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档案 D.和平

原创/老大同忆旧

<h5> ⬆️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u><i>我母亲的遗照</i></u></b> </span> &nbsp;</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代档案 </i></span></h5><h1> <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母亲眼中的大同和平解放</i></h1><h3><br></h3><h5> 🖱&nbs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刘印军/文</b></span></h5><h3><br></h3><h3> 我的母亲杨馥英生于1927年,大同和平解放那年,她22岁,亲身感受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大同百姓欢欣鼓舞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母亲已去世,但她生前曾回忆起大同城解放前夕和解放军进城的一幕幕情景,难以忘却。她多次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感叹道:"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一下子改变了大同的命运,从此我们没有再惊慌!"</h3><h3> 和许多大同老人一样,母亲幼年和童年,甚至于青年时期都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虽然家境还算不错,但时常有不和谐的音符传来:城外的炮声不绝于耳,有时打到了城墙根的池塘;小巷里一位大婶的小叔子被日本人的花榴弹炸到了房顶上,那惨状令人心惊肉跳;我母亲的一个本家大伯为了邻居小姑娘不受国民党士兵的糟蹋,帮其躲藏后被人家一巴掌打成了铁青脸,成为永久的烙印,从此全家人恨痛了二战区的兵。</h3><h3> 动荡的年月里,大同城里时常冷冷清清。明媚的阳光照在街巷里,行人稀少,就是大白天妇女尤其是姑娘和少妇很少有人出门,街上店铺紧闭。</h3><h3> 1949年的初春,母亲已成家,每次回娘家或从娘家回自家,都事先要了洋包车并约我大舅或二舅早早去接送。</h3><h3> 那一天城外的炮弹一上午没有响,中午时分,母亲就想到我姥姥家一趟,叫车来不及了,她拿定主意自己步行。因母亲没有全缠脚二大脚走起路来特别快,但没想到刚走出一条巷子后突然警报响起,不久炮弹声此起彼伏,从二府巷到东油店,母亲一路小跑,但平时距离不算太远的两条巷,母亲怎么也跑不到。后来我姥爷见了她吃惊地问:"女子,你咋啦?脸白得吓人!"</h3><h3> 惊慌似乎是那个年月里人们脸上常见的表情。母亲说,忽然有一天这种表情不见了,大同城中被喜悦和祥和的氛围所代替,人们一下子踏实起来。</h3><h3> 起先是在"福增祥"曾任掌柜的我姥爷他们商圈里有人打听到国民党于镇河驻大同守军要向解放军投诚,大同很有可能不用攻打了。几天后,这一消息就得到证实。说让街面上一些字号选代表、贴标语,迎接城外的解放军进城。母亲当年也是一位追赶时代潮流的女子,她想:解放军从没见过,为啥叫解放军呢?姥爷正好被选为各界代表队伍中的一员,母亲就也想同去看看。姥姥没有同意,说起什么哄,你爹那是躲不过。</h3><h3> 母亲说,这次她没有听姥姥的。5月2日上午10时,解放军进行入城仪式不久,母亲就自己跑出小巷到城门洞和许多人等着看解放军入城啦。她当时看到一辆辆的军车上贴着"华北军区"、"北岳部队"的字样,迎接的人群中许多人拿着小旗,城门洞和城墙写有"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大同城!""大同各界热烈欢迎解放军!"等彩色标语。军车上的军人向市民敬礼。人们一声接着一声喊着欢迎的口号。</h3> <h3>↗️<i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rgb(128, 128, 128);">大同人民当年涌向街头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i></h3><h3><i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rgb(128, 128, 128);"> (资料图片)</i></h3> <h3>  当时,母亲看到街边一个小孩跑到了路中央,人们有点担心,没想到军车突然停下,旁边列队中的一位小战士赶快把那小男孩抱了起来,这时孩子的家人也赶了过去接起了男孩,只见那个小战士向那位市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此刻许多群众被这一幕所吸引,不由地拍起手来。</h3><h3> 当天,姥爷回来时面露喜悦,给母亲和姥姥讲了他平生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他说军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不让他们鞠躬,人家吃自己带的干粮,很朴实,说起话来很干脆。一位当官的还问我姥爷是否有儿子,如果愿意当兵,他可以帮着办。当军干部看到街道民房与铺面破烂不堪时,下车询问市民要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希望早日放我们出城,买到油盐柴米,以吃饱肚子。