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陆家振百年诞辰

乐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这是我2017年成为美友后,首次编制的美篇作品。感谢美篇为丰富我们中老年人精神世界,寄托展示对亲人追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形式(阵地)</b></p> <h3>   站起来,父亲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br> 弯下腰去,父亲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桥,<br> 躺下去,父亲是世界上最平直的路。<br> 父亲是生命中的太阳,<br> 用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br> 给了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乐观生活的信心,<br>  感恩父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h3> <h3>2017年6月18日父亲节 父亲去世28个年头了,今年是他百年诞辰。今天父亲节,我们父母亲的八个儿女家人们和父母的直系亲友代表聚集在老宅故居,追思往事,感悟父爱,纪念父亲百年诞辰,让良好的家教家风代代相传。</h3> <h3>苏州海红坊老宅故居</h3> <h3>大儿启明(左)、二儿文元(右)。</h3> <h3>大舅父二女儿朱之丽(左二)、大女婿顾觉新(左三)、二女婿马谷伟(左四)、叔叔大儿子陆国圆(左五)。</h3> <h3>展示父亲1965年写给大儿子的书信(原件)</h3> <h3>大儿子启明在拍摄录像片</h3> <h3>观看为纪念父亲百年诞辰特制的照本书</h3> <h3>  父亲14岁从进震鸿米行学徒起,在米行、米厂、粮庫等苏州粮食系统辛勤耕耘了一辈子,1979年1月退休于娄葑粮管所。1955年在平江米厂技术改造中成绩出色,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工作者。1984年应市粮食局编史办聘用,参加编史工作三年。</h3> <h3>父爱如山,父恩似海,感谢养育之恩,承传优良家风!</h3> <h3>专文  感恩父辈教诲,传承家教家风 ——纪念父亲陆家振百年诞辰<br> 今年8月21日是父亲陆家振百年诞辰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怀念父亲的一生经历,回忆父亲生前与我们一起生活的难忘情景,重温父亲的家信,父辈的教诲,传承家教家风。值此,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兄弟姐妹及亲友们相聚在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故居,共同倾听父辈留下的故事,一起体会家庭的真情与温暖。<br>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在他短短的人生中经历过两个不同社会。父亲在一九六五年给大儿子陆启明的一封家信中写道:“万恶的旧社会普通老百姓受苦,受难,受穷。万恶的帝国主义把鸦片输入中国并勾结反动派卖国贼大量推销和种植,长期毒害我国人民,祖父也遭受到毒害之一。”他激情狠批道:“都是反动派和无耻天良卖国贼,毒害了中国人民,毒害了我们的家”。<br> 我父亲因家庭贫困在14岁时就进城当学徒。在学徒期间他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身受其苦。学徒的前三年做老板的佣人,替老板娘抱小孩,做家务活。做得稍不好时老板,老板娘拳打脚踢。后几年就是做苦力,搬运笨重货物。老板、师傅,什么也不教,什么也不让学,还常挨骂,挨饿,甚至挨打。所以父亲18岁时就吐血患上肺病,但也不敢言,如果老板知道了,饭碗头要敲掉的,老板就要把他一脚踢出门。后来,只能在牛角浜,买些草头药医治才挺了过来。解放后,父亲工作得到了保障,医疗条件也改善了。他在这封家信中写道:“只有新社会,才能有我们劳动人民的生活保障,生了病医药费全部国家负担,工资照发,在过去旧社会资本家的剥削下, 那有这种事。”