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h3><h3> 我心中的眷恋---洄水湾</h3><h3> 地理篇 </h3><h3><br></h3><h3> </h3><h3> </h3><h3> 洄水湾是养我育我的地方,那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它没有什么特色,他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进入八道河的第一个驿站洄水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东南,总人口10197人,总面积55.1平方公里。管辖一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洄水居委会、茶稻村、桦栋村、团堡村、目连村、联沟村、燕山村、庙沟村、营寨村,洄水镇地处紫阳东南,大巴山北麓,与岚皋县隔河相望,距县城19.7公里,权洄公路穿镇而过。据《紫阳县志》记载:“洄水湾镇,形成于清代,街道长约350米,宽2—3米不等,板石铺面,房屋多是土木结构。解放前,由于地处偏远,管理不便,常被兵匪滋扰。1950年置洄水乡,1959年改管理区,1966年建曙光公社,1972年更名洄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改镇。主要农产品:茶叶、蚕茧,红苹果,山药,小青南瓜,绿苹果,酸莓,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h3> <h3>它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一座目莲挢,就休闲时间,给大家煽一下目连桥的传说:怀着对目连桥仰慕之情,追溯目连桥跨越百年的身世之谜。它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该桥原名通济桥,由张文远老人等筹资倡建,后因年久失修。光绪年间再由当地乡绅袁国仁、周耀贵募资重建。民国时期惨遭洞河,二道河流匪:将目连桥付之一炬。解放后由政府修复,历经沧桑的目连桥才走出了苦难,焕发出新的容颜。</h3> <h3>香火旺盛的目连桥</h3> <h3>通济桥易名由来,与明代悟道僧人颇具渊源。目连桥旁有天然石洞,是明朝目连和尚修道之所。后人敬仰其道学精神,故将此处村、沟|、桥均以“目连”为名。意在弘扬道学,以道教化育人。目连桥高约三十米,宽四米,横跨峡谷二十米。桥身以木材支撑,桥顶以泥瓦覆盖。桥的两旁设有坚固的栏杆和简易的木板,可供往来的山民歇脚小憩,凭栏观赏巴山风景。现在已换成钢筋水泥的大挢了.目连桥东坦西险,沟深谷幽。桥东地势开阔,土壤肥沃,百亩良田点缀坡前。勤劳的山民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播撒丰收的希望。善良的山民群居山凹,一座座青砖坜瓦的宅院或房舍掩映在桃红柳绿丛中,院内鸡鸣犬吠之声随清风入耳。伫立在目连桥上举目观望,好一幅景色宜人的乡村美景。桥西悬崖峭壁层层相扣,险象百出,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条“之”字形石阶小路沿桥西石壁伸向白云深处,伸向隐身山野的乡村人家。站在桥上倚栏远望,看山顶林海茫茫云波荡漾,观山腰茶桑进田绿染山冈。桥西绝壁之上,一棵千年古栎盘根崖缝之中。树身苍老而斑驳,树桠寥寥数枝,树叶纤细而灵动。阵阵微风吹过,使目连桥显得更加古朴、雅趣。目连桥下,清澈秀美的三叉河之水从山里一路奔涌而来,顽皮地拍打山涧磐石激起一朵朵雪白如玉的浪花,在目连桥下欢跳,如一首激昂的生命赞歌,唱响在幽静的山壑。景色秀丽的目连桥,成了山里人驻足观光修养身性的“怡心亭”。繁忙的山民路经此桥,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悠闲地坐在桥凳上,领略一番目连桥两岸的秀丽风光,一颗浮躁疲惫的心融入青山绿水,让心灵伴随山水涌动,</h3> <h3>古扑典雅</h3> <h3>我记忆中的洄水湾街道,八十年代前是一个破烂不堪,满街淋泥,两边都是破旧的土木结抅的川架房子,分为上街,中街,下街,河街四条大街。</h3> <h3> 洄水老下街 </h3><h3><br></h3><h3><br></h3><h3> 70年代最好的房子是供销社大楼和税务所大楼,就连区公所的办公楼都跟不上,洄水湾最热闹的时候就是三六九赶场也就是逢集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了,有做大大小小的生意的,也有买多多少少的东西的。对于洄水街来说,每隔两天或者三天,就会有一天这样热闹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是老少爷们都盼望的.一年一年过去了,住在洄水街两边的人们也就熟悉了这样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洄水街就形成了这种生活摸式。如果说逢集的日子是动的,那么冷场的日子就是静的。这一动一静的日子,让洄水街就显得是活泛的,永远的活泛,就像那些天生就喜欢做生意的人一样,小孩子总是喜欢逢集的日子。