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b>人到暮年总爱怀念儿时的光景,觉得那时和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像个宠物狗一样游来荡去,十分快乐。时光不息,腾然回首,已成乡愁。2007年我把儿时的记忆写了篇<b>《宋家大院》,</b>笃毅弟作了修改,我编制成“美篇”展示在网络上,得到网友点赞,也引发了知情者的议论。现根据“宋氏家谱群”中提供的资料和众亲友的意见,作了全面修改,供大家欣赏。如有不妥,欢迎指正。</p><p> 2020年10月发现了曾祖父宋云生《记事书》后进行了认真研究阅读,知道了真实资料,又对本篇反复修改,供亲友们观尝。不足之处批评改正。</p> <p><b style="font-size: 18px;"> (一),宋氏,</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起源于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微子启于宋国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河南省商丘市),子孙以国为姓,尊微子启为宋姓始祖。分布较广。宋姓在宋版</span><b style="font-size: 18px;">《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当代,宋姓总人口约112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宋姓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b></p> <p><b> 宋</b>字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b>“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b></p><p> 晷:gui(轨)日影的意思。</p><p><br></p> <p><b>宋字图腾</b></p> <p>今商丘宋国遗址</p> <p><b style="font-size: 18px;"> (二),先祖宋仓,</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卒不祥。口传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任县衙仓吏,重修龙门洞时,</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捐款白银二十两,龙门洞铁塔铸有其名。</b></p> <p>龙门洞铁塔铸字捐款人名字,<b>“宋倉”康熙三十三年</b></p> <p> 我们宋氏是一个较大的家族,在陇县还有点名气。什么时候来到陇县已无从考究。椐说<b>是明万历年间从山西大槐树</b>遗民而来。最先居住在<b>河北大淡湾,</b>后又迁到千河南<b>宋家嶺,张家庄,城关晁家坡,城内南道巷。</b>先祖宋仓在清康熙年间任县衙仓吏,曾捐款重修龙门洞。天祖有四个儿子,宋纪郊,号义亭,次子宋稀郊,三子宋承郊,字子于,四子宋尚郊。都居住在南道巷祖宅内。各安其居,富家有方。</p><p> </p> <p>高祖宋纪郊,号義亭,生于道光28年(1849--1899),在城内南道巷祖院,依三叔共居。同治年间回匪叛乱,陇州遭难,义亭读书未成,入县衙柬书房充以经书(即今政府秘书长),书写公文,处理讼亊。他为人良善,处事公允,乐善好施。每月银俸散于亲族或助以穷人,积德行善以求子孙平安,繁衍不断。光绪三年天大旱,收成欠佳,三叔不愿同室,义亭全家搬出。曾祖父宋文锦年方四岁,只带出一只吃饭的木碗,先人遗产一片未占。高祖母陈儒人,城內东街人,生于咸丰元年(1851--1903),生有二子,长子宋文炳,次子宋文锦。长子经商失利,气怄而亡,遗有一子宋之恒,怜孙年幼代为扶养。光绪卄一年置城內乐民巷(1926年侯家开烧锅挖有一大坑,才更名水坑巷)四合院新宅。高祖公事显绩,家道平安。光绪25年7月2日不幸暴疾(脑出血)而终,享年50岁。身后积钱只有五緍,难以大事,翌年卜吉安土。高祖母化悲主家,治理有方,渡过灾年,喜逢次孙之丰出生,不幸染疾,卧床不起,观孙可爱,无力嬉僖,于光绪29年8月6日去世,享年53岁。</p> <p><b> 高祖宋承郊,</b>字子于,号山水,生于咸丰十年,住县城南道巷。清末廪生,专攻书画,所绘花鸟、山水、人物生动形象。以山水画为多,笔划苍劲,有宋代山水之稀。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梨林川初小教员,家中曾存有一大幅山水画,题为<b>“山雨欲来风满楼”。</b>文革中被毁。旧时土地祠(现招待所)墙壁上,曾画一巨幅水上拉纤图壁画,题词名为<b>“船上人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江水滔滔流不返,问君辛苦到何年”。</b></p> <p>宋子于遗存的山水画</p> <p>长曾祖父宋文炳,生于同治八年(1869——1892)生性鲁钝,不爱读书。后弃学经商。光绪十七年,经商失利,生意亏空,气怄而亡,年仅22岁。遗有一子宋之恒。其母改嫁,祖父母怜孙年幼代为块养。</p> <p><br></p><p> 二曽祖宋文锦,字雲生,号清心,生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1873--1941)。排行三。幼时话语不多,同治十三年入学读书,从师马滢亭,学习认真。23岁入邑庠。光绪二十三年赴凤翔府赵宗师科试,名列前茅,进为増广生员,后岁考成绩优异,又进为廪善生员。秋闱庚戍科,赴西安乡试不第,回家身有数两盘银,其父义亭笑而曰:"那有在省城不乱花钱持银归的人!"遂助儿在家设舘训蒙、教侄(侄6岁),开创了砚田亊业。