<br> 在父亲的一生经历中,他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和日本鬼子的痛打,这是他永生不忘的事,父亲在家信中告诉我们:“你父遭受日兵两次痛打。一次推入觅渡桥河中,一次在金门城城门口,被日本鬼子一顿痛打,你想父亲多么痛苦也。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谈得完,民族恨要牢记心头。”<br> 在父亲的一生经历中,他仅在小学读了几年书,他的文化知识全靠自已业余自学,补习的,他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熟能生巧掌握生产技术进行技术革新。为此,在1956年受到市政府的嘉奖获得市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退休时,获得了商业部和国家物价局颁发的荣誉证书。表彰他从事商业物价工作满30年。他为此,感到心满意足,看到自已的成就,得到了党和政府认可,感到幸会,这本证书直到他逝世时还放在自已身边,我们在整理遗物时,他没有留下什么钱、物,而这本证书,却留给了我们,作为永久的留念。<br> 往事记心间,挥泪忆深情,回忆父亲生前与我们一起生活的几十年里,他和母亲为了扶养我们长大成人,费尽心血,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他们宁可自已吃苦受累,也要让我们读上书,过上好日子,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我们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父亲听从党的号召,在国家需要时把子女送到大学,部队,农村、工厂去。在平时的言行中,总是教导我们热爱新社会,热爱自已的事业,用自已双手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记得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儿子陆文元应征入伍时,他情意深长地在笔记本上写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题词给儿子作为临别礼物。这句赠言简单、朴实、道理深刻、意义深远。它是我们儿辈的座右铭。正是这种精神教育,时时激励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在当今及今后社会发展中这种精神永不能丢失,我们要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代传下去。<br> 在与父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们也经常与叔叔,舅舅、姨母等长辈一起,他们总是言传身教,通俗易懂地教我们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准则。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我们传承了良好的家教家风。<br> 父亲和所有长辈一样,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互助友爱。从不发生不和睦的事,从不发生违背仁义道德之事。他们曾这样说过:“爹娘和子女是亲骨肉,兄弟和姐妹是一棵藤上的瓜,有苦同当,有难同当,有喜共乐,有福共享。”、“媳妇,女婿都是自家人,应当作自已的女儿,儿子一样对待。”、“第三代不管生男生女都是宝贝,都要喜欢他们。”…….<br> 在对待亲戚朋友和处世做事上,父亲和所有的长辈一样,也是做到真诚、友好、热情。他们这样说的:“人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想事要全面周到,遇事要明辨是非,做事要通情达理。”他们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了一辈子。<br>  追忆父亲的一生回首往事,重温父亲的家信,缅怀父辈的教诲,感恩父亲。我们要把父亲的爱永远留在心里,把父亲的教诲永远牢记心中,把良好的家教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纪念父亲百年诞辰的意义。