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 华 伯 父

退为上策

<h3>  去年7月2日,我从央视新闻获悉87岁的二伯父因病去世消息,当时颇感意外,内心深处还有些自责。2013年10月老人家还回老家青阳省亲的,短短两年时间竟然……而今,二伯父去世一年多时间了,可我心里仍惦记着托人捎去的一张登有“中国工业企业500强”文章的《长江航运报》,也不知当年老人家收到没有?看了没有?</h3><h3><br></h3><h3> 三版头条、篇幅很大的一篇论述文作者是陈锦华。当时并没有细阅这篇文章,只是不经意发现作者姓名与父亲常提及的、中央领导人堂伯父名字相同而保存了下来。自己当时是长航报的一名业余通讯员,理解文章见报、被读者阅读的那份喜悦。虽说该企业报作者众多,可我从未发现中央首长写文章发表。</h3><h3><br></h3><h3> 同名同姓也是有的,我想核实是否父亲堂兄所写?若情况属实,我想,总会有机会将报纸转交给这位未曾谋面的二伯父。我很想让这个快80岁的老人开心一下。</h3> <h3>  想象的到,所写文章被一个堂侄女欣赏、收藏并设法转交……无论你的官有多大,总会高兴的。</h3><h3><br></h3><h3> 后来,编辑部来人证实了文章作者身份,与网上查找的资料相吻合,正是担任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二伯父陈锦华。</h3><h3><br></h3><h3> 伯父80岁左右来过两次芜湖,其中一次是芜湖长江大桥破土动工的那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伯父现场剪彩的场面。一般情况是,报纸、电视、电台一公布消息,上面来人已不在当地了,即使在的话,也不是谁想见就见得着的。</h3><h3><br></h3><h3> 我无法将报纸直接交给本人,想等哪次回老家先交给父亲再说。几十年来只有父亲与二伯父保持着联系,只有通过父亲才能将报纸转交出去。</h3><h3><br></h3><h3> 因为不是急事我并没往心里去,每次回老家总忘记有这么一件事要办,而家里来人我也是一忘再忘,就这样拖了一年又一年。</h3> <h3>  大约五、六年之后,一次家人通过QQ上传了一张父亲、弟弟与二伯父的合影留念,我这才想起有那么一张长航报压在橱柜里。</h3><h3><br></h3><h3> 错过了一次难得的机会。那年二伯父去黄山出席一个会议,途经青阳因思乡心切在家乡县城停留了几小时,至于出生地杨田乡是没有时间去的。</h3><h3><br></h3><h3> 二伯父与父亲相见场面感人,两人共忆乡情、共忆儿时趣事……60年才相逢,谁也不认识谁了,唯有共同的往事才让这对堂兄弟找回了亲情。二伯父一声:“小宝坐到我身边来!”让快80岁的父亲感慨不已!<br></h3><h3><br></h3><h3> 给父亲包了500元的红包,送了一箱台湾酒,但父亲执意不收。生活条件不错,不缺这些,只是无法推辞。</h3> <h3>  得知两位老人见面的消息很是懊恼,若早点将长航报交给父母不就完事了吗,转而一想,错过了就错了,等下次再说吧。</h3><h3><br></h3><h3> 可时间一长,我又把这事给淡忘了,直到两年后退休回青阳看望父母也没想起那张长航报,而恰恰这次回家期间二伯父在青阳逗留了几日。</h3><h3><br></h3><h3> 这年二伯父85岁高龄了,他感觉身体状况不如从前,感觉思乡之情无法抗拒,于是,在夫人及警卫人员的陪伴下从北京专程回青阳省亲。他的两个年过80岁的弟弟也从外地赶来应邀见面,我父亲、弟弟及其亲朋好友去了不少人。</h3><h3><br></h3><h3> 安全起见,大部分亲友因无法进入宾馆会客厅而无法一睹老人容颜。若敞开见面,单是杨田乡的乡亲就有很多很多,显然,全都见面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我又何尝不想见见二伯父呢!</h3> <h3>  虽然年迈,听父亲说二伯父思路清晰、反应敏捷,6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如新。他当着众亲友的面夸我祖父如何如何的优秀……祖父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杭州大学,擅长绘画雕刻,这在青阳杨田乡是凤毛鳞角了,只可惜英年早逝。</h3><h3><br></h3><h3> 听父亲说过,二伯父从小爱学习,对祖父遗留的线装书“石头记”之类,以及圆规等学习、绘图工具视若宝贝、尽数取用。<br></h3><h3><br></h3><h3> 那天二伯父告诉亲友,中央规定在先,无论职位高低,回家探亲不允许打扰地方政府、不能让地方设宴增加地方财政开支,强调说明酒席是大侄子置办的。