他教学勤勉认真,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学生逐年増多,多时达五、六十名,收取少许束修,不足以养家糊口,多亏陈老夫人主家有计勤俭渡日。</p><p> 光绪十八年娶南街夏氏为妻生两女(大女金莲,嫁西关曹家,二女香莲,嫁西街苟家),三子(之丰、之豫、之太)。她生性直爽,干亊简练,教子严谨。宣统三年得血崩症(大出血),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民国元年七月八日去世,享年35岁。同年十一月先师马滢亭将小女嫁给曾祖父,即马老夫人。后生五子(之升、之谦、之复、之益、之蒙)</p><p> 民国六年六月十八日,在族长宋子于主持下与侄子宋之恆分家,将祖产均分,各分一半。</p><p> 民国十五年正月遭党匪绑架,索要元土,儿子宋之丰先稳住匪徒,立即请来县政府支应局长杨子机说合,并给土匪数十两烟土,方才得救解脱。民国十七年县教育局以私塾碍公,下令停办,幸亏之丰等每年能挣回数十金,保障全家生活。两年后经友人相助,勉其开塾,聊作钓台生涯。民国十八年又遇年饉,之丰四处张罗,联系友人,一家人未受饥饿。民国十九年四月廿一日,土匪张老九入城,曾祖父在城外避难,土匪绑架了宋之丰,索要大洋五十,母马氏东借西凑并将家中银饰一并凑齐,之丰才被救出。之后曾祖雲生生大病,臥床月余,多方施药,方得康复。卄一年夏粮无收,霍乱流行,死亡甚重,之丰骑自行车前往宝鸡,在基督教会取回药片,救了不少民众。年末分家,命诸子分爨,各负其责,以养妻子和幼弟,不争家产,勉之戒之。</p><p> 曾祖父宋云生一生经历了战乱、土匪绑架、灾荒年饉、家人早逝,政令闭舘等人生灾祸,他都带领家人勇敢的挺过,使家业兴旺,子孙满堂。他对后辈教育严僅,从小贯输礼仪品德,亲自写了一幅对联:</p><p><b> 忠厚作人要时时守为家训</b></p><p><b> 勤俭持家期常常坐于春风</b></p><p>制作成对牌,春节挂于上房两个立柱上让子孙背颂牢记心中,不忘祖训,传承家风</p><p><b> 他始终不忘初心,设帐训蒙,尤以养正蒙为要,感念时局,劳倦成疾,医药罔效,不幸于民国三十年七月十九日去世,享年70岁。他的学生百人在大院门口立一石碑</b></p><p><b> “清廩生云翁宋老夫子德教碑”。</b></p><p><b>他从事教育四十余年,生徒几达数千,桃李盈门,均沾时雨之化春风”。</b>培养出了<b>朱静斋、马俊程、李亨通等</b>县城达官显贵,绅士名人。县长蔡昭慕,赠送了一块<b>“热心公益”</b>的牌匾,悬挂厅房中堂上。文革中牌匾和先人牌位被毁,石碑推倒,儿孙将它埋入地下。1968年文革热潮开始消退,7月六爷之谦带领几个儿孙把石碑挖出,基座下出现一两条蛇,巴婆说“那是两条龙,你爷显灵了,赶快放生。”放生后把碑子立好,并用砖砌了护墙。过了两年县文化館来人拍照登记定为县级保护文物。</p><p> </p> <p>曽祖父宋云生德教碑。碑文如下:</p><p> 昔马融绛帐授徒,汉代之硕儒辈出,胡瑗两斋教士,宋廷之人文蔚起,以是知教育者人材所从出,国家所攸兴也,其关系岂浅鲜哉。吾陇鄙处西北,文化落后,推原其故,良田师资缺乏,教授不良,兼以明清末季,流寇花门之乱,学塾停顿,文献散失,士风愈趋愈下,而农工妇女,率多目不识丁,良可慨已。宋云生先生幼曾受业于马瀅亭公,深得衣一钵真传,学期有用,尤以养正蒙童目为重要,因之入邑庠后,自念家贫亲老,辄叹曰:"读书人不坐官便坐馆,今笔耨舌耕,合我之际分也。"遂设帐训蒙,温故知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辞劳倦,先后四十余年,生徒几达千数,桃李盈门,均沾时雨之化春风,座多明体月之学,尤其注重训蒙,以培养基础为要,救弊补偏,均中时要。凡从游公门者,嗣后无论从政从戎,为学为商,率皆品端学正,不至误入歧途,于世道人心、修身齐家、明德新民、抗战建国实有莫大之利益!宜其兰桂争芳,凤毛济美也!至孝亲敬兄、厚人洁己、勤俭信爱诸大德,尤为先生特赋之天性。今岁夏,先生感念时局,体躬消瘦,医药罔效,竟而仙遊。计生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吉时,卒于民国三十年七月十九日卯时,享寿六旬有九。先生德寿俱尊,有由来矣,受业李生享通先生门下之高足也!饮水思源,不忍淹没其德教,因联合同学拟竖德教碑一座以誌。佩感乞文于余,余固不能文,以事关文教,义不容辞,遂援笔直书其颠末,泐诸浈珉,以垂先生教泽于不朽云。</p><p> 注:四等嘉禾章前陕西省议员陇县劝学所长现任陇县农会干事长清增生朱静斋撰文,马攸渊书写。</p><p>附:碑上学生名单:</p><p><b> 李亨通 杨玉田 陈勉齐 权玉泉 金正道 马骥美 王克勤 高卓儒 王兆基 刘茂勋 陈术然 苟福民 刘子旃 封永公 李正寅 封永年 封永昌 关星垣 赫逢时 阎永锡 张凤鹏 阎永乐 周西荣 周镐荣 王精十 曹汝功 石书香 杨天雯 候 忠 马兆乾 蔺完壁 尹光佐 王亲仁 尹光耀 白云洁 李鸿钧 李觉民 程敏杰 尹有道 陈明礼 张茂德 高耀斗 贾培徒 姚字贤 姚好贤 阎永新 朱大皓 朱朝阳 阎正申 杨福厚 陈圣言 陈广棋 马继援 桑瑞荣 阎秉钧 雷德安 夏玉峰 张维岳 朱启明 田安邦 许多午 马秉忠 辛多美 王致年 韩发玉 朱书皓 吕有财 王如林 马兆午 张安定 苟得娃 陈育生 宋万顺 骆忠贤 阎锡茂 张高龄 阎自成 张维俊 兰忠杰 朱耀荣 马福银 牛迎瑞 王守仁 金玉道 阎天恩 荣发治 吴跟德 唐如意 刘纯学 咸立本马公辅 李祖华 候兴元 谢纳福 </b></p><p><br></p><p> </p> <p>民国陇县县长蔡招幕给曽祖父的牌匾:</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热心公益</b></p> <p>曾祖父的私塾,学子在学习</p> <p><b> 曾祖母马尚花,</b>生于1894年,其父马滢亭,清末贡生,陇县著名的私塾先生。她从小受到文化的薰淘,能认字说书,她是小女,多受宠爱,20岁嫁给了她父赏识的学生宋云生。