<br> 子女:启明 文元(执笔) 文英 文庆 文品 文华 文静 文洁<br> 2017年6月18日</h3> <h3>首次全家福照片摄于1969年12月25日苏州</h3> <h3>全家福 摄于1987年初</h3> <h3>父母亲谆谆教导:<br>  爹娘和子女是亲骨肉,兄弟姐妹是一颗藤上的瓜,苦难同患,福乐共享。</h3> <h3>  父母亲善待媳妇女婿,认为:进了陆家门,媳妇女婿都是自家人,应该当作自已女儿儿子一样对待和关爱。<br></h3> <h3>后:陆文洁 陆文品 陆文英 陆文静</h3> <h3>三女婿周 跃(前左)小女婿周建明(前右)<br>二女婿陈士谷(后左)大女婿杨卫民(后右)</h3> <h3>苏州海红坊22号老宅父母亲在这里陪伴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度过了童年时代,养育子女成长成家。</h3> <h3>父母亲的前五位子女童年时的合影</h3> <h3>母亲与二儿子文元、大女儿文英</h3> <h3>母亲与四女儿文洁</h3> <h3>二儿子文元复员回苏州留影</h3> <h3>1965年11月父亲写给大儿子启明的书信</h3> <h3>专文 大女儿文英撰写纪念父亲的文章 父爱如山父恩似海 父爱如山父恩似海是千古年来人们对父亲的赞颂,在今年父亲诞生100周年的纪念日子里,大家都在写文章翻老照片,回忆追思父亲一生中无语的爱和无价的情。<br> 据说在我末出世前,陆家近三代无女孩,我的出生长辈特高兴,所以我要比弟妹们多一些幸福。父母怕女孩开窍晚,所以我在海红坊小学上了三年幼儿园。好像要升一年级时,有天我被老师选上做值日生,戴了个红袖章回家,正巧父亲的一位师兄也在我家,父亲高兴地对那师兄说:伲小英(小英是我小名,不知怎么后来不叫了,但我印象很深)在学堂里蛮好的。那时我也年仅七、八岁,但在我心里隐隐有着一种感应:只要我在学校里读书好,父亲就会高兴的。所以从小学到高中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不错的,但父亲每次看完我成绩单虽沒什么赞扬,但总会说:要好好交读。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在教导我:不要自我滿足,要不断进取。<br> 记得61年,大哥考大学,二哥考高中,我升初中。那年初夏,父亲特意把客堂里的电灯牵线到我们前面的大厅里,让我们宽舒些,让我们一起相伴复习功课迎接考试。那年大哥考上了江苏师范学院,二哥考上了苏高中,我按地段分派在市二中。当我初中毕业考上高中时,母亲想让我参加社会工作,早点赚钱,父亲开始没表态,后来看到我坚持要读高中,就说了声:喜欢就读吧。那时我也不懂得没钱的苦,但我明白父母的生活担子蛮重的,所以我在学校里努力争取到每月拿2元钱的助学金,拿来交每学期的学费<br>  父亲期望着我们有文化有知识,用一生的辛劳一生的爱,陪伴我们走过了数十个春夏秋冬。我们怀念父亲,我们不忘父亲的培育之恩,让我们记住父亲的爱如山,父亲的恩似海,如有来世,我们还做你的好儿女,你永远是我们的好父亲。<br> 大女儿陆文英<br> 2017年6月15日<br></h3> <h3>专文 三儿子文庆撰写纪念父亲的文章 忆父亲二、三事 在纪念我们父亲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又重新翻阅了自己家中不多的几张父母亲旧照片。回忆和追思父亲一生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诲。现将几件疑似模糊但又分外清晰的往事追忆出来,以感恩父亲一生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br> 动乱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即将结束时,我这个十七、八岁还不大懂得世事的小伙子,首先在学校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临别之前,父母亲在当时生活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也只能为我简单地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被子、被垫,衣服没有一件新的。但临走前,父亲将他一件九成新的工作服送给了我,我感到高兴,也很珍惜。它伴随着我走进了社会,在独立劳动中磨练生活了六、七年头。