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r /></h5><h5>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br /> </h5><h3> </h3><h3><br /></h3><h3><br /></h3>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span><h3><b> "《红楼梦》是第一奇书,像我们这样凡夫,望洋兴叹。" </b></h3> <br /><h3><b> 这是大红学家俞平伯说的一句话。</b></h3> <br /><h3><b> 俞老都不认为自己"解"得"其中味",更何况我们?所以,《红楼梦》对我遥不可及,一直未敢触碰。</b></h3> <b style="font-size: 16px;"> </b><br /><h3><b> 虽然未曾读过《红楼梦》,家中却珍藏着四种版本的书,还收藏了几本《红楼梦》的"书评"书。</b></h3> <br /><h3><b> 真正走近《红楼梦》,开始于读"书评"。红学大家对《红楼梦》的解密,文学评论专家对《红楼梦》的点评,激发了我要读《红楼梦》的兴趣。甚至普通红学爱好者的读书感悟,也增添了我读《红楼梦》的勇气与信心。</b></h3> <h3><b><br /></b></h3><h3><b> 四个版本的书,选哪一本读呢? 答案来自"书评"。</b></h3><h3><b> </b></h3><h3><b> 《红楼梦》共有早期抄本十二种,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三种,名《石头记》五种,名《红楼梦》四种。</b></h3><h3><b><br /></b></h3><h3><b> 判断版本为优的唯一标准,就是更接近曹雪芹的原本。</b></h3><h3><b><br /></b></h3><h3><b> 十二版本中,前八个抄本都是带有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其中较好的是庚辰本、戚序本和蒙府本。而家中珍藏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就是将戚序本作为进行校勘的底本,将蒙府本和庚辰本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参校本,由霍国玲、紫军校勘所成。</b></h3><h3><b><br /></b></h3> <h3><b><br /></b></h3><h3><b> 选对正确的版本之后,怎么读呢?</b><b>"书评"也有答案。</b></h3><h3><b><br /></b></h3><h3><b> 读《红楼梦》要分三层来读:第一层,只着眼于故事本身,这是"不善读者";第二层,通过故事,探索作者的写作方法、社会风俗以及伦理道德,这是"少解读者";第三层,能够透过故事,看到其背后的历史,这才是"会读者"。</b></h3><h3><b><br /></b></h3><h3><b> 双手捧起沉甸甸的巨著,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品,一页一页地翻,一回一回地过。</b></h3><h3><br /></h3> <h3><b><br /></b></h3><h3><b> 《红楼梦》里人物数量众多,人物关系复杂。书中刻画出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特点突出,形象鲜活。尤其是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入木三分。为了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每读完一个五回,相对应地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八七版《红楼梦》非常尊重原著,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很到位,再配上那亦梦亦幻的音乐,好似原本就栩栩如生的人物,立刻在眼前晃动了起来。</b></h3><h3><br /></h3> <h3><b><br /></b></h3><h3><b> 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字面表达的意思,似乎与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的相关性。但诗词的背后,却隐藏着许许多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观点和阐述的思想。</b></h3><h3><b><br /></b></h3><h3><b>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最著名的五言绝句,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b></h3><h3><b><br /></b></h3><h3><b> 因此,我读《红楼梦》的自始至终, 选择《红楼梦诗词鉴赏》一书作伴。</b></h3><h3><br /></h3> <h3><b><br /></b></h3><h3><b> 读完一遍《红楼梦》了,自我评价是"不善读者",一个不合格的"不善读者"。</b></h3><h3><b><br /></b></h3><h3><b> 很想成为"少解读者",实现愿望只有一个方法,需要两遍,三遍,甚至多遍的重读《红楼梦》。更想能够成为"会读者",那就不仅仅限于读《红楼梦》了,还要去读更多的与《红楼梦》有关的书。</b></h3><h3><b><br /></b></h3><h3><b> 2015.7.16</b></h3><h3><b><br /></b></h3><h3><b><br /></b></h3><h3><b><br /></b></h3><h3><b><br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