也许,在逢集的日子里父母并没有从街上买回来什么可口的瓜果零食;也许,在逢集的日子里小孩子在街上并没有看见什么新鲜有趣的东西,那无非是让自己小小的愿望落空了一回而已。但小孩子依然总是喜欢那些逢集的日子。这是天性使然,更是一种习惯,即使这一场失望了,还指望着下一场,逢场的日子是多彩的。那我们小孩就喜欢这样彩色的日子了。这样的天性也是一生不改的.像我的许多亲戚所居住的地方,它们是在远离洄水街的乡里。虽然洄水街和乡里一样都是农村。但洄水街上的人,还是把远离洄水街的地方叫做乡里,似乎洄水街上的人就住在城里一样。在我那时想来,在洄水湾人们的生活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时间还是一样的。我想,洄水湾人如果一辈子不走出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一辈子面对的时间也是一样的。我总似乎感到时间就像停止了一样,那时的生活,就好像被投入一段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空间,这常常让我甚至感到有点窒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静止着,可是他们就是那么过来的,人老几辈都是那么过来的。其实,我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孩子,我还不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活着,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可是我知道在这样的日子里,大人们还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有他们知道,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可能觉得他们的生活乏味极了,但是在一个大人的眼里他们的生活却好像过得有滋有味,甚至轰轰烈烈。小娃儿们能知道什么呢!大人们做事的时候,小娃儿们都到一边玩去了。事实上,大人们并没有逃避在我看来令人窒息的日子,我常常听到乡里人们的一句话是,好长时间没到街上去了。既使没到街上去,他们也过下来了,好像过得并不通苦,这契合了我从小被洄水街培养起来的气质——对热闹的向往和热爱,这样我就体会不到什么是寂寞了。可是,它就和乡里天天不逢集的日子是一样的了。这就像天天跑步的人和天天不跑步的人一样,他们都缺失了节奏感,在洄水街的三,六,九的赶场的日子里,特别是在腊月十六至二十六这几场,满街都是人,相当拥挤,当时都是为了在那几场里面买上过年货,买点新鲜菜,买点野味和一些希奇菜,比如象麂子肉,洋芋粑粑,野猪肉,鱼肉,兔儿肉,厥粉,干四季豆,油菜酸菜,本地莲藕。</h3> <h3>七十年代的洄水湾</h3> <h3>水中建起了洄水街</h3> <h3>石瓦房</h3> <h3>本地藕很绵糯糯的,过年时的团年饭都是猪蹄子和藕,鸡蛋饺子,整鸡炖上一祸,团年时家人相聚,其乐融融,我们叫它为烝盆子,这是一道特色菜,香喷喷的,好吃实在,平时可吃不到哦,因为这道菜功序太多,猪蹄,鸡子,鸡蛋饺子,莲藕,山芋,等都是费时用功的,要提前两三天准备,原先没有高压锅。都是用蒸笼或者是在大锅生蒸的。没有大半天时间是蒸不好的。</h3> <h3>现在的人图简单省事,都用高压锅来压啦。可味道大大的不一样了。 那时席不离肉,无肉不成席,那个蒸肉,狮子头,各种蒸菜才叫绝,有肘子砣砣,</h3> <h3>有长扣蒸肉,有霉豆腐蒸腊肉,有豆腐炖鱼肉,有甜酒蒸肉,光这种蒸菜就有上十种,口味各异,色香味美,百吃而不厌。</h3><h3> 那时逢年过节兴吃转转席,也叫磨盘席,从腊月三十天起一至要吃到二月间,劝酒之风大盛,无酒不成席,上桌子先喝几杯,主人家挨到劝,不喝不行,盛情难拒,不得不喝,开始几杯喝了,就开始打通关了,人人得见面,既使不能喝酒,也要喝饮料吃肉来应呼通关,酒量大的打六杯,酒量小的也要打一两杯,有时还要划上几拳,为了整酒,光拳就有好多种,要求都不同,比如说一字清不倒旗,魁五不赢拳,左手端杯石手划拳,炸子拳,就是一拳逮个正着,对方要喝两杯,还有双手划拳,整个席上劝酒的花样百出,酒文化非常丰富,遇到有人过生,寿星佬儿要接九拳的应关酒,寓意是祝过生的人九九长寿,那才叫一个爽啊!一个通关打下来都要醉趴几个,主人家请一次客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他要尽力倍好客人,不整醉几个不算请客,只要在席上喝趴了的或者现场直播了的,好客的主人才高兴满意,如果喝酒不醉一两个人,会遭别人谈闲的,说某某人好怂气,请个客连酒都喝不够,还有多少刻薄话哟,总之那个年代请客一般都是不醉不归,吃席还有些特点,一般不能随便吃鸡头,都是以长者为先,随便吃的话,是惹人谈闲的,摆放菜肴时,鱼头要对着重要的客人,以示尊重,每次上菜要先放在尊贵的客人面前,同时也体现了洄水人的好客之道和酒席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 搬运工在羊肠小道</h3><h3><br></h3><h3> 父辈篇</h3><h3> 