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春天里

<h3>徒步穿越五鹿山之艾和岩--辛庄大沟--瓦罐庙--艾和岩回环</h3> <h3><br></h3><div><br></div><div>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div><div>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蒲县、隰县境内,主峰海拔1946米。保护区总面积20617.3公顷,主要保护世界稀有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是山西省褐马鸡分布区的南界。同时保护以油松为主的次生林,区内有天然林40000多亩,人工林14000亩,主要树种为油松、桦木、栎类。</div><div><br></div><div>行政区类别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隰县境内</div><div><br></div><div>著名景点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div><div><br></div><div>面 积有天然林40000多亩</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2017年6月25日,骑行致五鹿山脚下,中午12时30分开始单人轻装徒步穿越,从艾和艾开始徒行,从梁顶下降至红道乡辛庄村沟底,再上升至瓦罐庙,随后侧行下降搜索到下艾和岩步行道返回骑行点时间为19点10分。徒环行上--下--上--下约20公里,时长6小时40分。</h3><h3>本次穿越由于是临时改变路线(原计划从艾和岩登五鹿山主峰后原路返回),难度增大了不少(增加了上升下降及穿越无步道林区难度),而且未带足水和食物,在从五鹿山南坡上升点又出现了一点偏差,导致耗时多出预计时长40分左右。</h3> <h3>主峰海拨1946米,是吕梁山南部第一高峰。是蒲、隰两县分界线及分水岭,顶部石、砖、瓦、木混合结构建筑,已坍塌且被生长的树木所覆盖,仅剩部分残墙和散落的瓦砾。</h3> <h3>上升到艾和岩梁顶,梁顶选择一处林木稀蔬的点沿坡下降,在荫凉的林间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落下来。</h3> <h3>看准方向,搜索下降。</h3> <h3>走在埋过膝盖的树叶上往下滑行。</h3> <h3>不过,往下滑行这沙沙的声音很美妙,脚感也没得说,要是上升就只能是走三步滑两步了噢!</h3> <h3>发现一枚被遗弃的褐马鸡蛋。</h3> <h3>这株小叶杨应该有上百年树龄了吧!</h3> <h3>小叶杨背部自根底一条高约3米的树心腐烂形成的树洞,这堆褐马鸡毛是一个悲残故事的证明。根据鸡毛从地面一直到树缝了米处都有的现场分析,凶手应该是山狸猫,因为山狸猫捕猎成功后会迅速带着猎物上树。也不排除其它肉食动物,金钱豹在五鹿山是有的,也有同样习性,但数量及小,一般是上到树叉高处才撕毛开食,而且在这个林区豹是顶级捕猎者,再没有其它动物可以从它手上抢食,它没必要再去上树的。如果凶手是狼的话,鸡毛只会是在地上。黄鼠狼的嫌疑更小,它的体格根本不是褐马鸡的对手。</h3> <h3>说到褐马鸡,忍不住给大家介绍和分享一下我们山西省鸟了。</h3> <h3><br></h3><div>褐马鸡</div><div><br></div><div>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马鸡属中的一个种,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身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左右。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褐马鸡在中国境内是除环颈雉外分布最北的一个种,是中国的特有种。</div><div><br></div><div><br></div><div>遗憾的是,虽然有过几次给褐马鸡远近距离的偶遇,但没来得及留下图片,所以只能用下载的对付一下了!不过,下面我可以给大家展示两张实拍幼鸡图片,可惜由于刚准备拍一段褐马鸡一家悠然自得散步的视频时,电话响起,受惊后大鸡对我奋勇博击掩护小鸡撤入荆棘林,没能如愿。