衣能暖身,又能挡风雨,我在穿着父亲送给我的那套工作服的岁月里,更使我捂出了父亲对我的期望: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求生存、求发展、创未来,劳动光荣。</h3> <h3>  更使我记忆犹新终生感恩父亲的一件事是:1976年,当时我已经下乡锻炼两年。又在太仓县农机厂学徒了三年,刚转为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的职工,月工资为二十八块,并在厂内担任团支部书记,在当时小伙子中还算得上是个佼佼者,父母亲也为儿子成长由衷高兴。可是九月份工厂要送我去南京农机校学习,在学习期间不能享受工资待遇。确实这事挺使我犹豫不决,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又很不舍得失去这份工资待遇。父亲话不多,仅说了几句:读书总是有用的,眼光应该放远些,困难对家庭、对你都是有的,但可以想法克服的,望你珍惜学习的机会。父亲一直期望我们儿女都应该有文化知识,应该学一技之长。虽然我们家儿女多,生活挺困难,但在培养儿女上学,鼓励儿女读书方面,父母都没一个含糊,都给予了支持。我在父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在南京工作的大哥大嫂的直接关心下,顺利地度过两年专业学习生活,为我人生奠定了不断奋进的基础,终生受益。<br>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br> “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创造财富,才能过上好日子”,<br> “读书是有用的,年轻人应该将眼光放远些”。<br> ……<br> 这些都是父亲对儿女的期望和教诲。<br>  在纪念父亲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回忆父亲的一生和往事,就是想把父亲的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导牢牢记心中,把良好的家风家教代代相传。<br> 陆文庆<br> 写于2017年6月15日</h3> <h3>专文<br> 二女儿文品纪念父亲的文章 <br> 我的父親 <br>  今年是父親延生100周年,借父親节之际,我想把我对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及对我生活,工作等方面关爱和教育的点滴回忆,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以慰对父亲的怀念。 童年的爹爹(苏卅方言)形象较为模糊,因我爹忙于工作,与我们接触很少,见了面话也不多,他要担负起我们全家十口人的生活,供读我们弟兄八人上学,但他只有一句话:生活再困难我都要把每个子女供读上大学,除非你们读不上为止。他总期望着我们要好好地读书,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后因文革上山下乡,去了农村,上大学成了我们的梦…… 1979年回城我顶替我爹的工作,虽退休,但单位留用了。此时,我顶职跟他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日子,使我更加深刻亲近地了解我的父親。我父亲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他有一手好夲领,验粮全靠手感和口感,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算盘滴嗒嘀嗒打得滚瓜烂熟。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粮食开放后,父亲被聘用粮油交易所,我也同时调去,那时农民交粮,价格都在我爹口中,于是他们为图个好价,想方设法想买通我爹,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堵住我爹,想送烟酒、农付产品等。为了拒绝他们,我爹每天下班走后门绕小巷回家。从这点上体现了我爹的一身傲骨正气,实是求是,分文不取的精神。 爹的亲切的话语,认真的精神,正派的作风给儿女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融入了我们的心中。我们兄妹也没有辜负你和妈对我们的期望,如有来世,我们还愿意陪伴在你们的身旁。 望你们在天堂安好!