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也是醉了,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又静下心来翻阅起《红楼梦》来。好在此书百看不厌,每读一遍,心中都会得到一种新的升悟!</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h3> <h1> 其一:为何读</h1><h3> 有人说:男不读三国,女不读西厢。</h3><h3> 从这两部书的内容来看:三国里充满了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有悖于做人之道。人们玩弄的是权术,崇尚的是谋略,而男人看到的则多是阴谋和欺诈,所以极易胡思乱想,不利于社会的安定。</h3> <h3> 西厢讲的是才子佳人为情私奔的故事,女人看了则容易脱离现实、陷入幻想,甚至可能红杏出墙,这种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当时的道德所不容,所以还是不读为好。</h3> <h3> 当然这是百年前的说法,只是人们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但无论如何,《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应是世人必读的首选书目。</h3><h3> 有道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h3><h3> 三毛说:红楼梦是一生一世都要读的书。周汝昌称《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表性最强的作品。白先勇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我的文学圣经,有探索不完的密码。</h3> <h3>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全书涉及了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中医、婚姻、美食、美学以及儒、释、道哲学等等,牵涉的人物纷繁复杂,上至皇室贵妃,下至贫民百姓。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奇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h3><h3>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一部女性的颂歌。作者巧妙地借用贾宝玉的话作了精准的阐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全书不惜笔墨,在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对不同阶层和身份的女性给予了热情的讴歌,并对她们悲剧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h3><h3> 不仅如此,该书还暗示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警示世人做人的道理,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不管是书香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尤其作为一个读书人(包括中学生),如果不读《红楼梦》的话,那将会是人生的莫大遗憾!</h3> <h3> 人生本是一场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当我们感到身心疲惫时,不妨去书中寻找一块永恒的净土来涤荡蒙垢的心灵。</h3><h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红楼驿站,与伟人曹雪芹展开一段木石奇缘的对话,解读作者的痴情和个中的滋味吧!</h3> <h1> 其二:如何读</h1><h3> 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宝、黛及宝钗间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以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庭悲剧及人物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统治思想、封建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的思想和主张。</h3><h3> 中学语文课本虽然节选了《红楼梦》的部分精彩章节,如《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诉肺腑》、《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等,但都只能是断章取义、以斑窥豹。只有通读全篇,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精髓。</h3> <h3> 一、初读</h3><h3> 初读《红楼梦》,不要奢望一遍就能看懂,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越读领会越深入,越读理解越全面。</h3><h3> 首先,所处的层面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文化修养以及不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际遇,都会影响到读者解读原著的距离,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阅读也会有不同的领悟。</h3><h3> 其次,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宮闱秘事……” 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h3> <h3> 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阅读,初次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可以走马观花,但是一定要把脉全篇的灵魂:大旨谈情。紧扣一个“情”字,故事由情而起,情了而终,只要抓住宝、黛及宝钗三人之间爱情婚姻的主线,大致看懂书中的故事情节,初步理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简单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的根源等,就算达到基本的阅读要求。</h3> <h3> 当然,阅读之前先了解一下有关作家的生平和成书的背景,更能帮助我们深入全面地解读作者的原意和作品的内涵。</h3> <h3>(可点击放大)</h3> <h3> 二、选读</h3><h3> 在初读的基础上,选取作品的重点章节和关键性内容仔细阅读,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和提纲挈领的作用。</h3><h3> 1、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一回)</h3><h3> 开卷便交代了成书的起因来历及主要人物的前世孽缘。原来 女娲补天时单将一块顽石弃于大荒山无稽崖清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静极思动,凡心已炽,苦求茫茫大士和缈缈真人(一僧一道)携其到那昌眀隆盛之帮、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享一享人间的荣华富贵。经过几世几劫后,将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编述历历,刻于石上,取名《石头记》。</h3><h3>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又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也无非大旨谈情,实非别书之可比,于是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并易名《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題曰《金陵十二钗》。