协助曾祖父渡过家庭灾难。民国十九年曾祖父在外避难,土匪张老九在城中区绑架宋之丰,索要大洋五十,曾祖母立刻东借西兑,并拿出手饰交于绑匪救出儿子。曾祖父生病她精心侍候,早日康复。</p><p> 她性情温和善良,勤快话多,能很好的处理好家事,受到子孙爱戴。</p><p> 我记得曾祖母个子不高,清瘦精明,三寸金莲,连襟大挂。经常咀里叼着一个一尺多长的烟锅,与我的祖母坐在房椽下抽烟,聊天。她俩都在后院各自种了一片菜地,锄草,浇水,其乐融融。曾祖母非常关爱孙辈,经常给他们讲《西游记》,《聊哉》《二十孝》等书中故事,还教他们下棋说<b>“当头一炮马挂角,神仙难防这一招。</b>”讲故经,猜迷语,深受孙子们的敬爱。1968年5月我结婚不久,有一天晁家坡外爷来家,妻子正在擀面,巴婆微笑着来到灶房说:我看看我重孙媳妇会不会擀面?她看了看案上的面,手摸摸,笑着说:还行,还行!饭熟后妻子端了一碗面给巴婆,她尝了口说:味道不错。</p><p> 巴婆共生育了五个儿子,都受到良好教育,从小知书达礼,遵老爱幼,他们孝心共济,经常在巴婆坑头问饥问暖,送吃送喝。1969年巴婆不幸染疴,儿孙们都很着急,时时陪护身旁,请医诊治,饲药喂汤,但不见好转,于当年5月10日不幸去世,享年75岁。</p> <p>1934年全家合影:</p><p>前排一:从左至右:宋张氏(怀抱克勤),宋金香,宋姚氏(怀抱克瑞),宋杨氏(怀抱克用);</p><p>第二排:之复,之益,克侠;</p><p>第三排:宋陈氏,巴婆宋马氏(怀抱之 蒙),巴爷宋文锦,宋金莲,之谦;</p><p>第四排:之丰,之豫,之太,之升</p><p><br></p><p><br></p><p><br></p> <p>曾祖父1941年全家合影</p> <p>曾祖母与儿子的合影</p><p>从左到右,前排:之升,之豫,巴婆,之丰,之太</p><p> 后排:之復,之益,之谦</p> <p><b> (三) 宋家大院</b></p><p> 1895年太祖置业水坑巷宋家大院,距今已经历了八辈135年。当时大院空旷,杂草丛生,太祖只带子孙五人,到1949解放时,宋家已有50余口人,截止2020年人口增至200多口。真是祖上积德,椿萱并茂,子孙满堂。</p><p> 1950年我已年满七岁,正是上学时间,宋家大院人口渐多,上自曾祖母,叔伯祖父,下至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人温欣,和谐,舒心,快乐,幸福生活,这是我一生最难忘记的。</p><p> 我记得我家大院在水坑巷中间。水坑巷东西走向,东连察院巷,西接儒林巷,大约有一百多米,住着有二十来户人家。大院前是候家烧锅大水坑。 院的东面是天主堂的房,租给河南一个姓刘的客户,刘客户做粉坊,卖粉条。再往东,又是一家宋家院,五爷宋之升买了东边半个大院。紧挨五爷家东边,是县上名士张志全家大院。我家大院南面是福音堂,埃墙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口鐘,到时都有人敲响。有时我们爬上墙,可以看到穿着长袍的男女洋人传教士走来走去。福音堂的前门在南道巷,隔一定时间他门在门口放映电影,这在县城非常新奇,我小时看过好几次,有个电影《冷酷的心》,至今我还有点记忆。西面是二爷宋之丰买的一个院子,三间上房,东西两面各七间厦房,院中间隔着一道墙,前院住着四爷宋之太一家,后院二爷住着。二爷在东山豁墙处开了个腰门,直通大院水井旁,人称井道。在往西就是马家大院,桑家,牛家,对面是天主堂教会。我家大门前是侯家烧锅做酒用的大水坑,水坑巷就由此得名。水坑,有一个篮球场大。经常有水,水不太深,夏天水上长满水花草,养猪的人捞去喂猪。冬天结着厚厚一层冰,小孩常在冰上玩耍。每年腊八前,种麦人砸些冰块,用背缕背到麦地,说来年收成好。水坑东面是阎家,有三间房坐东朝西,住着母子女三人,儿子叫新龙,脸上有点麻子,女儿叫花凤,我从来没见过,老婆人叫“花凤她娘”,嘴爱叨叨叨。院子有一棵林檎树,每年树上结满林檎果,花凤她娘就坐在树下看果子,谁要偷打吃了果子,她高声大骂。紧埃她家北面是牛家,有东西三间厦房,西厦房租给了河南来的刘家。</p><p> 我家院子大门最早开在东面一间。进门端对的东厦房北 山墙,墙上有一土地爷小祠堂。在西厦房南山墙处有一眼水井,井不深,水清凉甘甜,供全院人饮用。井后边有座土照壁,中间修有井神爷小祠堂。东厦房南面两间是宋家祖传灶房,祖母主厨,墙上供有灶王爷,每年过年过节,都要给土神,井神,灶神上香。</p><p> 1917年6月,曾祖父与侄子分家后,全家人还在一起吃饭,有事还听从曾祖父吩咐,直到曾祖父去世,各祖父成家才分灶过日子。</p><p> 祖父宋之恒成家后抓不住娃娃。民国28年,祖父找风水先生查看后,把下房重修了一次,把大门开在中间。大门外修了照壁、围墙。在两个厦房北山墙,修建了隔墙、二门和封门。前院东西厦房前修了两个小花园,封门两边,东栽竹子,西栽石榴,每年春节,七爷书写“竹报三多,柳献百子”对联,贴于门柱,父亲画一幅竹子和石榴水墨画贴于两扇门上。花园栽有牡丹,刺玫,芍药,玉兰,板子花等,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后院空旷,也是一座四合院的院基。祖父在民国23年,东面修建了三间厦房,两间做磨房,里面有一盘石磨,经常给家里磨面。另一间是牲口圈,喂养着一头小毛驴。小毛驴, 就是全家的脚夫。磨面,送粮,碾场,驮粪等等都要役使牠。1956年老死在圈中。紧埃南山墙,还搭建了一个猪圈,祖母每年养一头猪。腊月宰杀后,分给各家过年享用。院里还养了一条大花狗,护家看院,见陌生人就叫。我记得谁家小孩拉了屎,大人嗷嗷叫两声,狗很快的跑来把小孩肛门舔干净,大人也省了擦屁股。后院的前半部是作打麦场。祖父去世后,伯父把打麦场搬到乡下。每到秋天,我家种的烟草,辣椒收获后,绑扎成串,挂在上房后背墙晾晒。黄的,红的在阳光下,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院原打麦场由曾祖母和祖母各开了两块菜地。种点蔬菜,供家里食用。后半院长满了荨麻草,荨麻草上长有好多毛刺,扎到人皮肤就出荨麻疹,烧痒难忍。