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两度到过苏州的沧浪亭探幽访古,可谓是对沧浪亭情有独钟,我旨在从探访中感悟,中国古代文人出世与入世的人生哲学,因而对这个业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袖珍似的苏州园林,由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表象认识之后,渐渐有了更深一层的文化底蕴的感知,也由此触摸到了中国文人沧浪精神的历史脉动和不息的传承。</h3> <h3> 北宋时期力主新政的苏舜钦,得罪了保守派的权贵。一次进奏院祭神,他按常例将所拆的奏折废纸换了几个钱,用以置酒宴客,被保守派诬告为监主自盗,并将他弹劾出朝野。</h3><h3> 他从开封流寓到了苏州,政治上的起伏,官场上的倾轧,让他对重返仕途早已心灰意冷。</h3><h3> 行至当时苏州城南郊外一处地势开阔,草木葱郁,三面环水,虽在闹市,却似郊野桃园的水边,他不觉想起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句子。想这里清澈的葑溪之水,不正是可以洗尽自己浑浊尘世中枉求了一场的虚名与浮华的沧浪之水吗!我何不买下这块地来,造一个庭园,取名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于此度过超然物外,归隐山林,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渔父似的余生呢!</h3> <h3> 于是,苏顺钦花了四万贯钱,买下了这里无价的清风明月。他的好友欧阳修在《沧浪亭》诗中因此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h3><h3> 也许是朋友的心中总有无意中相通的灵犀吧!苏顺钦在《过苏州》的诗里写道“绿杨白鹭皆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h3><h3> 到了清嘉庆年间,经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集句成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句珠联壁合的妙联。沧浪亭的特色与精髓便在这两句妙联中得到了恰当凝练的概括。</h3> <h3> 苏顺钦在此园中,或置一觞醇酒,醉卧或纳凉于亭树之间,或驾一叶小舟载酒踏歌且饮且行,或执一竿鱼钩,在满目烟波之上,在鱼跃鸟鸣的幽静中与鱼鸟同闲。步南园赏山景看修竹,入北园观水色洗凡尘。京城遭受罪责的往事渐远渐淡了。</h3> <h3> 这一切的改变在他笔下的《沧浪亭记》中都有详尽的描述“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h3><div> 他还写道“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为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先得之源,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不能忘其所寓目,故用是以为胜焉。”</div> <h3> 根据《楚辞》记载,渔父在河边遇到了屈原,问他为什么会被楚王放逐,屈原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h3><h3> 这时渔父就唱起了那首流传自上古的歌谣,劝慰屈原“如果帝王贤明爱才,德泽天下,你就应该在清澈的溪水中把帽子洗净去辅佐他安邦治国。如果帝王昏聩无能,奸佞当道,你就该隐居山林水际,濯足自乐,不复出世。”屈原不肯在浊水浊世中随波逐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他毅然地投汨罗江去了。</h3> <h3> 孔子和弟子外出听到这古老的歌谣后,也不由地感叹“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而更多的人则在浊世浊水中浮沉着,自以物欲追逐为乐事,并孜孜以求地苟活着。</h3> <h3> 苏顺钦呢!则用自己独特的出世与入世的方式,诠释和丰富着“沧浪之水”的内涵,使之渐渐传承为后世中国士大夫们的人生哲学和精神支柱。</h3><h3> 沧浪亭自此成了文人雅士们观风景,赏明月,吟诗文,弈棋饮酒,怀古感今,仰慕先贤的心灵胜迹。</h3> <h3> 政治与官场常常变换着薄情寡义的婊子嘴脸。在政治和官场的倾轧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一条铁的戒律。但苏顺钦却是虽败犹荣的人,因为他在一叶知秋之际,不求空名浮利,而是选择了激流勇退。</h3><h3> 他没有走上屈原偏激的自绝之路,也没有就此沉沦,就此放浪落魄。而是归隐于大隐于市的城市山林沧浪亭之中,疏离于尘世的浊水之外,在沧浪葑溪的清水中洗涤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在思索中独自完善着自己高洁的人格品位,成了后人景行仰止的楷模。可以说,苏顺钦是魏晋之后又一个隐逸的陶渊明,而且是活得更积极的陶渊明。</h3> <h3> 不再浪费笔墨描绘沧浪亭的景色了。对沧浪亭的歌咏,历代流传的佳作已经太多太多了。在这里,透过景色的斑斓去感悟历史的凝重是最重要的。而苏顺钦苏子美的《沧浪亭》诗,似乎早已经向世人浓缩概括了沧浪亭的一切妙处。</h3> <h3>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h3><div>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div><div>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div><div>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div> <h3>文章原创于2006年8月。图选自网络,致谢作者。</h3> <h3>我的沧浪亭照片,仅存胶片扫描后的唯一一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