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

阳光中的谜

<h3>  谢氏一家,在历史上显赫了二百多年,东晋灭亡,南北朝后期仍以谢家为贵族,通婚大都限于皇家。历史记载军事政治文学名人等就有一百多人。只此一族,就占据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隅。而谢道韫,是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主帅谢玄的亲妹妹,谢奕的女儿。著诗有泰山吟等。</h3> <h3>这个有着咏絮之才的女孩,嫁给了王羲之第三子王凝之。王谢通婚是东晋的贵族病,这两族要么和皇族通婚,要不就是姓王的嫁给姓谢的,姓谢的又嫁给姓王的。</h3> <h3>不过,谢道韫嫁给平庸的王凝之,却是遗憾。一次回娘家,谢安见她郁郁寡欢,问她,她怅然道:“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何天下之大,独有王郎乎。谢安哑口无言,无从作答。谢安非常赏识这个侄女,据说谢安问诗(诗经)与谢道韫,谢侃侃而谈,颇中肯綮。</h3> <h3>史传孙恩起义,杀了王凝之一门,谢道韫组织家中仆妇进行巷战。最终谢带着外孙走在巷子里,狭路遇见匪兵,匪兵欲杀她外孙,谢面无惧色,厉声喝道:他是我外孙,不是王家人,为何杀他。</h3> <h3>匪兵见一贵妇如此从容淡定,无不折服。也传说她有谢安之风。竟放开她祖孙二人一条生路。</h3> <h3>谢道韫终老于会稽。据说当时一太守得以拜见风仪渐臻的老年谢道韫,出来慨叹良久,称其风神佳绝。</h3> <h3>  据传王献之一次在厅堂内与群儒论战,讲到词穷之处,谢道韫经过,使人递了一张便笺给她的这个小叔子,上书“欲为小郎解围”。让人放下一张竹帘,她坐帘后,据王献之的论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未几,一室之内都被她讲得理屈辞穷,甘拜下风。<br></h3> <h3>这就是谢道韫,正如谢安所言,万分遗憾的是她是一个女子,满门谢氏儿郎都不如这个他最钟爱的侄女。谢玄的孙子谢灵运也颇景仰这个祖辈,常誉其风神佳绝。</h3> <h3>史上记载谢道韫故事很多,不仅是世说新语之类逸闻,甚至是正史也有提及。谢道韫风神冠绝,据载“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h3> <h3>神情散朗,林下风气。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容貌了,而是一个女人思想上光华的流溢,一个女人的气质、风度的惊鸿一瞥了。</h3> <h3>说到王谢两家,不得不提王献之其人。王献之是王羲之最为钟爱的第七子,传王献之在他七岁时练字,其父从身后突然拨笔,没有拨出,其父称其后必有大才。历史上称其与乃父书法为“二王”。王献之可以写出方丈大字,围观人达几百人次。正因其如此,与桓济离婚的新安公主看中了他,闹着非要嫁给王献之。</h3> <h3>王献之已娶其表姐郗道茂。郗道茂是郗鉴的孙女,郗鉴是王献之的外公,也是西晋的奠基之臣。郗鉴去王导门上择婿,王导是西晋的开国元勋,王羲之的叔父。当时,一府之内子弟皆恭敬禀息。唯王羲之坦腹躺在东床之上吃吃喝喝,不屑一顾。结果郗鉴就选了王羲之做女婿。因为他倜傥大方,卓荦与众俗之中,份外出色。</h3> <h3>王献之最有其父之风。据说王献之和郗道茂从小就是青梅竹马。郗道茂容貌贞静美丽。与王献之的母亲、谢道韫一样,书法也是相当的了得。一旦长成。王献之赶紧央求父亲去求亲。王羲之就写了一封求亲的书信;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h3> <h3>王羲之的这个大舅子接了他的信,自然满口应允。