荨麻草用开水一烫,猪啃吃,祖母经常叫人用杈子割一些喂猪。后院还栽了好多花卉和果树,有樱桃,林檎树,核桃树,水桃,花椒,紫荆花,刺玫,梨树等。靠南墙根有一棵大榆树,有一抱之粗,高大蔽荫,树上经常有老鹰,啄木鸟,喜鹊等飞禽,小的鸟雀叽叽咋咋,飞来飞去,像百鸟朝凤十分有趣。一到春天前后院,花开似景,芬芳满院,蜂蝶飞舞,真是一个世外桃园。秋天果木成熟,红的,黄的,绿的掛满枝头,孩子们望着,喜喜哈哈,大人们摘下给上几个,他们高兴地跑了,收获后给各家分享。每逢节庆日,大人们都聚集在堂房,听长辈说亊,孩子们在院子戏耍,等待分享好吃的。女人们在厨房忙前忙后,做些饭菜,大家共餐,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人天共享,不亦快哉!”</p><p> 每年清明上祖坟时,坟头家提前做好祭祀供品,到时召集全院各家,大人小孩约有一二十人,提着食盒,拿着纸钱,又说又笑,到晁家坡祖坟掃墓,先在墓堆上挂纸,上供品,点香烛,烧纸钱,三叩头,最后在墓地把供品一齐吃完。坟头每年轮流一次。我那时还小,觉得上坟很惬意。所以到时争着去。后来农村实行了合作化,平了坟墓,从此各家自行上坟。</p><p>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族人口不断增长,我记得1970年全院一年生了九个孩子,阿家生了媳妇生,阿婆生了孙媳生,真是“生产大隊。”曾祖母去世后全家人口已达 100多 人,老院已住不下,开始在外建房,在城南新一村处就出现了一个宋家巷巷。宋家人牢记祖上的教诲,尊敬长辈,关爱幼小,与人为善,合睦相处,相互帮助,互敬互爱,兄慈弟恭,妯娌和协,永保幸福大家庭。</p> <p>宋家大院封门示意图</p> <p>1957年曽祖母与儿孙们合影</p> <p>1983年长辈们合影</p> <p>1983年长辈与小辈们合影</p> <p> 祖父宋之恆和祖母董梅英合影</p><p><b> (四),我的祖父宋之恆,</b>字永久,又名万世。生于光绪17年4月13日,少年丧父离母,祖父母扶养,叔父育教。一生克苦图强,勤劳奋进,生活艰苦朴素,为人耿直善良,做事深谋远虑,决不放弃。从16岁起就帮助曾祖父做事。他在同辈中,排行老大。曾祖父去世后,作到了长兄为大,家中大小事都与他商议决定,先后帮助弟妹成了家。祖父一生以农商为业。继承祖上遗产后,在晁家坡,河北购置土地。<b>有一年,他去河北收地租,回来时走在路上,忽觉腿上被针刺扎了一下,回头一看一条蛇从脚下留过,他急忙把腿用绳子扎住,把蛇咬的地方用刀割下,不一会那块肉就肿大,他把伤口包扎好回来,家里人都很震惊,可见祖父的坚强意志。</b>他还在甘肃华亭县上关镇开了一家杂货店,后经土匪抢劫,弃而关闭。19 42年秋,遭于坏人指控,被党拐子匪徒绑架,拉到东街黑店“烤票子”,折磨三日。后经亲友花钱,相助救回。19 43年夏,祖父在后院碾麦时,遭雷雨袭击,感冒发烧,几天后背上长出了一个疔疽,中医看了说是“搭背疮”吃药诊治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重,家中人十分着急,姑母送来40个银元让看西医,名医张宝新看了后说,要开刀,祖父不信西医固执不作,后来疮口长大,会浓坏死,发展为败血症。于1944年7月21日病故。享年54岁。</p><p> </p><p><br></p> <p>祖母董梅英遗像</p><p><b> 祖母董梅英,</b>县城河南杨家庄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13日。端庄大个,朴实善良。一生勤劳俭扑,忍劳忍怨。尊敬长辈,关爱幼小,助困济弱。在众妯娌中是大姐,尊称“大新姐”,侄称“老大大”。过日精打细箅,为子孙储存千余斤粮食。这些存粮在国家困难时期,救助过家人,使子孙少些埃饿。祖母生育较多,只养育了姑母宋阿美,伯父宋广厚和父亲宋三姓。1945年11月祖母在四爷宋之太,五爷宋之升主持公证下,伯父和父亲分了家。1955年4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65岁</p> <p>伯父宋克章和父亲分家的分单</p> <h3>这是祖母和儿子宋克昌,小名三姓的合影</h3> <p>这是祖母抱的孙女天林和孙子(天才)的合影</p> <p>1956年春,祖母和一家人合影</p> <p>这是姑妈阿美的遗像</p><p><b> 1@ 姑母宋阿美,</b>生于1913年,是祖父的独生女,从小受曾祖父学堂影响,能识文断字,书写毛笔字。但一生命运多舛,先嫁给纸坊庄张家,生了表哥张开运后,夫亡。后又改嫁到北巷子张家,生了娥娥姐后夫亡。最后嫁给山西商人裴治中,姑夫在西街开了一家布铺,和地下党有过交往。姑姑生下表姐招弟后又抱养了表弟天和。1946年5月因难产病故,享年34岁。</p><p><b> 姑母去世后,姑夫悲痛抑郁,突发脑中风。同院边家庄人,张重仁,看姑夫家老残幼弱,乘机破门而入,抢走了不少贵重财物。后姑夫侄子裴贾子,准备把姑夫和弟妹送回山西夏县老家,在整理财物时,又被芝兰斋家王宝贤骗赖去一罐银元,给他儿子娶了媳妇,一年后他儿子夭亡,这就是报应。</b></p><p> 1951年7月,裴贾子带着姑夫,招弟姐和天和,准备回老家,招弟姐被祖母留下。在回家的路上,姑夫去世,终年52岁。招弟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父亲改名宋君如,娥娥姐起名张玉照,15岁时祖母把她嫁给西关金牛。姐姐坚决反抗,后离婚改嫁给商业店员,凤翔人景田德。1956年随姐夫回乡,生有两男两女,也受尽了艰难困苦,2011 年3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二姐宋君如1959年与县商业干部黄志明结婚,生有一男三女。</p><p><br></p> <p>和大姐,大哥,二姐的合影</p> <h3>和大姐照片</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2@ ,</b><b>伯父宋克章,</b>乳名广厚。