保佑着我们平平安安! 二女儿陆文品 2017年6月18日 </h3> <h3>专文小女儿文洁撰写纪念父亲的文章</h3> <h3> 忆父亲 <br>  时间过的真快,父母亲去逝已近三十年,今天是父亲节,又是父亲诞生100诞辰,那我来回忆回忆父亲在我心中的一,二件事。 记得父亲早晨起床蛮早,在天井里锻炼身体,搁脚,喝喝茶,听听评弹大书,坚持每天守在一只小小的半导体旁学英语。年纪大,还学无止境的学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的。 1987年3月,我和文静两家一起带着父亲去北京旅游,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在长城、天安门前都留影纪念。去首都,父亲非常开心,还时常跟我们讲以前小时候的事,回忆当年。说父亲老了,你们都长大成家了,以后的日子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记住父亲的话,如有来世,我们还是做你的好儿女,你永远是我们的好父亲。 陆文洁 2017年6月17日 </h3> <h3>孙子孙女外孙女共祝爷爷七十岁生日快乐</h3> <h3>父亲七十寿辰 孙子陆江,孙女陆苏、陆晓敏、陆晓岚、陆晓瑛,外孙女杨铮、陈艳雯、周晓琳(当时外孙女周微尚未出世)喜庆爷爷生日快乐!</h3> <h3>  父母亲对孙辈的孩子十分宠爱和呵护,常对我们说:不管是孙子、孙女,还是外孙女,都要喜欢。</h3> <h3>专文孙子陆江撰写纪念爷爷百年诞辰的文章</h3> <h3>  怀念我的爷爷陆家振诞辰百年 苏州方言称呼爷爷叫阿爹,奶奶叫阿婆,我的爸爸是长子,我是他们的长孙。记事后,从幼儿园开始每年的寒暑假,我必然是从南京到苏州和阿婆阿爹及叔叔娘娘们一起度过,那是我儿时最愉快的时光。<br> 可能是隔代遗传的原因,我跟我爸长相区别比较大,倒是和阿爹有几分相似,叔叔娘娘们用“都是一团团面孔”来形容。阿爹是油性皮肤,脸上尤其明显,我给他做过眼保健操,阿爹连连说‘惬意’,我却是满手的油腻。我也是油性皮肤,不管冬天夏天,一天下来肯定脸上出油。印象中阿爹始终没有白头发,这点不知道遗传给谁了。<br> 我学到的第一个英语单词-PEN钢笔,及book,car…就是阿爹教我的。那时我才小学二年级吧,从来没有接触到英语,可以这么说,阿爹就是我英语的启蒙老师。长大回想到这件事,才明白那时阿爹在自学英语,顺便也教我些单词。他老人家自学到什么水平不重要,这种不在乎年龄大小,学无止境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br>  海红坊老宅天井靠在枇杷树边有个木梯子,那年我16岁,暑假依旧去了苏州,同去的还有两同学。早上居然看见阿爹在压腿,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翘到木梯上,跟肩膀一样高,两腿交替的压着,这什么概念?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能把韧带拉到这个程度,厉害啊!我跟小伙伴目瞪口呆了。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鼓舞,之后的学校生活中,我也坚持锻炼,在身体发育期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br> 转眼自己都早过了不惑之年,这几年的遭遇,也没让我做好一个称职的父亲,没当好一个合格的儿子,愧对关心帮助我的亲戚们。但俗话说得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只要坚持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在阿爹的百年诞辰之际,愿阿爹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行,愿在天堂的阿爹阿婆保佑大家诸事顺利!<br> 孙子 陆 江<br> 2017年6月17日</h3> <h3>专文 <br>  大孙女陆苏撰写纪念爷爷的文章 <br> 我的爷爷 <br> 小时候我是在苏州出生的,后来又经常在爷爷奶奶家生活过。在这个大家庭,我的姑姑叔叔们从小都对我关爱有加,他们兄弟姐妹的亲情,对长辈们的恩情,对亲友们的热情,也影响着我的成长。如今我也四十多岁了,虽然对儿时的记忆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时光还是幸福快乐的。 <br> 记忆最深的就是爷爷喜欢听评弹,抽雪茄烟。早上会去小公园里喝茶,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如果带着我去,他就会给我买早点吃。一般会是一个烧饼,或者一个包子,炸糕之类。我会去喝几口他泡好的茶。下午午睡起来,三四点钟,吃点心的时间,爷爷会领着我走到海红坊这条巷子的东头,有个马医科菜场附近,去吃一碗小馄饨,或者二个肉汤圆,再者是一笼小笼包。要不就是一碗面。经常会带着我去观前街玩,或者去亲戚家走走。现在想来,对美食的爱好大概也是源于小时候的味道。当时爷爷给的宠爱,现在追忆才发现是一种幸福。炎热的夏天时,爷爷会制作凉面。过程记不清,但是最后会盘成一份一份的放在竹匾上,凉了再吃味道很棒。 <br> 虽然爷爷话不多,但是对我们都是和蔼可亲的,我们再调皮捣蛋也没有发火打骂过。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爱都是无声无息的,每每追忆才能体会那就是爱。 <br> 后来爷爷身体不好,记得和我说过想吃南京的鸭油小烧饼,我最后一次去医院时没有买到也就没有带。爷爷见到我还特意问了。我只能说没有买到,他当时很遗憾。后来去给爷爷扫墓时,我特意买了一份,希望能弥补一下他的遗憾。 <br>  今年的父亲节到了,和往年不同,今年我们的万万宝宝已经半岁了,虽然还不会叫爸爸,可是也让他爸爸感受到了父亲节,让我爸爸当上了姥爷,又恰逢我的爷爷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写此短文追思爷爷的关爱和呵护,希望在天国的爷爷奶奶能保佑我们大家平平安安。 大孙女陆 苏 2017年6月17曰 </h3> <h3>专文 二外孙女陈艳雯纪念外公百年诞辰的文章</h3> <h3> 记忆中的红皮鞋 陈艳雯<br>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转眼间,外公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在外公10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和家人聊得最多的就是外公生前的点点滴滴。记忆中外公的形象已经模糊,努力回想,只有一个清瘦的身影。印象中的外公应该是个话不多的人,对我们小辈的关爱常常体现在默默地行动之中。<br> 和妈妈聊到外公和我的故事时,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外公买的红皮鞋!”在妈妈的记忆中,外公是为了祝贺我读一年级,为我买了一双红皮鞋。而在我的印象中,那一年我和妈妈去买鞋,我看中了那双红皮鞋,可是妈妈觉得不好看,没同意给我买,带着我回海红坊了。回到家,我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被外公看见了,我告诉外公那双红皮鞋的事,没想到第二天,外公带着我就去把那双红皮鞋买了回来。当时我抱着红皮鞋特别高兴。虽然现在那双红皮鞋已经不在了,可是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那一抹抹不去的红色。外公就这样默默地关心着我们,没有太多的语言,却用行动温暖着我们。<br>  记得外公走的那一天,我站在海红坊的天井里,听着舅舅读着悼文,看着满屋子哭泣的大人,我却没有流泪。妈妈说我没良心,其实我没告诉她,当时害羞的我不愿意把悲伤的情绪表露给大家看。同样现在的我还是不会大声说出自己的情感,谨以此文表达我的思念。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让微风伴着细雨,穿过千山万水,将我们的思念寄给天堂里的外公外婆,希望外公和外婆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安好!<br> 2017年6月17日</h3> <h3>专文<br>  三外孙女周晓琳纪念外公百年诞辰的文章<br> 我的外公 <br>  外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记忆中的外公总是笑眯眯的,个子不高,瘦瘦的,对人和蔼可亲。由于当时太小了,能记起的事情也不多,很多都是后来长大听妈妈说的。 