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先生在阳朔,李寿平 文/图

三宜散人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5日,是吴冠中先生逝世12周年忌日。1977年吴先生率学生到桂林阳朔写生至今也有45周年了。我在2010年曾写了一篇小文纪念吴先生。现配上吴先生到桂林至阳朔漓江段的写生和创作的部分作品,以为纪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冠中先生在阳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寿平 文 / 图</span></p><p class="ql-block"> 1972年,吴冠中先生由“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当他得知岳母在贵阳患病时,经过多方努力,才得与妻子朱碧琴到贵阳探视。吴先生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在桂林下了火车,乘班车到达阳朔。</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地方得到的消息,傍晚时分,我和县文化馆的几位同志到阳朔饭店看望吴先生。</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夫妇下榻于阳朔饭店大会议厅旁的一间平房,吴夫人朱碧琴出来接待我们。大家说明来意之后,吴夫人表示非常感谢,说吴先生到了阳朔看到小城十分美丽,非常激动,连饭没吃,便一人赶往漓江边看景去了,说是准备明天一早到江边写生。接着吴夫人说他们从干校回到北京后,好不容易才获准到贵阳探亲,这次是利用中途下车的机会,特地到阳朔来的。</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渐黑下来,还有点溟蒙细雨,吴夫人非常牵挂吴先生。我们安慰她说阳朔地方没有什么危险,算是比较安全的,正说着,吴先生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我们在院子里站着一一介绍,吴先生对阳朔美术界人士来看望他表示感谢,接着他说到阳朔真美,到江边一看更加激动,以前只是看过照片及书上介绍,没想到这么美丽,难怪那么多画家到这里来写生。</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面的印象,感觉吴先生是一个十分精干的人,瘦劲而刚毅,双眼睛光照人,特别是足下穿一双翻毛高帮皮鞋,走起路来更显得十分精神,说话带有十分浓厚的吴方言口音,干脆利落,与他握手时感到坚实有力,诚恳厚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着交谈了约半小时,因吴先生尚未吃晚饭,且旅途辛苦,第二天还要到江边写生,便告辞而去,吴先生送我们一行到前面的大院中一一道别,并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再到阳朔写生,并嘱咐我们练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地表现漓江的山水。</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先生第二次到阳朔是在1977年,当时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璜系、染织系的老师一起带学生到阳朔写生一个月,同来的还有白雪石、朱军山、谷林等老师,这次到阳朔的时间较长,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即西郎山饭店)。</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还专程到工艺美术厂看我们作画,当我提到1972年曾见到吴先生时,他高兴地说,以前许的愿终于实现了,并勉励我们好好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向学院的各位老师学习。</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到青厄渡写生时,对这里的田园风光赞不绝口,在采茶岭一带画了速写和油画。当他得知青厄渡旁的县良种农场(以前叫潘庄),是徐悲鸿曾住过并在此创作时,很有感触地说,徐先生真会找地方,住到仙境里来了。回到阳朔城后,吴先生表示回北京后要向黄镇同志(时任文化部长、上海美专毕业)汇报,争取在青厄渡一带建立一个美术创作基地,或是美院的一个分部。可惜这个愿望没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除了听吴先生在县党校教室指导学生的课外,一次还特别邀请他为我们讲一下创作的问题,吴先生说他有一些想法,但还不成熟,正在探索之中。</p><p class="ql-block"> 用线,特别是曲线,是吴先生的拿手好戏。他能画出非常美妙而又富有动感的线条来。对康定斯基、克利等人以线为主的抽象画,我也受到一点感染,从1995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拍摄一批残荷照片,就是想表现画面以线为主的摄影作品,这也是受吴先生“形式决定内容”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们邀请吴先生到县前街陈建国的家里,为我们现场上课并作画示范。他画了一幅“苏州园林一隅”,黑色屋面、白粉墙、旁边一丛绿树,下面水池中添上几条红色鲤鱼,也就几笔,简洁明快,但却很生动。我们都报以掌声,吴先生谦虚地说只是探索而已。是他不久前尝试的一种彩墨画法。在题款时,写一“荼”字及年月,没带印章,他便用朱标色画了一圆形“荼”字印。吴先生画完还谈到一些理论问题,我当时也不甚明白,但他在讲话时的认真神态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外出写生时,十分专注,有时站几个小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饭的时间。但一回到住所,顾不上劳累,首先是把油画笔用旧报纸擦干,再洗干净收拾好,然后才去吃饭。可见吴先生做事认真和对艺术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吴先生不但画得好,也非常能讲,他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显得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哲理。写的文章也是一流,读来令人神往。如他在1980年发现张家界后写的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在报上发表,我读后非常响往,后来于1990、91年两次到张家界写生摄影。我还在旅游杂志读过他一篇文章,是记他到四川酉阳县(现属重庆市)的龚滩写生时,发现这是一个千年古镇,与贵州沿河县相邻,中隔一条乌江,非常美丽,象是来到了世外桃源。于是我便和阳朔的朋友乘班车辗转四天方才抵达龚滩,并在那里写生三天。后来又读过吴先生介绍贵州民族风情的文章,吸引我30余次到黔东南等地写生和摄影。真正算得上吴先生文章的“粉丝”了。</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于雅吹堂/2022年6月整理)</p> <p class="ql-block">1977年吴先生在阳朔采茶岭一带写生。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阳朔青厄渡风光,右边红圈处是原潘庄建筑,徐悲鸿曾在此居住作画近一年。笔者摄。</p> <p class="ql-block">阳朔工艺美术厂楼上往下拍的老照片。笔者摄于1977年</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吴冠中先生在阳朔写生的作品图片,全部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阳朔大榕树对岸的穿岩。</p> <p class="ql-block">阳朔碧莲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