生于1918年8月,为人耿直友善,协力助人。前半生,随祖父经商务农,能记会算,精于治家。1945年初,听信惑言,多次与祖母争吵,要求分家。1945年11月分了家,伯父占下房2间,东厦房北2间,晁家坡房3间,窑一孔,土地25亩。其余归父亲所有并赡养祖母。几年后,伯父向祖母认错,得到谅解,也尽到了孝母慈弟的责任。我小时常去伯父家住。合作化后,伯父在晁家坡务农。担任过农业社的会计。他种荘稼是把好手,特别是种烤烟,辣椒长势好,产量高,卖的快。我小时在烟叶辣椒成熟时,父亲常叫我们去伯父家帮忙,到地里挎烟叶,挷辣椒。1964年他去凤翔看娥娥姐,看到横水土地平整肥厚,给姐夫说:“你们这里地这么好,为啥不种辣椒呢?种点辣椒给家里添补点就有钱花。”后来那里人开始种辣椒,如今横水成了辣椒之乡。1976年5月我去杭州出差,回来时我给伯父买了一盒杭菊,送给他,伯父很高兴,笑着说,“我娃真有心。”1977年父亲得了胃癌,伯父很着急,四处寻医问药,他与大哥不时来看,在病重后期每天都来陪伴,尽到了大哥情义。文革中以“漏化地主”多次受到批斗。19 87年5月3日病逝 ,享年70岁。</p><p><b> 伯母王桂花,</b>坪头原人,生于1921年4月。以童养媳嫁给伯父, 来时只有12岁。活泼开朗,勤劳善良,慈详可亲。养育了4男3女,笃学,月林,天存,久林,天绪,小林,天禄。受尽辛苦。年轻时非常能干,1957年农业合作化后,伯母还当选为晁家坡四队妇女队长,伯父让我给伯母刻一铭章,社员记分用,我刻好后她很高兴。我母亲去逝后,伯父伯母对我们很关心,派大嫂给我家做饭,伯母还为我兄弟做麻鞋。19 96年9月因病 去世,享年76岁。</p> <p>1,伯母王培花和他的儿女们合影</p> <p>大哥大嫂结婚照</p> <p>大哥大嫂和子女的合影</p> <p> 这是父亲宋克昌和母亲曹彩娥合影</p><p><b>3@,父亲宋克昌</b>,字明诚,乳名三姓。生于1925年11月26日。从小喜欢读书画画,我上学时见过父亲用毛笔画的画册,画的人物生动,花草象形。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有一年正月十五,街上社火很热闹,父亲钻在屋里不出去,祖父把他撵出去让他去看社火,他从西巷子出去又从察巷子回来,玩作他喜欢的事。他好奇多思,<b>十岁时,这年冬天,在大门外水坑边垃圾中捡到一个小雷管,他不知是雷管,感到好奇,拿回家在上房炕上火盆边乱通,突然雷管爆响,把他左手大拇指指尖和食指一节炸掉了。</b>幸好还没有伤及其它,把家里人吓了一大跳。手指不全,但不影响他学习和画画。1942年8月父亲从陇县简师毕业后,分配到离县城百里远的香泉小学任教,祖父很高兴,亲自送父亲到了香泉小学。学校在一个古庙内,<b>听说晚上睡下经常听到沙沙声,说是犯煞,</b>前任几位教师吓的都走了。父亲坚持下来,年薪是三石麦子。放了假后祖父赶着小毛驴把父亲和麦子接回。1944年初父亲被调到东南乡杨家坡小学(国民党陆军骑兵第三军九师,为军官子女办的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p><p><b>当年学生宋文周(现陕师大副校长,教授,省督学)还清楚记得父亲给他们教唱</b></p><p><b>《义勇军进行曲》,</b>两年后调温水乡垶坪寺小学。解放后调回县城。先后在西关小学,南道巷小学任教,担任教导主任,南道巷小学副校长,校长等职。父亲擅长美术,每年假期都要给县上举办宣传展览,画宣传画非常辛苦,经常一个假期都在忙。他爱好广泛,能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工作认真负责,要求学生严格。生活艰苦朴素,简洁得体,为人敦厚善良,正直可信。但不善与人交往,性格有点固执。在县上从边远山区到县城,在多个小学任教,留有好的名声。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61年被调到县文化馆任馆长,他搜集整理了县上大量的文物,文革中被当作“四旧”遭到破坏,为保护馆藏文物,他被当作走资派,游街批斗,委屈受辱。母亲去世后,与继母结婚,由于我们不懂事,与继母经常发生争吵,使家中不和。父亲工作劳累,心情不畅,积劳成疾,于1979年2月初8日身患胃癌,不幸去逝享,享年55岁。</p><p><b> 母亲曹彩娥</b>,生于1925年5月3日,晁家坡人。温良贤淑,生活勤苦,尊老爱幼,妯娌和睦,谨言慎行。尊夫疼子。受人称赞。生育三子一女,笃临,笃毅,天林,笃理。于1957年3月16日,因难产送往宝鸡途中去逝,享年33岁。</p><p><br></p> <p>这是父亲宋克昌和继母杨青云的合影</p><p><b> 继母杨清云,</b>生于1936年3月25日。西街杨家。小学文化,当过代理小学教师。生活俭扑,勤劳友善,心直口快,作事有心。生有四女,<b>天丽,天革,朝晖,莉君。</b>父亲有病时,她精心看护,喂饭喂药,服侍到佳。父亲去世后,家庭困难,她又在县酒厂打工多年,吃苦耐劳,勤俭渡日。把四个女儿供养成才,并一起翻修了上房。</p><p><br></p> <p>父亲1942年,<b>在陇县简易师范</b><span class="ql-cursor"></span>毕业照片</p><p> </p><p><br></p> <p>父亲年青时任<b>南道巷小学</b>校校长时的照片</p> <p>父亲任<b>县文化馆</b>馆长时办画展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父亲宋克昌,字健天,1963年春节国画作品</p> <p>文革中父亲和学校老师的合影</p> <h3>笃毅与继母合影</h3> <h3>与天林妹及妹夫合影</h3> <p>笃理弟1970年去<b>三线</b><span class="ql-cursor"></span>时,与妹妹合影</p> <h3>一家人合影</h3> <h3>1982年全家合影</h3> <h3>1982年姐弟妹合影</h3> <p><b> (五):叔伯祖父家</b></p><p> 1@ 二爷宋之丰,字大亭,生于1902年4月,从小习于父亲私塾,1919年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当过教师。