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2017山西中考语文试卷

吴老师「专注初高中语文能力提升」

<h1>  时间的脚步匆匆而过, 2017年中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成绩已在几天前尘埃落定,中考成绩目前尚未公布。</h1><h1> 人们往往习惯在结束时盘点自己,也因为只有在盘点自己的同时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作文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将每年的这份被喻为“语文教学风向标”的中考语文试卷做细致地研究,客观地审视自己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努力地一年一年地从繁杂无序而又琐碎的知识中,找出规律,整理和完善出一座“有机”的知识构架,造福于广大学生、家长朋友们。</h1> <h1>一.读·书(12分)</h1><div><br></div><div> 1.这是一副较为有名的书法作品。</div><div> ①考查考生对联常识——上、下联位置(自右而左)以及平仄规则(五字联:仄仄平平仄 对 平平仄仄平)。</div><div> ②考查考生繁体字知识(書与畫)</div><div> ③考查考生规范美观地书写。</div><div> 2.古诗词文默写</div><div> ①涉及3篇课内古文、3首课内古诗、3首课外古诗。</div><div> ②设置共8个小题考直接默写,1个小题考理解性默写。</div><div> ③易错字如“萋萋”“洲”(《黄鹤楼》)、“自缘”(《等飞来峰》)、“抟”(《庄子》)、“春深”(《赤壁》)。</div><div> ④除《列子》外,均是朗朗上口平日里反复记诵的句子。</div><div> </div><div><br></div> <h1>二.读·思</h1><div><br></div><div> 3.考查汉字演变与造字法。</div><div> 一些客观题,包括课外古诗文内容理解与赏析,或者名著阅读考查,甚至今年山西高考语文试题,不少题根据常识即可找出正确答案。它们看似是专业性较强所涉知识面较广的考查内容,但命题人往往会在选项设置上将难度降低。</div><div> 如C项中“春”的会意字造字法在B项中已做了明确详细的暗示。很多时候,客观题的几个选项内部又构成一个有价值的审题环境。</div><div> 4.考查基础知识。</div><div> 包括:语法——词性、短语和知识板块——复句(关联词语)、修辞手法。</div><div> B项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短语结构明显不同,其它三项也丝毫构不成干扰。</div><div> 5.名著阅读考查</div><div> 关于《西游记》。D项“火焰山三借芭蕉扇”情节及解读错误明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快读确定答案。</div> <h1>第一篇现代文阅读考查</h1> <h3>  6.找指代内容。也淡淡地考查了学生理解、提炼和概括能力。</h3><div> 7.“小作文”</div><h3> 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迷你议论文。“麻雀”虽小,需“五脏”需全。忌空乏评论,泛泛而谈。如若缺乏论据佐证,失分将是必然的。</h3> <h1>课内文言文基础与能力考查</h1><div><br></div><div> 8.考字音</div><div> C项“辄”的读音在初中多篇文言文中多有见。</div><div> 9.考字义</div><div> 实则考查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多是课标要求识记的重点注释。</div><div> 10.考翻译</div><div> 也间接考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均是反复练过的翻译易考文句。</div><div> 11.赏析题</div><div> B项对《答谢中书书》中景物描写句子的赏析,除表述不全面准确外,还有表述不严谨的问题。</div><div> 教学中,常常追究、苛责孩子们在用词妥帖、词序调换,甚至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上随心所欲,不够用心和负责。想来,真不是故意刁难、吹毛求疵。</div> <h1>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h1><div><br></div><div> 12.词义辨析</div><div> 最初就“词义”这一板块,我会给孩子们详细讲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语境义。后来,因为课程内容多、时间紧,鲜少搬上课堂。只在某一个契机提及并简单举例,达到有所了解这么一个目的。</div><div> 教育工作者多有体会:很多时候,一个正确、有价值的抉择,未尝不是在诸多看似驳杂甚至无关紧要的知识点的浸润下孕育并萌生的。知识累积很重要。</div><div> 此题考查“忽”的本义。</div><div><br></div><div> 13.这篇文言文简短,文意易于疏通,主旨也不难把握,它与九年级《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近似。</div><div> 有些热爱历史的同学,他们对课内外文言文的学习和整体感知比历史知识匮乏的同学更多了一重保障。</div><div><br></div><div> 12.词义辨析</div><div> 最初就“词义”这一板块,我会给孩子们详细讲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语境义。后来,因为课程内容多、时间紧,鲜少搬上课堂。只在某一个契机提及并简单举例,达到有所了解这么一个目的。</div><div> 教育工作者多有体会:很多时候,一个正确、有价值的抉择,未尝不是在诸多看似驳杂甚至无关紧要的知识点的浸润下孕育并萌生的。知识累积很重要。</div><div> 此题考查“忽”的本义。</div><div><br></div><div> 13.这篇文言文简短,文意易于疏通,主旨也不难把握,它与九年级《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近似。