从前的洄水湾交通是极不便利的,从洄水到任何地方都是羊肠小道,翻山越岭,洄水人的吃喝拉撒所需生活日用品都是我们父辈们打一处,哼一声从洞河水码头挑背回来的,洄水湾整个街道的居民没有土地,没有店铺,不充许做生意,不能倒买倒卖,这种行为叫投机倒把,悄悄买粮食叫买黑市粮,逮住了是要挨整的,那时实行的是国家的计划经济,有供销社,粮菅所,还有一个食品站供应肉,生话所需之物都是这三个单位供应的,要想多买点好细粮,好烟好酒,多称点肉都要去开后门才买得到,''开后门'' ''lia钩子''是那时的专用语,当时还没有行贿一说,那时这三个单位的职工都非常吃香,当个主任,站长都比现在的县长,镇长都吃得香,居民就只能以搬运货物谋生(俗称挑佬儿和背佬儿),现在想起来,父辈们养儿育女好艰难呐,从洄水到洞河水码头背干货(棕,蚕茧,麻,中药,布匹粮食,日用百货等),稀货是指液体的东西(例如煤油,酒,桐油,菜油,生漆等),百斤百里(指一百斤货一百里路)搬运干货一块五毛八分(1.58元),稀货百斤百里二块一毛钱(2,10元),有时货源紧张还要说好话才领得到一些货,平时还要屯集一些货慢慢去运,挣点钱太不易了。当时父辈们就指望这点花力气挣来的一点钱来养家糊口。我们当时也是十二三岁的小孩。学校一放假期,我们就跟着父亲们一块儿搬运,我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我学着用背架子背货,开始很不习惯。,经常栽火鸡公。的确不易呀。!特别父辈们他们打一处哼一声辛劳一辈子,扶养儿女成长。他们没有享到福。儿女们的孝道也没有敬上,现在想起。心中多有报愧,父亲们,你们在天堂还好吗?儿子在这里给你们磕头了。</h3> <h3>父爱如山</h3> <h3>翻山越岭。</h3> <h3>洄水小学新貌</h3> <h3>七十年代的中学</h3> <h3>八十年代的中学</h3> <h3>九十年代的中学</h3> <h3> </h3><h3> </h3><h3> 老师篇</h3><h3><br></h3><h3><br></h3><h3> 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教我们的老师可多了,他们都是可敬可爱的老师,难以忘怀,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孙先泰老先生,待我们象父亲一样慈祥,可亲可敬,还有邱政赞老师,伍贤虎老师,付正学老师,王泽延老师,扬春光老师,裴光田老师,阳思孝老师,许大鹏老师等都是文革前的老教师,待学生如子女,老师们,学生向你们致敬!有一段学生经历,需要表述,读四年级时,是大热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我爬在课桌上睡着了,几个同学用粉笔灰摸了我一脸,灰头灰脑,等我醒来教室空无一人,同学们都走了,我当时不知道我自已是个大花脸,回到家妈妈吵我怎么满脸都是灰。第二天早上上学去,班主任邱政赞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问我,斯洪,你昨天下午是不是最后出教室的,我说是的,我把同学用粉笔灰摸我的事给邱老师说了,邱老师又问道,你是不是拿了几支铅笔?我说没有,那这样你先把红领巾取下来给我,我把情况弄清楚了,就把领巾还给你,要知道那时一个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叫老师收了就是一种很重的惩罚,我感到很大的委屈,默默地回到了教室,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好憋屈,这件事回到家都不敢给妈妈说,大概有一个月之久,邱老师才把领巾还给我,此事我记忆深刻。文革后我们遇到了教育体制改革,小学改为五年制,我们上五年级就成了混合班,有比我们高一级,还有低一级的都合并成一班,我们上初中只上两年,当时一群西安来的大学生,支援三线建,有搞行政工作的,有在医院工作的,有搞教育工作的,记忆忧新的是这些老师,象陈绪根老师,王永华老师,邓平老师,张雅琴老师,马志友老师,雷绍兴老师,周道齐老师他们为洄水教育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记忆较深的有这样几件事:一是我是小说迷,自己收藏了不少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搒>,<水浒传>,<官场现形记>,<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警世恒言>,<西游记>,还有那时流行的连画画小说我就收集了几百本,现在都丢失了,那时张雅琴老师代我们数学,由于我经常晚上点起煤油灯看小说,有时看到两三点,第二天头昏脑涨,上课无精打采,张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把我叫到她办公室,轻言细语他问我,怎么老是在课堂上打瞌睡,是不是经常熬夜呀,我把我爱看小说的事给她说了,张老师说,斯洪啊,你不能看那些封,资,修的书籍啦,对你们的成长是有害的,你这样吧,下去写一篇对看小说受危害的感想写出来,先把你那些书交到我这儿,她连哄代嚇,我把书全都交给了她,我还把感想写出来,实际上叫捡讨都交上去了,张老师看了检讨还表扬我,说认识还算深刻,希望今后不要再看那些毒草啦,重新振作起来,把自已学习搞好才是正路。