1921年随国民军少校医官至平凉学医。1926年考入民国西安财经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千阳,陇县国民县政府任科员。在家孝敬父母,帮助兄弟,每月薪资补贴家用。民国十五年土匪党拐子入城抢劫,绑架了兽祖父,索要元土,阁家慌恐,之丰立即请来县支应局长杨子机说合,并献烟土数十两,解救了曾祖父。民国十九年四月卄一日土匪张老九入城,曾祖父等外出躲难。县中区无人办公,要二爷之丰入城,土匪以贼戚绑架相迫,索要银元五十,母亲马氏东借西兑,拿出家中手饰交于绑匪,救出儿子。1932年升任县政府田粮食管理处二科科长。他在外上学,见识广,视野宽,给山区小县城带来了新观念,新气象。给家买了“洋戏匣子”(手摇留声机),我小时常去他家听戏,墙上挂着罗马字的自呜钟,家里还有照相机,收音机,理发推子。两个儿子载手表,留“分头”(也有叫留“洋楼”),穿皮鞋,一身时髦打扮。女儿也很俊俏,穿裙子,留两个辨子。二爷还开了一家书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家境富实,帮弟弟读书作生意。他很′早就学会用西药治病,家里人有点小病就服西药。民国十八年年馑时,流行霍乱,死人甚重,他向友人天主堂神父救助,神父给他写了个条子,让他去宝鸡教会取药,他立即骑上新买的三枪自行车到宝鸡,找到教会取回了药片发给巷子患病者,救了不少人性命。曾经还资助过进步人士,受到群众好评。解放后政府在惩戒时给予宽大处理。定成份时,他把家里田地都揽在自已的名下,被划为地主成分。在南街生产队劳动。二婆东南镇梁家村人,为人善良,宽厚。其父姚福,陇县名士名医。二婆于1978年去世,享年 52岁。生育两男一女:克侠,克瑞,佩凤。</p><p><b> </b></p><p><br></p><p> </p> <p><b>二婆:名姚喜莲</b></p><p>东南镇梁家村人。其父<b>姚希虞,字尧夫,</b>陇县著名绅士,中医大夫。曾任过西小,女学校长。二婆从小受父亲家教,初识字,为人善良,朴实,受到家人尊敬。</p> <p>二爷在</p><p><b>西安财经专科学校</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上学时的学生证</p> <p><b> 长子宋克俠,乳名拴拴,</b>生于1926年。中学文化,解放后任小学教师,爱好广泛,擅长修表,照相,还能自配雪花膏,有时把配好的雪花膏,分给院里女孩使用。还能写一手隶字书法。有一年他还为巴婆作了个龙头拐杖,巴婆很高兴。1970年响应政府号召支援农业生产,全家由城内迁到唐家庄公社新庄村,参加生产劳动,受尽辛苦。1984年落实政策后返城,恢复公职,并在西关小学领取工资。1994年因病去世,享年69岁。妻李 氏,南街李家,其父李相亭。生育五子三女。</p><p> </p> <p>克侠叔在<b>陇县第一小学</b>任教照片</p> <p>克侠叔在<b>固关小学</b>任教时照片</p> <p><b> 次 子宋克瑞,乳名存瑞,</b>中学文化生于1932年,曾在宝鸡木材公司工作,1972 年因违纪除名,1969年举家下乡到唐家庄乡柳沟村,参加农业劳动,1980 年返城。于1993年病故,享年62岁。妻高云娥,凌底下镇高氏庵人,生育有三子二女。</p><p> <b>这是克瑞叔和妹妹佩凤,妹夫李义照片</b></p> <p> 女,宋佩凤,乳名拴凤,生于1935年7月28日,二爷的爱女,俊俏靓丽,善良可亲,七岁时,曾祖父去世,在送葬队伍中,她坐在轿子里,向外撒钱,惹人喜爱。在县诚上完女学,初中肄业。解放后。嫁给宝鸡市粮食局干部李义(离休干部)。1956年6月随夫去西藏,支援建设。一年后回夫家扶风县,在县城打工,1969年到扶风县南阳镇李家村,参加农业劳动,受尽苦难,一个富家小姐,远离娘家转变为当地农民,这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力,所受痛苦就可想而知!79年落实政策回宝鸡市打临工,<b>干过养路工,街道纸背厂制背工,摆地摊</b>等这期间我经常去看望她,每逢过年过节我和妻子一起去给姑姑拜年,她还回访我家,我说这样不妥,她却说<b>“我是回娘家。”</b>她家有事姑夫姑姑常打电话叫我过去,我尽力帮助,越走越亲密。我与她儿子关系甚过手足,至今仍来往不断。姑姑对娘家人来到她家,热情招待,尽力相助。2003年12月11日晚7时,因糖尿病去世,享年69 岁。姑夫于2009去世,他们去世后都第一时间告知我。在姑姑去世时悼念会上,我代表亲属致了悼词。她生有四子,<b>藏平,小平,旭平,继平。</b></p> <p>二婆和亲家母及女儿女婿合影</p> <h3>克瑞叔与妹妹,妹夫合影</h3> <p>二爷长孙宋怡如,陇县社火协会会员,陇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社火艺人。</p> <p>二爷孙女妙如夫妇和黒娃合影</p> <p><b> 2@ 三爷宋之豫,小名名世。</b>生于民国三年(1905)四月十六日,小学文化,解放前做小生意,开了一家“<b>景盛堂老“</b>棉布店。解放后,回家在南街生产队劳动。忠厚善良,勤劳助人。关心大家公事,1972年病故。享年68岁。</p><p> 先房三婆刘氏,在家八年生女未成病殁。后娶是南街陈家女为妻,生有一女一子后病故,女送给麻黄铺人家。长子宋克刚,乳名拴雄。后三婆,察院巷闫家人,名闫月英,初识字,能读一般读物。2002年去世,享年82岁。生育三子一女:次子宋克雄,乳名维雄,生于1943年;三子宋克全,乳名维刚,生于1949年,初中文化,在南街生产队劳动;四子宋克泰,乳名丙刚,生于1956年,中学文化,在南街生产队劳动;女宋菊霞,生于19 52 年,中学文化,陕西齿轮厂工人。</p> <p>三婆宋陈氏(1930——1935),南街陈家人</p> <p><b>三爷长子宋克刚</b></p><p><b> 长子宋克刚,</b>乳名拴雄,生于1935年11月25日。