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看电视剧版的白鹿原

映月

<h3><font color="#010101">电视剧“白鹿原”结束了,格子间里同事们追剧的热烈探讨,也从喧闹渐渐沉寂。但作为小说忠实读者的我,却久久难平那份遗憾和纠结。<br>知道翻拍的电视剧要上映的时候,激动难耐,那曾经在脑海里勾勒的幻境,竟然要真真切切的有画面感了。而且,主演们都是老戏骨,张嘉译,秦海璐,李沁...这阵容,势必又给这部获得茅盾奖及国外几个大奖的名著,增添了更多色彩。<br>然而,当真正开始看剧的时候,看到第五集我就忍耐不住,果断弃剧了。就如同,你所期待成真的一场美梦,开场却告诉你,里面的人物全换掉了。这不是我想看到的那个白鹿原。不可否认,演员们的演技很好,但是,演绎出来的,却是别样的故事,跟小说相差甚远。<br>白鹿原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特意看了陈老写小说的初衷。其实,就是站在一个很客观的角度,从满清灭亡到共产党兴起这段时期,农耕文明的一部回忆之作。<br>小说里,白鹿原用非常冷峻的笔法,给读者淋漓尽致却又真实的诉说了农耕文明遭到工业文明冲击的一段历程。皇帝没了,辫子剪了,军阀混乱了,祠堂被砸了....中国任何一个朝代,老百姓也没有经历过,这么短促又骤息万变的政权改革。白嘉轩,作为农民的代表人物,传统文明的卫道者,虽然想尽力维护传统的规则秩序,却已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br>白嘉轩对新事物不曾接受,当然他也还没来得及熟悉。新的规则秩序一再变换,他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新的“皇帝”。于是,他恪守着“耕读传家”的信条和乡约办事。不管朝代怎么变更,妇女们烧火做饭织布,还是农民们劳作收割耕田,是世世代代的传统,不能被破坏也不该被突破。书中有一段描写,非常的精辟,白嘉轩历经了百难锤炼,心里反而踏实了,他不觉得痛苦或者烦恼了。只要踏踏实实的种地,轧棉花,即使外面的风暴再大,也席卷不了他的生活。农民,就该干农民该干的事。不是吗?<br>如果说白鹿原是对农耕文明的挽歌,那陈老也是相当客观的描述了,对于传统旧生活的这种无法挽回的无奈的心态。或许,陈老觉得农耕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他用细腻,恬淡,而又生活气息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暴动前的恬静生活。<br>对于共产革命,陈老客观正直,并未有一丝一毫的歌颂之意。思想先进,一直不屈不挠革命的鹿兆鹏、白灵,在书中的行为,以白嘉轩和朱先生的视角来看,甚至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当兆鹏和孝文作为国共对头,在白鹿书院遭遇后,两个人勾心斗角,一个想抓,一个想逃,朱先生说了一句话:看来都不是君子。这跟目前电视剧里面主流的红色主义,背道而驰,但又何尝不是事实那。<br>这是白嘉轩作为农民代表的角度,也是他的局限性,所以他未曾接纳过一样新的事物,只是坚持克勤本守,忠实善良的本性。更与跳跃在白鹿原上闹革命的女儿白灵,断绝了父女关系。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导致了小娥当众受刑鞭打,女人要被逼着裹脚,跪拜求雨应对旱年,还有面对抵抗不了的瘟疫,迷信鬼神之说,铸建黑塔镇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合理,即使我们也知道这些举动如何的愚昧无知,但是作为那个时代而言,都是必然的产物。<br>当时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只能做这样的事情,而所谓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习俗和观念。<br>恰恰只有读小说,我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以当时的环境,来评价判定白鹿原上的人的一切行为和举动。无论对历史,还是历史人物,我们都得有同情性的理解,这是那个时代脱离不了的结果和命运。小说可以这样让我们有客观性,但是电视剧则不然,它无法反馈这种信息,而是更鲜活的刻画个人的形象。白鹿原的精魂是谁,是白嘉轩和朱先生。但白鹿是白灵,是一种炽烈理想的追求。<br>读着小说,我们可能会以旁观者的角度,感慨,叹息,为剧中人物的出路何在,命运何怜。我们也会茫然,因为小说它只是在叙述,没有告诉任何人答案。整部白鹿原的基调,都是偏重灰色的。因为它还原了生活,洞察了人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其实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皆大欢喜的命运。<br>而电视剧却恰恰跳出了这个结局,对小说大肆改造,让原本的一部挽歌充满了正能量。<br>张嘉译饰演的白嘉轩,除了本性里面的少部分的愚昧性。显然显得太正直了,太正面了,犹如白鹿原的灵魂和领袖。缺少了原著中的少言寡语,倔强到以命相抵,执拗的不曾多一丝额外的情绪。而且结局,竟然和一辈子都与他作对,精明自私不乏蝇营狗苟的鹿子霖,化敌为友一笑泯恩仇。还一道抚养了,鹿兆鹏和白灵的遗孤。电视剧迎合人们的期待,做了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惩的结局。看似大快人心,实则毁了原著的本性。<br>有人说,你当成另一个白鹿原来看好了,何必要追寻原著。但是,经典作品的改编,让人不得不与原著拿来做对比,尤其是这种深入人心的好作品。更何况,部分演员的表现,的却是差强人意,尽失人心。<br>小说,像极了传统的中国画,充满了各种留白,也蕴含了太丰富的隐喻,因此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白鹿原。电视剧这种写实性的表现,直观的把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情节,暴露在观众的眼前,让你接受而不是想象。改编的白鹿原又何尝不是导演眼中的一种世界那。<br>我喜欢白鹿原,因为我也偏爱传统的农耕文明,对于工作文明的发展恨之不及。自从共产革命开始,国家的教育政策就工业为上,重理工轻人文,传统文化被如褴褛弃之。偏废了传统文化的课程,造成了全民的人文素养低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诗经史记,瑰丽珍作再未发出过光芒。京剧,昆曲,被流行音乐,口水歌代替。读它们有何用,能当饭吃,还是当衣穿。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一旦被工业文明所取代,就成了戏台上的道具,不但似是而非,而且的确没有了实际的用处。<br>我们看似活在高智能,高经济,高发展的时代,实则丧失了灵魂和本性。人们拼命挤在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日复一日的如螺丝钉一般工作,磨灭了天性和本能,安于现状和攀比心。当传统文化凋零,我们现代人的骨子里,流着的是近乎奴性的柔顺与麻木无畏的血液。我们,都不过是一种高等生物而已,属于大自然,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而不是,一辈子的劳碌奔波,为了一栋房子,一辆车子,一颗虚荣心。人生,需要的多吗,不多,一餐一宿而已。生命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局,不可逆转的终归于空。<br>我果断选择了弃剧,因为我要保留我的那个白鹿原,那个走在原上,麦子终又再黄,日子总会亮堂的一方土地。</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