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和全国大多数地质队一样,当年为了多拿几块钱的野外津贴,把队部都安扎在远离城区,至少八公里的地方。</h3><h3> 我们的地质大院就离洛阳市市中心十公里。虽然离城里远了,但有幸离龙门石窟很近。半小时的路程,就可以来到伊阙。</h3><h3> 当时习惯把洛阳市称“城里”,用洛阳话说叫“城溜”。以区别地质大院的乡下环境。</h3><h3> 儿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里天天批来斗去,老师们自身难保,课自然是不能正常上了,这可趁了我等一帮顽童的心愿。淘气的天性和过剩的精力,使得大部分时候,耗在水源(洛阳钢厂的两个蓄水池子,洛阳钢厂当时叫洛阳金属加工厂)玩水,土山上打仗。远一点就是跑到龙门山上尽情地玩。龙门山的每个角落,可以说都留有童年撒欢的脚印和纯真的笑声。<br> 到如今学业不精、知识匮乏、一事无成可能也有小时候贪玩这个原因吧!</h3><h1></h1><h3></h3> <h3> 传说远古时期,龙门东西两山相连,南面有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山青水秀。人们在山上放牧,湖里打渔,过着怡然自得的日子。村里有个放羊娃,天天在山上放羊,常常听见地下传出“龙门开不开,龙门开不开” 的奇怪声音。回家后,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就说“开”。第二天,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东西裂开,汹涌的洪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入了大海。从此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两山的崖壁上出现了无数石窟,影影绰绰全是石像,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h3><h3> 当然,这只是传说。可在幼小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梦幻般的向往。</h3> <h3> 龙门山色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景区沿河两岸的山坡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到了山的背后却是土梁子,那时候梁疙瘩上有许多柿子树,沟坎边沿多是一蓬蓬的酸枣树。</h3><h3> 小伙伴们来到这里,先是往兜里摘满半青半红的酸枣,再到柿子树上玩“摸脚”的游戏。过了秋天,柿子树的枝条很柔软,可以任由你像猴子一样爬来荡去。每棵树的树梢上总留几个惹眼的柿子,树叶落满地,红柿子没有叶子的遮掩,小红灯笼一样挂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得透亮醒目。那是树的主人故意留下的,按当地人的说法,不能一次摘完,留下几个给老鸹吃,来年树才会结得更多。</h3><h3> 柿子树上留下来的烘柿总是挂在高高的树梢上,看着那晶莹剔透的红,把孩子们的馋虫都勾引出来了。于是拿出随身带的弹弓,用青青的酸枣做子弹,伴着嘴角的哈喇子一起射向树梢。几个人一起发射,侥幸掉下来一个,纷纷扔下弹弓去抢,最后你一口我一口,弄得个个都成了花脸猫。</h3><h3> 和崩弹籽、打四角、砸杏核一样,玩弹弓也是男孩子最热衷的玩意儿。找一段八号铁丝做架子,再找废旧的汽车轮胎剪成长条,或者去医务所拾几根报废的输液管,后端绑一段牛皮当包皮,一个可心的“武器”就成功了。和点黄胶泥,搓一堆泥蛋蛋,太阳底下晒干,这就是子弹。先是打酒瓶,或者电线杆上的瓷瓶,等到有准头了,开始打麻雀。</h3> <h3> 早年龙门石窟的路比现在的低,边上也没有铁栅栏。不平整的青石条路,时有缓缓的牛车吱吱呀呀走过。河边柳树下坐着几位老人,垂钓的鱼竿斜插在石缝里,抽着旱烟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古,时不时扫一眼水面上的浮子。那时候龙门景区可以随便进去钓鱼,西岸边有几处温泉流入河里,水温略高,冬季这里鱼儿最多,也是钓鱼人聚集的地方。