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谐趣园是颐和园的园中园。</h3><h3> 这座位于颐和园大园西北角的小园,是乾隆年间仿照无锡山脚下的寄畅园所建造的。</h3><h3> 当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驻跸寄畅园。</h3><h3> 他流连于寄畅园的美景,令画师绘制寄畅园图。</h3><h3> 回到京城后,遂依图造下这寄畅园的京华版。</h3><h3> 园子起始名为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写道:“一亭一径,足谐奇趣。”</h3><h3> 嘉庆年间,惠山园重修时改名谐趣园。</h3><h3> 竣工后,嘉庆帝在《谐趣园记》中道:“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暢之意也。”</h3><h3> 园中亭、榭、台、堂共有十三处,游廊回合相钩连,虽是炎夏,游走其间,只觉凉风习习,通体舒泰。</h3><h3> 园的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趣味争辩故事而来。</h3><h3> “知鱼桥”中的“鱼”字,繁体字为“魚”,下面四个点表示火的意思。乾隆题字的时候说,这么美的鱼怎么能放在火上烤,还是放到水里吧。于是故意将鱼字下面的四点少写了一点,变成了三点水了。这是有名的错字佳话。</h3><h3> 园中临池建有“涵远堂”,是慈禧太后钓鱼休憩之所。</h3><h3> 谐趣园是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楼台亭榭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为一体的精致的而硕大的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是缘物移情,缘情生趣,令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意境的典范之作。</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