我受益非浅,从此把看小说的瘾戒了。二是我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麦子熟了>,雷绍兴老师代我们语文,他把我的那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讲评,还给我发了一个日记本作奖品,为此我高兴了好久,还把那篇作文珍藏了几十年,直到搬家搞丢了。</h3> <h3> 穿越七十年代</h3><h3><br></h3><h3><br></h3><h3> 303的由来</h3><h3><br></h3><h3><br></h3><h3>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上初中不到两年,就考高中,县文教局派阳思孝老师下来监考,当时我们四十几个都考了,大部分都录取了,就在洄水设立了首届高中班,我们上高中不到两个月,几个比较优秀的同学象蔡从良,杜少贵,陈兴发,张修春,石宪培,吴世珍,余庆祝,被保送到安康第一师范上学,剩下的同学都转入洄水简师班学习,首届高中,(后转为洄水简师班,|971年春季招生,于1972年秋毕业,分别来自洄水,洞河两个区,雷绍新当班主任,洄水区的同学有吴斯洪,吴文成,吴华科,徐承晏,张天海,杜大国,郭启成,郭厚胜,程正益,李世伦,蔡英和,寇安炳,柴胜利,覃承国,覃承发,刘文兴,胡兴文,方万华,肖云榜,邓启安,王祖伦,欧阳在齐,欧阳正富。</h3><div>洞河区有:孙荣柏闫传荣,闫书家,王明友,王道友,余荣章,吴周建,周礼右,余道菊,马万明,焦家丽,帅先桂,李莉,扬远明,郑黎明,周礼新,张开茂,童友凤,张道余,余安凤,柯玉琴,孙贵勤,张春秋,张道琴,余德月,张安佑。</div><div> 当时全县教师奇缺,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由于受文革余毒的影响,社会把老师都看成臭老九,是黑帮右派分子,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重,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当老师,有个叫孙贵勤的同学,为了不当老师,就故意装夹舌子,说话结结巴巴,文教组负责人邓中美老师同文教局派来的工作组给我们作了一周的思想工作,说服我们在祖国危难时刻,要勇敢地站出来,敢担重任,为国家排忧解难,作了一地的工作,我们也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就读于洄水简师班。教室就设在洄水街的河街,租的私人的房子,简陋不堪,及其艰苦,读了一年时间,由县人事局,文教局统一安排就业,全县一共安排了303个,所以我们的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俗称''三零三'',可不要小看了我们303,当时紫阳县整个教育都处于瘫痪状态,我们303担负起了振兴紫阳教育的重任,是时代赋予了我们光荣使命,我们无愧于党和国家,从我们手中培养出来了许多建设人才,各类领导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解决了许多家庭的温饱问题,光我们洄水中学就向社会培养出来四五百不同类的有用人才,我们3O3对紫阳教育的振兴奉献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div> <h3>三O三同学</h3> <h3>老同学</h3> <h3>余荣章</h3> <h3>柯玉琴和童友凤</h3> <h3>郑黎明,寇安炳,吴斯洪</h3> <h3>老同学招呼吃饭</h3> <h3>焦家丽,帅先桂,张修春一</h3> <h3>郑黎明同学</h3> <h3>蔡崇良,徐承晏</h3> <h3>欧正富,吴斯洪</h3> <h3>寇安炳,吴斯洪</h3> <h3>看寇先生的大作</h3> <h3>欧在齐</h3> <h3>洄水聚会</h3> <h3>柴胜利</h3> <h3>覃承国</h3> <h3>方万华</h3> <h3>陈兴发</h3> <h3>吴周健,张修春,吴斯洪</h3> <h3> 教育耕耘四十余载</h3><h3> </h3><div> 一, 实习趣事</div><div> 1972元月份我们从洄水简师班毕业了,由县文教局安排我们到各个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我,吴华科,王明友三同学分到原松树公社的金狮小学任教实习,原紫阳县交通局局长扈正安同志就在金狮小学读一年级,当时我们年龄都只有十几岁,我最小才十六岁,都还不大懂事,童心十足,甚至有的学生的年龄比我们还大,个子也比我们高大。当时的辅导老师阮长善,方阳海都是本地人,也都是老教师了。