</h3><h3> 那一僧一道又梦语甄士隐: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因赤瑕宫神瑛侍者(顽石之化身)每日以甘露灌溉而久延岁月,后脱去草胎修成女体,并随神瑛侍者下凡,欲以一生的眼泪偿还灌溉之恩,于是演绎出一段千古风流凄艳委婉的木石情缘……</h3> <h3> 2、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h3><h3>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述说了贾家宁、荣二府主要人物的身份及关系,有利于引发读者的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暗示了文中“似真亦假”的种种现象。</h3> <h3> 3、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五回)</h3><h3> 从内容上看,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和伏笔。贾宝玉在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的太虚幻境的游梦中觉得真真假假、似有若无,警幻仙姑领他在“薄命司”看到的各种判词,听见的红楼梦曲,无不暗示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各种人物命运的最终结局,所以看懂这一回是理解全书内容的关键。</h3><h3>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誰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h3><h3> 《红楼梦》十二支曲与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互为补充,相互对应,预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h3> <h3><font color="#010101">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及解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暗示宝玉对黛玉的空自牵挂以及宝钗结局的冷落与凄苦。</font></h3><h3><br></h3> <h3>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宮闱。</h3><h3>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h3><h3> 指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大富大贵,但苦于人生短暂,元春早逝,所以终究是春梦一场。</h3><h3>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h3><h3>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h3><h3> 喻指探春虽精明志高却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h3><h3>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h3><h3>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h3><h3> 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虽家庭富贵却得不到温暖,婚后又好景不长,转眼间便夫妻离散,后沦落俗尘。</h3><h3>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h3><h3>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h3><h3> 妙玉乃似一块美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虽身在佛界,但心恋红尘,最终仍落于泥垢之中。</h3><h3>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h3><h3>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br> 暗示迎春嫁了个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致被折磨而死,人生如黄粱一梦。<br>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br> 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br> 惜春亲眼目睹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终于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终日独守青灯。<br>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br>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br> 凡鸟合而成“鳳”,贾府“事败”,王熙凤被休(人木),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死,席裹香魂,抛尸雪野。<br>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br>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br> 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狼舅奸兄”所卖,后遇恩人刘姥姥舍命救出,流落乡村。<br>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br>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br> 暗示李纨晚年因子得贵,诰命加身,但荣华方至却随即死去,徒有诰封虚名,白白地留给世人作谈资笑料。<br>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br>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br> 贾珍伤风败俗,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意谓别以为不长进的东西都出自荣国府,造祸开端的其实是宁国府的人。此处流露出作者对贾府中那些荒淫无耻、作恶多端的纨绔子弟的极度憎恨。<br> 综观所有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词曲原稿(详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故事最终的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物的命运则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br> (读者由此亦可判断后四十回续文内容是否与作者的原意相符)</h3> <h3> 三、精读</h3><h3> 除以上分析过的人物判词和十二支红楼梦曲之外,读者还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用心解读。</h3><h3> 1、众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是《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h3><h3> 虽然书中出场的人物前后多达400余人,且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但只要抓住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不能放过。</h3><h3> 在林黛玉面前主要人物依次亮相,作者借黛玉的眼光分别加以描写。