</h3><h3> 蛤蟆嘴那里喷出的泉水温度最高,热气腾腾在池子里汇聚,附近的村妇就来这里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嘻嘻哈哈打闹。地质大院的孩子随着大人从这里走过,是要到远处的乡村买红薯,那里的红薯便宜,一块钱可以买到二十五斤,而在关林会上一块钱只能买到二十斤。</h3><h3> 龙门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每年逢农历正月初八有个“老婆儿会”,远近几十里的老太太就会带着干粮,集中到这青石条路上,或三五个,或十几人,围成圈圈,一边跳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听不清楚也听不明白,只知道这叫“老婆儿会”,是当地的一个习俗。什么时候兴起的无从考察。文革时期禁了,改革开放以后又时兴起来,这几年好像又萧淡了。</h3><h3><br></h3> <h3> 不是很熟悉龙门的人不知道,河西岸路旁有个山洞可以直通山顶的。就在刻着“方公路”字样的石刻旁。孩子们叫它“水帘洞”,其实洞里没有水,进洞后爬行向上约七﹑八十米到一平坦处,四周翠柏环绕,地面绿草茵茵。站在这里引颈望去,玉带般的伊水从远处缓缓而来,水面宽阔清澈,两岸杨柳拂风。依山而建的香山寺就在河对面,山色掩映,隐隐约约。解放前蒋介石偕宋美龄曾在这里闲住。当你凝思神往时,红墙绿瓦中偶尔传来悠悠的钟声。</h3><div> </div><h3> 从小到大来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脚下,记不清多少回啦!小时候来只是图个玩,后来长大了,来的也少了,但每次来都有一种震撼。卢舍那佛俯视大千世界,怜悯芸芸众生的目光,那浅显神秘的微笑,那勘破红尘的面相,那指点迷津的禅指,仿佛有无穷无边的法力,让每一个与之对视的人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h3><div><br></div><div> 卢舍那梵语意为“阳光普照”,留住美好的瞬间是众生虔诚的心愿,站在佛脚下的人都会留个影,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想要接受佛的指引,乞求佛的佑护。</div><h3> 卢舍那佛的造像端庄、慈祥、伟岸,据说光是耳朵就有近两米高。离右耳十几米有一个小方洞,洞口上方刻有“神仙洞”三字,很多人不在意,如果你用的是数码相机,照片在电脑里放大是可以看到的。洞里面其实好大,约有几间房子的空间。听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说,解放前这里盘踞过“刀客”。</h3><div><br></div><h3> 把头从神仙洞的洞口伸出,奉先寺下似蝼蚁一般的人群一览无遗。小时候常在这里玩,先是抱抱大力士的腿,当然没有,也不懂什么“抱佛脚”的意思,就是看别人都抱觉得好玩而已。然后再沿着南边的陡崖攀爬进洞,洞里除了扑扑噜噜飞起来的野鸽子﹑蝙蝠外也没什么。如今进洞的路已被封砌起来了。</h3><h3><br></h3> <p class="ql-block">80年代,抱佛脚还是可以随便上去的。下图为作者本人当年。</p> <h3> 自从龙门石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改观巨大。迁移了方圆几里的百姓,黄金周和牡丹花会期间还有模仿武皇巡视的歌舞表演,增添了亮化工程,夜晚也开门迎客,门票从最初的两毛、五毛翻跟头似的涨了好几倍。</h3><div> 远方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近处百姓来的越来越少。</div><div> </div><h3> 白马过隙,物是人非。如今是:三天前的事情想不起,三年前的事情偶然想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常常想起。朋友说我:你怎么老是说过去的事儿,写小时候的东西呢!我笑笑:是啊!人老了,记忆里满满都是过去,不写小时候还能写什么呢?</h3><h3> 伊河水依然在大佛的脚下缓缓流过,卢舍那佛用她亘古不变的微笑,接引着东山每一天,每一缕清晨的曙光。</h3> <p>原创:闲云野鹤【刘耀】</p><p>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表示感谢。</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