中学文化,共产党员,在县政府工作,<b>历任关山公社主任,县粮食局副局长,工商联秘书长</b>等职。勤劳扑实,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努力。是个热心肠的人,宋家不管谁有事他都尽力帮助,办了好些别人办不到的事。文革中受尽磨难,1988年8月9日,因肝癌不幸去世,享年54岁。妻子张巧娥生于民国四十八年(1937——2001)十月十一日,家庭妇女,吃苦耐劳,养育了三子一女,个个事业有成。不幸于2001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64岁。</p><p><b>长子宋润平,</b>参军复原后,任县城建局质检站站长;<b>次子宋浩平,</b>西交大财经学院教授;<b>三子宋浚平,曾</b>任陇县新集Ill中学,杜阳中学,天成中学校长。</p> <h3>克刚叔在工作</h3> <h3>克刚叔一家合影</h3> <p>三爷次子克雄叔服役照</p><p><b>次子宋克雄,</b>生于1943年,59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咸阳纺织工业学校,二年后从学校参军,共产党员,后复员到陕西毛纺厂,在厂档案科干部。</p> <h3>三爷五子宋丙刚</h3> <p><b> 3@ 四爷宋之太,小名辅世。</b>生于宣统二年(1909)四月七日。初识字,脾性毛糙,好管事。院里不管谁家孩子犯错,他都会教训,孩子们都怕他。民国时给县田粮科收粮。解放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挂面手艺精良。文化大革命中干了些错事,晚年悔恨交加,后因中风瘫痪在炕多年,于1981年去世。享年70岁。</p><p><b> 四婆,名张桂花,</b>东南镇黄花玉裕人,生于1915年。治家严格,管理精细,话多不谨。卒于 1979 年2月,享年65 岁。生育三男一女:</p><p><b> 长子,宋克勤,</b>乳名拴猴。生于1932年,小学文化。在平凉市食品公司工作。1992年 因喉癌去世,享年61 岁。</p><p><b> 次子,宋克俭,</b>乳名丑旦。小学文化,生于19 41 年,参加过铁路建设。60年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会开拖拉机。</p><p><b> 三子宋克治,</b>乳名狗娃,小学文化,生于1945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干活不用心,有点懒散。卒于2004 年,享年59 岁。</p><p><b> 女,宋佩花,</b>小学文化,生于1949年,在县百货商店工作。卒于1997年,享年49岁。</p> <p>宋克俭一家合影</p> <p><b> 4@爷宋之升,</b>字允亭,小名同世。生于民国三年(1914)十月七日。小时随父上私塾,1930年简师毕业,任<b>县稅款征稽处一等征稽员,县财委会委员,</b>1945年与桑瑞荣,闫中立等人合资开办“<b>荣兴粮行”。</b>1949年担任城关镇镇长,为民办了些有益之事。他有文化教养,品行端正,机智聪慧,处事公允,管事认真。教子严谨。解放后把地,牲畜交给国家,在南街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1998年去世,享年85岁。</p><p> 五婆,名杨芳珍,西巷子大户杨家,其父楊子机,曾任民国县政府支应局长。生于1914年。文化较深。任过女学教师,能写毛笔字。解放后在家料理家务,管教子女。卒于1973年,享年60 岁。生有六子一女。</p><p><b> 长子,宋克用。</b>生于1931年,毕业于西安财经学 校,在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广仁医院)会计工作。工作细心,谨小慎微。能尊老爱幼。退休后回家休养。于1999年去世,享年69岁。</p><p><b> 女,宋佩燕,</b>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嫁给北巷子张家,从事农业劳动。</p><p><b> 次子,宋克成</b>,生于1943年,中学文化。从是农业劳动。为人热情,干事敏捷,乐於助人。</p><p><b> 三子,宋克农,</b>乳名拴鱼,生于1947年,初中文化。小学教师。性格耿直,擅长吹奏萨克斯。文革中在家保护过一名副县长。2004 年病逝,终年 58 岁。</p><p><b> 四子,宋克武</b>,乳名鱼秧,生于1949年,初中文化,从事农业生产劳动。</p><p><b> 五子,宋克平,</b>乳名黑鱼,生于1951年,中学文化,从事农业生产劳动。</p><p><b> 六子,得鱼</b>。生于1953年。过继给西巷子杨家,即他舅家。</p> <p>五爷年青照片</p> <p>巴婆与五爷全家福</p> <p>八三年五爷全家福</p> <p><b>五爷长子克用西安财经专科学校毕业证</b></p> <p>叔嫂与侄女</p> <p>与五爷次子克成叔夫妇合影</p> <p><b>克成叔儿子宋建忠,城关镇南街村党支部书记兼材长</b></p> <p><b> 5@六 爷宋之谦,小名又同。</b>生于民国十年(1921)七月二日。小时随父上私塾。分家后随二哥之丰生活。后在私人药店当学徒,作过小商贩。1948年在二爷,五爷开设的<b>“复兴堂</b>“药店,经营中药业。解放后公私合营到县药材公司工作,曾任<b>药店门市部主任,商业局跃进农场办公室主任,县工商联委员,政协委员等职。</b>为人忠厚善良。热情友爱。工作认真,技术精良,是县上有名的中药技师。退休后还在药店上班。不幸于200 8年腊月,因病去世,享年88岁。</p><p><b> 六婆,李冬梅,</b>城关李家磨人,生于1923年,卒于1963年,享年41 岁。生育二男二女。</p><p><b>长子宋克強,</b>生于1938年。