上早已是难以寻觅之物,一部套印本。</p> <p>年代:</p><p> 芥子园系清初著名剧作家、名士李渔金陵别墅之名,李渔,字笠翁,精谱曲,其《笠翁一家言》释芥子园之名为:“金陵别业,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自康熙十八年(1679)李渔迁居南京筑“芥子园”开始,当年出初集五卷,其中前四卷为单色水墨,卷五用棕、蓝、绿、黄、红、五色套印,其图镌绘极雅致,渲染精工,,后有武林陈扶摇跋语。套版印刷术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基本上为墨色。对于比较贵重 的书,或是第一次刷印,有时则选用红色或蓝色。这种印刷称之为单色、单印。套 版印刷则不同,它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其初,人们是在一块版上的不同部位 ,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严格地讲,这还不能算是套印,只能称之为“涂色。后来,即发明了将需要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刻成大小规格相同的版,逐次印到一张纸上。这种技术方法,才叫做套版印刷术,也称之为“整版套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籍,称为“套印本”。在套版印刷发明的初期,主要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以这种方法印出的书籍 ,称为“朱墨套印本”,或叫“双印”。到后来,进一步发展用三色、四色、五色来套印图书,根据用颜色的多少,印出的书被称为“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五色套印本”等。饾版是在一叶图上,用若干块不同的小版子,拼起来套印,古人称果盘中堆放各色水果为饾饤,故名饾版。工序复杂,一幅彩色图画,少则几块,多则几十块,不仅可以印出不同色彩,甚至能印出各色浓淡。前些年北京荣宝斋仍保留着这种工艺,所印名家国画作品,几可乱真。拱花是在刷印时,施加一定压力,使花纹凸起,画面具有立体感。另有一说,是用凹凸两块版叠加印制.在饾版套印本历史中,除《十竹斋书画谱》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包含内容最丰富的就是清初的《芥子园画传》了。《芥子园画传》又名《笠翁画传》,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芥子园画传》为中国画图谱,其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基本技法,浅显明了,便于初学。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箸兄弟等人编绘,每集首列画法浅说和歌诀,次诸家画式,最后为摹刻名家画谱。前三集刻于金陵(南京)李渔别墅芥子园,故称《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出版之后,流传极广,版本甚多,后人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关于它的艺术成就, ,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套印技法,芥子园从刻书的品种看与明代晚期十竹斋书画谱颇有渊源,与十竹斋一样采用了套印技术,特别是初集第五卷。虽然印刷的技巧已不能与十竹斋相比,但在经历了明清的战乱之后,李渔的芥子园显然意在复兴已经衰落的技术,到了二集出版时(康熙四十年),技艺已经大增,紧接着出版的第三集已成了清代彩印本的典范,标志着套印版画的又一次复兴。(二)编辑体例,《芥子园画传》编辑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将插图和文字完美结合,不仅文字汇聚了古代画论技法的精华,插图也采用历代各家技法之长,而插图和文字的互动更加符合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体现了编辑者的良苦用心。简言之,它汇聚了多种成就,美术史家王伯敏评价,“250年以来,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巨大影响的画谱。这也是对《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画美术教育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从1679年到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此书已得到了海内外美术史家高度的重视,在日本学术界曾有《芥子园画传月报》专刊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画的发展与传播,还是对中国套色印刷的发展来说,《芥子园画传》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如今,套印本已成为较稀少的“古董”多已收归国家图书馆,特别是一些流传较少的套印本,早已被国家定为善本。套印本除了资料内容外,其实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正因如此,才会受到藏书者的青睐。 套印术发明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白纸黑字(个别为红或蓝)的单色印刷。套印术的发明,使书籍不但有阅读的内容,更有一种阅读时赏心悦目的感觉。明代文学家兼画家陈继儒便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及套色印刷术称为印刷史上的三变。可见套印技术在印刷史上的地位。套印方法因工序复杂,技术要求严格,因而每版书籍印数非常有限,不像今天每版可印几万、几十万册,且可重复使用。古代许多套印书每版只能印几十部。在当时,套印书就因其刻印精良,彩图绚丽,形象逼真,而深受人们欢迎,并成为人们争相寻购且不可多得的版本。 1995年以后,古籍成为收藏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价格也是不断上扬。爱书人开始向精品上发展。套印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古籍版本,正不断为人们认识。目前,套印本在古玩市场上早已是难以寻觅之物,一部套印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