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无为天空

<h3>公元367年,有个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下。当夕阳西下,只见山头万道金光,仿佛有万尊佛像在金光中闪耀,于是他觉得这里是一方圣地,就在这儿停下,开凿第一个禅洞,在里面修禅,那是268号洞窟,才一米多高,面对大泉河,当时的大泉河有一千多米宽,现几近干涸。</h3> <h3>鸣沙山。</h3> <h3>月芽泉,神奇的是,在这大漠深处,这一弯泉水从未干涸。</h3> <h3>频频战乱,王朝更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家 ,众多工匠也因战乱逃至这里,一批官员也来到这里 ,在1600米的断崖上,逐渐开凿了492个洞窟。</h3> <h3>由于特殊的地势环境,洞内干燥,宜于开凿,起初洞窟的风格源于印度的庙宇,后来带来了中原风格营造的洞窟。出资建造洞窟的人称为供养人,洞窟成为他们做功德的场所,通过信佛,以求得心灵平静。渐渐,供养人的形象也开始复制成彩塑出现在洞中。</h3> <h3>千百年来,战争、灾难不断,而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从未间断。</h3> <h3>如今,当我们走近敦煌,仿佛听到那一声声开凿声,犹如向上天发出声声叩问,那崖壁上的旋律,仍在空中回荡,那是一个精神家园。</h3> <h3>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自从被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以后,在1907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化了2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可以装24个箱子的东西,王道士自此留下了千古骂名。</h3> <h3>1908年,一个叫伯希和的法国汉学家来到这里,他用了二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经卷看了个遍,每天看二百卷,他戏称自己是以汽车的速度看,他带走了500幅画,700卷经书离开,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他得到的是世上最昂贵的礼物。</h3> <h3>藏经洞里的文物,散落在十多个国家,人说:英国最多,法国最精,德国最杂,俄国最散,日本最隐,中国最破。</h3> <h3>不知千年以前的这方圣地,是否也有美娘舞蹈。</h3> <h3>洞窟里一幅幅壁画上的飞天,不是借助翅膀,而是借助那些长袖衣裙漫天飞舞,那带有佛教之美的敦煌舞蹈将凝固的历史化成流动的神韵,让我们享受到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h3> <h3>96号九层楼的历史原貌至今是个迷。九层楼是依山而建的红色楼房,武则天时建,武则天公元691.年登基,999年重修过一次,那座大像窟就是根据武则天的原形。这大唐盛世,也是敦煌的黄金时代,已有一千多洞窟了。</h3> <h3>如今,敦煌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敦煌学,在世界各地,已诞生了一批敦煌学家。任何艺术都不可能是永恒的,现在全世界都在一起抢救,对壁画重新修复。有幅都督夫人像,50年代很清楚,现在已看不见了,幸亏段文杰先生的临摹 。</h3> <h3>据画史记载,那时的名家也画壁画。在一副叫《曹衣出水》的画前,史小玉久久凝视,他的脑海里闪现一个念头:也要留下一副让后人膜拜的杰作。</h3> <h3>由于战乱,史小玉没能留下一副画而离开了这里。直到几年后他重新来到这里,来勾绘他心中图画。又过了几年,一座新的洞窟出现,洞中的千手千眼观音,成为20世纪艺术家的朝圣之地,在这座常年封闭的洞窟中,留有‘’甘肃史小玉画"的字迹,如今,那几个字已渐渐隐去。</h3> <h3>洞里画有雷神、女娲、伏羲等壁画,走进洞窟,就像听一位千岁老人,在讲述那些前尘往事。</h3> <h3>考古学家彭金章,他49岁来到敦煌,一呆就是21年,他说莫高窟的秋天最美,乐尊僧人见到的天空奇观,他也看到过。</h3> <h3>陈寅恪先生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h3> <h3>敦煌,世世代代有多少人经过这里,对于那些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他们远离繁华,像苦行僧一样守护在这里,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h3> <h3>敦煌,这座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而那些大师的历史,却是空白,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探寻他们的踪迹。一代代后人将永远感谢他们,尊敬他们。</h3> <h3>摄影马寅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