</h3><h3> 当日,军干部就组织街干部动员商人恢复营业,粮店、副食店,限于当日开业,其他店铺逐步营业。后来,姥爷听说那次视察的军干部中就有察哈尔与北岳军区司令员王平和唐延杰。</h3><h3> 从此,母亲不再为回娘家担心了。市民的生活开始平静。母亲说,看着街上时常有解放军官兵行走,人们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h3> <h3>图片说明:军民欢庆大同和平解放</h3><h3><br></h3><h3>◎<u><font color="#39b54a">回顾流金岁月 弘扬革命文化</font></u></h3><h3><u><font color="#39b54a"><br></font></u></h3><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 母亲眼中的大和平解放</font></b></h3><div> 刘印军</div><div> 我的母亲杨馥英生于1927年,大同和平解放那年,她22岁。母亲生前曾回忆起大同城解放前夕和解放军进城的一幕幕情景,她多次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感叹道:“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一下子改变了大同的命运,从此我们没有再惊慌!”</div><div> 和许多大同老人一样,母亲幼年和童年,乃至于青年时期,都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div><div> 动荡的年月里,大同城里时常冷冷清清,街上店铺紧闭,行人稀少,就是在大白天,妇女尤其是姑娘和少妇,也很少出门。</div><h3> 1949年的初春,母亲已成家,每次回娘家或从娘家回自家,都事先叫来洋包车并约我大舅或二舅早早接送。</h3><h3> 有一天,城外的炮声一上午没有响,中午时分,母亲就想到娘家走一趟,叫车来不及了,她拿定主意自己步行。刚走出一条巷子,突然警报响起,不久炮弹声此起彼伏。从二府巷到东油店,母亲一路小跑,但平时距离不算太远的两条巷,母亲怎么也跑不到。后来我姥爷见了她吃惊地问:“女子,你咋啦?脸白得吓人!”</h3><div> 惊慌似乎是那个年月里人们脸上常见的表情。母亲说,忽然有一天这种表情不见了,大同城中被喜悦和祥和的氛围所代替,人们一下子踏实起来。</div><div> 起先是曾在“福增祥”任掌柜的我姥爷他们商圈里有人打听到国民党驻大同守军要向解放军投诚,大同很有可能不打仗了。几天后,这一消息就得到证实。说让街面上一些字号选代表、贴标语,迎接城外的解放军进城。母亲当年也是一位追赶时代潮流的女子,她想:解放军从没见过,为啥叫解放军呢?姥爷正好被选为各界代表队伍中的一员,母亲就想同去看看。姥姥没有同意,说,起什么哄,你爹那是躲不过。</div><div> 母亲说,这次她没有听姥姥的。5月2日上午10时,解放军进行入城仪式不久,母亲就自己跑出小巷到城门洞和许多人看解放军入城。她看到一辆辆军车上贴着“华北军区”“北岳部队”的字样,鱼贯而入,迎接的人群中许多人拿着小旗,城门洞和城墙上写有“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大同城!”“大同各界热烈欢迎解放军!”等彩色标语。军车上的军人向市民敬礼。人们一声接一声喊着欢迎的口号。</div><div> 母亲看到街边一个小孩跑到了路中央,人们有点担心,没想到军车突然停下,旁边队列中一位小战士赶快走出来,把那小男孩抱了起来,这时孩子的家人跑上去接过了男孩,只见那个小战士向那位市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许多人被这一幕所吸引,不由地拍起手来。</div><div> 当天,姥爷回来时面露喜悦,给母亲和姥姥讲了他平生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他说军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不让他们鞠躬;人家吃自己带的干粮,很朴实,说起话来很干脆。一位当官的还问我姥爷是否有儿子,如果愿意当兵,他可以帮着办。当军干部看到街道民房与铺面破烂不堪时,下车询问市民有什么要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希望早日放我们出城,买到油盐柴米,吃饱肚子。</div><div> 当日,军干部就组织街道干部动员商人恢复营业,粮店、副食店限于当日开业,其他店铺逐步营业。后来,姥爷听说那次遇到的干部中就有察哈尔与北岳军区司令员王平和唐延杰。</div><h3> 市民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而有条不紊。从此,母亲不再为回娘家担心了。母亲说,看着街上时常有解放军官兵行走,人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l1ci77u"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时代档案 A.票证</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mmjoe86"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时代档案 B.变迁</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