他们对我们几个实习生非常好,指导我们教书上课,批改作业,下午没事就带我们下河捉钢鳅鱼,那时生态环境非常好,没有遭到破坏,只要用石头,沙子堵住一条叉河,就用着锉箕把满河的钢鳅鱼装起来,有时用棉花砣砣也能吊起一两斤重的鲤鱼,然后两个老师帮我们把鱼破了,该煎的煎,该炸的炸或做鲜鱼汤,或做红烧鲤鱼,到礼拜六就把我们几个引到他们家中,大酒大肉招待待我们,使我们感到八道河的人实在,厚道,热情,传递给我们一种老老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这种做人品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原简师班班主任雷绍兴老师,在我们实习期间微无不至地关心着我们,他每周末把肥肥廋廋的二刀肉焖好,然后亲自送到松树小学,把我们喊到一块吃他亲自为我们烹调的肉,这件事使我们非常感动,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把肉弄好,当时还没有公路,他翻山越岭,要走接近五十多公里才到松树,不知现在雷老师怎样,我们心中永远有您,学生祝您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我们就这样玩玩打打地度过了三个月的实习期。</div><div> 二,正式上班</div><div> 我们实习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到八月份就由县文教局统一安排包括安师毕业的和洄水,高桥,毛坝,汉城,蒿坪简师班毕业的三百零三名同志,也就是后来被俗称为''303''的那一伙人,上岗就业,成为了公办教师,大家满怀激情,各自奔赴自已的工作单位,开始了我们从教生涯。我,老同学吴文成,还有班桃的万绪伟老师,同时分到班桃公社的东北小学任教,那时学校分公办和民办学校,东北小学是公办学校,我当时家中贫困,妈妈为我打点了一床破烂不堪的铺盖,一床打了补巴的床单,一个塑料脸盆,一把水壶,几件换洗衣裳,自已的一些书,就这么些东西,然后,用一个装肥皂的箱子把那些东西装起来就这样我就去东北小学上班了。人很小来到个生地方,一切都感到新奇,校舍简陋。,基本设施没有。校址在黑风庙正北50余米下的一个地方,那里一年四季都吹风,变天的时侯风更大,黑风庙以此而得名。传说黑风庙和东北小学经常闹鬼,故事多多,我也有幸经历了鬼的传说,一次我住在教室上面的一间宿办室,没有电,照得是煤油灯,楼梯是木板钉得板梯,大概11点左右,我正在看书,突然传来了长长短短的,就象婴儿的哭叫声。,听着非常惨然,一身汗毛直竖,麻骨悚然。同时想起黑风庙的鬼的传说,这恐怕就是一种叫矮啰子找人的叫声,我连忙把铺盖盖住脑壳。过了一会儿,传来了上楼梯的声音,''咚,咚,咚,咚,咚''好嚇人,我一身肉都麻了,这时声音来到我门前,只听得,碰,碰,碰''一阵敲门声。又听到''吴老师,吴老师,快起来,到我们家去,''我又想起了,一般生人喊你,千万不能答应,我就这样瑟瑟发抖地蒙着被子。不敢答应,声音越来越大''吴老师,快点,我是吴应田,我爸叫我来喊你吃猪蹄子'',这下我听清了是我的一个叫吴应田的学生来喊,我心有余悸地问道'|你是哪一个'',门外答到''我是吴应田,你起来把门开开,''我慢慢起来走到门边悄悄从门缝瞄出去,果然是那个吴应田。我一下子放松了,出了一口大气,把门打开,一把拉住吴应田问道''你来时没有看到什么吧?刚才长一声,短一声,就象细娃儿哭一样,是不是矮啰子?''他回答''那不是什么矮啰子,是毛狗叫,我们这儿多的是'',这下我心才定了下来,想到刚才的情形我有些后怕地拉着他,下了楼梯,到他们家去吃猪蹄子,吃毕我一个人不敢回去,我就和吴应田一块睡。</div><div> 在东北小学教书时。,最艰苦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要在一里多地的地方去挑水,而且都是羊肠小道,来回一趟要花半个钟头,吃水都是省着吃的。那时煮饭需用柴火,我们领着学生们,去老扒山上打柴,打一次柴要上烧两个多月,</div><div> </div><div> 调到班桃学校</div><div> 1975年的下半学期,我调到班桃七年制学校,七年制是指,上五年小学,两年初中加起来就是七年,学校条件当然比东北小学好多了,是当时公社的中心学校,人多,教学没备好,生活水平好,紧挨着街道,当时管理学校的行政单位叫学习站,每周学习站都召集全社的公,民办老师开会,学习文件,汇报工作,教育教学交流,情况汇总,写总结,斗私批修,整顿作风,那时开会就是你说我鼻子,我说你眼睛,总之,一点小事,就无限的扩大。就抓字眼儿,扣帽子,特别是男女作风问题,贪污,把公家东西视为己有,还有''假三天''既星期五回家,星期一上班,还有教学成绩极差的,在学习站会议都要点名批评,当然也有好的一面,象树典型,立榜样,观摩优秀教学,作报告,评优选|模。</div><div> 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相当低下,工资低,物资奇缺,想吃大米,猪肉都难,喝酒是在医院去买三蛇酒,五加皮,国公酒,还有就是农民烤的包谷酒,拐枣酒,学校的生活是以包谷糊肚,面食为主,只需花一角五分钱就能吃上一顿饭,有时学习站开会,就能打上牙祭。会餐。生活虽然艰苦,但老师们都满腔热忱干着自已的本职工作。</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 七十年代的班桃七年制学校</h3> <h3> 入党经历,那时入党的经历还是很麻烦的,首先要有两个人介绍,自己写好申请书,上交给组织,然后是审核,召开党员大会评议通过,组织上找人谈话,通过公社党委会研究,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然后就是考验啦。