</div><div> 有些热爱历史的同学,他们对课内外文言文的学习和整体感知比历史知识匮乏的同学更多了一重保障。</div> <h1>三.读·写</h1><div><br></div><div> 14.简说旅游路线</div><div> 此题需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经济合理、清晰有序地介绍行程,包括各目的地、距离及景点。难度较低。</div><div> </div><div> </div> <h1>第二篇现代文阅读考查</h1><div><br></div><div> 这是一篇令我读几次,几次泪目的佳作。</div><div> 昨晚,我把她它读给女儿听。她不是很懂,夜灯下也未见我湿润的眼眶,但我要求她记住一个词,是“感恩”。(末了,许是讲得深了,害她哭了一鼻子。)</div><div><br></div><div> 15.⑴要求考生以第一人称去描写这位已到迟暮之年即将失去自理能力、不想去养老院生活却又不愿孩子为难、表面风平浪静故作笑颜内心翻江倒海苦不堪言的父亲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div><div>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必须命令自己的心紧紧贴近“人物”,甚至钻进人物内心,这个“人物”可能在年龄、性别、性格,甚至年代、地域、文化及社会背景与学生们有着天大的悬殊,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要设身处地地去揣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 这并不容易,然而阅读若不如此进行,便只能叫做机械地“认读”,而非有意义的“研读”。</div> <h3>  ⑵要求考生从材料、结构、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h3><h3><br></h3><h3> 这是一道除作文外,主观性最强的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考生必须真有所见、真有所思、真有所悟。</h3><h3> 曾讲过好多次赏析课,有试过由学生独立赏析佳作。期间,我们不无感动……之前在教师讲解分析过程中,我们似乎未能也不可能强烈地获悉孩子们理解领悟的程度与借鉴运用的能力,但他们真的能终有所获,解读并感悟皆精准而深入。</h3><h3> a.作者在送父亲去养老院当天早上吃到了父亲用不够灵便的腿脚走了好远的路给他买回的他最爱吃的包子;作者回忆他读中学时直至上大学后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骑自行车前往那家包子铺为他买那味道独一无二的包子; 作者回忆小时候常常巴望着父亲早早地去幼儿园接他回家;在路上,作者想象着父亲随时巴望着自己去养老院接他回家。——这几则材料的选择与演绎,自然而又用心。<br></h3><h3> b.结构安排上,开门见山式的开头,围绕“送父亲去养老院”一事的线索展开叙述,插叙的写作顺序,虚与实的交错,卒章显志的收尾方式等,亮点颇多。</h3><h3> c.语言表达上,朴实的文字,真挚的表达。词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选取,皆有值得学生挖掘和玩味的地方。</h3><h3> d.文章对父亲形象不动声色的刻画,以及父子双方情感的流淌,作者思想的升华,都是成就一篇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佳作之要诀。</h3> <h1>材料分析题</h1><h3><br></h3><h3> 16.⑴图文转换</h3><h3> 漫画里三幅图分别传递三条信息。前两幅图附有文字,信息显而易见。第三幅图读图稍有难度,但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均提到的“用法用量”字眼,仍然可以读懂信息。</h3><h3> 在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h3><h3> ①语言要精要妥帖;</h3><h3> ②表述讲究先后词序;</h3><h3> ③力避口语、不规范用语。</h3><h3><br></h3><h3> ⑵写宣传语</h3><h3> 属实用文体。考查学生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时还须兼顾宣传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得体地表达。</h3><h3> “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和功用-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意义-不读药品说明书的弊端-进行倡导和呼吁”思路清晰则逻辑严密。宣传时注意结合柱状图和圆形图相关数据信息加以说明。</h3><h3><br></h3> <h1>写作</h1><h3><br></h3><h3> 考查命前半题的半命题作文。</h3><h3> 去年冬天,给孩子们布置过《原来,____一直在我身边》的类似作文题,生成不少佳作。</h3><h3> 一直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人学”,真正的写作就是剖视人性,发现美好,感悟真谛,成就完满人生。</h3><h3> 此半题需补好,以下五个问题不能忽视:</h3><h3> ①半题补上后检查搭配是否正确,要符合语法习惯;</h3><h3> ②立意需积极健康;</h3><h3> ③半题要与文章体裁相一致;</h3><div> ④作文题旨要明确;</div><div> ⑤半题尽可能充实、具体、生动,或具内涵,或有情味。</div> <h1>  看过此文的学生、家长,一定都已知悉: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技巧,较强的表达能力。中考语文想要取得高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h1><h1><h1><br></h1> 最后,祝每一位考生都能收获喜悦,遇见成功! &nbsp;</h1><h1><h1> 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真心爱上语文,用心学习语文。</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