这两张模糊的照片是在梅洞山拍到的。</div> <h3>鸡群受惊后,距离我有大约六、七米,一只大的立既咆哮着向我冲了过来,但自知不敌,又迅速后撤,但始终阻挡在我和小鸡们中间,真的殊死相博的味道,可以说我伸手真的能抓到它了。另一只大鸡也没闲着,趁着同伴与我纠缠的功夫,以最快的时间护送四、五只小鸡转移进了荆棘林。</h3> <h3>能这么近距离与这种动物偶遇的机会是很少的,因为它们的听觉和视觉能力超过我们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若不是照料幼鸡或幼鸡太闹的缘故,我也只能在远处听一下它们的叫声或都看一眼它们稍纵即失的身影,甚至在距离我百米的时候已经听到脚步声只留下一些活动过的踪迹遁去。当我正为没能留下它们的影视资料扼腕叹息时,发现树枝上还有两只没来得及撤走的幼鸡,上前在大约一米五左右的距离打开手机正准备拍照,一只大鸡突然从我的左侧面灌木林中串出再次扑向了我,荒乱中点到快门,当闪过冲扑后去拍右侧小树上那只时,大鸡扇动着翅膀把我的手机扑掉到草纵里。两只小鸡也在这期间钻进林子,由于林密草高,就只能听到两只大鸡”吱嘎、吱嘎“的叫声了。捡走手机,两张照片都是模糊的,好在总算还是拍下这么两张。</h3> <h3>深山黑蜘蛛</h3> <h3>密林蔬处蝶儿歇</h3> <h3>大山里的小动物不认生,很容易就拍到这个了。</h3> <h3>有水了,应该下到谷底了</h3> <h3>象不象一只乌龟?</h3> <h3>这是一个天然的盆景,一块布满苔藓的凹顶大石上,中间凹面上长着一片茂盛的玉竹。</h3> <h3>走苔藓路比走叶毯路舒坦!</h3> <h3>灌木林,这是快出山的征兆,但必须找人踩好的这种,否则荆棘密布,寸步难行。</h3> <h3>尽管找到一条人踩出的小路,走在灌木林中比在大林子里要坚难的多,时而得弯腰钻行,时而得拨开带刺的树支,时而又会暴晒在烈日下,还得操心草叶下纳凉的蛇(这种地方是蛇活动频繁的地方)。顺便给大家分享一下本图片,牛旁子,中草药。</h3> <h3>出来啦,这种野花一般都生长在农田不远处的田埂、草坡或沟畔。</h3> <h3>出来了,前方出去是红道乡辛庄村,大概距离3公里左右吧,去年和心念哥骑摩托到这儿后,没找到进山的路。要从这儿出去就好了,可任务还没有完成,摩托还在北坡,加把劲,返程选点登山吧。</h3> <h3>转过身遥望一下峰顶,为再次入山后预测一个登山点,瞄准点:峰顶东南侧瓦罐庙,绕过峰顶后从北侧寻找上艾和岩山梁的道,沿路返回北坡徒登点。争取没有偏差,因为上升难度比下降要高,偏过一个山头可能就得多走二、三公里的路(遇上灌木林更麻烦)。</h3> <h3>返程!</h3> <h3>入山谷!</h3> <h3>遇上采药人了,盘谈一翻得知他们是隰县染界村的,所采药名叫阴阳草(口语误解了,后经咨询实名为淫羊藿),一斤可卖4.5元,每天可采60斤左右。他们一行三人,背药出山后还得上了蒲县太夫垣经蒙古村回去,不过出山后就离他们的麾托不远了,比我登上山梁要省事多了。</h3> <h3>这就是淫羊藿,山上虽然很多,但长时间这样采下去值得有关方面关注一下,因为采摘时是成片的连根拔,破坏性及强。</h3> <h3>谷底的行走就不赘述了!</h3> <h3>按时间推算,过了这儿该选点登山了,在沟低的积叶上上行,迈出去50公分,脚一落到实处再往下一滑就又回到原地了,得爬坡了。</h3> <h3>上升的难度点过去了,要不是上升方向向东南偏离一小点,这会应该到瓦罐庙了,又累又喝又饿(临时改变计划和路线了,水和食品未带足),好在上去后难度不大了,到驻地就有水喝了。</h3> <h3>总算上升并搜索到瓦罐庙了,位于主峰山腰处,距离山顶约200米左右。还有一段穿林搜索下降到步道的任务,再有偏差估计得摸黑了。</h3> <h3>穿过一片灌木林,顺利完成最后一个搜索任务投入步道,不用担心夜行了,沿小路前行再下坡,马上能补充水分了,马上不用走路了。</h3> <h3>骑麾托的感觉和速度和就是与走路不一样,一会功夫己经绕行到了另一架山梁的公路上了。</h3> <h3>又一个担心来了,没带雨具,前方变天了,而且能看到闪电,听到雷鸣,该不会淋一场暴雨吧?</h3> <h3>加速前行,争取在雨来前赶到坡下村庄!</h3> <h3>还好,我被隔在雷震雨边缘地带了,只下了几点稀蔬的大点子,没淋湿,下到坡底那块大雨刚下过去,那块乌云又飘到东北方向去了,中峡那边应该下的更大。好了,累了,饿了,也有点冷了,赶紧回家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