(光就是王这一笔字,就了不得了,还是亲笔写滴。现在都是国宝)王在当时与谢安齐名,被时人称之为“一时瑜、亮”。结果王献之娶得爱妻归。</h3> <h3>但婚后不久,新安公主就求其父降旨,要与王献之结婚。在那个时代,王献之也算是够革命的了。为了不和新安公主结婚,竟然用艾草自伤其足,成为一个瘸子。但是新安公主瘸子也爱,仍是要死要活的要嫁他。</h3> <h3>万般无奈之下,郗道茂黯然离开王府。那时她的父亲刚去世一年。家道中落,只有寄居在叔父家中,抑郁终生。</h3> <h3>  王献之病笃之际,他哥王徽之问他,一生何憾?王献之答:唯和郗式离婚。言语之中,无限怅茫,一生已过,身不由已。虽然他娶了公主,他的女儿王神爱还做了皇后。还有爱妾桃叶红袖添香,虽然他偷偷摸摸背着公主给郗道茂的两份情书还成了后世国宝级的书法碑帖......但是人生又岂能无憾呢?</h3> <h3>若以世人的狭隘的爱情观来论,一个人一生只会真爱一个人。那么就应是郗道茂了。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压根就是虚伪肤浅。就人本性而论,一个人一生怎么可能只爱过一个人?王献之还是非常喜爱桃叶的。我们不论其情感之真伪,只是说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代,都是会有着憾事的,有憾,才是活着的常态和真相。</h3> <h3>王徽之曾问巫人说:我可以代我弟弟死吗?巫人说:你都活不长了,何以代他呢?</h3> <h3>王徽之躺在床上,仍不忘问左右,左右告诉他,42岁的王献之已经死了。王徽之不悲不哭,持琴而往,调弦许久,难以成调。遂掷琴,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h3> <h3>过了一个月,王徽之,这个历史上有名的"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性情中人,就也驾鹤归西了。史说他这个故事,颇有赞誉的意思,但也有史书说谢安差点要把谢道韫嫁给他,只因为这个典故,觉得他不靠谱,没敢把侄女嫁给他。他是个典型的贵族出身的文化人,过着叔本华式的生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桓玄有次看不惯他管马,非问他治下马有多少。活多少,死多少?他眼一翻说:不知死,焉知生。(论语:不知生,焉知死)</h3> <h3>桓玄也是个没文化的贵族混混,被他搞得愣摸不着头脑。桓家的人都没什么人品。顾恺之把一柜子画寄在他家,箱子前面封上封条,他就从箱子后面撬开偷了画。顾恺之见封如旧,就说:“我的画啊,妙画通灵了,变化而去”。世人不知顾恺之到底说真话假话。因为桓家手握东晋的兵权。桓濟就因此说顾恺之是“慧黠”。</h3> <h3>历史上的王徽之与王献之是有一比的,王徽之曾与王操之、王献之同诣谢安。出了门,有客人问谢安,谢安就说,小者(王献之)佳,因为“吉人之辞寡”。说王献之话少。这个评价很了不得。因为吉人在那时是贤人、圣人、善人的通称。</h3><h3><br></h3><h3>王献之的故事很多,如乌驳牸牛,十八缸练字水等。但是,真正让人感动的,还是他生命之未的那句话:唯和郗氏离婚。</h3><h3><br></h3><h3>是的,人生没有重来。什么是真正的活着呢?如果是真活着,又何只仅仅是欢笑,又何只仅仅是眼泪,又何只仅仅是无限的憾事呢?如意事一二,不如意事八九。并不是所有的花,都会盛开在艳阳之下誉美之时。更多的花还是开在寂寞的亭院里,荒凉的野郊外,错过了最美丽的季节,真疼爱花的人。又何况是有些情感,在黑夜里盛开,在天明时凋谢呢。</h3><h3><br></h3><h3>瓣瓣心香,都凋落在历史的回廊里。一任风起,一任风落。(文:阳光中的谜;绘画:王美芳,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