印像最深的是小时候很爱吃威化饼干,外公经常会在某天的清晨,轻轻叩响我们家的窗户(当时还住在富仁坊),然后进屋拿出他特意买给我吃的威化饼干,记忆里那威化的味道又香又甜,遗憾的是如今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威化了。外公笑眯眯的坐在沙发上和我说着话,接着和妈妈唠唠家常。过不了几天,外公又会给我买来饼干,我总是不愁饼干会吃完,这就是外公对我的疼爱啊! 还有件趣事是听妈妈说的,小时候我有段时间皮肤比较黑,外公也看不下去了,给我起了个绰号“太仓妹妹”,于是乎这个绰号伴随了我很长时间。后来我一直困惑太仓妹妹和黑到底有什么联系,嘿嘿,只能感叹外公太有才了! 如今我已为人母,逐渐体会到了养育一个孩子的不易。更感慨当年外公养育8个子女的艰辛与坎坷。虽然外公早早的离开了我们,但他培育的子女不忘初心,在他100年诞辰之际缅怀追忆他的过往,在天堂的外公一定会很欣慰的。愿天堂里的外公外婆一切安好。 外孙女 周晓琳 2017年6月17日 </h3> <h3>父亲逝世10周年祭</h3> <h3>父辈直系亲戚</h3> <h3>春节侄子启明探望叔叔(左一)</h3> <h3>母辈直系亲戚</h3> <h3>小舅母高仲芬</h3> <h3>姨父恽寿泉(中)</h3> <h3>大舅父朱逸钦(左)父亲陆家振(右)</h3> <h3>专文 怀念苏州大继爹 今年是苏州大继爹100岁的寿辰,苏州表兄提意大家写一点纪念文字。说实话,无论作为朱家长女还是其他角度,我都是义不容辞。在我的印象里,苏州大继爹永远是个憨厚老实、面带微笑、亲切善良的长辈。 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由于我童年时在苏州大娘娘家里寄养过二年,作为朱家长女又受到长辈们额外宠爱,与苏州互动频率比几个妹妹多,提起笔来,脑海里自然涌出不少关于苏州大继爹的片片记忆。<br> 首先是父亲留传给我的苏州大継爹的印象。大继爹出生于苏州米行世家,作为米行的少东家,他一辈子没有离开米行业,据说他伸手一抓就知道是什么成色的货物,俯身一闻就知道是新米还是成米,甚至八九不离十猜出是什么地方的米。用现代的时尚恭维,他就是一位真正的米业大家。<br> 其次是童年时在苏州大娘娘家寄养时留下的印象。大継爹操着一口糯到粘牙的正宗苏州话,生活颇有规律,喜欢喝喝茶、听听书,在苏州评弹的弹奏中享受生活乐趣。尤其他是一位对苏州小吃颇有研究的美食家,记得他曾经悄悄带一些苏州小吃回家让我这个上海小客人分享。用现在的评语,苏州大继爹就是一位生活有规律、善良优闲、与世无争、喜欢过慢生活的人。<br>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朱家和陆家的亲密往来、互动关系缘于朱陆二家,这种家庭家族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亲密互动,已经成为我父亲和苏州大继爹这一代人传给我们的好家风好标杆,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庆幸的是,这一好家风正在从第二代传向下一代。<br> 光阴如穿梭,岁月催人老。一晃我自己不仅结婚已经30年了,而且做了奶奶。在我纪念30年珍珠婚时,我还是很感谢苏州大继爹与大娘娘当年专程来上海参加我的婚礼,因为大继爹是一个很少出门的人,在上海那么多亲戚中,能够得到这一殊荣唯我一个。 更加让我心动另一个记忆,是我婚后第3年,我陪伴父亲和上海的小娘娘去探望苏州生病的大婶婶。那天离开苏州时,苏州大继爹虽然体弱多病,但是他执意要送我们到苏州火车站。当我们挥手告别,望着他瘦弱的背影消失在人群,记得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在他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许是冥冥注定的吧!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也是最后一次。次年,苏州大继爹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自己也随着岁月两鬓斑白,渐渐走向六旬。当今天纪念苏州大继爹100岁的寿辰,提笔静思,漫步在记忆的长廊,寻找尘埃中点滴,心里依然有许多的触痛,耳朵仿佛依稀响起“建华建华”亲切的呼唤。大继爹和大娘娘一样,在我的心中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形象,是我至亲至爱的长辈。<br> 虽然今天我只能用寥寥几笔来怀念苏州大继爹,以表达对他的追思,以此文作为对他老人家100岁寿辰的纪念!