那时有两个浙江漆匠来我们学校维修门窗,穿着很时尚。我当时和他们交上了好朋友。漆匠送了我一件花衬衫和一个墨镜,我很非常兴奋。穿上了花衬衫带上墨镜,上街转了一圈。好酷啊!这下可给我惹上了麻烦。召开党员转正会议时,给我戴上了一顶大帽子,说我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堕落腐化,穿奇装异服,畜长发,不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就这样我延长了党员转正期。</h3> <h3> 打锣鼓草 </h3><h3> 在班挑教书时 ,经历了许多教育改革的事情, 我领着一伙学生到乡下去 勤工俭学,帮农民挖冬地,栽洋芋,栽秧搭谷,参加三夏等等农活儿。其中就有打锣鼓草既劳动又好玩的一种农活,打锣鼓草是把集体劳动、互助合作的方法与歌唱融为一体,以此消灭农田草荒的一种劳动习俗,类似于劳动号子,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过去,在没有杀虫设备的条件下,农田草荒严重,成为当地老百姓生产中最为揪心的事。草荒严重地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为了消灭草荒,争取丰收,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为了调节疲乏身心,把生活中敲锣打鼓、喜庆欢乐的场面与劳动号子相结合,久而久之,民间出现了在田间地头大家集体劳动时,按锣鼓节奏,边演边唱,边劳动、打锣鼓草的过程一般是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唱锣鼓草歌,大家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干活边唱薅草歌。 </h3> <h3> 班桃中学教师合影留念</h3> <h3> 调往洄水中学</h3><h3> 1979年下半学期,我调到了我的母校洄水中学,当时我的老师都还在洄水中学教书,像王永华老师,邓平老师,张雅琴老师,雷绍兴老师,陈绪根老师,周道齐老师,王继安老师,朱洪召老师。我经历了好几任校长,他们是:陈绪根校长,李玉仁校长,陈英和校长,王永华校长,王泽延校长,程良绍校长,傅万松校长,陈小军校长。从79年8月份调到洄水中学,一直干到退休,长达36年。期间经历了酸甜苦辣,彷徨郁闷。成家立业,添人进口的,自修英语,继续教育,获取文凭,晋升职称,老人去世。等等等。</h3><h3> 八十年代开始尊重知识了,有文凭的人开始吃香了,由于我们从简师班毕业的,没有一纸文凭。于是我们有人找到人事局和文教局,要求搞一个文凭,县委,县政府,人事局,文教局联合发文。委托紫阳一中发给我们303一个高中文凭,校长王根田签字。就这样我们才算取得了高中文凭。其效果和安师毕业的一样。勉强算一个中专文凭。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了''知识分子''。七十年代恢复了高考制度,英语要记入总分,那时全县英语老师奇缺,县委,文教局安排下面区乡选排3-5名老师去县上参加英语培训,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英语培训。回到学校就开始了英语教学工作。没有教材,没有参考资料,当时中央一台播放全国统编英语教程,每天早上5点钟开始,播放半个钟头,我是边学边听边教,每年暑假又参加安康市教育学院的英语继续教育。88年错过了一次离职进修的好机会,是由于填报志愿错了的关系。所幸的是可以兼报两样。既离职进修或函授进修。为了取得大专文凭。就参加了中文函授进修,为期两年的中文函授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凭,免强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学的是中文,但教的是英语。文凭的专业和所带的科目专业是不一样的。使以后晋升职称遇到许多麻烦。英语老师太缺乏了,你不教英语还不行,没有人替代。当时从安康师范毕业的有几位老师,我头一晚上教他们学英语,第二天他们就按头一天我教的课程去给学生上课,嗨!就这样现炒现卖,学生参加中考时成绩还不错哟。几年的英语教学,培养出了不少的英语教学人才,像阙建荣,阙建莉,黄太平,邓山兵,曾丹,陈婷,胡先玲,黄兰等学生他们有的成了高级教师,长期在英语教学岗位上工作,都是教学骨干。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一点。</h3><div><br></div><div> 班主任的苦和乐</div><div> 为了晋升职称,我干了两届六年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既辛苦又劳累,要对孩子们付出所有的爱,爱有所获,我带的学生有四十多个走出了社会。有的考上了中专,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上了公司高管,有的从政当上了领导,像刘安,扬长伟,周世康,赵安红,吴定涛,黄鹏,徐还萍,陈翠莲,还有的学生从教:如邓桂花,卢丹丹张世波,曾丹,李同春等等,最为揪心的一件事,我当2000届班主任时,初一的时候,当时为了装垃圾,我请工人做了一个带盖子的大木箱,孩子们再一次周末的时候,抬着垃圾箱子往垃圾堆倒,他们唱着我们这儿抬死人上山时的调子,有板有眼的,什么阳阳阳坡,慢慢悛,之子拐,慢慢拐'',这种情况是很忌悔的。