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岁月匆匆,时光荏苒,一转眼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一直以来,特别想找个时间回老家看看,借春节之际,我让自己完成这个渴望已久的心愿,回忆童年时光、回想青葱岁月、纪念旧时老家古城的那山那水、那屋那人,怀念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打开尘封的记忆,追寻远去的时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老家在瓦房店复州城,这是一座古老的城镇,始建于辽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池辽、金时代为士城,明永乐四年改为石城,清亁隆四十五年改筑砖城。自辽代起一直是卫、州、县治所,民国十五年之前是原复县的治城。1925年12月复县行政公署移至瓦房店后,复州城则为区、乡驻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永丰古塔8角、密檐、13层,高22米,周长28米。每当黄昏,暮色朦胧,唯塔巅独披一点夕照红光,堪称奇观“永丰夕照”为复州八景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复州古城历史悠久,名胜颇多。第一站来到建于唐代的名刹永丰寺,位于复州城东南,永丰塔西侧,明洪武年间建观音堂,永乐十七年改建佛殿,奏准赐号永丰。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是永丰小学,听老辈人说,解放后寺庙被毁,就改成学校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寺院内这棵龙爪古槐,树龄四百多年,形态之奇,独一无二。春夏时节,树叶浓密遮天蔽日,树干错节盘根,穿插缠绕,怪枝连理,实属自然奇观。1988年被列为“大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出了永丰寺后驱车来到我的母校,原复县复州城代代红小学(现为瓦房店市复州城镇中心小学)。这里原是古城守卫衙署,是康熙二十六年在复州设立的军事机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为是大年初一,大门紧锁,我们只能在门外远观,院内的古树静静的守望着新教学楼与仅存的老教室,树下左边的老屋是我上学时的学校办公室,从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我就在右边这个老教室上课学习,驻足此地童年时光历历在目,想起了老师、同学,想起了童年玩的游戏,下课了我们就在这棵古树下踢键子、跳皮筋、跳方格、抓小鸡……想着这些仿佛又回到了童年……<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学校原来大木板门两侧刻在墙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激励着学生们发奋读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抚摸着“天天向上”几个大字,内心的激动和感动由然而生,从内心深处想表达对老师们的感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老师们晚年生活幸福!身体健康!长命百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姐妹在校时学习都很好,都是各自班里的干部,也因此深得老师们的厚爱、同学们的喜欢,如今,我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天的成就都源于老师们辛勤耕耘和教诲,再次举手宣誓,告诉老师们,我们没有辜负你们,也体会着儿时宣誓的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儿子也曾在这间教室读了三年书,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教室外观的容颜仍然没有改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学校门口向东望去,道路两侧是老房、古屋,路的尽头处是古城仅存的东门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处老房几十年来住着一户回族的大家庭,一家几世同堂十好几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一代代传承着中国百姓的美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很想进去看看这老房里现在住着的还是不是原来的主人,抬手敲门,没有人回应,因为这是后耳房,也许主人在前屋听不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忘记了这两家房子的主人姓什么了,但是还依然记得左边这家的大叔和大婶为人非常和气,家里还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天生丽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街上好多房子都是这样的门,凡是老房门窗两侧都挂着这样的木刻对联,听说这是政府发给大家挂的,做为文物保护之标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交通工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栋房子以及后院,是我记忆中的“复县聋哑学校”,学校里有一位美女老教师姓王,她的家就住在学校的对门,王老师温文尔雅,不但长得漂亮,为人和蔼可亲,热心肠乐于助人,曾经帮过我家的大忙,可尉是有恩之人,本想探望一下她老人家,但是门锁着,邻居说几年前她已离世,也只能在心里向她说句谢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中的老房子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它很早之前是冰棍厂(那时候只有冰棍),小时候在这里排队买冰棍,五分钱一根,经常因为人多买不上,那个年代能吃上糖水冰棍是一种奢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踟蹰古城老街,放眼望去,仅存的城门洞破烂不堪,古城已逝往昔的繁华。如今看到古城门这个样子,感觉非常痛心,依稀记得小时候听大人们骂政府的一位官人,一声令下拆城毁墙,令百姓痛心疾首也无可奈何,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历史的罪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到这里心情无比激动,这是原来的“复州城邮电局”,1981年1月2日,我光荣的成为人人羡慕的报务员,穿着象女兵一样的绿色制服,敲打着象音符一样的电报码,心情无比的自豪。如今信息时代不用发电报了,但是电报码仍然被我应用于生活中,比如设置的各种密码全都是电报码,它简单、好记、不容易忘,最关键是保密性强,不易被破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绿色的门一直保持着邮电绿的本色。记得上班第一天父亲嘱咐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多学多干多做事,每天提早上班打扫卫生做好班前准备。父亲不善言辞,用这朴实通俗的语言教育着我,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工作三十五年来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是最早走进单位的人。轻拂这绿门倍感亲切,那时每天都是我亲手开关迎来送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侧的门是营业厅南门,也是员工通道,右侧是话务室,前面是一个很大很宽阔的院子,院里还有一棵大枣树,到了成熟的季节,员工和家属们都来采摘,其乐融融。后来这里变成了职工宿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城老街上这青砖灰瓦灰墙,在风吹日蚀下斑驳,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前面这堆灰瓦就一直这样堆放着几十年也没风化,看起来仍是那么结实,它在无声地见证着老街的历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城门前北侧梁姓人家的老屋与二十年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屋这个地方过去经常有老年人聚在这里聊天,照片中的人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是小时候的印象,聊天中他也和我一起想起了很多老邻居,一一介绍着这些邻居们的现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城门前南侧这个皮具店铺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手工制作皮鞭等马车上用的那些皮具,如今虽然已经很少有市场需求了,但是店铺主人舍不得扔下这传承了几代人的祖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进到店内你可以欣赏到象工艺品一样的皮具马具制品,同时还能感受到主人的质朴与热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几十年没见的店主大叔虽然年岁已高还是象当年那么英俊,见到我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我父母的名字,让我好感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出了店铺就是这老街的尽头东城门,它用凄凉书写着岁月的沧桑。现在已经做为历史文物保护遗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南侧向城门望去,断壁残垣,无声萧容,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记忆中那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已经没了踪迹,此时的感受有悲伤、有心痛、有无奈、有感慨……<br>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历史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全民应尽的义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谨以此文此片留住过去的记忆……<br>古城、老街,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br><br><br>(所有图片均由本人拍摄于2016年正月初一)</font></h3>