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之漫步上海交通大学

文姐姐

<h3><b>百年名校,百年建筑</b></h3><h3><b>学校大门建于1935年6月,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校门的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校门外有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的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b></h3> <h3><b>  据了解,上海交大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由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创办,时名南洋公学。1921年,北洋政府将本校与其他三所部属学校合并,定校名为交通大学,本校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名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是老校区,是国内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现代大学校园,拥有老校门、中院、新中院、老图书馆、体育馆、工程馆、总办公厅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被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h3> <h3><b>到上海旅行,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上海交通大学(徐汇老校区)看看,这是一座具有一百二十一年历史的百年名校,校园内有许多百年历史建筑,很有文化价值。去上海交大十分方便,地铁10号、11号都设有上海交大站;上海交大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学,人们可以自由进出,不收门票。也不用出示证件和登记。</b></h3> <h3><b>徐汇校区共有5个校门,这是南门。进南门的西侧是高耸入云的浩然高科技大夏,出门便是广元西路。</b></h3> <h3><b>老校门前的灯柱历史就更久远啦</b></h3> <h3><b>上海交大,我们重点观看了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从交大标志性建筑“庙门”到研究院的楼群,从“老图书馆”到“教工之家 ”,从“中院”到“包兆龙图书馆”再到体育场,从总办公厅到体育馆再百年校庆里程碑……我们几乎在校内兜了大半个圈子,从中感受到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交大校园的风采。</b></h3> <h3><b>校区中央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草坪广场,</b></h3> <h3><b>南洋公学的历史见证。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光绪22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 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由于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因此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迫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1899年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在这里颁发了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1905年划归商部,更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随后又划归邮传部。民国后划归交通部,更名为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正式改为大学,改名交通大学,1922年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8年又改称交通大学。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后来位于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经国务院批准,1959年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b></h3> <h3><b>1896年12月24日,清廷正式批准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并委任盛宣怀为学校督办</b></h3><div><b>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学”正式开学</b></div><div><b>1897年4月,委任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b></div><div><b>1903年,成立中国最早的商务专科班</b></div><div><b>1905年2月,学校改隶商部,校名更改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b></div><div><b>1906年秋,设铁路工程班,是学校设立工科之始</b></div><div><b>1907年10月,铁路专科正式成立,定学制为三年,这是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b></div><div><b>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b></div><div><b>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1911年该科改为商船学校</b></div><div><b>1910年,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 训</b></div><div><b>1912年,成立技击部,是中国开展武术运动最早的高等学校</b></div><div><b>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b></div><div><b>1919年7月,南洋义务学校成立,创始人为侯绍裘</b></div><div><b>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b></div><div><b>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b></div><div><b>1922年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b></div><div><b>1927年9月7日,学校校名正式改称“第一交通大学”</b></div><div><b>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第一交通大学校长</b></div><div><b>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b></div><div><b>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随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b></div><div><b>1943年,教育部令交大接管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建成造船系等专业</b></div><div><b>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b></div><div><b>1956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现址成立</b></div><div><b>1957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批准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b></div><div><b>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b></div><div><b>1961年2月6日,中央决定上海交大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同时受教育部及上海市委领导</b></div><div><b>1970年2月15日,学校划归第六机械部领导</b></div><div><b>1982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达通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上海交通大学移交给教育部领导,实行教育部与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领导为主</b></div><div><b>1984年6月10日,上海交大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b></div><div><b>1999年9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庆祝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暨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成立大会</b></div><div><b>1999年9月,交大6位校友:钱学森、王希季、吴自良、陈能宽、杨家墀、姚桐斌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的“共和国两弹一星”科技功臣光荣称号</b></div><div><b>2005年7月18日,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大会</b></div><div><b><br></b></div><div><b> </b></div> <h3><b>1896-2016 