我把那伙娃儿臭骂了一顿,平时我对安全教育工作抓得非常紧的,但在初二下学期还是出了事,一个叫钱军的学生,住在租的房子里,冬天放学后,带着另外一个同学,回家热饭吃,用的蜂窝煤,为了取暖又加了木炭睡觉时关严了门窗,而中了煤气,第二天上早自习我检查学生到校情况,发现钱军缺席,他是从不迟到早退,平时非常听话,我知道他住在街道,我亲自跑到他租的房子那里,大声喊他赶快起来上学,喊了几分钟,没见响动,我连忙找人把门撞开,门一开一股煤扑鼻而来,我已看到两个孩子倒在床上的,走近看两个都直挺挺的,我急忙请人帮忙把两个孩子抬到街上,又打电话请医生来,当时钱军身子已冷且硬了,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另外一个孩还有气息,通过医生抢救而获得生命,我又和保险公司联系,赔付钱军3000元,忙过这一切,我一身都是软的,也感到悲痛,这以后我对安全工作抓得更紧了。</div> <h3> 洄水中学教师合影</h3> <h3> 晋级奔高的困扰</h3><h3> 九十年代到了追求文凭,晋升职称,增薪涨水,小二到小一,小高到中高,一路过关斩将,头破血流。如果你教了几十年年的书,还不是中,你准会被人骂奇葩。好不容易评上了中一,领导却告知,学校里中一指标没有了,你得“高职低聘”,于是,你开始盘算,某某老师何时退休——他退休了,你才可以“高职高聘”!如果你的所有朋友都上了中高,唯独你一个人的是中二,中一,于是,你梦里都会想着,我一定要拿下中高!于是,你花钱请人写论文,找领导求情,弄一个三优,论文评审要千方百计托人打高分,还要把整本的新课标背起来,面对理论考试、心理学教育学考试,说课、论文答辩;好容易这些都通过了,评比正式开始,你得找人和评委一个一个招呼过去……于是,几经折腾,你终于实现了你的“中高梦”。梦实现了,后来,你听说台湾以及好多欧美国家,老师是不需要评职称的。你羡慕,嫉妒,恨,恨,恨</h3><div><br></div><div> 老师之苦有谁知道?</div><div><br></div><div> 当老师,永远有应付不完的检查。检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内部的检查:备课笔记检查、教学计划检查、听课笔记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室布置检查、卫生检查……很多很多日常的检查,你得认真应付。你非得应乎这无休无止的检查,不然你考核成绩不合格,评优选模无指望,考核分数低还要扣你几百块钱的绩效工资。一部分检查,是应付校外的。这就更多了。督导评估、九年义务学校验收检查,文明学校、安全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校本教研,名目繁多,足可以想出二,三十多个名目来。于是,一次检查,就是一次大家造假的过程,大家各自领到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连夜赶造,加班加点,从计划到表格到总结到照片,于是,奇迹般地,每人弄出了3-4个文挡袋,硕果累累。一次检查结束,就是为学校挣得一个上得了台面的牌牌挂在会议室大厅里,表示学校办学业绩辉煌——校长,也往往因此而晋升。这些牌子对学生和老师有什么帮助?鬼才晓得。盼望着,盼望着,经过一个学期煎熬,期末终于来了,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别急,你得交完这些材料:备课本、作业本、听课本、班主任工作手册、家访记录、后进生辅导记录,贫困学生帮辅记录,留守儿童摸底记录,早午晚学生到校记录,教学反思、试卷分析表、班主任总结、个人年度总结、个人考核表,还要选优评摸。当教师之苦之累,社会理解的不多,见面说话就说当老师好,工资高,假期多,似乎教师就是天底下最美最好的职业,唉!</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俯瞰洄水湾</h3> <h3> 洄水湾旧貌换新颜</h3><h3><br></h3><h3><br></h3><h3> 许多老街居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到新街摆地摊度日。老街改造迫在眉睫,2006年,该镇确立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建老百姓自己的市场。”的原则,制定了《洄水镇老街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经过镇政府和居委会干部苦口婆心地宣传发动,老街86户居民,积极投身老街改造,总共拆除房屋158间,无偿让出街道面积1216平方米,规划出了一条长304米宽8.6米的街道及农贸市场,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和协调贷款,多方筹集资金1342万元,新建房屋80套,19000平方米,商业门面158间,3000多平方米。