<br>  让风捎去我的思念,让云带去我的祝福,愿大继爹在天国百岁生日快乐! 同时也衷心地祝愿已经在天国欢聚的亲们,我亲爱的父母亲、大叔叔、小叔叔、大姑妈、小姑妈在天国安好! 朱之华</h3> <h3>  专文 一脉相承,情意长存 约月把前,苏州文元表哥微信,称今年6月18日将举行其父亲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发动亲戚们提供其父亲生前的照片和素材。 我大姐鲜少执笔写了追思文,我也想写点纪念文章,记得大寄爹长长地咳嗽外,真的想不起有什么教诲的话和事。于是这些日子里,我抓紧闲余时间,叠折锡箔祭奠品中最值钱的银箱款。临几日,《朱家亲友群》一改寂静热闹了起来,许多压在箱底的几十年的老照片纷纷出笼,虽然长辈们大多离我们而去,但泛黄斑皱的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长辈们亲密往来,和谐家风日月可鉴。上海一苏州一南京一北京微信上互动,许多陈年往事如云烟涌动,大家沉浸在温馨又伤感之中,思念之情油然而出。正如表哥文元之说:我们一脉相承,情意长存。 我父辈姓朱,兄妹五人,解放前随祖辈漂流择苏州而居。大姑出众漂亮果年少与苏州米行少东家的大寄爹结姻缘,从此结交长达半世之情。大寄爹不仗有财有势,家中财政大权全有大姑打理。曾听北京小叔讲起心酸家史,几次祖母家因贫穷无米下锅,大姑回娘家解危,这仗大姑的手臂内弯,其实也益大寄爹的大度。因地理相隔,上海而居的我与苏州大寄爹交集不多,大概小学四年级暑期放学,苏州表姐夫小杨哥带着我和上海小姑之子阿奇去苏州探亲二月,这是唯一一次最长的接触。 记得大寄爹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长长的个子,瘦瘦的腰板,操一口地道的吴语侬语,一袭凡衣任平生,但一生酷爱家乡的评弹和美食,掰起评弹流派和美食的特点如数家珍,俨然是行家。 每天天蒙蒙亮,一阵小咳,随后是剧烈的长长咳,这长咳显然是想止咳不当而引发的更强烈地咳嗽声,应后电灯卡嚓亮起。一阵简单的漱理打洗后,大寄爹推着一辆28吋黑色自行车赴观前街老店吃早点,然而一边喝茶一边听评弹,几十年风雨无阻。大寄爹在家否,只要循声寻找,因为大寄爹已染上不轻的肺痨。回家后大寄爹在自家院子天井内小四方桌,准时守候在半导体旁,认真地学起英语,咕噜咕噜伴着深深浅浅的咳嗽声。大姑痨叨大寄爹,学英语有什么意思。70年代初期仍是学习无用论,看不出学英语的好处,大寄爹不言也不语,权当没听到,捧着他的英语书,我行我素继续他的英语梦。 也许潜移默化的影响,细雨润无声的成长环境,父辈五兄妹中,大姑这枝兄妹花 开得最为茂盛,8子女个个学习优秀有出息。另一情景一直在我脑海里留存,88年5月大姑在家中逝世,当我和当时的男友谷苇到达海红坊老宅时,大姑已移居大客厅瞻仰。大寄爹除迎客接送除,大多时间身躯弯弓着,始终垂着头坐在大姑遗体旁的长板凳上,低声咕噜轻语加夹浅浅咳嗽,父亲目睹了,劝其到西厢房休息一会儿,大寄爹听从了建议,从体形上看他也力不从心了,瘦了又瘦,不过只躺了一袋烟功夫,他又坐回长板凳弯屈成虾,还是轻轻自责自已,悔恨没有照疗好大姑。此时大寄爹也病入膏肓,大姑病逝的不到二年,大寄爹也追随而去。 我父母仙世之后,我曾做一梦,梦醒时分异常清醒明觉,父亲与他的亲友们坐拥在绿水青山的苏州故乡,四周荷花花儿开,清风徐徐而来,一曲婉转优美的评弹袅袅不绝如缕,父母与他五兄妹围绕搓着小麻将,愉悦地在他们故土苏州,我想席中一定有苏州大寄爹之位,他们在苏州天堂,在天堂中相会。荷花香儿飘,把根留下,把爱留下,把情留下。此时只有甜甜的吴语侬语,甜得温馨,甜得陶醉。 世下我们追循和谐轨迹,承传长辈的真情,继续书写着家族的大团结,一代一代将好家风好家教传承,天上人间合奏美妙动人地乐章。[玫瑰][玫瑰][玫瑰] 之丽写于 2017年6月12日</h3> <h3>追忆父亲往事,纵览昔日照片,再读珍藏家书,重温谆谆教诲,<br>感恩父母抚育之恩,<br>承传优良家教家风,<br>营造和谐家庭氛围,<br>弘扬传统中华美德。</h3> <h3>美篇:纪念父亲陆家振百年诞辰<br>策划:陆启明 陆文元<br>撰文:陆启明 陆文元 陆文英 陆文庆<br> 陆文品 陆文洁 陆 江 陆 苏 陈艳雯 周晓琳 朱之华 朱之丽<br>照片提供: 朱之华 朱之丽 陆国圆 陆文洁 陆文静 陆文品 陆文华 陆文庆 陆文英 陆文元 陆启明制作:陆启明<br><br> 2017年6月25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