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引言:2017年5月16日,冯战友受曹指导的要求建立了"新十连情缘"战友群,短短几天来马上加进了30多名战友。大多数战友三、四十年没有见面了,在战友群中相见甚欢,一起追记过往艰苦的战斗岁月,回忆连队集体生活时的种种情事,战友情谊像火焰似的燃烧起来了。这些天,不禁让我在脑海里不断翻腾、倒腾不断,一个一个战友的身影或脸庞在脑子里涌现,一个一个名字在脑海底部里跳跃出来了,像放电影似的不间断。本来不准备细写新十连这一段部队生活,在军旅生涯系列"皖南军旅散记"中已经有一段提及,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离开新十连三十八年了,现在觉得有专门写一篇新十连往事的必要了。因为横跨三个年头而实际仅一年半多时间的新十连战斗岁月,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h3> <h3> 1977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毕业,8月底回到南京军区后勤第十四分部干部科报到,先在宣传科待了几天。九月,组织安排我到二二三团十连代理一排长,定为23级干部,我的军官历程从此开始了。</h3> <h3> 这个十连是由原五连、七连整编建立的新十连。十连驻扎在安徽省霍山县山区,担负三线建设国防仓库施工任务。连队驻在霍山县但家庙乡叫张冲的一条山沟沟里,在丁连长和曹指导员的领导下,主要任务是国防施工打坑道。</h3> <h3> 刚开始,大家认为我是一个大学生军官,吃不了工程兵的苦,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工程兵,是从工程连队走出去的,只不过是经过三年大学学习后,从九连到了十连,从南陵联三坑道、江浦坑道来到霍山这一条坑道而已。而且自己是从工程连队最艰苦的工种风钻手过来的,艰苦的工作已经经历过了,没有什么艰难困苦可以吓倒我了。但要履行好排长的管理职责,带领四十多名战士完成连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还是破天荒第一次。</h3> <h3> 连队战士来源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等省市。当年排里兵龄结构相对比较老,5年兵龄以上即1973年前入伍的老兵比较多,还有1970年和1971年已在部队服役七、八年之久的义务兵,我排的王副排长就是1970年入伍的老兵。在老兵比较多的排里,尽好组织指挥、管理教育的责任,这是一个锻炼与考验自己的岗位,更是一个学习与提升自己的极好机会。</h3> <h3> 在霍山工地,每当晚上排里有某个班在坑道内上班作业,心里总是放心不下,睡觉前或半夜三更起来上山到施工现场察看一遍。尤其是如有风钻班打好炮眼要安排放炮时,必定到场组织指挥或与战友们一起工作的,同时反复交待安全工作注意事项。在工程部队不出事故就是最大的成绩了。</h3> <h3> 在连队晚上干部坚持查岗查哨制度,这个部队时的传统,后来我转业地方兼任某高星级饭店董事长、总经理时,还采用了连队时的做法,建立了高级管理人员轮流值班查岗查哨制度,确保了饭店运营安全,没有发生任何事故。</h3> <h3> 在新十连,让我记忆犹新的那次带领一个排的人员到合肥执行装卸水泥的任务。部队住在安徽省军人接待站,每天带领部队到火车货运站从棚罐火车上卸下水泥装到团里运输连派来的汽车上。每包水泥100斤,靠大家肩扛手搬,有的战士一下扛两包,全体战士每天干劲十足,干得汗流浃背,我与战士们一起搬运水泥,一个一个60吨的水泥车皮,将近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装卸任务。战友们十分自觉,在班长和老兵的带头作用下,对我工作十分支持,听从组织指挥,包括这次抽调一起来归属我统一领导的兄弟三排的一个班,没有一人偷懒的。现在想起那时的艰苦工作,战士们的素质还是好的。</h3> <h3> 1978年初,团里抽派我和丁连长到霍邱县征集新兵。接的主要兵源是在霍邱县姚李区,我和丁连长就住在区政府里面。新兵初步名单出来后,丁连长带着我到每户新兵家去家访,而且一定要见到新兵本人,了解政审与身体情况后才确认是否带走。那时,霍邱县姚李区的农村还是相当穷困的,住的房子大多是泥巴墙的草房,但当我们去家访时还是受到热情而纯朴的接待。那年春节就是在霍邱县县城过的。原后勤一副部长的儿子和在城西湖农场执行生产任务的174师一领导儿子是我们那年带来后勤部的。