</h3> <h3> 三个姐妹:</h3><h3>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h3><h3>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身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h3><h3>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h3><h3> 寥寥几笔就将迎春、探春及惜春三姐妹天生丽质又各有千秋的可爱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h3> <h3> 王熙凤是全书的重要人物,作者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加深读者的印象。</h3><h3> 随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说笑声从后院传来,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h3><h3> 仅从外貌和语言描写就能感受到王熙凤的非同一般。</h3><h3> 再看似曾相识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h3><h3> 一个风流倜傥而又憨厚痴情的贵公子形象从曹公的神笔中走了出来。</h3><h3> 而林黛玉与众各别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宝玉的眼神来描画,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h3><h3> 曹雪芹巧将人物的外貌、身世及命运融为一体,写出了林黛玉“倾国倾城的貌,多愁多病的身”,美貌聪慧而生性多疑,孤傲敏感而体弱多病,不愧是写作的高手。</h3><h3> 因此,每每读到有人物出场时应仔细分析,可将人物的描写与其身世身份、命运处境联系起来,必有所悟。</h3><h3> (仅举几例,其余人物读者自个分析)</h3> <h3> 2、抄检大观园(第74回)和查抄宁国府(第105回)</h3><h3> 前者与后者互为因果,前者是冥冥之中贾家由盛而衰的不详预兆,而后者则是贾府盛极而衰的现实应验,所以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应该精读,从而理解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h3><h3> “树倒猢狲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忽喇喇似大厦傾,昏惨惨似灯将灭,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h3> <h3> 3、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葬花)(第27回)</h3><h3>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之死)(第96、97、98回)</h3><h3>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谜语,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却集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巧妙地将诗词谜语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林黛玉的《葬花词》则充分体现了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曹公将情、景、人三者高度地融合为一体,以花喻人,以景传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内心哀伤和担忧,以及飘若游丝的悲剧命运。<br> 黛玉焚诗稿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用以乐写哀的手法,通过一喜一悲的强烈对比,揭示了人物悲剧的命运,透视了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的残酷与荒唐。苦绛珠尘缘已绝心先死,林黛玉情尽泪枯魂归天。<br> “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语)。作者把生老病死尘世俗境诗意化,把死的悲哀化为凄美的意境,文字欢喜而悲凉,气氛热烈而凄清,令人荡气回肠,不忍掩泪。</h3> <h3>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我们既要读懂作品的精髓,又不能沉溺其中而迷失自我,否则就有可能像诸多演员一样走火入魔而一梦不醒,冥冥中重现书中人物的宿命。如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已定格在永恒的红楼,留下了自己及他人都永远也无法超越的经典。还有贾瑞的扮演者马广儒,尤三姐的扮演者乐韵等,皆随剧中人的阴灵而去,让人惊悚不已。</h3><h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既要深入其中,解得其味,又要跳出圈外,理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荒唐”,从而懂得作者创作此书的良苦用意。</h3> <h1> 其三:读何感</h1><h3>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语),同样,不同的读者对《红楼梦》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红楼梦》博大精深,涉猎范围广泛,所以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有家庭的琐事,也有凄美的爱情,有家族的兴衰,也有个人命运的沉浮等等。作品按“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原则,按迹循踪,摆脱旧套,巧妙地将家庭遭遇及个人命运演绎成红楼一梦,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贾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无限的好奇,无数的读者都普遍认为痴情公子贾宝玉,其实就是痛恨科举、怀才不遇、家道中落、穷愁潦倒的曹雪芹的化身,贾府的兴衰,其实则隐含着曹雪芹的家庭变故等等,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h3><h3> 但不管怎么说,小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面貌,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感悟。虽然书中的人物大都是失意的,整个故事也是以悲剧而结局,但“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鲁迅语),给人的感觉是亦真亦幻、似喜而悲。</h3><h3> 全书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背景广阔,意境深远,其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的沉淀而愈显厚重,引领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两百多年来,世人对这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旷世绝作评说不已——</h3><h3> 可谓:</h3><h3> 你也说红楼</h3><h3> 我也说红楼</h3><h3> 家族兴衰掩风流</h3><h3> 有人说荣华</h3><h3> 有人说悲愁</h3><h3> 喜怒哀乐几春秋</h3><h3> 真情怜黛玉</h3><h3> 玉带林中挂</h3><h3> 木石前盟有缘由</h3><h3> 真心叹宝钗</h3><h3> 金簪雪里埋</h3><h3> 金玉良缘无盼头</h3><h3> 花柳繁华地</h3><h3> 温柔富贵乡</h3><h3> 梦醒之后又从头</h3><h3> 红尘之路短</h3><h3> 红楼则梦长</h3><h3> 个中滋味欲语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17年6月2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