中学文化,生性活泼热情,最早在县百货商店工作,曾任门市部主任,后因违纪除名,参加过铁路建设。1969年后下乡到李家河乡九尧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1999年因病去世,终年62岁。</p><p><b> 长女宋佩娟,</b>乳名冬雁。生于1947 年,小学文化。嫁给闫良西飞公司干部。在西安工作。育有二女一子。</p><p><b> 次女宋璧雁,</b>乳名老鼠,生于1953年。小时过继给碎爷宋之益,嫁给晁家坡曹家。200 0年因病去世,终年48岁。育有一子一女。</p><p><b> 次子宋克虎,</b>生于1956 年,中学文化。在闫良西飞公司工作。</p><p> </p><p><br></p> <p>六爷全家福</p> <p>六爷遗像</p> <p>西安钟楼留影</p> <p>大雁塔留影</p> <p>六爷过八十岁生日</p> <p>六爷女宋佩娟</p> <p><b> 6@七爷宋之復,小名复同。</b>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二月卄三日,分家后随三哥之豫生活。民国时期在虢镇高中上学。有文化,擅长书法,在本县当小学教师。由于说话不当,1957年划为右派,回家在南街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回家后生活困难,几个爷商议,凡在外工作的每人每月资助2元,使他渡过了难关。1978年平反,回到学校教书。参于编写了《<b>陇县村名志》。</b>1995年去世,享年73 岁。</p><p><b> 七婆马小娥,</b>水坑巷马家人,生于1929年,精于理家,少言能事。2000年因病去世。享年72 岁。生育二子二女。</p><p><b> 长子宋克鲁,</b>乳名娥蛋,生于1944年,初中文化。在村上从事农业劳动。会泥瓦工。干活朴实,生活简便。2009年因病去世。终年65岁。育有三子一女;</p><p><b> 长女宋佩妮,</b>乳名青翠,生于1948年,小学文 化,嫁到李家磨李家。随夫在云南省工作。</p><p><b> 二 女宋佩宁,</b>乳名宁芝,生于1951 年,小学文化,嫁给西巷子雷家。</p><p><b> 次子宋克先,</b>乳名玉鼠。生于1960 年,中学文化。顶班后在县供销社工作,担任过会计。育有一子一女。</p><p><b> 三子宋老虎</b>,生于1970年。技校毕业后在陕汽工作。</p><p><b> 三女宋佩玲,</b>乳名可气。嫁给麻黄铺王家。</p><p><b> 四女宋玉兔,</b>从小送给唐家庄度家山。</p><p> </p><p> </p> <p><b> 7@碎爷宋之益,小名随同</b>。生于民国十六年(1927)一月十三日。分家后随四哥之太生活。小学文 化,解放初任小学教师。因故回家。参加过铁路建设。后回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会纸糊匠手艺。性格开郎,思路敏捷,直爽好事。1998年4月,他只身一人来宝鸡看望亲属,还到我家来坐了一会,问我们的生活好不好,儿女们工作怎么样?我十分感激。2001年3月12日不慎摔倒去世,享年75 岁。</p><p><b> 碎婆朱彩琴,</b>北巷子朱家,生于1931年。一生勤快麻利,泼辣能干,说到做到。善良贤淑。艰苦朴实。1987 年因劳累过度,不幸病逝,享年57岁。生育三男三女。</p><p><b> 长女宋佩芬,</b>乳名跟雁,生于1957年,小学文 化,嫁给察巷子苗家。</p><p><b> 长子宋克杰,</b>乳名庚虎,生于1964年,中学文化,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曾任南街生产队队长,副村长。性格直爽,办事利索,能主事。</p><p><b> 次子宋克俊,</b>乳名根龙,生于1964年,中学文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转业西凤酒厂工作。</p><p><b> 三子宋克敏,</b>乳名根根,生于1968 年,中学文化,从事农业劳动。</p><p><b> 二女宋佩兰,</b>乳名改雁,生于1962 年,小学文化,嫁给南道巷袁家。</p><p><b> 三女宋佩红 ,</b>乳名从雁,生于1970年,小学文化,嫁给城关镇高棱村陈家。</p> <h3>碎爷长子宋庚虎</h3> <p><b> 8@宋之蒙,</b>小名锅同,又名八娃,生于民国卄一二年(1932)一月十二日,从小受父母兄长关爱。分家后随五哥之升生活。1944年在西大街小学上四年级,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爬山比赛得了第一名后,回家感到身体不适,吐血不止,经县医院抢救后转往西安大医院治疗月余后,病情稳定,返家休养期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12岁。</p> <p>“克”字辈兄弟合影</p> <h3>同辈兄弟合影</h3> <p> 曽祖母去世后,祖父祖母和年长的叔伯也先后去世,后辈儿孙都已长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好转,大都申请在外建房,先后都搬出了宋家大院。<b>2000年伯父孙子宋江平,购买了三爷的房基,把下房拆了,建起了四间三层小楼。上房继母和六爷先后进行了维修,</b>厦房破旧,腰门倒塌,无人过问。宋家大院就这样没落了。</p><p><br></p><p><b>昔日輝煌宋家院,</b></p><p><b>陇州城内把名传。</b></p><p><b>历经风雨近百年。</b></p><p><b>今日旧貌換新颜。</b></p><p><br></p><p> </p> <p>现今宋家大院</p> <p><b>宋家新的一代像朝阳光照的向日葵,会茁壮成长,繁花似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