后来我们带来的新兵经在江浦的新兵连集训,有的分配到了新十连,我排里就有两个。</h3> <h3> 春节过后,我们完成接兵任务回到连队。连队已调防到当涂县的南京军区后勤部丹阳湖农场,执行生产任务。一部分老兵在春节前已经退伍,因我在外接兵,可惜没有机会送别他们,这一别何时能再相见? 近几年陆陆续续听到一些不幸的消息,有的战友已到"天国旅游","可天堂的路啊来去不自由",有的不经意的一别竟成了永别。</h3> <h3> 丹阳湖农场是围湖造田建成的部队农场,总共有二万多亩,站在堤坝上一眼望不到边,又分为2师、181师、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五大单位部队农场,其中军区后勤部有2300亩。我们担负生产管理的这一大片田地,可以说是军区后勤部的"自留地",所收割的稻谷、大豆等农作物,供应军区后勤部机关改善伙食,弥补国家军粮供应不足。</h3> <h3> 农场生活条件很差,营房建造在堤坝上,一到下雨时节,进出的道路泥泞,因此有时遇到下雨天气出差南京等地回来,只能乘车到小丹阳或釜山,但离连队驻地还有几里路程,只能从机耕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回连队。</h3> <h3> 农场生产任务繁重,工作艰苦,比农民差不了多少,有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70亩一大块田的插秧劳动,全连出动,一天必须拿下,靠得是战士们的团结勤奋和起早摸黑的辛苦劳作。我是农村出来的人,吃得起这份苦,能和战士一起同甘共苦,并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带领全排战士努力完成生产任务。那时,三个排暗暗地使劲,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二排的张排长、三排的吴排长,带领全排战士争先恐后的劳动。我在冯副排长和几个班长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全排战士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从不敢落后于别人。</h3> <h3> 想到那时从上海大城市来的几个士兵,无论是打坑道还是农场劳动,是够他们吃苦的了。想想过去、比比现在,那时兵的质量还是好的。</h3> <h3> 潘副连长是从我们的老连队九连一排长调任到十连的,是我的老领导了。后来连队干部时有调整,曹指导员调走,来了宣指导员。在十连担任党支部委员、团支部副书记,因连队一度缺副指导员及团支部书记,曾由我主持团支部工作。</h3> <h3> 1978年度,自己受到军区后勤部农场嘉奖一次,这也算是对我工作的肯定。</h3> <h3> 那是的连队还没有电视机,除了集体教唱军队歌曲,晚上主要是集体学习,读报或开班务会,一般一周只有一个晚上是自由活动,可以打打扑克。在生活枯燥的年代,甚至有家信来也算一件小喜事,如果有恋人来信那肯定是喜上眉梢了,有的老乡战友悄悄地传看或干脆争着传看各自对象的照片,青年男人躁动的心是锁不住的。但那时叫谈对象,不叫女朋友的,如果与二个姑娘以上通信可能就有所谓"三角恋爱"之嫌的,不像现在这么开放。说起来,我和爱人的鸿雁传书也是在丹阳湖农场开始的。<br /></h3> <h3> 1979年3月,我奉命调任十四分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从此告别了连队生活,告别了新十连的战友们。此后,因工作等机遇,与新十连战友保持联系比较多的是张排长、小金排长、冯副排长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战友,大多数战友失联了。</h3> <h3> 在新十连工作一年半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给我的锻炼是很大的,从一名学员兵到军官的转变,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小指挥员的成长。新十连是我军官经历起步的地方,是我从实践中学习领导指挥与组织管理打基础的地方,从这里不断走向新的领导岗位。</h3><h3><br /></h3> <h3>作者:金正勇</h3><h3>编辑:佳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