建校120周年</b></h3> <h3><b>新上院--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上海交通大学恭绰馆、新上院,工程馆建于1932年,上院建于1898年。工程馆为现代装饰派风格,在入口处凸现其特征,入口处外框由清水红砖呈叠加式装饰,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平面,红清水砖墙与涂料墙面相间隔,南侧入口处有直达二层的垂直水泥竖状装饰带,建筑外侧立面具有竖向装饰带,风格独具。内立面水平线条处理简洁朴素。回字形建筑内侧一花园,整体环境幽雅,雅致。 </b></h3> <h3><b>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1933年建成。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该楼建筑面积为2,121平方米,共有62间房,造价为131,836.07元,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设计师为庄俊,门额上的“总办公厅”四字为胡汉民所题写。</b></h3> <h3><b>饮水思源为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前。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执信西斋是为于校园西侧的一座学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定名为执信西斋。</b></h3> <h3><b>执信西斋---交大老学生宿舍,钱学森当年在交大读书时曾入住该宿舍,墙上有当年孙科校长的题词。</b></h3> <h3><b>体育馆--也是老建筑啦。交大体育馆位于中央绿地西侧,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该楼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层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b></h3> <h3><b>广场北侧偏西为中院,该建筑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东西长60米,南北深30米,高21.48米,建筑面积为4950平方米,造价为49926.2两银元。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因而外观较新。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b></h3> <h3><b>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b></h3> <h3><b>  </b></h3><div><b>新中院位于中院以北,建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b></div> <h3><b>新中院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Compradoric Style,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b></h3> <h3><b>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b></h3> <h3><b>校内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董浩云是香港一代船王,其子董建华则为香港回归祖国后的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b></h3> <h3><b>董浩云,原籍浙江定海,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人家庭,1982年在香港病逝。他很早就萌生了献身航运事业的雄心壮志,在几十年间,白手起家,历经艰辛,建立了一个拥有巨轮百余艘,载重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吨的航运王国及一个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综合性跨国集团。</b></h3><div><b><br></b></div><div><b>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于1896年)联合创办,设立于交大新中院。楼高二层,西式建筑,内有天井,是学校早期学生宿舍,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况味。南洋公学创办时尚无校舍,暂借徐家汇附近民居招生授课,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第一任校长(时称总理)何嗣琨、美国传教士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中院,一年后落成(即南洋公学中院),为砖木结构英式建筑,融会了古希腊何罗马的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南洋公学后数易其名,1921年始称交通大学。中院几经修缮已与原貌大相径庭。考虑到此楼的历史价值,学校对该院实行了复原性大修,1922年12月告竣)。 </b></div> <h3><b>老图书馆--优秀历史建筑,现在为交大校史博物馆。该楼为三层楼洋房,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corinth )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b></h3> <h3><b>老图书馆位于中央绿地东侧,于1918年2月20日开工,1919年10月10日建成,总耗资8万多元。它也作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b></h3> <h3><b>这里是南洋公学的起点,曾经也是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几个繁体的“图书馆”还镌刻在门楣上,也许这是一栋最后资格讲述历史的建筑,所以现在他被改为了交通大学的校史馆。</b></h3> <h3><b>百年校庆纪念碑。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b></h3> <h3><b>文治堂--交大大礼堂</b></h3> <h3><b>交大校友,科学大师</b></h3> <h3><b>下着雨的午后,我们一家来到华山路1800号的钱学森图书馆,这里原本是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 的南洋公学 藏书楼 。1959年9月,交通大学西安 部分和上海部分独立建校,图书馆相应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2年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图书馆共有四层,展览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系统科学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第二部分反映钱学森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第三部分探索钱老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第四部分展示其学术思想。</b></h3> <h3><b>科学大师钱学森当年曾在上海交大入读本科,后到美国攻读研究生,回国后成为中国一代科学大师,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图书馆紧挨着交大,交大人都以钱学森是交大校友而自豪。</b></h3> <h3><b>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用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图书馆的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