</h3><h3><br></h3><div> 因为是家宴,话题轻松自然,当伯父说到家人寄到北京的香肠没有小时候的好吃时,引发在场亲友一阵会意的笑声……是啊,过去太穷了,吃嘛嘛香,更何况是美味的香肠。而今的腌制方法与过去并无多大差异,主要是生活好了、食物过于丰盛的缘故。</div><div> ……</div><h3> 我眼睁睁地再一次错过了绝好的机会,悔!真的是悔!</h3> <h3>  返回芜湖后,我将长航报装进一个大号信封里,放在醒目的地方以提醒自己日后记得带到青阳。</h3><h3><br></h3><h3> 父亲病重的时候我赶回了老家,回青阳不多日老父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h3><h3><br></h3><h3> 世事难料,人老了总是要走的,报纸一事不能再耽搁了。我让弟弟将长航报转交二伯父的一个亲侄儿,让他侄儿转给二伯父的女儿,再由女儿交给父亲……因为人托人,此后的事不便再过问,直至老人家去年夏天因病去世也不知晓报纸详情。正如《人民日报网》一篇文章一一不要改天再说!我等了多少个明天?明天又是哪一天?我等了太久太久。</h3><h3><br></h3><h3> 二伯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的,除了政治局七位常委,习近平主席和原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等前去送别……这足以说明锦华伯父一生是多么的不寻常。他曾是中国经济战线一位杰出的领导人,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h3> <h3>  在二伯父的回忆录一一《国事忆述》、《国事续述》两本书中,留下许多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痕迹:上世纪70年代,在文革的废墟上助推宝钢;1983年一手筹建中石化;在主持国家体改委和计委岁月里,推出股份制经济改革、住房公积金改革……伯父劳苦功高。</h3><h3><br></h3><h3> 2003年,宝钢进入世界500强,锦华伯父欣喜不已,这与老人的勇气和信念是分不开的。执掌中石化7年多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管理大型企业经验,因此奠定了中石化在中国化工领域的地位。20年之后,中石化呈强势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家上市公司,名列世界500强第31名,国企500强第一名。老人打造出了一个掌握着中国经济命脉的超大型企业。</h3><h3><br></h3><h3> 1983年中石化总公司成立时,二伯父还肩负一项重任,到2000年中国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当时的伯父不了解与苏联的差距有多大,没有拍胸脯,而后来的产量超苏3倍。</h3><h3> ………</h3> <p class="ql-block">  二伯父80岁退休后仍工作在第一线,时常在外调研,直至卧病在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道老人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操碎了心,作为晚辈的我不禁对二伯父肃然起敬。联想到他与父亲书信往来中说过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训,倍觉他的成功与他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二伯父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后,我在整理电话本时发现了锦华伯父住北京朝阳区地址及电话号码……我又一次地为自己马大哈性格而自责:为何不早翻动一下电话本、或是问一下呢?数年来需要的联系方式原来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只是已与事无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此文在寄托一份敬重与哀思的同时,若能对下一代,或是下下代有所启迪,也就不枉动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贡献者,在此表示感谢!</p> <h3>  陈锦华伯父(中)与父亲、弟弟在青阳合影留念</h3> <h3>  作者陈锦华其亲笔题字的《国事忆述》和《国事续述》两本著作</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作者本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