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尊且贵

黎德良

<h3> </h3><div><br></div><div> 濯堂</div><div><br></div><div> 1916年9月,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一名言。就是指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的理解,人们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顺势而为常常易被曲解而与随波逐流通用。这样一来词语的意思就变了,概念也被悄悄地偷换了。</div><div><br></div><div> 随波逐流与顺势而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流是放任,为是作为。前者是一种附势的行为,是寄于他人的力量而随行,自己没有目标也不想付出努力,没有应对困难的能力,没有意义;而后者是察觉到了一种变化的规律或某一事物发展的趋势,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将一种理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虽然复杂和曲折,激烈而悲壮,因有着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逢山开山、遇水搭桥的勇气和能力,意义非凡。这里打个小小的比方:从徒步行路发展到骑自行车,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学习使用自行车的过程中就免不了要摔很多的跟头。从想改变徒步的困难到骑上自行车这样的小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顺势而为是要经过自身的奋斗,接受逆境洗礼,与随波逐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div><div><br></div><div> 具有逆势困难的前行是艰涩的,是一种难得的亲身体验,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还能从中体现出一种精神。逆势有时存在于身外,有时又存在于自己本身。真正能够深谙这一奥秘的人不仅不惧怕困难,为了磨砺自己,甚至还自我制造困境或主动选择困境。就是为了更有力地前行或能够行得更远,勇于发现和改正自身缺点,以适应形势的需要。懂得运用逆势和困境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div><div><br></div><div> 孙敬,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常常不知时日。看书时间长了,就会不自觉地打起瞌睡来。而每每醒来就会懊悔不已。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另不头拴住自己的头发。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赶走睡意。他就用这种办法,争分抢秒地发奋苦读,最终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div><div><br></div><div>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受尽苦辱。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又在卧室里堆放干柴当床铺,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这样坚持十年,最终以弱胜强打败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div><div><br></div><div> 不管是历史故事里,还是现实社会中,象上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顺是一种理想,是最终结果,而逆却是一种现实,是过程;不经逆势磨砺的顺势就不能彰显其力量的强大,就会显得轻滑,疲萎和甜腻,是没有生命力的。</div><div><br></div><div> 而我对逆势的体验之深莫过于书法的用笔。常人见书喜好平顺华丽,这是因为追慕虚荣,直奔结果;而险劲迟涩正是逆势之能,这是取自然之韵,诉求返朴的丰富过程。即使笔笔中锋,若无逆势的作用,就得不到刻划深入,丰富多姿的生动画面,徒留形式而失去感染力。汉代隶书,尊德尚朴,故笔笔迟涩,划画朴实,既有山石之壮,又有江河之曲,尽显一派自然淳朴的生命气息,逆势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达了曲折的过程。</div><div><br></div><div> 正所谓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逆境对于一个盼望强大,愿意成长的人来说是尊贵的。而创造逆境用以磨练自我,或甘于选择逆境砥砺前行的人更是生命的强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充当驾驭潮流的志者和勇士。 人的大智不是归避逆境,而是敢于选择逆境;人的庆幸不是拥有多少闲适荣华,而是赋有顺势而为的眼光和勇立潮头的本领。</div><div>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