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杂粮行业创业之我见(1)------种植端

何文祥

<h3><br /></h3><h3><br /></h3><h3>1,品种。品种是商业模式的的核心,决定了与种植户的关系定位,决定了细分领域壁垒,决定了种植区域的布局,决定了物流的设计和运营,决定了农资的选用,决定了相关金融产品(信贷与保险)的系统性风险等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空间。</h3><h3> 举例说明。南宁红振企美龙系列红心火龙果,由于18年前从美洲引种,并不断培优,让该企业有了控制火龙果优质品种资源的优势,这就决定了他们和种植户的关系,比如苗木买卖关系,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关系,联盟加农户的行业协会关系等。目前公司光靠卖苗每年都有丰厚利润,加之火龙果鲜果和加工产品,火龙果观光基地等,效益可观。</h3><h3> 中美国玉黄白玉系列。由于对优质黄白玉玉米种质资源的控制,让中美国玉能够保持在高端玉米细分领域绝对的优势,能够让8090模式顺利落地,能够让农信互联放心的进行大额度授信。</h3><h3> 杂粮由于小众,不像玉米小麦水稻,国家在种植储运等多方面影响小,适合民营企业进入。伴随着互联网兴起,长尾理论效应凸显,定位消费人群更易通过平台连接起来而形成大产业,比如南方人群喝小米粥的人比例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可被识别,由于人口基数大,哪怕比例低也是巨大的群体,可形成大产业。</h3><h3> 所以,如果有可能,尽量去购买或者培育一些优质品种的品种权。现在的农科院系统储备了大量优质代开发和包装推广的资源。</h3><h3> 2,种植合作模式。我个人比较看好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养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典型的是温氏,带动了大北农,新希望等大批企业跟进并完善。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几点。一是个体在巨大的产业链面前力量微小,品种的选育和选择,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的研发和选用,管理的提升,销售大渠道的撬动,金融产品的引进,品牌的策划和宣传,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等,任何一个课题都是大课题,绝大多数个体绝对是懵逼的,别说操作,连思维模式都不具备。但是如果有一个平台,他只要加入了就可以获取所有的优势。对于公司来说,有了核心优势,在模式复制时需要轻资产运营,不可能所有土地都流转,不可能所有人员都雇佣,所有的投入品公司采购,这需要海量的资金,需要消耗大量的管理资源,因而公司需要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减轻模式推广过程的各种压力,聚焦做好核心优势环节。</h3><h3> 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不是说完全不参与种植环节,要想接地气,必须公司亲自管理若干标杆基地,中美国玉,红振企都有自己的优质基地,红振企还要求所有管理者都管理六棵火龙果,定期考察管理效果。</h3><h3>3,农资选用。根据我个人的了解,现在的基地,绝大多数都不了解中国的肥料工业,农化知识缺乏,迷信农资经销商推荐的产品,农资投入成本控制环节缺乏,农资选用,特别是肥料不合理现象普遍,有的基地上万亩了,由于不懂肥料上游工业,采购的还是一些三流的产品,贵不说,效果差是主要问题,绝收和减产风险很高。这方面我有优势(此处打个广告,湖北南轻法麦克斯作物营养有限公司就是致力于整合肥料上游资源,利用自身优势降低种植基地的合理用肥和成本控制问题,具体联系张波138-6805-4413)。</h3><h3>4,机械化。种植业是劳动力周期性密集行业,能在某些环节合理机械化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形成优势。比如播种,收割,分拣等等。</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