完成路面硬化、给水供电、排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原先在新街摆地摊的老街居民纷纷搬了回来,开始在自己崭新的门面房里做起了生意,眼见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们乐开了怀,今天的洄水镇已成为紫阳小城镇建设的一大亮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巴山中,被誉为大山深处的“小县城”。洄水镇社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加强社区设施建设,以完善集镇功能放在首位,以群众满意为宗旨的服务理念造福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夯实基础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做到社区工作社会化,强化居民群众的社区意识,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社区支部、居委会、监督委员会班子健全,充分发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各项工作制度健全、规范,各种资料齐全、帐目清楚。社区的重大事项均要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让居民能充分的行使他们的权力,同时,广泛地发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了社区标准化活动室。2008年通过积极争取,新建了400平方米标准化活动室。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类档案资料。实施“点亮”工程,组织居民集资2.8万元,安装路灯52盏,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夜间出行。疏通河道1公里,将影响排洪的河滩大石移走,保证了100余户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通过招商引资800余万元,开发老街房地产400余套,新、老街改造集资共24万余元,完成了新、老街道路硬化和排污工程。</h3><div> 成立了公益事业理事会。切实加强社区内公益事业建设,逢红白喜事提供热情服务,搞好组织协调工作。社区治安良好。社区设有警务室,三名民警驻社区开展工作。每逢重要节假日组建了社区巡逻队,对辖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同时,切实加强治安防范宣传和治安预防措施,减少了刑事案件的发生,使社区居民能安居乐业。2000年以来,社区内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社区文化繁荣、体育活动丰富。设有文化活动室,成立了社区文化娱乐文艺队,组建了50余人的秧歌队和15人民歌演唱队,每周组织广大居民唱民歌、扭秧歌等健身娱乐活动,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不断增强,今天的洄水镇已成为紫阳小城镇建设的一大亮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巴山中,被誉为大山深处的“小县城”。</div> <h3> 记录光阴之故事</h3><h3> 抒述情感之发芽</h3><h3> 浇灌思想之花朶</h3><h3> 思维在纸上散步,</h3><h3> 记忆在文中流趟</h3><h3> 不负那锦瑟年华。</h3><h3> </h3> <h3>感悟</h3> <h3> 作者简介: 作者吴斯洪,男,退休教师,1955年腊月出生,1972年参加工作,2015年退休,当教师44年,长期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1991在陕西教育学院自修中文,获得大学文凭,该作者爱好读书和写作,在工作期间,曾发表多篇获奖论文。</h3> <h3>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文章,感触颇多。</h3><h3>一, 是精神可嘉,闲余时间做正事,实在难能可贵。</h3><h3>二, 文风朴实,字里行间都是真情流露, 人、事、物、景都是洄水特有的。</h3><h3>三, 小标题组文,自由灵活,方便讲故事。</h3><h3> 建议:一,如果是回忆录应有始有过程有终,故事具有完整性。</h3><h3> 二,如果作片断处理,我觉得你人生重要一段没有写,就是你44年的教书生涯,这是一个重大缺失,应补起来。</h3><div> 先说这些,如有不对,请海涵,望加油!大作早问世!期待中!</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感谢廖本海老师的点评和指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